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從外面關上了辦公室的門,再一次,他被客客氣氣的請了出去。
幾個月來,走街串巷,這個年輕人不停的講解著自己的產品和理念,並雄心壯志的表示著「如果中國再不做,就會失去先機」。但無論他再如何娓娓道來,或者說苦口婆心,他和他的產品始終沒有被人認可。沒人願意去弄明白他的想法,他甚至還被大多數人當成了騙子。
結束北漂生活之前,他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麼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知道我是幹什麼的。」
他就是馬雲!
1996年,馬雲帶著「中國黃頁」的創業項目,來到北京推銷的時候,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樣大膽的,且在日後被證明是「正確」的創新路線,在當年只被當成了一個玩笑,沒人重視。
當然,現如今馬雲的成功已經無需討論。但似乎過去了這麼多年,創新依舊如當年馬雲離開北京時的背影一般孤獨,時刻被質疑,處處惹爭議。比如今天的寒武紀。
玩創新的寒武紀們,為何總是與爭議相伴相生?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加久遠一些。從古至今,從國外到國內,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體制到管理、從技術到發明,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四大發明再到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大膽而言,任何一項創新,無不引出種種爭議。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創新,就有爭議,沒有爭議的創新,也就不能稱其為創新了。
如果將「創新」放在一家公司行為上,那麼除了經濟概念外,所推行的創新模式是以往不曾做過,或者沒有被大多數人知曉或認知的事情。那麼,這類公司可能對既有的觀念、做法、成果等發起挑戰,也會對很多人思考習慣進行否定,甚至觸犯很多原有的規則,那這樣的公司必然會引來一大堆的爭議,甚至被輿論所包圍,被別有用心之人搞成「圍獵或圍啄之局」。
其實在人們的心理習慣當中,對於創新的牴觸,來源於「無爭議陷阱」。民眾長期以來願意接受一種「無爭議」的成果,一有「爭議」,就皺眉存疑。這一點,正好與創新的意識水火不容。其實在一個健康發展的時代,「有爭議」是一個褒義詞,「無爭議」是一個貶義詞。
然而,我們看到民眾文化正在把這個「無爭議陷阱」挖得越來越大。舉個最近比較關注的企業案例——寒武紀。
寒武紀做的是向國際巨頭髮起「核心」挑戰。在這個萬物計算的時代,晶片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真正內核,以往的晶片市場被牢牢的把持在國際巨頭手中。但隨著人工智慧的窗口逐漸打開,智能運算應用面不斷擴寬,市場契機給予了一些「後來者」發起由下往上的挑戰機會,而這種「搗亂」正在逐漸顯現出「螞蟻撼大樹」的效果,這其中便有寒武紀。
寒武紀最近引發了爭議,原因是他們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IPO的申請。而更大的爭議是,他們曾經的大客戶——華為,成為了他們的競爭對手,開始和他們做一樣的東西。
若按常理,不少人可能會說:「唉呀媽呀,這是藥丸啊,還上啥市啊。」,在這裡「無爭議陷阱」再次引導了部分瓜客的判斷,他們會認為華為都離開你了,你還有希望麼,一家「無爭議」的公司,應該是牢牢把持大客戶,才能穩穩噹噹、順順利利的發展。
然而,離開華為後的寒武紀,過得好麼?好不好,數據說話,從寒武紀披露的招股書來看,這家年輕的科技創新公司在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784.33萬元、11,702.52萬元和44,393.85萬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較前年增幅分別為1392.05%及279.35%;2017-2019年,公司營收增長超過50倍,營收實現高速增長。
怎麼說呢,在強手如林的人工智慧晶片市場,寒武紀過得很不錯。
寒武紀是何許?
姑且不論與華為的糾葛,讓我們先來揭開寒武紀這家公司的神秘面紗,看看他們到底是做什麼的。
2016年3月,陳天石創立了寒武紀科技公司,該公司是全球第一個成功流片並擁有成熟產品的智能晶片公司,擁有終端和伺服器兩條產品線。公司推出的寒武紀1A處理器(Cambricon-1A)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面向智慧型手機、安防監控、可穿戴設備、無人機和智能駕駛等各類終端設備,在運行主流智能算法時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
「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在中關村掛牌成立的那天,正是「AlphaGo」與李世石激戰正酣之時。成立當天,有人說:「智能時代遲早要到來。每個時代都有其核心的物質載體,比如工業時代的蒸汽機、資訊時代的通用CPU,智能時代也將會出現這個核心載體。」
公司成立之時,寒武紀不僅擁有著挑戰規則的勇敢,更聚集了一批能「搞事情」的人,創始人兼CEO陳天石,出自大名鼎鼎的「中科大少年班」,曾師從陳國良院士與姚新教授,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便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擔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和計算智能。
除了陳天石,寒武紀的核心創始團隊都具備多年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研發和設計經驗,其中不乏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頂級大咖。根據招股說明書資料,2019年末,公司研發人員佔比近80%。
整個行業對於晶片的生意有一個共識,如果想要持續發展,不能僅僅是單一場景的一顆晶片,而是應該儘可能研發推出覆蓋人工智慧整個業務線的多種晶片,形成產品的系列化和體系化。這點寒武紀做得不錯。寒武紀於2016年推出了1A處理器,被認為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終端智能處理器;2017年,寒武紀推出面向低功耗場景視覺應用的1H8、高性能且擁有廣泛通用性的寒武紀1H16,以及適配終端人工智慧產品的寒武紀1M共三代處理器IP;2018年,寒武紀推出思元100(MLU100)機器學習處理器晶片;2019年6月,推出第二代雲端AI晶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產品;2019年11月,寒武紀發布邊緣AI系列產品思元220(MLU220)晶片及模組產品。另外,寒武紀還為客戶提供統一的軟體開發平臺。這一平臺名為Cambricon NeuWare,可同時支持寒武紀從端到雲的全系列產品,在終端和雲端採用統一的指令集、處理器架構以及軟體棧,終端和雲端的生態實現互通,互相促進。
至此,寒武紀先於業界構建了雲端(思元100、270)、邊緣端(思元220)及終端(寒武紀1A、1H、1M智能處理器IP)三位一體的智能晶片產品矩陣,客戶可以在雲、邊、端三個領域實現無縫協同,減少開發成本。
請勿假借「爭議」扼殺「創新」!
伴隨著時間的推進,年輕、硬核,以及符合大趨勢發展的優勢,不斷從寒武紀身上發散出來。但他們卻始終保持著低調和神秘,直到這次申請IPO。
當企業發起IPO,總會有人開始指指點點。而寒武紀最大的爭議便在於「華為」和「過高的研發費用」。後者能引起爭議,只能說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原因便是在中國任何高昂的花費都會引起質疑,但倘若用腦子想想,一家走在世界最尖端技術市場的公司,如果不大力的投入研發,那這家公司能有什麼前途?質疑這點的,真的明白如何運營一家公司麼?
其次又回到上文的話題,「華為」的爭議,也很好理解,「無爭議陷阱」或多或少起了作用,讓一些外行人看起來好像有那麼點道理。但換個角度,這種表層的簡單看法,會被毫不留情的被粉碎。
人工智慧,在當下時代的發展中,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概念。而是逐步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當中。每個人每天都可能接觸到、使用到人工智慧,甚至同時也被人工智慧所分配著、輔助著。這是一片很大的藍海應用市場,甚至遠比地球上每一片水域都大。但在這大江大河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部位卻小之又小,那就是AI晶片。一切指令、嵌套、分析、採集等等,都需要小小的晶片來驅動,來互動,來帶動。
AI晶片市場的前景和體量,無需多言,看看巨頭華為便可知曉,他們放棄了以相對較小的金錢代價,從寒武紀購買產品,轉而代之是投入更大經濟、人力、精力的成本,去親自下場博弈。自然可以看到這個市場的重要性。
而在這個領域的參賽者中,英特爾、英偉達、阿里、華為等等的名頭,哪個不是威震八方的名將。所以,前面說的,寒武紀過得很不錯,在這裡我們可以認定是對這家年輕公司的「褒獎」,因為它勇於向王座發起挑戰,如今依舊在這條道路上拼殺,值得我們用「有爭議」的好公司來評價它。
一位大文人曾經說過:「不能設想一切創新者都是溫良恭儉讓的完人和聖人,而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完人是幾乎不可能有任何創新的。」對公司亦是如此。
其實對於「創新和爭議」的群嘲,不僅僅會出現在寒武紀這樣的小公司上,想想當年麥金塔電腦遭遇滑鐵盧,賈伯斯灰頭土臉的離開蘋果;微軟因為Vista系統的失敗,被輿論抨擊的「快要倒閉」;騰訊也在媒體的指責聲中,股票連連下降;而現在呢?蘋果Mac已然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微軟仍是這個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而騰訊的市值又重新超過了阿里。
我們可以理解、接受、包容創新者所帶來的「爭議」,但我們需要防範以「爭議」為目的,來扼殺創新的人。
在輿論場上,這樣的人總是創新者的百倍、千倍。於是,那些真正創新的公司,看起來就像一個孤獨的旅行者,在飽受質疑的徵途上孤單的前行著。即便他們到達彼岸,獲得一片歡呼後,只要他們選擇繼續創新和挑戰,那麼爭議聲將永遠不絕。
雖然說,沒有爭議的創新不叫創新,能輕易看懂的公司沒有壁壘,不被理解的孤獨是偉大企業的必經之路。但我們終歸還是希望,在創新所引發的爭議和混亂背後,那股隱藏的活力能夠被充分的釋放,能走出這片混亂的都是好公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