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稻田中學裡,三代師生成同事!一起上演「愚公接力」

2020-12-25 武漢發布

在武漢最偏遠的高中

三代師生成了同事

上演了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尹奇兵、張利華、吳仲宏)。

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行駛約2公裡,眼前一道圍牆圍住的大片建築,便是被稱之為「稻田裡的中學」——新洲四中,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高級中學。

初冬一個清晨,長江日報記者探訪這所學校。如果不是裡面傳出陣陣讀書聲,很難相信,被大片稻田包圍著的是一所學校。而她,在這裡靜靜地「躺」了60多年,哺育著新洲東部革命老區舊街、徐古等6個街鎮的孩子。

「快點,跑幾步!」高中一年級主管、40多歲的張利華老師站在一棟教學樓下,對幾名正走向教室的學生喊道。短促有力的催喊聲透露出學習的緊張。在這所「稻田裡的中學」,張利華堅守了24年。他的學生吳仲宏、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先後回到這裡,接續奮鬥,上演鄉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新洲四中,一座矗立在稻田中的市級示範高中。

「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

張利華老師選擇留下

張利華晚自習後,到學生寢室巡查。

在張利華老師家裡,他的愛人、同是新洲四中老師的吳鮮桃,展示一根精緻的女式釣竿,笑著說:「這是利華為讓我留在新洲四中而送給我的。」

1996年,張利華被分配到新洲四中,擔任高一年級班主任兼物理老師。農村長大的張利華對這所農村高中的艱苦條件有著足夠心理準備,但現實還是超乎意料:沒有自來水,從水井裡汲取的生活用水不能直接使用,需加入明礬,沉澱;遇上下雨,校園全是泥巴路,到教室上課需穿上深筒膠靴;去附近集鎮買菜得走上2公裡……

張利華有些動搖,儘管他喜歡教師這份職業。不到幾年,一同進校的12名老師,有9人離開。

然而,每次課餘時間,學生們見縫插針地找到他的辦公室,排隊請教問題,他仿佛看到學生時代的自己,「就算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我要留下!」張利華說服自己。

新洲四中,學生每天晨跑。

1998年,兒子的出生對他的選擇提出挑戰。兒子體弱多病,而附近唯一的醫院就是2公裡外的村級診所,就醫不便。

吳鮮桃常常一個人夜裡抱著兒子去診所,又苦又累。她甚至巴望兒子生病的時間能夠恰好在後半夜,「因為後半夜老公也在家,能多一個人照應」。

為了兒子的健康,為了兒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吳鮮桃勸張利華離開。但張利華在城關買下一套房子,請來父母照顧兒子,「一舉多得」,吳鮮桃作罷。

及至兒子上大學,生活顯得更加單調,「想玩一把浪漫都找不到地方」,吳鮮桃又鼓動張利華去城關中學。張利華給她買回一根女式釣竿,周末有空夫妻倆就去附近村灣池塘釣魚,「玩一把浪漫」,吳鮮桃哭笑不得,但也從此斷了離開的念頭。

張利華說:「我這不算什麼,學校有多名老師在這裡堅守了30多年,主動放棄調離機會。附近村民有的一家三代都是他們的學生。」

「學校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人才」

張利華的學生吳仲宏主動留下

吳仲宏至今保存著當年在新洲四中的畢業照。

張利華沒走。2004年,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吳仲宏,大學畢業後主動選擇新洲四中,接過他的衣缽。

「這是我唯一一次沒聽張老師的話。」吳仲宏說,當年應聘新洲四中,因為學校條件艱苦,張利華勸他別來,但他依然來了。「新洲四中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11月17日晚,吳仲宏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來學校報到的那一天,10名老師中當天就有人申請調離。張利華找到吳仲宏,再三叮囑:「來了,就意味著奉獻,要在這裡紮下根。」吳仲宏緊握老師的手,堅定地點了點頭。

「外界覺得我們傻,但我們是樂在其中」

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來了

尹奇兵課堂上認真輔導學生。

這一年,尹奇兵成為吳仲宏的學生。薪傳火繼,2012年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尹奇兵也回到了新洲四中擔任物理老師。

「新洲四中口碑不錯,到這裡任教,全家人都為我高興。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學校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前不久還通了公汽,我們也買了小汽車,進城方便多了。」尹奇兵說,「外界覺得我們傻,覺得我們苦,但現在黨和政府對教育加大投入,讓我們不差錢,更加樂在其中。」

「老師,謝謝您!

如果沒有您,我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

新洲四中,早晨舉行升旗儀式。

「11月17日,葛新霖的家長來校,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吳仲宏隨身攜帶的備忘本中記錄著這件事。葛新霖近段時間成績有些退步,吳仲宏約了葛新霖家長,一起查找原因。

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次異常,讓他們少走彎路。這是吳仲宏從張利華老師那裡取來的「教育經」。

張利華介紹,新洲四中絕大部分學生來自革命老區,不少學生自小就是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一次情緒波動就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但他們比城裡的孩子更渴望了解外面世界。「作為農村高中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把農村的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

吳仲宏課堂上認真講課。

2011年屆畢業生陳勇幸運遇到吳仲宏老師。因為中考發揮失常,加上手部殘疾,陳勇心裡投下自卑的陰影,高一時成績擺尾。高二進入吳仲宏老師所在班級,陳勇學習依舊刻苦,但成績上升緩慢。吳仲宏找他分析原因,讓他理性看待每次考試分數,也讓各科老師上課時多提問陳勇,增強他的自信心。陳勇的成績飛速上漲,躍到了全班第二。最終,陳勇考上第一批本科院校,後來還考取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

11月17日晚,尹奇兵在辦公室耐心解答學生們課間沒有聽懂的問題。

「尹老師,感謝您!如果沒有您,我今天就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2018屆畢業生石彪的教師節感恩簡訊,讓尹奇兵淚眼模糊。

高三那年,石彪迷上手機遊戲,常常躲在被子裡玩到深夜。尹奇兵收繳了他的手機,他半夜又逃到校外網吧。無奈,尹奇兵請來石彪家長陪讀。石彪的心重新回到課堂,後來考取湖北大學。

三代師生在學校

一個比一個拼

師徒三人(從左至右:吳仲宏、尹奇兵、張利華)課前在物理實驗室共同研討實驗。

「沒想到學校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入選教育部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的尹奇兵,十分激動。

尹奇兵的拼勁,在學校出了名。

2018年,尹奇兵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高考前半個月,5月22日,尹奇兵父親被檢查出患有腦部腫瘤。此時,尹奇兵愛人懷孕6個多月。

學生進入高考前最後衝刺階段,絕不能放下;父親重病,照料的責任不可推卸;愛妻懷孕,也必須扮演好陪護角色。尹奇兵只能將全部重擔默默扛在肩上。白天上課,檢查課堂紀律;課間抽空給妻子打個電話,詢問妻子身體狀況,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中午為妻子買一份可口的飯菜;晚上11點多下班後再趕到醫院照顧父親。直到高考結束,尹奇兵的按部就班,沒讓一名學生感覺到他家的突發狀況。

這一年,尹奇兵所帶班級35名學生,29人考取第一批本科院校,刷新新洲四中多項高考紀錄。而他也獲得市級優秀教師等榮譽。

「農村中學一來就壓擔子,鍛鍊機會更多。如果不是新洲四中給我平臺,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尹奇兵說。

上周,尹奇兵讓妻子將他們的婚房掛到房產中介,準備出售,計劃在城關的小學旁買套二手房,方便母親將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可讓他將全部身心傾注到教學中。

特殊的師徒情誼,中午在食堂陪同學生就餐時間,也有說不完的話。

「他們師徒三人在教學中勇挑重擔,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新洲四中校長黃建平說。

2017年,吳仲宏和妻子商量,準備再生一個寶寶。他想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寶寶,便向學校請辭班主任職務。2018年,聽到尹奇兵克服家庭困難的事跡後,他主動請纓再當班主任。學校安排他擔任高二年級組長,但這一年,恰逢從高一開始,按新課改內容開展教學,吳仲宏婉拒高二年級組長,到高一年級當班主任,挑戰新課改教學。張利華為學生的勇氣點讚。

今年秋季開學,校領導給張利華壓擔子,讓擔任了10多年高三物理備課組組長的張利華擔任高一年級主管,並帶2個班的物理課。13個班學生的教學、安全,主管都得負責,責任重大。接還是不接?校領導給張利華3天時間考慮,張利華卻當即答應。

「責任越大,越能錘鍊一個人。」張利華笑著說。

長江評論

教育的美好在接力中放大

新洲四中三代師生接力,紮根「稻田裡的中學」24年的故事,讓人感動。

這是一場時間上的接力,24年來,始終有人主動來到這所鄉村中學,為之奮鬥付出;這是一場事業上的接力,一代代的青少年成長,始終需要有責任心的好老師來為之指引;這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接力,熱愛教育、心靈美好的老師,教出了一代代具有同樣品格的學生,讓20多年的教育事業,成為一場立德樹人的接續奮鬥。

正因為相對貧弱,一所鄉村中學如此重要,它凝聚了十裡八鄉無數家庭改變命運、改變未來的期許。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因它能塑造心靈,改變人生。當前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對學校、對老師懷著更熱切的期望和更多的需求,從職業角度來說,鄉村老師比城市老師有更沉甸甸的「被需要感」。

新洲四中是一所有著60多年歷史的鄉村中學,半個多世紀以來,有多少農村孩子在這裡接受教育,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多少家庭目光投向這裡,打開了奔向更好生活的大門。三代師生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或許今後還會有更多,他們本身就是這接力傳承中的受益者,又成為下一程的接棒者。從更深的內涵來說,這些,正是對一代代鄉村教師們最好的職業回報和最高的職業嘉許。

鄉村教育更需要付出,更值得付出,有著發揮才幹、實現人生價值的更廣闊空間。三代師生中的第一代張利華,1996年來到新洲四中時,喝水得用明礬沉澱井水,下雨就是一腳泥,買菜得跑兩公裡外。然而到2012年,三代師生中的第三代尹奇兵來到這裡時,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通了公交,老師們還有的買了小汽車。這是老師們親歷的美好,更是他們雙手奮鬥出來的美好。這20多年的巨大變化,有他們用汗水心血的辛勤澆灌——有什麼比親眼看到雙手奮鬥結出碩果,更值得付出的青春韶華呢?

堅守在鄉村中學,當然意味著放棄可能更優越的條件,但物質從來不會束縛精神。感受美好才能傳遞美好,肯定價值才能傳承價值,受到善待才能堅守熱愛,三代師生意氣風發和滿懷熱忱地投身於教育事業,才有了這樣一個代代接力的故事,而不是一個鄉村逃離的故事,這樣的傳承顯得溫暖而動人。

如今,鄉村學校普遍成為農村地區最好的地標建築,教師普遍成為廣受尊重的職業,教育資源的差距正在越來越小,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越來越被放在優先位置,這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也將給更多新洲四中這樣的好老師們,更寬廣美好的人生舞臺。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李亦中 評論員魯珊 通訊員程書雄 劉慧 圖片:記者劉斌 攝 海報:製圖 | 李玉瑩 胡欣 實習生李靖 攝影|劉斌 視頻:主創佔思柳 高文舉 編輯:朱佳琪 校對:王蓓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王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三代師生成同事 上演現實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在第三十三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重慶市育才中學梳理教師團隊時發現,現實版的《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正在學校上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發生在三代人身上的美好緣分:從教35年的老前輩宋鋒、正值中堅力量的黃怡、初出茅廬的新人張晶晶,她們這三代人曾為師生關係,多年後又站在了一起,成為了並肩奮鬥的同事。學校負責人介紹,縷一縷,在育才中學師生變同事的還有好多對,但三代同臺的事情,只有「她們仨」。
  • 早安武漢|武漢人有機會喜提陽光,這件事趕緊做
    ◇ 2020武漢數字貿易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28日在漢開幕,50多個國家、全國31個省份及港澳臺地區均組團參展,參展商超過5000家。(圖為28日,2020武漢數字貿易大會開幕。記者詹松 何曉剛 攝)◇ 武漢在巴西進口冷凍牛肉、越南進口冷凍巴沙魚片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未流入市場。◇ 28日,武漢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正式揭牌並投入運營。現場多個項目完成籤約,籤約總量達403.5億元。
  • ...強師德 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全體老師深入學習「當代愚公精神」
    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校長姜波與張榮鎖交流9月19日,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領導班子以及學校全體教職工到河南省新鄉市輝縣上八裡鎮回龍村參觀學習,學習「當代愚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十大人物」「全國勞動模範」,現輝縣市人大副主任,上八裡鎮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的先進事跡,學習以張榮鎖為代表的回龍村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心繫群眾、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全體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
  • 你好,警察節|三代雙警家庭的接力守護
    血脈傳承 警魂延續 有這樣一個特殊家庭 他們祖孫三代都是雙警家庭 他們用忠誠書寫不同時期的警察故事 在風風雨雨中無悔執著警察夢
  • 中國三代女主播聲援武漢,為愛發聲
    敬一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感動中國》主持人、播音指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主持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獲第一、二、三屆播音主持金話筒獎
  • 《在一起》海清《口罩》篇完結!劉敏濤《武漢人》收官篇今晚上演
    今晚,《在一起》將在最後一個單元故事《武漢人》落幕後,正式收官。《武漢人》講述了武漢封城早期,平凡的社區工作者們克服困難、服務居民,保障隔離中的社區正常有序的生活的故事。由周萌、王瑩菲編劇,楊陽導演,劉敏濤、賈乃亮領銜主演,奚美娟、張萌、倪大紅、王藝哲、王茂蕾、黃小蕾、佟夢實主演,馮翔、隋蘭特別出演。
  • 「美好時代劇獻」《在一起•武漢人》今晚上演!致敬平凡人的不...
    浙江衛視「美好時代劇獻」第二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在中國藍劇場熱播。昨晚(10月7日),《在一起·口罩》以梅愛華(海清飾)、韓松(馮紹峰飾)排除萬難最終製造出合格口罩的結局圓滿落幕。
  • 十多支大灣區樂隊放歌稻田裡
    本報訊 11月20日,記者在南朗鎮左步村採訪時了解到,「美麗鄉村·和諧南朗」2020中山南朗稻田音樂節將於11月21日至22日在該村舉行。石橋頭公園旁的稻田上,已經堆起了草垛和各種稻草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舞臺最後的調試工作。
  • 紋身界泰鬥三代目「山口組」御用紋身師
    在日本這個紋身非常盛行的國家,成功的紋身師層出不窮,像淺草雕安、雕元等等大師都是非常尊敬的前輩,但是,在日本老一批的紋身師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紋身界的泰鬥-——三代目。據傳聞,此人為日本黑社會團體"山口組"的御用文身師,此傳言是否屬實就不得而知了。他的文身作品以細膩、大氣為主,最主要的是他的每一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可以說每一寸都細膩得經典。  三代目的名字,在中國的紋身愛好者裡或許是個不陌生的名字。眾所周知,三代目彫佑西是日本的刺青聯合會會長,也是全球著名的刺青師,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座紋身博物館的館長。
  • 首個人民警察節|一家三代從警接力,述說71年的警察故事
    從一開始用手寫資料,到現在的電腦存儲;從一開始外出辦案要「借」警服,到現在每名警察都擁有自己的制服;從一開始走訪、調查靠兩條腿,到現在警用汽車、摩託車的普及......從楊吉良開始,楊家三代民警,見證著新時代70年川警的變化。1981年出生的楊怡一家三代從警。三代人的青春與熱血書寫了對公安事業的熱愛與責任。
  • 「美好時代劇獻」《在一起武漢人》今晚上演!致敬平凡人的不平凡
    浙江衛視「美好時代劇獻」第二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在中國藍劇場熱播。昨晚(10月7日),《在一起·口罩》以梅愛華(海清飾)、韓松(馮紹峰飾)排除萬難最終製造出合格口罩的結局圓滿落幕。今晚(10月8日),《在一起》將在最後一個單元故事《武漢人》落幕後,正式收官。《武漢人》講述了武漢封城早期,平凡的社區工作者們克服困難、服務居民,保障隔離中的社區正常有序的生活的故事。
  • 微電影《現代愚公》開拍 曹衛宇演繹愚公移山
    與村民一起幹活望石興嘆    搜狐娛樂訊 近日,實力男星曹衛宇加盟了由陳苗執導的公益微電影《現代愚公》,化身雲南某村村民,與其他三位演員一同上演了一出現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公益微電影《現代愚公》以雲南省某村子四位村民多年修路的真實故事為創作基礎,講述了村民在集資籌資、克服種種困難的情況下,齊心協力修好了村裡通向村外道路的故事,展現了四位村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精神以及精誠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果。實力演員曹衛宇此次友情客串該電影,在戲中飾演村民老侯,帶領養子小李、村民大剛、強子,四人一起修通了村裡通往村外的路。
  • 老何、大何和小何 三代接力從軍為報國
    三個年代,祖孫三代接力從軍,一份歷經時光流轉而不變色的家國情懷背後,是精忠報國代代相傳的感人故事。記者日前就採訪到了這樣一個「一家三代三個兵」的普通又特殊的家庭。拜訪何玉珠老人,按照門楣上懸掛著的「光榮之家」匾牌,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的家。眼前的老人走路腰板兒挺直,說話嗓門洪亮,依稀可見當年的風採。
  • 廣州西塘稻田馬拉鬆開跑 邀你一起領略稻田美景
    廣州西塘稻田馬拉鬆開跑 邀你一起領略稻田美景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20-10-08 來自從化區鰲頭鎮的300餘名幹部們以飽滿的熱情齊聚麥田生態園
  • 奧康鞋業二代接力,你可能不知道奧康、紅蜻蜓「前世今生」
    奧康的二代接力,還是一個字「變」奧康電商總經理王晨奧康鞋業創始人王振滔、林麗琴夫婦,育有一個女兒、二個兒子。如今,長子奧康電商總經理王晨近年來已逐步走上前臺,「子承父業」的接班意味濃。奧康國際總裁王進權王晨,生於父親王振滔創業的第二年,幾乎可以說,他是與家族企業奧康一起成長的。王晨初中是在溫州讀的,又到湖北黃岡中學念高中,後來,又去香港讀大學(注,後期在上海大學修完最後的課程),他一路成長,幾乎是按照父親劃下的軌跡走。
  • 延續半個世紀的軍旅情結:一家三代接力參軍保家衛國
    說起家裡三代人的軍旅情結,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的朱新傑一臉自豪。從1968年到2020年,趟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長河,朱新傑一家三代人先後接力參軍。一身戎裝,承載了這個家庭的執著,也默默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愛國情緣。
  • 袁夫稻田火了!稻田裡有火車,有詩和遠方,還有千萬收益
    在袁勇準備打道回府時,在回武漢的途中就收到了面試最後一家公司的offer, 他被錄用了! 他說,沒有狂喜,心情格外的平靜,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心智也慢慢成熟了起來,有些東西我們必須去經歷後,才能明白獲得後的那份坦然。獲得了工作的機會,他很珍惜。他說作為銷售員,勤奮顯得尤為重要。
  • 海清《在一起·口罩》完結 劉敏濤《武漢人》收官
    社交網絡同樣取得了不錯的熱度,#孫儷再演房姐#登上熱搜榜第1位,#做口罩我是認真的 救人我是認真的#、#在一起之口罩#等話題登陸當晚熱搜榜高位,分獲第10位與第12位。10月8日,《在一起》將在最後一個單元故事《武漢人》落幕後,正式收官。
  • 民間河湖長助力河湖管護 武漢一家祖孫三代守護江清湖綠
    文昌植老人(左四)和兒子文國榮(左二)、孫子文杰(左一)、孫女文馨(左三)一起在漢江邊撿拾落葉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首屆民間河湖長退而不休提起文昌植,很多武漢人都不陌生。湖北省河湖長制示範人物、武漢市湖泊保護工作先進個人、「愛我百湖」十佳志願者、武漢環保大使……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漢正街個體私營企業協會理事。
  • 548「好同事」喻宏亮、朱春燕、陸建宇:同事突發急病 他們接力搶救
    關鍵時刻,喻宏亮(左)、朱春燕(中)、陸建宇(右)伸出援手救回突發急病的同事。廣州石化三名員工果斷選擇前者。2019年8月25日上午9時許,發現來穗務工人員許師傅突發心梗暈倒在地後,有20年黨齡的老黨員喻宏亮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與監督員陸建宇輪流跪下,為暈倒在地的許師傅做心肺按壓急救。而操作室庫房班班長朱春燕則及時上報領導,啟動應急預案,為救護車讓出生命通道。    好人說「救人也是一個心理自救過程,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生命就這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