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念大二的時候,我參加了我們法學院組織的一場以「法治中國,你我同行」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時隔多年,我早已不是當初的匆匆少年。但猶然記得在那個人頭攢動的夜晚,在那個星光璀璨的報告廳內,每個角落,都充盈著書生般的光榮與吶喊。
就在那個讚美希望、謳歌夢想的鎂光燈下,我作了一個看似與主旋律略很不搭調的演講:
「法律,就像一張大網。多數人,看到的是一片片橫七豎八的繩子,而法律人,卻看到的是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空子。律師的職業使命,就在於拿委託人的」銀子」,鑽法律的」空子」,以鬆綁束縛在當事人身上的」繩子」。如此,皆大歡喜。
... ...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法律人,要有法治理想,家國情懷。但是作為個體,更要面對現實,要培養並鍛鍊自己,在當下司法體制並不健全,法制環境並不樂觀的環境裡生存的能力。沒有麵包,你拿什麼跳舞?」
對於這個說法,有的人說充滿了江湖氣和銅臭味,簡直俗不可耐。
每每念茲,我都會微微一笑。
最近茶餘飯後,我都在品讀一本書:《致年輕律師的信》。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這樣一個畫面:一名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膩男,喝著茉莉花茶,一邊喝一邊吐著口中的茶葉,然後時不時的抬起頭念叨一句,年輕人,要有夢想... ...
其實,我對心靈雞湯式的說教,《讀者文摘》式的美文向來是排斥的。直到我讀到第12封信---《如何平衡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和犬儒主義》。
那一刻才如夢初醒,這是一位很厲害的長者,給吾等後輩最接地氣的寄語。也是在那一刻,我稚嫩的靈魂和大師有了第一次碰撞。
「在這個「勝者通吃」的世界裡,理想主義仍有一席之地,但理想主義必須經過現實主義鏡片的過濾,以防患上幼稚病。」沒錯,在這個理想泛濫成災、夢想碎了一地的時代。作為律師,我們不能忘卻對夢想的渴望,勇於擔當,敢於向惡勢力亮劍。但更要腳踏實地,把代理的每一個案子做好,竭盡畢生所學,通過法律途徑,將委託人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我始終堅信,在虛無縹緲的時空裡週遊世界,還不如老實巴交地餵馬劈柴來的實在。與其慷慨激昂地吶喊要憑一己之力推動中國的法制進程,還不如沉下心來代理一個法律援助的小案子來的痛快。
懷揣夢想,篤定前行。
因為未來,是幹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