《三十而已》爆了,國產女性群像的「破圈」之路還遠嗎?

2020-08-27 一日槿花


「人間過綠器」顧佳什麼時候手撕綠茶?王漫妮被「海王」重傷之後,會不會和咖啡店老闆親男友舊情復燃?鍾曉芹最終情歸陳養魚還是鍾暖男?

據說這三個問題,已經成了閒聊必備良藥。最近不追《三十而已》,基本可以蓋章周震南~

首播開局拿下8.2高分,每天必上熱搜,最高紀錄2天上了37個熱搜,閱讀量破億熱搜多達31個,話題熱度破百億......

刷爆社交平臺現象級爆款《三十而已》,剛好趕上《乘風破浪的姐姐》掀起的「姐學熱潮」,姐力巨大,不可估量,《浪姐》帶著芒果超媒市值突破千億大關、股價一度漲停,《三十而已》背後的檸萌影業估值或達75億——2020,絕對是30+女性的高光啟幕之年。

30+姐姐們吶喊的聲音,終於聚蚊成雷,攻佔了大眾娛樂的熒幕高地,匯流成了一片潛力無限的新藍海。

無論是文案大神吳夢知為《浪姐》精心雕琢的「三十而立、三十而驪、三十而勵」,還是《三十而已》向世界昭示30歲沒什麼了不起的無數金句,都是被忽視、被定義、被誤讀的30+女性奮起一擊的slogan,它們在觀眾心目中植入了一種「女人萬歲」的情感代碼,為被世俗販賣30歲焦慮的成熟女性發聲。

而今年不只是30+姐姐的發力年,準確來說,應該叫做「女性群年」。今年女性群像劇扎堆,3月《不完美的她》開頭,5月《誰說我結不了婚》接力,《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雙箭齊發,接下來還有《流金歲月》、《親愛的自己》、《傳家》等8部女性群像儲備劇待播。

圖源劇星傳媒全國策劃中心內容組,侵刪

女性群像劇井噴,無疑是女性主義表達在國內媒介層面的巨大進步和勝利。

「她經濟」時代,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吃膩了傻白甜的廉價糖果、大女主的辣爽火鍋,新時代女性注重生活品質和自我力量,國產現實題材必須「戒糖戒高熱量」,精良優質的現實主義匠心才能收穫「她」的肯定和買單。

女性群像,打破男性凝視

「女性群像劇」,顧名思義,就是特定女性群體之間的故事。

特定因素可以是年齡、可以是職業、可以是興趣愛好、可以是婚戀困境......三個女人一臺戲,女人天生細膩敏感的性別特性決定了她們故事的精彩,題眼是女性主義,破題者是女性,解題思路是女性視覺,最終答案是時代女性成長風貌,男性只是背景板而已。

1998年經典美劇《欲望都市》第一季開播,4個敢愛敢恨、「有傷風化」的現代都市熟女,腰肢款擺,衣著時髦,喜歡公開談論香水、衣服、鞋子、男人還有直到今天仍被東亞文化圈視為禁區的sex話題。

4個「虎狼之女」招搖過熒幕,在紐約、北美地區乃至全世界颳起一陣颶風,席捲艾美獎、金球獎多個獎項,4位大齡主演也從原本二三線電影明星躍升成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演技派兼時尚寵兒——這只是短暫的輝煌。

真正讓《欲望都市》被無數人奉為經典、載入世界電視劇史冊的,是它的女權意義——它被稱為「女性解放啟蒙教科書」:

「在那個三十多歲的女性不是家庭主婦就是家庭主婦的年代,《欲望都市》告訴無數女生,三十歲的你們在白天可以像男生一樣出色,在夜晚可以像男生一樣放縱。」 ——單向街書店,《二十年前,她主演的美劇曾是女性解放啟蒙教科書》

那時風行美國的肥皂劇(Soap Opera),特點是又臭又長像裹腳布,情節以家庭日常生活為主,劇情集中在家庭主婦們的情感困惑上,用淺薄又公式化的浪漫故事——「肥皂劇仿佛三明治,做法可簡單了,首先在每層廣告之間,攤上20分鐘對白,20分鐘受苦女性,然後抹上一點貴族口味,灑幾滴淚,用管風琴音樂調調味」(詹姆斯 · 瑟伯)——巧妙收割女性觀眾特別是底層女性觀眾。

女性從來都是文娛市場的消費主體,而女性社會構成中佔比最大的是底層女性,肥皂劇用狗血情感糾葛和刻意戲劇衝突,滿足了文化層次和社會地位不高的無聊主婦的白日夢,從她們身上攫取商業利益,又在潛移默化中向女性輸送沒營養、從屬化、順從化和弱化的「精神垃圾食品」。

肥皂劇名聲響噪一時,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一度成為電視劇的代名詞,我國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瓊瑤劇、海巖劇、家庭倫理劇(《渴望》、《牽手》、《兒女情長》等)大致可以歸入此列。

直至今日熒幕上依然不乏這種「裹腳布」文化形式,比如傻白甜瑪麗蘇劇,比如霸道總裁甜寵劇,再比如著名鄉土導演郭靖宇導演的,被網友稱為「封建糟粕力作」的《娘道》。

《欲望都市》可謂是石破天驚的女性群像鼻祖作品,它開創了現代獨立女性題材的新時代:充盈女人力量,展現女人智慧,正視女人慾望,在媒介視域下,讓女性走出男性凝視的被動從屬暗影,自強自立自我取悅,在都市霓虹中熠熠生光。

女性群像劇強調女性情誼。男性凝視性別語境下,女性情誼常常被汙名化成膚淺虛假的情感,影視作品主流表現裡,不是惡毒女二陷害白蓮女主,就是女性角色勾心鬥角、虛與委蛇,仿佛女性之間只有一種可能——為爭奪男性的關注和愛而對立爭鬥。

「塑料姐妹花」、「防火防盜防閨蜜」、「孩子當先,老公次之,沒有朋友」......似乎女性的友誼總和負面的、可有可無的含義掛鈎,《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曾載文惋嘆:「中國電視劇的繁榮,是以摧毀女性情誼為代價的。這代價不可謂不深重。今天的主流劇情裡,幾乎看不到女人和女人從頭到尾惺惺相惜的場景了」。

而被男性語境摧毀的何止女性情誼?女性的生活狀態、心路歷程、情感訴求、職業能力、社會地位......都遭到不同程度降維打擊,最終維護「男性中心」的傳媒秩序。女性群像劇聯結女性同盟力量,力圖打破男性凝視,實質是女性主義在媒介領域的話語奪權。

國產女性群像劇進階之路

《欲望都市》之後,歐美獨立女性群像作品漸成風氣,劇版完結同年,美國ABC電視臺推出了《絕望的主婦》,隨後還有《緋聞女孩》、《破產姐妹》、《蛇蠍女傭》及去年火爆的《致命女人》等;英國劇中女性群像劇有《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倫敦生活》、《我們的女孩》等。

在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東亞文化圈,都市商業文化和娛樂產業發展程度比較高的日本和韓國,前者有《庶務二課》、《西瓜》、《海街日記》等,後者有《陽光姐妹淘》、《我的黑色小禮服》、《XX》、《請輸入搜索詞:www》等。

國內影視產業雖然起步晚,在世界女性題材浪潮裡下海晚且遊得慢,但始終沒有掉隊。

2003年國內首部女性群像劇《粉紅女郎》席捲全國,呆萌土味、總是結不了婚的結婚狂,婊裡婊氣的撩漢小能手萬人迷、工作狂人、996重度愛好者男人婆,哈韓哈日哈一切潮流的飯圈女孩哈妹——四個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即使放在今天的熒幕裡,也能被廣大女性觀眾追捧出圈。

四女合租同居,不同的婚戀、生活觀碰撞,從互相看不順眼到為姐妹撐腰,輕鬆愉快的喜劇氛圍,還大膽探討了不少兩性話題,用最幽默的段子調侃最沉重的生活,彼此鼓勵,互相賦能。

18年前我們竟然已經有這麼時髦、純粹、脫俗、獨立的大眾向女性成長群像劇,真是讓人感嘆Unbelievable~萬人迷的愛情金句,80、90代誰沒用小本本抄過?

《粉紅女郎》之後,還有一部名為《好想好想談戀愛》的女性群像佳作遺珠

蔣雯麗、梁靜、羅海瓊、那英,完全是網友「畫餅」夢想中《淑女的品格》的配置啊,這部戲脫胎於《欲望都市》,本土化後文藝收斂了不少,作為國產都市女子群像劇裡有且僅有的8分段選手,它是目前唯一一部講述30+大齡獨身主義女性故事的。

《好想好想談戀愛》之後,剛起了個頭的國產女性群像劇出現了斷層,這期間現實主義題材盡奔著房貸壓力、婆婆媽媽去了,直到16年「業界良心」正午陽光拋出現象級爆款《歡樂頌》,才算重新為女性群像劇啟幕。

不少人把《歡樂頌》和《粉紅女郎》作比較,認為兩劇的人物設定有延續性對照。不管是不是致敬前作,《歡樂頌》第一部塑造的都市獨立女性讓國內觀眾為之振奮,氣場兩米八的海歸高管安迪,地表最慘「扶弟魔」樊勝美,堪稱「人間過綠器」前身的妖精曲筱綃,還有職場小白邱瑩瑩和關雎爾,不同階級高差的「五美」湊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時代女性都市生活的美好烏託邦圖景

遺憾的是,《歡樂頌》第二部沒能延續榮光,口碑從中等成績掉到差生水平。大量廣告注水、MV畫風既視感、職場表現失真、人設魔幻懸浮、三觀整體跑偏......無數失望的吐槽聲中,暴露了國產女性題材劇的一大弊病:

人設懸浮,職業形同虛設,打著獨立女性幌子不停談戀愛,號稱自立自強背後卻總有男性角色充當保護者,連基本三觀都立不住。

這幾年關注話題度比較高的現代獨立女性角色:《我的前半生》羅子君、《都挺好》蘇明玉、《安家》房似錦,放在一起就是一出「比慘大會」,劇方為了完成熱度量化指標,什麼奇葩事獵奇事都往劇情裡塞,獨立女性好像又被塞回肥皂劇時代,她們像是編劇坐在辦公室裡抓取民生新聞大數據的產物,離芸芸眾生太過遙遠。

對扯女性主義大旗、賣男性中心秩序的偽女性劇,觀眾很快達到審美閾值,觀眾想看到是經濟、思想、生活上擁有獨立人格的成熟女性,這才是時代語境下女性idol。

既然編劇不懂當代觀眾需求,乾脆觀眾自己上。18年婦女節來臨之際,一位網友腦洞大開,發微博提議國內能不能拍一部《淑女的品格》,講四個不婚主義的40歲女性,身邊狂蜂浪蝶無數,美麗有錢成功,不要男人,姐妹萬歲,角色都選好了:袁泉、曾黎、陳數、俞飛鴻。

沒想到,這條隨便發發的微博竟然得到大量轉發,更有熱心網友做好了海報,熱搜持續發酵。這次網友對當下女性題材劇不滿的集中爆發,竟倒逼了陷入公式的女性劇一把:18年5月《淑女的品格》正式立項,網友腦洞成真。

世界女性主義潮流的發展,網際網路經濟信息高速置換的「B2C模式」,國內影視行業終於也嗅到了女性劇的新風口。但即使如此,女性群像劇仍處於單打獨鬥狀態,市場常年欠缺。

17年《歡樂頌2》口碑崩塌之後,19年《青春鬥》也折戟沉沙,而今年稍早播出的《老閨蜜》《不完美的她》等,口碑熱度也不盡人意。被性別、年齡、婚戀焦慮裹挾的中國女性在找出路,國產女性群像劇也在找出路。

突圍的《三十而已》能否帶領女性群像破圈?

在《浪姐》引爆30+輿論熱情的節點上,《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雙群像齊發,女性成年時間線上的兩個十年,因為性別身份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困境和選擇,「不惑」與「而已」傳達出擲地有聲的「她力量」。

人設接地氣不懸浮、劇情打開共鳴腔、觀眾不知不覺代入劇情、現實熱點話題多看得很爽......兩部女性群像劇甫一開播,就獲得了大量觀眾肯定表揚。兩部劇的總製片人陳菲認為:

《二十不惑》是稀缺題材的「拓新」,《三十而已》是同類題材的「突圍」。相比《二十不惑》在青春勵志題材裡的新穎性,《三十而已》所探討的是30歲左右的女性事業與家庭的種種困境,在都市家庭生活劇中並不稀缺,所以難就難在如何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三十而已》的「突圍」,除了在特殊人設、極致劇情與真實細節、真實共鳴的共融之外,也在價值觀上有符合時代特性的犀利表達。

的確,相比滿懷信心、「拓新」啟航的後浪,年齡奔前浪、收入拖後腿的熟齡群體才是焦慮的主體。中國傳統講三十而立,三十歲必須要有階段性的成果交付:工作、家庭、孩子......指標量化下,人生的重量遞增,相較同階段男性,跨過30門檻的女性遭受了年齡、性別的雙重捆綁和偏見。

渴望破圈,是30+女性的集體訴求。於是,當《三十而已》擺出:海澱媽媽(顧佳)和順義媽媽(太太圈),婚姻冷暴力、30+女性婚戀市場價值、如何鑑別綠茶、孩子起跑線......一桌子社會熱議話題時,受困已久的女性觀眾們就心甘情願追劇討論、代入情緒

當然,一部現象級爆款光擺出真實社會議題「痛點」是不夠的,受眾想得到的不是逛論壇的體驗,而是逛知乎的感覺——現代獨立女性脫困突圍的先進經驗分享,看劇某種程度上是像庸常壓抑的生活報仇,把生活中受到的壓迫,借主角們的一個個「名場面」發洩出來,獲得一種報仇的爽感。

《三十而已》又痛又爽,現實主義做底色,別具一格、鮮明立體的女人形成群像,精準抓取社會議題,輸出女性獨立價值,驅動觀眾自發助它在同類型劇中突圍。

《三十而已》突圍了,為接下來的一攬子女性群像劇樹立了新標杆,而它能否帶領國產女性群像劇破圈呢?

值得注意的是,播出過半的《三十而已》評分在下降,經歷了「共情狂歡」的觀眾很快清醒,圍繞劇集的爭議聲慢慢變大:顧佳為兒子上名校、老公訂單討好太太圈,王漫妮接受梁正賢100多萬禮物還說不為錢,鍾曉芹剛離婚就和年下弟弟感情糾纏......這些都被吐槽脫離實際,是「中產階級專屬」。

直男社區虎撲論壇上,相比女性觀眾對手撕渣男期待,更多是討論《三十而已》性別對立的價值觀傾斜。劇中主要男性角色,被女性觀眾冠以「陳養魚、許放炮、梁海王、鍾暖男」的稱呼,一一切中時下女性對男性的反感點:直男癌、出軌、大豬蹄子,在兩性議題上確實不客觀。

階級語境上,《三十而已》缺乏對底層女性的關注,她更多針對國內受中產階級話語和女性主義思想影響的「微博女性」,底層女性觀眾生活狀態和劇中女性生活狀態的差距,就像顧佳6萬塊香奈兒和Old Money太太百萬鉑金包的差距——階級限制想像力,中產階級的女性思潮到不了底層女性的大腦。

《三十而已》為國產女性群像劇打開了關注缺口,但它尚沒有帶領國產女性群像劇破圈的力量,女性主義是否能在媒介層面奪得話語權,根本還是靠國內所有階層女性意識整體崛起,路漫漫其修遠兮,女性上下而求索——一直在爭取,從未輕言放棄,這就是我們的新時代獨立女性力量。

相關焦點

  • 女性群像戲爆火來襲,女性影視劇大有可為
    女性群像戲爆火上半年大火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親愛的自己》等多部影視題材都從女性視角出發,聚焦女性不同階段的生活和成長,且都是「多女主劇」。一時間「女性群像戲」一枝獨秀,成了「爆劇標配」。,講述她的人生成長和情感經歷,近兩三年隨著現實主義題材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女性劇通過刻畫群像的方式來呈現現實生活中某個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困境,並由此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的熱點話題。
  • 《三十而已》定檔,又一部女性群像戲,神似《誰說我結不了婚》
    通過這幾年的綜藝節目或影視劇節目,我們會發現,熒幕上的「女性群像戲」真的逐漸在崛起,而2020年,更是「女性群像戲」大爆發之年。先說最近最引人注目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吧,這可謂是2020年的「現象級綜藝」幾乎沒有比這更群像的了。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收視大爆,國產劇崛起是因為「他」?
    對於劇的質量,網友們普遍覺得還不錯。豆瓣也分別給出了7.4和7.9的評分。同樣題材的劇,在差不多的時間播出,還出現串戲的情況,這在影視上還是比較少見的。《二十不惑》聚焦於剛畢業走出校門的95後小女生,《三十而已》展現的是幾個步入而立之年的女性。
  • 女性群像劇集緣何屢屢成為頂流
    這樣的高評分在國產行業劇中實屬罕見。這部最初因演員高以翔而獲得廣泛關注的劇集,最終憑藉對娛樂圈的大膽揭秘讓觀眾眼前一亮。劇中那個頭腦靈活、行動力極強的「金牌經紀人」莫向晚,再度拓寬了日益豐富的國劇「女強人圖鑑」。莫向晚的驚豔亮相,並不令觀眾意外。獨當一面的職場女性,已成為近年國產劇中的「流量擔當」。
  • 《三十而已》爆火,連帶驚豔出圈的獨立女性品牌OVV什麼來頭?
    一部圍繞30+女性的群像電視劇《三十而已》爆紅。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刷屏到《三十而已》熱播,2020年「她題材」的電視劇和綜藝湧動著女性勢能的崛起,裹挾著極高的話題度而來。豆瓣評分7.6,橫掃短視頻APP、#王漫妮滬漂##顧佳今天離婚了嗎##鍾曉芹陳嶼復婚#132個熱搜討論度爆表......《三十而已》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現象級」女性題材劇。
  • 熱火朝天的女性群像劇背後:男性群像戲為何集體失語?
    2020年可謂是女性群像戲的爆發之年,暑期爆款《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不僅一舉斬獲了高收視與好口碑,更是以其強話題度點燃暑期檔引爆社交平臺。 第一部國產女性群像戲是誕生於2003年的《粉紅女郎》,該故事講述的是四位二十歲左右的女孩的生活圖景;隨即2004年《好想好想談戀愛》開播,該劇敘述了三位三十多歲的姐姐的戀愛故事,剖析了21世紀之初30+女性的婚戀觀,這便是零零年代的「二十」與「三十」。
  • 熱火朝天的女性群像劇背後:男性群像戲為何集體失語?
    2020年可謂是女性群像戲的爆發之年,暑期爆款《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不僅一舉斬獲了高收視與好口碑,更是以其強話題度點燃暑期檔引爆社交平臺。第一部國產女性群像戲是誕生於2003年的《粉紅女郎》,該故事講述的是四位二十歲左右的女孩的生活圖景;隨即2004年《
  • 國產女性群像劇扎堆,最好的還是17年前的「她」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三位不同人設、代表不同階層的近三十歲女性構成了一幅都市女性群像,引發網絡關於獨立女性話題的熱議。 2020年,女性群像戲迎來大爆發。 2016年,《歡樂頌》大爆之後,「國產女性群像劇」逐漸成為一種風潮,尤其是關注現實問題,直擊觀眾痛點,能夠引發社會討論的「話題劇」更容易成為爆款。
  • 「贈書08期」體現中國女性群像難道只有扯頭花、戀愛腦和無私奉獻嗎?
    前幾天製作出《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檸檬影視公司正式官宣了一部新劇《四十正好》,劇情簡介百度百科上面寫著「聚焦女性題材」。而電視劇《三十而已》的「氣人」結局導致很多觀眾對待這部2021年「女性群像勵志成長」大劇表示PTSD了。甚至有網友調侃——《四十正好》已來,《九十挺住》還會遠嗎?
  • 《夫妻的世界》《美國夫人》連爆,為什麼國產女性劇總是差口氣?
    在國內,從《下一站是幸福》《完美關係》《安家》等作品引發職業女性討論,到《危險的她》《不完美的她》引出女性與家庭親密關係的思考,接下來還有《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以年齡拐點為主題的女性劇,以及翻拍自2003年經典電視劇《粉紅女郎》的《澀女郎》等待播。
  • 《三十而已》「全員渣男」,女性向都市劇中的男性角色有了新群像
    文 | 直言不會鍾曉芹怎麼還不離婚、王漫妮分手、顧佳什麼時候離婚、梁正賢是海王嗎、陳嶼靠許幻山洗白、許幻山山渣、林有有噁心……自7月中旬《三十而已》開播以來,每天N個與劇中人物相關話題高掛熱搜榜已成常態,與此同時,網友也紛紛開啟追劇行為大賞。
  • 《三十而已》迎大結局 立足女性題材拒絕設限人生
    《三十而已》已於昨日驚喜收官!與此同時,《三十而已》在各大平臺穩居電視劇熱度榜單首位,使得該劇在熱度與口碑方面雙雙領跑。「精緻窮」、「顧學」、「淨身出海」等熱詞更是引發了現象級熱潮。而張嘉倪錘山楂;應採兒催李澤鋒還錢等明星追劇行為大賞,更是為劇集帶來多個出圈的高光時刻,使這部都市女性群像大戲成為當之無愧的今夏爆款!
  • 對話《三十而已》幕後團隊:劇情之外,我們猜你還想知道這些事兒
    初期團隊在看完片子後,結合《三十而已》的排播環境和用戶調研結果,對於片子做出了這樣一個判斷:質量高、話題多;認知弱、期待少。那麼營銷團隊面臨的功課,就是最大化地消除後者,放大前者,通過營銷手段來輔助好內容達成全民爆款。於是,我們在打法上主要有幾個核心的策略:抓住預熱周,不讓好內容「低開高走」。
  • 女性群像劇劇情引爭議,女性群像劇破局之路該怎麼走?
    2020年,大家已經看了太多的女性群像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白色月光》《親愛的自己》,這還只是已經播過的和正在播出,拍了沒播的和正在拍攝中的只會更多,女性群像劇扎堆上映,大受歡迎同時劇情也引發爭議,女性群像劇破局之路該怎麼走?
  • 從女性「群像劇」扎堆來襲,看國產劇女性角色的崛起
    其中,劇裡展現了多個女性角色,有端莊賢淑的曹皇后、囂張跋扈的張貴妃,還有溫婉善良的苗昭儀。然而,這些人物卻讓觀眾對劇中女性角色是否都是堆砌而成的、毫無靈魂的工具人,產生爭議。隨之而來的,則是網絡上更多關於女性角色在國產劇中應如何呈現的討論。
  • 國產女性勵志劇,別再跟風販賣焦慮了
    今年播出的幾部國產劇,《三十而已》《白色月光》《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愛之初》《生活像陽光一樣燦爛》等,女主人公一出場即是成功的職業女性,編劇無需花費大量筆墨展現她們如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劇情重心放在了這些職業女性的情感生活、婚姻生活上。
  • 《三十而已》爆火的背後,藏著萬千女性的秘密
    爆了爆了!女性30+題材,又火了。上個月爆了《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月火了聚焦30+女性現狀的《三十而已》。上線不到十天,評分就達到了8.2,這在國產劇裡,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而這部劇能在一眾國產劇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匹黑馬,不是因為演員陣容有多麼強大,也不是服道化有多精美,而是太真實了!
  • 開年最好的女性群像劇,是這部升級版《三十而已》
    說到女性群像職場劇,一定繞不開《歡樂頌》和《三十而已》這兩部爆款作品。
  • 《三十而已》後又一女性劇開播!《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宋茜上線
    前陣子的《三十而已》可謂是話題之王,每天的劇情都能上熱搜,作為一部好評如潮的女性題材都市劇,情節貼近生活,不浮誇,是近年來都市情感劇的典範。今日8月18日,愛奇藝上線獨播了一部新的女性群像電視劇,講的還是三十歲的故事——《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以下簡稱《他愛》)PS,看來最近各家平臺都在集體關注而立之年的女性生活百態啊!
  • 從《乘風破浪》到《三十而已》,得女性者得天下
    劇集方面,《安家》、《誰說我結不了婚》等女性題材電視劇湧現。其中《三十而已》更是成為現象級劇集,引發追劇熱潮,累計播放量24億。,以女性群像為主。如《二十不惑》關注女生畢業求職,《三十而已》探討現代都市女性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如年齡歧視、性別歧視、職場天花板和母職懲罰等等——當今的女性題材更關注「當代女性群體在不同時代背景、特定處境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