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帕爾瑪、希區柯克
德·帕爾瑪與希區柯克的相似,不僅是在整個故事感官上的,也是影像特質上的。被稱為「美國當代希區柯克」的德·帕爾瑪,在這樣的名號下,似乎就註定了要屈居於某個人。「美國當代希區柯克」這樣的稱呼,固然是對德·帕爾瑪的一種肯定,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的成果。
作為從製片廠體系下成長起來的英國導演,希區柯克在進入好萊塢以後依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好萊塢製片廠體系對希區柯克的成功吸收,與其之前的製片廠經歷有著很大關係。
德·帕爾瑪、希區柯克
而與之不同,德·帕爾瑪則是一個在製片廠體系和個人意向中抗爭的作者。在最開始來到好萊塢的時候,德·帕爾瑪就是獨立導演的身份。他曾經認為「能成為美國的戈達爾就太好了」。也不知是諷刺還是另一種程度上的幸運,他最後成了「美國的希區柯克」。在自己的製片廠處女作《了解你的兔子》因為與製片人的分歧而夭折之後,德·帕爾瑪也開始意識到製片廠與資本的力量。「作為一名導演,你必須成為這個工業體制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你需要把控大筆資金,組建起自己的隊伍並妥善領導。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表達你自己的觀點。」
《了解你的兔子》拍攝現場
德·帕爾瑪很早就意識到了希區柯克會對自己構成巨大的影響,在大學時代觀看到《後窗》《迷魂記》的時候,他就被希區柯克對懸念的極端掌控而折服。在對女性角色的控制上,他也和希區柯克非常相似。
《後窗》劇照
希區柯克在故事發生到一半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女主角殺死了。德·帕爾瑪也好不到哪兒去。《剃刀邊緣》《粉紅色殺人夜》裡,女主角們都在影片中部時就死掉了。《兇線》中,德·帕爾瑪更是不顧審片人的意見,執意要讓女主角在煙花綻放之時死在美國國旗下,不願意執行「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成功拯救的套路」。甚至還設計了一個極其悽涼的結尾:在《兇線》的故事裡,男主角特裡是一個無法為自己正在工作的影片的兇殺場景找到合適的尖叫聲的電影錄音師,在影片的結尾,女主角薩莉遇害時的尖叫聲被他錄了下來,成為了影片最完美的兇殺音效。因為那是真正的、真實的面對死亡的完美時刻。
《兇線》劇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帕爾瑪確實在模仿著希區柯克,也在堅持著自己。他在類型片的範式之下,依然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和設計人物,而這一切都是為「懸疑」服務著。
德·帕爾瑪與希區柯克之間的相似還體現在對演員的任用上。他一度想請著名的「希區柯克女郎」珍妮特·利的女兒傑米·李·柯蒂斯來出演自己的電影,但是這種設想並沒有成功。珍妮特·利就是《驚魂記》中攜款逃跑的瑪麗蓮,因為一場著名的浴室謀殺戲中的尖叫聲和驚恐表情而被所有人記住。德·帕爾瑪只好轉而邀請另一個希區柯克女郎蒂比·海德莉的女兒梅蘭妮·格裡菲斯出演自己的影片。
《驚魂記》劇照
曾經出演《群鳥》的蒂比·海德莉曾經在回憶錄中描述過希區柯克對自己的性騷擾行為。並表示希區柯克在《群鳥》拍攝時,故意虐待她,改變了原來使用機械鳥的拍攝計劃,直接用大量烏鴉和鴿子來拍攝臥室遇襲的場景。
相比起自己母親對希區柯克的指責,梅蘭妮卻十分支持德·帕爾瑪,雖然德·帕爾瑪在拍攝現場也是個控制狂。梅蘭妮·格裡菲斯出演了德·帕爾瑪的兩部作品。分別是《粉紅色殺人夜》和《虛榮的篝火》,後者雖然有著湯姆·漢克斯、布魯斯·威利斯、摩根·弗裡曼這樣的強大陣容,票房和口碑卻都不甚理想。在這之後,梅蘭妮·格裡菲斯還讓自己的丈夫安東尼奧·班德爾拉斯去主演了德·帕爾瑪2002年的《蛇蠍美人》。
《蛇蠍美人》劇照
除了對演員的使用,德·帕爾瑪在音樂上對希區柯克的借鑑可能更為明顯。在拍攝《姐妹情仇》時,德·帕爾瑪一直在尋找合適的音樂,但是對丹尼爾刺殺黑人菲利普的一場戲的配樂始終不太滿意。直到剪輯師保羅·赫什將伯納德·赫爾曼為希區柯克的《驚魂記》撰寫的一些備用音樂片段放到這場兇殺戲的聲軌上時,德·帕爾瑪才覺得這段由小提琴為主要樂器的配樂是他所想要的狀態。「它們緊張到讓我胃部痙攣」。
德·帕爾瑪由此一定要找伯納德·赫爾曼來給《姐妹情仇》配樂,但卻連伯納德·赫爾曼是否還在世都不清楚,此時距離伯納德·赫爾曼的最後一部作品《鳥》的配樂已經過去了10年。1966年,因為《衝破鐵幕》的配樂,伯納德·赫爾曼和希區柯克鬧翻並離開好萊塢在倫敦定居。最後,這位希區柯克曾經的御用配樂大師答應了給德·帕爾瑪的《姐妹情仇》作曲。
《姐妹情仇》劇照
在約定看片的當天,德帕爾瑪回憶道,伯納德·赫爾曼拄著拐杖來到了工作室。為了讓伯納德·赫爾曼對影片配樂有一個初始的認識,布萊恩·德帕瑪提前為影片的段落鋪上了一些備用音軌,這些音樂全部來自赫爾曼以前給希區柯克寫的作品。當第一段配樂同時也是赫爾曼為希區柯克的《豔賊》寫的音樂出現時。赫爾曼憤怒捂住耳朵尖叫了起來,嚇了德·帕爾瑪一大跳。德·帕爾瑪回憶說,赫爾曼一邊怒吼一邊說「關掉它!立馬關掉它!看你們的電影時我不想聽到《豔賊》的音樂,否則我還怎麼想得出新的東西!」
《豔賊》劇照
在原本的設計中,德·帕爾瑪希望包括片頭字幕在內的半小時內都不使用配樂,這一設想遭到了伯納德·赫爾曼的強烈反對,「沒有片頭音樂?這電影開頭半小時一點恐怖情節都沒有,你必須用音樂去嚇唬觀眾。要是像你現在這樣,觀眾們會走光的!」
德·帕爾瑪對此很不服氣,並舉出了希區柯克作為例證,「可是在《驚魂記》裡,淋浴那場戲也是在40分鐘後才出現的。」
《驚魂記》劇照
對此伯納德·赫爾曼的反應則是,「但你還不是希區柯克!他的電影一上來節奏有多慢都可以,因為他是希區柯克,觀眾願意等著。而你的電影他們只會看十分鐘,然後就回家看電視去了!」
自然,還不是希區柯克的德·帕爾瑪不能照搬希區柯克的方式。在商議之後,德·帕爾瑪與伯納德·赫爾曼達成了共識,伯納德·赫爾曼決定給德·帕爾瑪寫一段1分20秒的片頭音樂,並且就憑藉這1分20秒讓觀眾留在座位上,一直等待著兇殺登場。幾個月後,德·帕爾瑪在倫敦的錄音室再次見到了伯納德·赫爾曼。
德·帕爾瑪說,「隨著他的指揮棒落下,樂隊奏出一陣悲鳴之聲,我頓時感到一股寒意,就和我幾個月前在剪輯室裡感到過的一模一樣。赫爾曼說的對,我被他留在了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