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安拍攝)
(張勝利拍攝)
曠奧兼備的湖山風貌、恰當點染的建築植物,頤和園的園林造景之美滲透其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乾隆皇帝御書對聯「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暎(映)水晶簾(簾)」,日月星輝下的玉帶橋美不勝收。作為頤和園西堤六橋之一,玉帶橋同昆明湖南岸繡漪橋為高拱型單孔石橋,橋體拱高而薄,形如古人佩飾的玉帶,流暢錯落的線條更為西堤增添了活躍之感。除了審美功能,高拱的橋體還為當年乾隆皇帝水上往來於清漪園和靜明園提供了便利。(王梅拍攝)
(張繼雲拍攝)
中國園林取法古典文學與繪畫,《文心雕龍·神思》寫「神與物遊」,這是作文之道,亦是神思與境物相融之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心、神與風雲並驅。頤和園廓如亭內懸掛著八面木匾,其中兩塊為乾隆皇帝手書詩句,其餘為頤和園時期翰林摘抄《文心雕龍》的部分詞句,其中就包括這篇《神思》,「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眉睫之間,卷舒風雲之色」,不論作為景觀,還是觀景之地,空曠闊達的廓如亭是如此貼切。廓如亭位於十七孔橋東端,平面呈八方形,故也稱八方亭,是頤和園六十多座亭子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國同類的園林建築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式建築。(顧彩華拍攝)(網友「一抹流霞」拍攝)(張繼雲拍攝)(陳京安拍攝-廓如亭內)
(張曉蓮拍攝)
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園時,昆明湖東、西、南三面未設圍牆,「城關」就成了當時入園的重要的路上門戶。頤和園內共有六座城關建築(文昌閣、宿雲簷、紫氣東來、千峰彩翠、寅輝、通雲)。其中,文昌閣和萬壽山西麓的宿雲簷兼具城關和祠廟的雙重性質,文昌閣意文運昌盛,供奉文昌帝君;宿雲簷城關供奉關聖帝君,二者取文武輔政的寓意。(顧彩華拍攝-文昌閣)
(陳京安拍攝-宿雲簷)
寅輝城關的建造使後山在自然寧靜中突現一處雄關飛峙的畫面。城關踞萬壽山後山御路,南依高山,北臨水街,仿蘇州盤門的功能和形態而建造,是控制水路和陸路的雙重城關建築。(王梅拍攝-寅輝城關)
(陳京安拍攝-途徑寅輝城關)
相比萬壽山前山的壯觀,頤和園後溪河兩岸自有一種閒雲野鶴的氣質,此處的小園澹寧堂便是極佳的證明。乾隆皇帝在題澹寧堂詩中說明了建築的修造原因:憶昔垂髫歲,賜居曰澹寧;遠志要心泰,志明惟德馨(節選)。為了不忘祖父康熙皇帝的養育之恩,乾隆皇帝沿用幼年時居住的暢春園澹寧居之名,作為清漪園後山澹寧堂的名稱。澹寧堂坐南朝北,南對青山,窗臨綠水,其疊落的形制更使這座小園別具一格。(顧彩華拍攝-隔橋遠觀澹寧堂)(王梅拍攝)(張繼雲拍攝)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貴乎遠,境貴乎深」,這是文論與畫論追求的藝術境界,其間蘊涵所謂「藏與露」,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所講究的,不論是高大的樓閣或小巧的亭榭,全然地坦露總不如半藏半露顯得含蓄、境深,藏於偏僻幽深之處、或隱於山石樹梢之間的景觀建築更顯得耐人尋味。(王梅拍攝-蠶神廟)(張繼雲拍攝-諧趣園遊廊、假山)
同樣是空間的延伸,昆明湖西望則是另一番景致,以山際線勾勒無限擴展的遠景,層層疊疊,由實向虛的過渡構成了「巧於因借」的典範。頤和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周邊的自然、歷史文化環境與視覺通廊和遺產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保護意義,頤和園與周邊風光共同構成了壯麗的畫卷,園林融為了大地景觀的一部分。我們也借剛剛過去的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所倡導的「保護成果,全民共享」,希望遺產保護能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裡。
(張曉蓮拍攝)(毛珊拍攝)(顧彩華拍攝)(趙曉燕拍攝)(毛珊拍攝)(張繼雲拍攝)
圖/頤和園微攝影團隊成員及「頤和園微覽」網友
文/頤和園研究室 肖銳
頤和園官方訂閱號「頤和園微覽」圖文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