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響鬼當然是衝著前半部的製作人高寺成紀先生。高寺成紀還是那個高寺成紀,響鬼和想像中一樣注重細節,故事和人物在理想化的基礎上又有寫實的一面,日常劇情偷出一種樸實的溫馨。然而和同製作人的空我比起來,響鬼的節奏卻顯得更慢熱了。
雖然我確實非常喜歡高寺先生的理念和風格,但我想,作為特攝,響鬼的前半確實是存在問題的。拋開製作費用、玩具銷量這些更加現實的因素,響鬼從故事層面看,確實缺乏把觀眾「吸住」的能力。單元劇單看都無可詬病之處,合理流暢,甚至還多有亮點,但是卻很難給觀眾帶來緊張感。過去看到喜歡的作品,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看完一集會忍不住想要看下一集,但響鬼沒有給我這樣的衝動,哪怕它並沒有哪裡不好。
響鬼追求的並不是緊張感和刺激感。這部劇似乎是講述「鬼」和魔化魍之間的戰鬥,但是對雙方的描述都相當模糊。敵對勢力其實是有層級的,但是在28集之前,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基本只有每集作為單元怪人出場的魔化魁,和飼養它們、臺詞少得可憐的童子和姬。對於這股神秘的敵對勢力,觀眾基本是一無所知。「鬼」和猛士側呢?似乎好一些,我們知道立花店這樣的大本營。通過相關人物的解說,觀眾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組織。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腦內的概念。事實上真正展現出來的主要還是三位重點刻畫的「鬼」的戰鬥。地方支援者略有提及,但總給人一種管飯管住的印象。更多對組織的介紹停留在人物的解說、對話、甚至注釋當中。但是且慢,字幕組可以查閱設定資料給出注釋,讓觀眾有更好的體驗,但當年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是看不到注釋的啊。看到偶爾冒出來的陌生人名恐怕也多少讓人迷惑。
這兩方面的不足來自於這部劇選擇的視角——敏感羞澀的普通男孩明日夢。明日夢不具備任何一個傳統特攝主角的特點,他不熱血,沒有什麼冒險精神,自信不足,每天小心翼翼,生怕給別人添麻煩。對於「鬼」也好,對於魔化魍帶來的危機也好,他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因為機緣巧合開始慢慢接觸。敏感內向的少年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並逐漸打開心扉,努力改變,這自然是一個緩慢細膩的過程。響鬼以此為基礎,選擇偏日常的慢熱敘事風格當然無可厚非。然而觀眾對於特攝劇,或者說常見的英雄題材電視劇的期待卻是熱血、帥氣、刺激之類的關鍵詞。這是響鬼無法滿足的,也不是這個企划起初努力的方向。
響鬼其實有很多閃光點。明日夢和響鬼之間仿佛師徒又仿佛父子的關係,分工明確、相互理解扶持的猛士大家庭,明日夢和同學們生活化的校園日常都常常讓人會心一笑。然而這些優點,都顯不出特攝片的特色。採用了大量外景拍攝的「鬼」的戰鬥雖然也很見誠意,但終究顯得細碎了些。如果說空我是在特攝中加入刑事元素和人情故事,不如說響鬼是在校園青春成長故事裡加入了特攝元素。拋卻皮套打戲,反倒不失為一部反映少年人心理和成長煩惱的教育片。
當然,講特攝等同於英雄劇是一種誤區。特攝本是一種表現手法,早期的特攝片有講怪奇犯罪的,有側重科幻冒險的,也有純粹的童話,沒有「英雄」出場的特攝劇並不少見。那麼,在特攝劇講少年成長又有何不可?然而在特攝劇中比重變大的英雄對抗邪惡勢力模式形成了系列,多少讓人產生了聯想和思維定勢。加之響鬼最終還是作為假面騎士系列的一部分製作播出,而假面騎士系列本質無疑是英雄劇模式,這就更增加了創新的阻力。少年成長和「鬼」的戰鬥這兩個主題又稍顯疏離,很難融合協調。持續二十多集,除了一些小高潮掀起的波瀾,很容易讓人產生疲乏感。
儘管如此,劇裡也不是絲毫不作推進。可以看出,28、29兩集已經透露了製造魔化魍的是傀儡,還將鏡頭第一次對準了傀儡更上一層的存在。他們不僅言談舉止與常人基本無異,似乎還有非凡的科研才能。對魔化魍的強化與猛士側對武器的研發和對盤式神的改進本質上非常接近。同時,這幾話的劇情又隱隱暗示了明日夢加入猛士的可能。無論他是否馬上成為響鬼的徒弟,無疑都會讓這部劇的兩個主題之間有更多的關聯性。然而從30集開始的後半,終究是製作人員大換血後創作的另一部作品,不談對原有的路線保留了多少,又加入了多少新的理念,它都不可能呈現出最初設想的面貌了。如果沒有路線變更,將前期的節奏和風格一以貫之,響鬼的後續展開又會是如何,我們永遠無緣得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