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獨角獸們正開啟登陸資本市場大潮,繼寒武紀、奇安信之後,又一AI獨角獸企業——雲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雲知聲」)也於日前被上交所正式受理科創板IPO申請。
根據云知聲發布的招股說明書信息顯示:該公司擬採用科創板第二套上市標準,發行不超過2025萬股,發行完成後總股本不超過8091.92萬股。
研發先行型企業
對於雲知聲這家企業,個人傾向於認為其是一家研發先行、苦練內功的人工智慧企業。
為什麼這麼說?
研發投入比列或是最好證明。
招股書信息顯示:最近四年,雲知聲研發投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為107%。
具體而言: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1.00億元、1.53億元、2.58億元和0.92億元,分別佔同期營業收入的163.55%、77.62%、117.78%和109.14%。
此次上市所募資金的主要用途,依舊是用於研發投入。
信息顯示: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人工智慧技術中臺建設項目、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作為技術地基的人工智慧技術中臺建設項目和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是此次募集資金的最大投入方向,將分別投入資金約3.01億元和約3.17億元。
研發投入與科技創新呈正相關
於現實而言,高科研投入與科技企業持續創新,事實上正呈現出頗強的正相關,可說是高研發投入其實是科技企業實現當前競爭力與未來長遠發展的立足之本。
畢竟,科技創新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需要優秀的人才聚集,需要企業捨得砸錢,耐得住寂寞。
這一點在無數成功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中,已然被無數次驗證。
縱觀三星、華為、微軟、谷歌、蘋果等一眾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網際網路創新企業,高研發投入一直都是他們的標配——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行》中,他們都是位列全球前二十名的存在。
數據顯示:具備屏幕、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等全產業鏈優勢的三星,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高達134億歐元;以谷歌搜索、安卓系統、X部門、阿爾法狗開啟全球人工智慧第三次熱潮的全球網際網路巨頭谷歌母公司Alphabet,2018年研發投入與三星比肩;實現雲計算成功轉型的微軟,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高達123億歐元;而大家更為耳熟能詳,被視為國內科技自主創新標杆的華為,在2018年研發投入就高達113億歐元,近十年來其累計研發投入已達到6000億元。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以來都對雲知聲這種在科技創新上高投入的公司,頗具好感,看好其長遠發展的原因所在。
雖然從研發資金的絕對投入來說,雲知聲當前的資金投入距離華為、谷歌、三星、蘋果這些巨無霸企業,還有相當差距,但至少在他過往的行動中,我看到了這家公司對科技創新投入的堅持與毅力,而這正是立足長遠發展的科技企業所需要的品質。
高研發投入佔比正持續為雲知聲貢獻正向收益
事實上,從雲知聲當下發展來看,也能發現其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佔比,正為其帶來持續正向效益,構建競爭縱深,為其長遠發展也或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我們所見,依託高科研投入佔比,雲知聲這家為企業和客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正構建起具備技術縱深的全面的人工智慧技術矩陣,實現了人工智慧「算力+算法+數據」三駕馬車協同發展、「雲端芯」生態閉環初步構建。
特別是在我們一直以來被卡脖子的晶片領域,雲知聲已成功推出多款人工智慧晶片,用於服務其產品解決方案發展——2018年,「雨燕」人工智慧語音晶片便已交付合作夥伴;2019年,車規級晶片「雪豹」和智能家居領域晶片「蜂鳥」又被陸續推出,並啟動具備「圖像+語音」多模態交互功能的晶片「海豚」的研發。
持續的研發投入,事實上也正構築起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護城河。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7月31日,雲知聲共計取得90項發明專利和104項軟體著作權,這在初創科技公司中,已然難能可貴。
正是高研發投入帶來的其在信號降噪增強、語音識別、聲紋識別、語音合成、口語理解、機器翻譯、知識圖譜、人工智慧晶片核心IP等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雲知聲的技術解決方案,正成為國內眾多科技大企共同選擇,實現了多領域落地。
從其官網公布信息來看,格力電器、中國平安、世茂集團、華為、中國電信、民生銀行、美的集團等都是其合作夥伴,可以說是虹吸效應初顯。
而這些知名大企能在為數眾多的AI產品解決方案中選擇雲知聲作為合作夥伴,這一方面證明了雲知聲產品解決方案的技術先進性與市場競爭力,而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市場對創新者的獎賞。
寫在最後:
於資本市場而言,太多的人並關心長遠競爭力的構建以及隨之而來的科研投入,反而是想撈快錢,但這種短視行為,對有志於長遠發展的企業而言,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企業若真的想要獲得數倍乃至是數十倍的收益,必然需要以耐心澆灌。
對此,個人認為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可謂一針見血。
評論文章中談到: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科技創新並非要求企業不賺錢,而是把投資的存續期延長,不痴迷於急功近利、不熱衷於短期變現,而能夠在長周期視野下贏得技術變革帶來的更大收益。
在此,再看雲知聲的高科研投入佔比,我們或能有更深的理解與認知。
可以說,雲知聲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佔比以及此次的IPO申請,其實是正在演繹「竹子定律」——一棵竹子在前面數年時間裡,僅僅能長3釐米,但過了臨界期,積蓄了足夠能量,竹子便會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長,僅僅用六周就可以長到15米。
所以於雲知聲而言,個人認為其當下在人工智慧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的全方位布局,也為其未來取得更大發展機會埋下了種子,就猶如竹子在實現瘋狂生長前的時間裡,早已將根須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