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晶片」這一關鍵詞,很多人不禁會侃侃而談,當下這個領域已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並且與AI、雲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熱詞,成為了透露未來趨勢的風向。
在人工智慧與各行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境況下,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都有突破,行業對晶片有了更大更新的需求。因此,與算法結合的AI晶片成為風口之一。
雖然大環境影響下,AI晶片迎來了機遇,但眾所周知,晶片行業門檻高、研發投入高。而這也決定了,晶片行業並不能一蹴而就,積累是必經的過程。所以,在保證研發投入的前提下,才能有力支撐產品輸出和技術迭代,才能在更新速度要求極快的AI晶片行業中,搶到先機。
近年間,在國內AI領域逐漸嶄露頭角的寒武紀,也是在不遺餘力的研發投入和下苦功夫搞技術的情況下,才慢慢壯大起來。據公開數據顯示,寒武紀2020年上半年寒武紀研發投入27,739.22萬元,同比增長109.06%,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8.10%。
對於寒武紀這樣的研發投入力度,可能有些人會疑惑究竟如何?那麼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統計:截至8月17日,45家科創板公司發布的半年報合計研發費用為24.14億元,同比增長15.5%,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2.81%。
相較寒武紀與其對比之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寒武紀「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以及「研發投入佔總營收比」分別為其他科創板企業的7倍和24.8倍。寒武紀的研發投入力度不可謂不大,畢竟遠遠超過了科創板的平均值。
再來翻看寒武紀前三年的研發投入數據,寒武紀在2017-2019年間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80.73%、205.18%和122.32%,連續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超過100%。
而寒武紀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寒武紀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合計8.13億元,處於行業的較高水平。
這樣的研發投入,自然換取的是效率的產出。成立四年,寒武紀每年都會推出和迭代新產品,相較於其他國外晶片設計公司與A股上市晶片設計公司以平均約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紀的研發能力表現突出。
自2016年3月成立以來,寒武紀先後面向端、雲、邊三大場景分別推出了三種類型的晶片產品:終端智能處理器IP: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IM系列處理器;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思元100及加速卡、思元270及加速卡、還有目前正在研發中的思元290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思元220及加速卡。
晶片產出的同時,寒武紀專利數上的表現也較為突出。據寒武紀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寒武紀新增申請的專利為204項,新增已獲授權的專利為110項;截至2020年6月30日,寒武紀累計申請的專利為1929項,累計已獲授權的專利為151項。此外,寒武紀擁有軟體著作權5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3項。
寒武紀在努力「一根筋」的做晶片。AI晶片是人工智慧產業的引擎,也是技術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為了在以後「釣到更大的魚」,寒武紀必須持續研發、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資者將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寒武紀人工智慧處理器的設計目標是「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通用處理器」,所以需要智能處理器既需要支持智能計算中最重要的運算-矩陣或高維張量運算,也要支持一些機器學習算法中的零碎運算-向量和標量,並且大部分晶片面積高維張量為主,這樣便於保持高效能。同時寒武紀在雲端、終端以及邊緣端都採用統一的軟體架構及指令集,對編程也非常友好。
技術與研發並行下,寒武紀同時也在尋求資本助力,發展的步伐走得更加穩健起來。寒武紀在今年7月20日正式登陸A股市場,受到了引發投資者追捧,寒武紀的市值曾一度超1100億元。
無疑,資本追捧背後,寒武紀正處於黃金髮展期。在人工智慧的機會窗口,一如寒武紀CEO陳天石所言,寒武紀站在遠大徵程的起點,而未來是一片藍海。
面對這片藍海,寒武紀在不斷的突破著。這點,從寒武紀在財報中展現的收入結構的明顯變化,可以看出端倪。
2017-2018年,寒武紀99%的收入來自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2019年寒武紀新增了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業務走向多元化。到了2020年上半年,寒武紀前期的布局更是逐漸「開花結果」。報告顯示,寒武紀在2020年上半年,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收入為997.51萬元,主要系2020年寒武紀的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寒武紀的基礎系統軟體收入為1,000.80萬元。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寒武紀在2019年11月剛剛推出的邊緣端產品思元220在2020年上半年得以規模化應用,營收實現0的突破,貢獻了997.51萬元的收入,而基礎系統軟體部分也完成了0到1000萬的營收增長。
寒武紀強勢的產品及生態布局,亦是其持續性投入研發的成果。考慮到寒武紀的品牌影響力、所在晶片設計行業空間廣闊、下遊雲邊端應用廣闊,寒武紀未來的走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