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人們一直在探索、在實踐。日前,文化類戶外綜藝節目《我在頤和園等你》引發關注。該節目以遊戲形式,在明星嘉賓帶領下,將頤和園的風景與歷史生動呈現出來,讓觀眾體驗到古韻之美,拉近了人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倡導了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可謂傳承傳統文化的有益探索。而如何傳承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樣式——詩詞,也是見仁見智。其實,魯迅、鬱達夫、聶紺弩等創作的舊體詩作,以高超審美價值,已為我們做出了示範:深潛於傳統,縱橫於現代,借鑑生動有力的現代語言,開創出一條嶄新的「舊路」。
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的頤和園,以別致風景與深厚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日前,文化類戶外綜藝節目《我在頤和園等你》走進大眾視野,頗受歡迎。該節目由明星擔任「導遊」,帶領觀眾「解鎖」頤和園眾多景區,在深度「遊覽」中,了解歷史典故,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以展示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並不鮮見,比如《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在眾多的類型化節目中,《我在頤和園等你》有何特色?從中可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有怎樣的發展趨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我在頤和園等你》宣傳海報
探尋與揭秘
在節目風格上,《我在頤和園等你》較為輕鬆、活潑。觀眾可在趣味體驗中領略頤和園的山光水色,輕鬆了解建築、歷史、園林等傳統文化知識。
該節目邀請了張國立、鄭爽等明星擔任嘉賓,他們需「解鎖」特定的劇情和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同的主題線路,通過挑戰,才能開啟一家文創店鋪。在嘉賓帶領下,塵封的歷史大門仿佛被推開,頤和園如一個巨大寶藏,被一點點地「揭秘」。
踏上著名的頤和園長廊,抬頭看向廊簷,一幅幅生動的彩畫映入眼帘。這些彩畫大多以人物、花鳥、山水為內容。人物彩畫故事出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與古典名著,線條細膩,形象逼真。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嘉賓們需在八千多幅彩畫中尋找任務中提示的兩幅作品。在尋覓和觀察畫作中,觀眾仿佛漫遊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我在頤和園等你》宣傳圖——皇帝扮演者張國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節目揭秘了不少未開放的頤和園景區,滿足了觀眾好奇心。比如,佛香閣、排雲殿、德和園大戲樓。登上佛香閣,俯瞰四周,視野極開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四面八方的風景一覽無餘。走進排雲殿,一眼望去,木雕、匾額、書法、古董等古文物十分精美,令人震撼。這是慈禧太后賀壽的場所,擺放了大量進獻的壽禮,是頤和園中陳設文物最多的殿宇。在此,嘉賓們需在眾多文物與陳設中找到一件寓意「幸福無邊」的物品。一番探索,一副題為「蕃釐經緯」的匾額作為謎底被揭曉。
明星在節目中擔任嘉賓和「領路人」,是該節目一大亮點。演員張國立和宋丹丹在節目中組團,給大家領路、答疑;年輕藝人鄭爽、王子異等與朋友結為「姐妹團」「兄弟連」,共同遊園、表演京劇、學習插花……營造出一種「合家歡」的熱鬧與輕鬆氛圍。
在有趣的遊戲與歡聲笑語中,觀眾在「雲端」暢遊夏日頤和園。這種活潑新穎的形式,獲得觀眾好評。在豆瓣平臺上,有網友評價:「溫馨宜人」「風景太美了,也漲了知識」「節目裡的幾個嘉賓關係融洽,不僅景美,人也美」。
品味古韻之美
在遊園和探索中,《我在頤和園等你》不僅深度挖掘了頤和園的文化價值,更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許多遊客前往公園或名勝古蹟時,只是「看熱鬧」「拍照打卡」的心態,走馬觀花地遊覽,對於背後的歷史文化並不了解。該節目通過嘉賓的引導與體驗、研究員適時的講解,深度解析頤和園景點。節目還加入了建築、園林、戲曲等傳統文化元素,在「解鎖」景點與背後的人文知識時,觀眾還可欣賞生動的畫面,聆聽悅耳的聲音,品味古韻之美。比如,在該節目第二期,嘉賓們走進頗具江南水鄉風貌的水村居。泡一壺龍井,聽張國立講解品茶理論;聆聽專業表演者演唱和教學蘇州評彈,感受珠圓玉潤的聲韻;細品一桌地方菜,蘇菜櫻桃肉、閩菜三杯雞、西北菜黃米涼糕、鄂菜排骨燉藕……在豐富的顏色與味道中,觀眾可熟悉地方菜系,了解地域文化。
《我在頤和園等你》宣傳圖——頤和園德和園三層大戲樓
正如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處處長繆祥流所說,《我在頤和園等你》運用了全新視角,展示古典園林美學和歷史珍貴理念,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充滿想像、富含創造、文化探索的空間。
漫步於諧趣園,亭臺樓閣、荷塘石橋,處處是風景。諧趣園是乾隆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的典型皇家園林。走在曲折迴廊上,坐在池塘邊觀魚、賞荷,聽玉琴峽的泉水叮咚,能生動地感受到諧趣園的「廊趣」「聲趣」「水趣」等「八趣」。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嘉賓們還體驗了園林設計中的「框景」。「框景」是中國園林典型的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門、窗、洞、喬木等組成邊框,將園內景色有選擇地收入其中,如一幅畫框嵌就的圖畫。嘉賓們發揮個人創意,拍攝具有「框景」效果的照片,加深了對這一概念的理解。
德和園大戲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中層戲臺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三層舞臺之間均有天井通連,可表現升仙、下凡、入地等情節。走進戲樓,觸摸著機關、繩索,想像曾經的京劇演員是如何在舞臺上「上天下地」的,慈禧太后是坐在何處看戲的……跟隨張國立登上戲樓頂層,俯瞰頤和園,遠山、流雲、夕陽、湖水,風景宜人。
引領文化生活
相較於故宮、天壇等文化IP,頤和園作為古代皇族生活休閒的場所,從定位到場景更具生活氣息,也有很多有待開發的、具有文化價值的區域。和《上新了·故宮》《了不起的長城》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相比,《我在頤和園等你》的風格顯得更活潑、休閒,內容更生活化,拉近了與觀眾距離,引領人們關注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生活。
該節目製片人毛嘉是《上新了·故宮》的總導演,在他看來,頤和園的面積是故宮的4倍,是怡情養性的休閒之地,比起故宮,頤和園更柔美,表現風格應該輕鬆有趣,讓傳統園林文化遺產在更年輕、時尚的方式中,實現創新傳播。為了讓內容呈現生動而有意義,導演組設計了一個個遊戲環節和情景,讓嘉賓自然地引出文化信息。
明星效應讓節目更具娛樂性和親切感。明星嘉賓在昆明湖上遊覽,看柳橋、西堤、景明樓、佛香閣,盡覽山水園林美。他們在遊船上吃飯、笑談、合影,使節目具有了不同於文化紀錄片的生活氣息與靈動感。頤和園從古代的皇家禁苑,成為大眾熟知的公園。看似遙遠的歷史古蹟,變得親切、可愛。
《我在頤和園等你》宣傳圖——嘉賓模仿京劇表演
通過有趣的形式,也讓頤和園蘊含的傳統文化不再「曲高和寡」,離大眾越來越近。在南湖島,嘉賓們身著古裝,扮作文人雅士,為彼此取雅號。他們在夜間遊賞,一起對月吟詩。在知春亭,聽古琴演奏的流行歌曲旋律,辨識歌曲名稱。在德和園大戲樓,他們學習用韻白的方式念字,穿上戲服、模仿京劇劇目《空城計》《鬧天宮》的人物表演……張國立在節目中說:「從歷史到今天,戲曲演員們在戲臺上水袖曼舞,臺下觀眾為之如痴如醉,中國戲曲和其他傳統文化,今天依然滋養著國人的精神世界,希望大家都能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粹,為它增添新能量。」
在探索和遊戲中,領略優美景色、了解人文知識、體驗文化生活……《我在頤和園等你》帶觀眾進行了一場輕鬆有趣的傳統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