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驚魂記》:著名"浴室謀殺"片段,為何如此經典

2020-08-27 姍姍很貪睡

《驚魂記》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眾多,其中《驚魂記》被很多影迷評為&34;。《驚魂記》中的經典&34;片段,更被很多專業電影人稱為&34;級別的作品。精益求精的希區柯克,運用了78個機位和52次剪輯為影史貢獻出經典的3分鐘。

此後這個片段被無數影視作品改編和借鑑,電影人們通過不同方式向希區柯克致敬。紀錄片《78/52》請來多位專業電影人詳細分析了這個經典片段的精彩及過人之處。

&34;:與女性相關的鏡頭,體現希區柯克的藝術嚴謹和現實反思

希區柯克顧慮到某些場景較為血腥,觀眾難以接受,於是將《驚魂記》製作為黑白電影。恰恰黑白畫面效果,加之雨夜、荒野旅館等場景結合,更加凸顯了影片懸疑色彩,進一步烘託了緊張氛圍。雖然&34;片段中觀眾看不到鮮紅血色,然而音效、剪輯的配合下,觀眾們的神經始終跟隨著希區柯克的鏡頭一直緊繃著。兇手到底是誰?究竟是誰?這樣的疑問,一直貫穿到影片結尾。

《驚魂記》浴室片段的替身女演員回憶到,拍攝這場戲的時候,希區柯克全程穿著西裝、黑色領帶、白襯衫,原定3天完成拍攝的鏡頭,竟然拍攝了7天。替身女演員曾經開玩笑,遮擋身體的道具總是滑落,建議乾脆扔掉,希區柯克嚴肅拒絕,直說&34;。希區柯克對於鏡頭的嚴謹態度和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可見一斑。

紀錄片中採訪的多位電影人感嘆,如今電影中拍攝一段&34;戲份,一天就能拍完,希區柯克卻用了7天,這在當時來講,是前所未有的,著實令人欽佩。

《驚魂記》

當時,美國電影中諸多謀殺鏡頭,與《驚魂記》無法媲美,希區柯克使用了近距離拍攝手法,緊迫情緒逼人神魄,這個簡短的片段,調動起整部影片的情緒。

《驚魂記》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末,希區柯克首次在鏡頭下展現對女性的侵害,電影的轟動程度及對觀眾的視覺衝擊也可想而知。20世紀初的美國,女明星對票房號召力極大,40世紀時影響減弱,到了《驚魂記》拍攝時期,很多女明星無法出現在一線大片電影之中。希區柯克在恐怖懸疑電影中,利用女性受害這樣的故事,從另一方面表達對這種現象的諷刺。女性在電影內外的地位都在遭受著&34;,這是需要反思並值得反思的。

&34;裡的危險:對&34;美國人的批判與諷刺

英國導演希區柯克在好萊塢打拼多年,他反感於美國社會對現實過於天真的態度,希區柯克在諸多作品中對此進行諷刺。《荊手催花》拍攝於珍珠港事件一年半以後,臺詞提到&34;。這個故事都諷刺了美國小鎮居民與生俱來的&34;和&34;。

《驚魂記》拍攝於1959年11月,開拍後不久,美國堪薩斯州便發生了一起家中命案。美國人對自己的居所存在天然的&34;,覺得待在家就沒有危險,而這樣的真實事件恰恰給人們敲醒警鐘,也讓他們認清現實。

《驚魂記》

《驚魂記》的浴室戲份的諷刺直截了當,而且出乎意料地給了&34;特寫。此前,未曾有人通過馬桶的鏡頭與重要的電影情節聯繫起來,這同樣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觀念。這一切,都仿佛希區柯克在質問著人們,&34;

正如希區柯克在《群鳥》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抗衡和隨機性,他一直想要傳遞的思想便包含了這樣一種&34;。人生就是如此,你無法預想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降臨。所以,在浴室裡,當你褪去一身負累和疲憊,想要舒緩心情的時候,也許一雙危險的雙手正在浴簾後面伺機而動。

《78/52》

《驚魂記》出現在美國流行文化特殊時期,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種族暴力和政治謀殺問題不斷,現實困境就在眼前。希區柯克已經不屑於拍攝&34;之作,&34;好萊塢愛情故事也不足以適應當時的時代,美國明豔的彩色電影在黑白色的《驚魂記》面前已經黯然失色。

即便是在如今,美國社會中天真樂天的思想依然存在,種族問題和矛盾也依然嚴峻。早在上個世紀,希區柯克作為電影人,就已經通過他的&34;手法,對此進行著批判。《驚魂記》到現在,獨具的意義依然存在。

《驚魂記》首映:改變了電影的展現方式,懸疑電影的效果達到&34;

《78/52》

在《驚魂記》之前,電影首映時人們可以隨意進出,而當人們如往常一般走入希區柯克的《驚魂記》首映廳時,影院廣播裡傳來了希區柯克的聲音,他要求大家在觀影中途不得離場,要對電影的情節進行保密。

他後來對此解釋,因為女星珍妮特·利飾演的角色會在中間被謀殺,他不希望人們因為錯過了重要環節,交頭接耳去詢問女主角去哪裡了。預告片裡,希區柯克向大家提示浴室中將上演&34;,但觀眾們幾乎想不到女主角會在此喪命。為了營造懸疑電影該有的氣氛,希區柯克史無前例地要求首映觀影觀眾&34;。

正是因為這樣的要求,影院裡的觀影效果達到預期。浴簾被掀起,人們隨之尖叫;女主角被刀刺傷,人們錯愕不已。紀錄片《78/52》回憶到,人們的驚呼聲&34;,一直持續到這個片段結束,根本聽不到電影的聲音。

電影人評價&34;。當紅明星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飾演的角色居然遇害了,希區柯克打破了觀眾與電影人之間的契約默契,心理落差帶來的精神震撼,在那時是無比轟動的。

《78/52》

女主角被刺傷的尖叫、觀眾們的驚呼搭配電影中驚悚獨特的音效,懸疑電影的效果達到了該有的的樣子。試想,如果觀影中人們來回走動,觀影過程斷斷續續,電影情節一知半解,對於一般的愛情故事影片也許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情節緊湊、環環相扣的懸疑電影來說,無疑是&34;的。

優秀的懸疑電影取決於關鍵時刻觀眾的反應,希區柯克不僅改變了電影展現方式,更進一步提醒人們電影並非如此可有可無,從而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地位。仿佛他在告訴觀眾,如果認真觀看,電影帶來的影響和震撼將是巨大的,尤其是希區柯克的懸疑電影。

&34;的驚豔要素:水、畫作、母親、精神分裂

《驚魂記》

《驚魂記》的經典場景,拍攝手法上不僅具有希區柯克特色,更在鏡頭、音樂、剪輯、演員的配合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

女主角瑪麗安偷盜4萬美金,雨夜驅車前往西部。雨刷在車窗上搖擺,模糊了女主角的視線,前路溼漉且模糊,她即將前往&34;的中轉站。西部,在當時的美國人心中,是一方自由之地,而卻成為電影女主角迷途知返不得願的喪生之處。

《驚魂記》

水的鋪墊很長,從生至死。因為雨夜,女主角得不得尋找棲身之所,在旅館的淋雨在中喪命,而後又被裝進汽車推入湖水。雨水、淋雨、血水、湖水,在電影裡慢慢蔓延,而後形成一段完整的段落。女主角出軌有婦之夫,又偷盜了老闆的4萬美金,內心背負良知拷問,最終決定回城承認錯誤時,不幸遇難。她的離去,無人得知她曾經想過回頭,浴室中的水沒有洗刷掉罪惡感,反而與她的血混為一體。

《78/52》

男主角貝茨拿下牆上的畫作,透過孔隙偷窺房間中的女主角。這場偷窺戲從&34;開始就已蘊藏玄機。那副畫,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作品,名為《蘇珊娜和老人》。講述的是一位女性,在自家花園淋浴,兩位老者對其偷窺。這幅畫背後展現著關於道德與倫理的主題,與女主角的出軌、男主角的精神分裂、男主角的偷窺都存在著聯繫。

所以,希區柯克選在這幅畫經過深思熟慮,並且做過深刻考量,與故事形成互文,與角色構成聯結。一幅畫帶來的隱喻,仿佛像是埋在電影中的一顆彩蛋,當人們了解到其中寓意後,更加加深了這部電影以及這段戲份的印象。

《驚魂記》

男主角貝茨對母親存有依戀,精神分裂的另一個人就是自己的母親,所以他在進行&34;行為時,亦是兩個人在矛盾掙扎。一個是貝茨對瑪麗安的愛慕,一個是母親對瑪麗安的敵意。母親的線索在影片中多次提及,瑪麗安與男友約會交談時、與同事交流頭痛狀態時、與貝茨簡短聊天時,偵探、男友、姐姐來到旅館尋找瑪麗安遠遠望去的老婦人身影時,&34;一直出現在電影諸多情節之中。

《驚魂記》

於是,當貝茨裝扮成母親實施傷害行為的謎底揭曉時,&34;對於觀眾並不陌生,仿佛觀眾一直在等待著這個答案。一種&34;的驚喜,成為觀影體驗中特別驚豔的部分。

《驚魂記》

整個片段,女主角死亡的過程緩慢又有節奏,女主角的一隻手從浴室的瓷磚牆上緩緩滑落,然後面對鏡頭,伸向浴簾,扯下帘子,銅環脫落,生命終結。此前的電影中,導演們在表現死亡過程時,大多選擇快速交代並配合演員誇張的表情,可見《驚魂記》在當時給人們帶來的觀感多麼不同。

《驚魂記》

總之,這樣的一場戲,希區柯克突破了當時很多電影拍攝上的傳統,水為線索、畫為彩蛋、母親為暗線、精神分裂為謎底,這些要素加之特殊的音效和畫面剪輯,最終&34;戲份在女主角一雙帶光卻驚恐的眼睛特寫中結束。

《78/52》

《78/52》

這場戲無論是達到的藝術效果還是影史意義,亦或者拍攝手法,都成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後來,這場戲被無數影視劇進行改編、復拍、借鑑、致敬,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動畫片,希區柯克《驚魂記》的浴室謀殺戲份成為了電影人及觀眾心目中的珍貴寶藏。

關於&34;片段的三點啟示

  • 1.精神震撼遠勝於視覺衝擊

《78/52》

《驚魂記》的&34;片段歷經幾十年,還能夠如此經典,除了希區柯克在技術和表現手法上屢創先河,更重要的是,這個片段以及整部影片帶給人們的精神震撼。現在電影技術越來越先進,從膠片到數字,從武行到特效,幾乎已經沒有人類拍攝不出來的片段了。當技術不再是阻礙的時候,我們便更需要在意識和思想上創新的作品。

希區柯克同期以及後來,電影史上仍然出現很多懸疑類電影,很多片段的表現形式比希區柯克當年要先進太多。我們現在看《驚魂記》,兇手轉身離去時帶的假髮套那麼明顯,如果是現在拍攝,一定會完全做到絕對逼真。

然而,現在有多少片段能夠達到《驚魂記》片段帶來的精神震撼呢。《驚魂記》不止是在劇情上體現&34;,更是在核心意義上體現&34;。影片最後,並沒有給出十足的道德審判,畢竟兇手的精神狀態處於病態。貝茨屬於自己的人格屬性時,是無辜的、是令人憐惜的。甚至有那麼一刻,觀眾對他報以同情之心。

這樣的電影,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希區柯克就已經開始去諷刺美國人的天真、去探討人性的複雜、去論證情感的辯證。所以,這樣的片段置於那時那刻直到今時今日,都還是這樣經典。

希區柯克憑藉自己從默片時代走來的經驗,用黑白電影完勝當年彩色影片,一方面是他功力深厚,另一方面則說明精神震撼的效果之強。很多懸疑電影中,傾向於用血腥鏡頭展現張力,但是希區柯克卻用情感衝擊在人們心裡刻下了《驚魂記》深深的烙印。

  • 2.暴力與美學的平衡關係

《驚魂記》

誠然,懸疑電影等特殊題材影片,離不開某些特殊鏡頭,那些鏡頭在貫穿情節、展現主題、渲染情緒上都佔據重要分量。難免,這些鏡頭會帶有某些&34;元素。電影藝術離不開視覺、聽覺語言的配合運用,但是並非意味著做到極端效果才能突出重圍。

很多恐怖題材電影,在某些鏡頭的表現上用力過猛,其實大可不必。希區柯克的電影中縱然畫面令人驚嘆,但卻不會令人產生不適之感。終究,作為藝術作品,即使是表現暴力的鏡頭,依然要兼顧美學效果。暴力畫面表達得產生美感,那樣的效果才會使得人們透過現象去洞察影片本質。

前不久,被廣泛熱議的電影《飢餓站臺》,被用來與奉俊昊《雪國列車》進行對比。但是,就畫面表現上來看,《飢餓站臺》的鏡頭過於直接和粗暴,而反觀《雪國列車》,並沒有太多血腥畫面,但讓觀眾產生的關於&34;之思更為深刻。有些觀眾,反映看完《飢餓站臺》覺得&34;,這種效果多與鏡頭表現用力過猛有關。

電影人,希望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終究還是故事的核心精神,而非面對鏡頭展現的那一時錯愕,《驚魂記》的&34;片段便展現一種具有生命張力的&34;。

  • 3.創新突破基於對現實的反思

希區柯克《驚魂記》中無疑包含諸多突破,浴室中的謀殺戲份、女性受害者的死亡過程、馬桶的特寫鏡頭、首映時的&34;要求等等,這一系列不完全是電影導演的一種特立獨行,除了藝術堅持,更多的是經過現實反思而付諸的行為。這些行為是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勇敢,不僅體現在電影故事的呈現上,更體現在對美國社會現象的批判與揭露上,英國導演在好萊塢拍攝電影,並沒有通過作品去&34;,反而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這是電影人的責任,更是電影人的果敢,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更為不易。

這也是為何歷經幾十年,希區柯克立於影史重要位置的原因。優秀的電影人定是肩負社會責任與擔當的,《驚魂記》中諷刺的美國人天真態度,到現在我們看,似乎依然適用。

結語

希區柯克一生共拍攝53部電影,監製無數劇集。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之際,北京電影節對其5部經典電影進行展映,放票瞬間搶售一空。他一生5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名單,卻終究無緣獲獎,但那又如何。希區柯克依然憑藉他的經典作品成為無數影迷心中的懸疑電影之王,《驚魂記》也是多數影迷的&34;。

相關焦點

  • 希區柯克《驚魂記》:著名「浴室謀殺」片段,為何如此經典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眾多,其中《驚魂記》被很多影迷評為"經典中的經典"。《驚魂記》中的經典"浴室謀殺"片段,更被很多專業電影人稱為"教科書"級別的作品。精益求精的希區柯克,運用了78個機位和52次剪輯為影史貢獻出經典的3分鐘。
  • 希區柯克與《驚魂記》
    ——《驚魂記》。《驚魂記》本片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就是如此。《驚魂記》希區柯克在本片中就採用了第三種拍法。浴室謀殺的高潮整部電影中,瑪莉蓮被殺的「浴室謀殺戲」無疑是最為出色且有名的橋段,沒有之一。
  • 電影推薦|《驚魂記》:影史上最負盛名的浴室謀殺案
    1960年,希區柯克執導拍攝了《驚魂記》,他那年剛好六十歲,個人名望和權勢都處於好萊塢之巔。人們翹首以盼希區柯克的每一部電影。在拍攝《驚魂記》之前,他剛拍完一部預算高達330萬美元的特藝色彩驚險片《西北偏北》。
  • 《驚魂記》:好萊塢最暴力色情的電影,浴室殺人戲當初嚇壞多少人
    《驚魂記》:好萊塢最暴力色情的電影,浴室殺人戲當初嚇壞多少人?《驚魂記》這部影片可謂好萊塢最暴力色情的電影。當年又多少觀眾被片中的變態殺手和那場膾炙人口的浴室殺人戲嚇得不敢一個人洗澡。《驚魂記》被美國電影機構選為最重要的一百部美國片之一。
  • 希區柯克《驚魂記》60周年 金馬奇幻影展大銀幕重現經典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今年適逢緊張大師希區柯克的《驚魂記》(Psycho, 1960)問世60周年,金馬奇幻影展除了要在大銀幕重現這部經典,更搬出馬丁史柯西斯的《蠻牛》(Raging Bull, 1980)、布萊恩狄帕瑪的《剃刀邊緣》(Dressed
  • 《驚魂記》上映60周年,希區柯克依然偉大
    希區柯克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在操控演員的同時還能操控觀眾?影片中最為精彩的浴室謀殺片段,其經典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 今天,我們借著《驚魂記》上映60周年的契機,向大家分享後浪電影圖書《好萊塢之眼》中關於這部電影的論述,作者喬恩·布爾斯廷從「窺視」、「移情」、「本能」三個層面對該片進行深度解讀,相信他的觀點可以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的長河,幫助我們認識到希區柯克作品的偉大之處。
  • 《希區柯克》首曝預告 尖刀恐嚇重現《驚魂記》
    《希區柯克》首曝預告 尖刀恐嚇重現《驚魂記》     電影網訊(編譯/何小沁)日前,傳記片《希區柯克》發布首支預告,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
  • 用「乾屍」嚇女主,為不存在的角色選演員,《驚魂記》幕後也驚魂
    片中那段久負盛名的浴室謀殺戲,頻頻為後世的作品所致敬效仿。時隔60年再看《驚魂記》,那獨特的鏡頭、剪輯、音效所製造出的驚悚氣氛,依然嚇得人心驚膽戰。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驚魂記》幕後的那些事兒。希區柯克早在1948年就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奪魂鎖》,之後的50年代,他的作品也以彩色片為主,比如《後窗》《電話謀殺案》《捉賊記》《西北偏北》等等,但上映於1960年的《驚魂記》卻是一部黑白影片。這是為什麼呢?
  • 希區柯克變奏曲 1.0 | De Palma
    《希區柯克變奏曲》將從敘事內容和視覺實踐方面為大家介紹幾部關於帕爾瑪的幾部經典作品。其中,安吉·迪金森飾演的家庭主婦對應著《驚魂記》裡的珍妮特·李,南茜·艾倫飾演的目擊證人則是維拉·米爾斯,基斯·戈登飾演的天才兒子對應的是約翰·加文。場景上,電梯遇刺對應著經典的浴室謀殺場景,麥可·凱恩飾演的精神病醫生及其診所對應著安東尼·博金斯汽車旅館旁的陰森老宅。
  • 《驚魂記》:希區柯克式懸疑
    談及「多重人格」一詞時,我們大多對其定義並不陌生,但在半個世紀以前,心理學發展艱難,人們能夠接觸到這個詞彙多虧了一部電影——《驚魂記》。這部拍攝於1960年的黑白電影,被譽為電影史上驚悚恐怖片的開山之作,也是極佳的展現雙重人格的影片的開山之作。導演希區柯克憑藉此片榮獲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也因為這部影片為觀眾們熟知。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經典電影盤點
    1960年執導的驚悚片《驚魂記》標誌著心理驚悚片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1968年獲得第40屆奧斯卡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1979年獲得奧斯卡獎終身成就獎。1980年被授予爵士封號。希區柯克在恐怖片和懸念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對於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他創造了「驚悚文藝片」這一電影類型。
  • 有哪些經典的剪輯電影或電影片段?
    維爾託夫《持攝影機的人》一部紀錄片竟然拍得如此先鋒,最經典的便是人的眼睛特寫和觀看到的景物快切,這也印證了維爾託夫「電影眼睛」理論。謝爾蓋·艾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敖德薩階梯」段落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一段蒙太奇剪輯,一段不長的階梯在艾森斯坦的創造下被拉得很長,同時他還自覺使用了「雜耍蒙太奇」。
  • 影史經典|德·帕爾瑪與希區柯克
    被稱為「美國當代希區柯克」的德·帕爾瑪,在這樣的名號下,似乎就註定了要屈居於某個人。「美國當代希區柯克」這樣的稱呼,固然是對德·帕爾瑪的一種肯定,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的成果。 作為從製片廠體系下成長起來的英國導演,希區柯克在進入好萊塢以後依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好萊塢製片廠體系對希區柯克的成功吸收,與其之前的製片廠經歷有著很大關係。
  • 點擊就看這16部希區柯克經典作品
    今年是希區柯克(1899-1980)逝世40周年,這位活到81歲的大導演從業60年,留下50多部電影,其姓名已成為懸疑的代名詞。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一個人就有9部作品上榜,在榜單前七名中佔3部,其中《驚魂記》位列全榜第一。
  • 《驚魂記》:這部60年代的作品如何成為影史經典?
    希區柯克經典作品《驚魂記》儘管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以4億美元的總收入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成功,但並沒有創下紀錄。然而,很少電影會有如此的影響力。《驚魂記》由B級恐怖片作者編寫劇本,並以較低成本拍攝,這不僅僅是票房上的成功;它還改變了導演和演員拍攝的電影類型,並開創了一種全世界通行的電影語言。除了被古板和迷惑的影評人詬病之外,這算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
  • 希區柯克逝世40周年:「恐怖大師」的純粹電影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在100部百年來最偉大的驚悚片單中包含多部希區柯克導演作品,並且前七部中囊括三部希區柯克作品。在電影界沒有誰能比希區柯克更擅長講故事了。浴室裡的尖叫、黑色群鳥盤旋、精神患者獰笑著的注視......希區柯克在電影史上留下的這些經典場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也為驚悚類影片樹立了優秀的標準線。
  • 驚魂記
    這幾年,《驚魂記》似乎成了希區柯克最知名且最被關注的作品了,好萊塢甚至專門請來安東尼·霍普金斯和一眾明星拍了一部電影來講這部電影的誕生經歷!
  • 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是由希區柯克導演的恐怖驚悚電影,在IMDb排名第41位,以其動人心魄、吊人胃口的懸念手法著稱於世。它的創造者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世界頂級懸念大師、電影藝術大師,他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希區柯克不僅是藝術大師,還是娛樂片高手,他的經典之——《精神病患者》正是一部身非藝術與商業的電影。
  • 80萬拍片獲利1500萬,希區柯克代表作,原型是美國連環殺手生平
    懸疑驚悚與希區柯克而說到驚悚犯罪片,就不得不提英國著名大師導演希區柯克,是這種類型電影的開山鼻祖。這個活到81歲的大導演,從業60年,卻留下50多部電影,其名也成為懸疑驚悚的代名詞。而今天打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被提名奧斯卡的代表作——《驚魂記》,該片本是改編自勞勃·柏洛區的小說《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