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記》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眾多,其中《驚魂記》被很多影迷評為&34;。《驚魂記》中的經典&34;片段,更被很多專業電影人稱為&34;級別的作品。精益求精的希區柯克,運用了78個機位和52次剪輯為影史貢獻出經典的3分鐘。
此後這個片段被無數影視作品改編和借鑑,電影人們通過不同方式向希區柯克致敬。紀錄片《78/52》請來多位專業電影人詳細分析了這個經典片段的精彩及過人之處。
希區柯克顧慮到某些場景較為血腥,觀眾難以接受,於是將《驚魂記》製作為黑白電影。恰恰黑白畫面效果,加之雨夜、荒野旅館等場景結合,更加凸顯了影片懸疑色彩,進一步烘託了緊張氛圍。雖然&34;片段中觀眾看不到鮮紅血色,然而音效、剪輯的配合下,觀眾們的神經始終跟隨著希區柯克的鏡頭一直緊繃著。兇手到底是誰?究竟是誰?這樣的疑問,一直貫穿到影片結尾。
《驚魂記》浴室片段的替身女演員回憶到,拍攝這場戲的時候,希區柯克全程穿著西裝、黑色領帶、白襯衫,原定3天完成拍攝的鏡頭,竟然拍攝了7天。替身女演員曾經開玩笑,遮擋身體的道具總是滑落,建議乾脆扔掉,希區柯克嚴肅拒絕,直說&34;。希區柯克對於鏡頭的嚴謹態度和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可見一斑。
紀錄片中採訪的多位電影人感嘆,如今電影中拍攝一段&34;戲份,一天就能拍完,希區柯克卻用了7天,這在當時來講,是前所未有的,著實令人欽佩。
《驚魂記》
當時,美國電影中諸多謀殺鏡頭,與《驚魂記》無法媲美,希區柯克使用了近距離拍攝手法,緊迫情緒逼人神魄,這個簡短的片段,調動起整部影片的情緒。
《驚魂記》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末,希區柯克首次在鏡頭下展現對女性的侵害,電影的轟動程度及對觀眾的視覺衝擊也可想而知。20世紀初的美國,女明星對票房號召力極大,40世紀時影響減弱,到了《驚魂記》拍攝時期,很多女明星無法出現在一線大片電影之中。希區柯克在恐怖懸疑電影中,利用女性受害這樣的故事,從另一方面表達對這種現象的諷刺。女性在電影內外的地位都在遭受著&34;,這是需要反思並值得反思的。
英國導演希區柯克在好萊塢打拼多年,他反感於美國社會對現實過於天真的態度,希區柯克在諸多作品中對此進行諷刺。《荊手催花》拍攝於珍珠港事件一年半以後,臺詞提到&34;。這個故事都諷刺了美國小鎮居民與生俱來的&34;和&34;。
《驚魂記》拍攝於1959年11月,開拍後不久,美國堪薩斯州便發生了一起家中命案。美國人對自己的居所存在天然的&34;,覺得待在家就沒有危險,而這樣的真實事件恰恰給人們敲醒警鐘,也讓他們認清現實。
《驚魂記》
《驚魂記》的浴室戲份的諷刺直截了當,而且出乎意料地給了&34;特寫。此前,未曾有人通過馬桶的鏡頭與重要的電影情節聯繫起來,這同樣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觀念。這一切,都仿佛希區柯克在質問著人們,&34;
正如希區柯克在《群鳥》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抗衡和隨機性,他一直想要傳遞的思想便包含了這樣一種&34;。人生就是如此,你無法預想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降臨。所以,在浴室裡,當你褪去一身負累和疲憊,想要舒緩心情的時候,也許一雙危險的雙手正在浴簾後面伺機而動。
《78/52》
《驚魂記》出現在美國流行文化特殊時期,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種族暴力和政治謀殺問題不斷,現實困境就在眼前。希區柯克已經不屑於拍攝&34;之作,&34;好萊塢愛情故事也不足以適應當時的時代,美國明豔的彩色電影在黑白色的《驚魂記》面前已經黯然失色。
即便是在如今,美國社會中天真樂天的思想依然存在,種族問題和矛盾也依然嚴峻。早在上個世紀,希區柯克作為電影人,就已經通過他的&34;手法,對此進行著批判。《驚魂記》到現在,獨具的意義依然存在。
《78/52》
在《驚魂記》之前,電影首映時人們可以隨意進出,而當人們如往常一般走入希區柯克的《驚魂記》首映廳時,影院廣播裡傳來了希區柯克的聲音,他要求大家在觀影中途不得離場,要對電影的情節進行保密。
他後來對此解釋,因為女星珍妮特·利飾演的角色會在中間被謀殺,他不希望人們因為錯過了重要環節,交頭接耳去詢問女主角去哪裡了。預告片裡,希區柯克向大家提示浴室中將上演&34;,但觀眾們幾乎想不到女主角會在此喪命。為了營造懸疑電影該有的氣氛,希區柯克史無前例地要求首映觀影觀眾&34;。
正是因為這樣的要求,影院裡的觀影效果達到預期。浴簾被掀起,人們隨之尖叫;女主角被刀刺傷,人們錯愕不已。紀錄片《78/52》回憶到,人們的驚呼聲&34;,一直持續到這個片段結束,根本聽不到電影的聲音。
電影人評價&34;。當紅明星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飾演的角色居然遇害了,希區柯克打破了觀眾與電影人之間的契約默契,心理落差帶來的精神震撼,在那時是無比轟動的。
《78/52》
女主角被刺傷的尖叫、觀眾們的驚呼搭配電影中驚悚獨特的音效,懸疑電影的效果達到了該有的的樣子。試想,如果觀影中人們來回走動,觀影過程斷斷續續,電影情節一知半解,對於一般的愛情故事影片也許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情節緊湊、環環相扣的懸疑電影來說,無疑是&34;的。
優秀的懸疑電影取決於關鍵時刻觀眾的反應,希區柯克不僅改變了電影展現方式,更進一步提醒人們電影並非如此可有可無,從而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地位。仿佛他在告訴觀眾,如果認真觀看,電影帶來的影響和震撼將是巨大的,尤其是希區柯克的懸疑電影。
《驚魂記》
《驚魂記》的經典場景,拍攝手法上不僅具有希區柯克特色,更在鏡頭、音樂、剪輯、演員的配合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
女主角瑪麗安偷盜4萬美金,雨夜驅車前往西部。雨刷在車窗上搖擺,模糊了女主角的視線,前路溼漉且模糊,她即將前往&34;的中轉站。西部,在當時的美國人心中,是一方自由之地,而卻成為電影女主角迷途知返不得願的喪生之處。
《驚魂記》
水的鋪墊很長,從生至死。因為雨夜,女主角得不得尋找棲身之所,在旅館的淋雨在中喪命,而後又被裝進汽車推入湖水。雨水、淋雨、血水、湖水,在電影裡慢慢蔓延,而後形成一段完整的段落。女主角出軌有婦之夫,又偷盜了老闆的4萬美金,內心背負良知拷問,最終決定回城承認錯誤時,不幸遇難。她的離去,無人得知她曾經想過回頭,浴室中的水沒有洗刷掉罪惡感,反而與她的血混為一體。
《78/52》
男主角貝茨拿下牆上的畫作,透過孔隙偷窺房間中的女主角。這場偷窺戲從&34;開始就已蘊藏玄機。那副畫,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作品,名為《蘇珊娜和老人》。講述的是一位女性,在自家花園淋浴,兩位老者對其偷窺。這幅畫背後展現著關於道德與倫理的主題,與女主角的出軌、男主角的精神分裂、男主角的偷窺都存在著聯繫。
所以,希區柯克選在這幅畫經過深思熟慮,並且做過深刻考量,與故事形成互文,與角色構成聯結。一幅畫帶來的隱喻,仿佛像是埋在電影中的一顆彩蛋,當人們了解到其中寓意後,更加加深了這部電影以及這段戲份的印象。
《驚魂記》
男主角貝茨對母親存有依戀,精神分裂的另一個人就是自己的母親,所以他在進行&34;行為時,亦是兩個人在矛盾掙扎。一個是貝茨對瑪麗安的愛慕,一個是母親對瑪麗安的敵意。母親的線索在影片中多次提及,瑪麗安與男友約會交談時、與同事交流頭痛狀態時、與貝茨簡短聊天時,偵探、男友、姐姐來到旅館尋找瑪麗安遠遠望去的老婦人身影時,&34;一直出現在電影諸多情節之中。
《驚魂記》
於是,當貝茨裝扮成母親實施傷害行為的謎底揭曉時,&34;對於觀眾並不陌生,仿佛觀眾一直在等待著這個答案。一種&34;的驚喜,成為觀影體驗中特別驚豔的部分。
《驚魂記》
整個片段,女主角死亡的過程緩慢又有節奏,女主角的一隻手從浴室的瓷磚牆上緩緩滑落,然後面對鏡頭,伸向浴簾,扯下帘子,銅環脫落,生命終結。此前的電影中,導演們在表現死亡過程時,大多選擇快速交代並配合演員誇張的表情,可見《驚魂記》在當時給人們帶來的觀感多麼不同。
《驚魂記》
總之,這樣的一場戲,希區柯克突破了當時很多電影拍攝上的傳統,水為線索、畫為彩蛋、母親為暗線、精神分裂為謎底,這些要素加之特殊的音效和畫面剪輯,最終&34;戲份在女主角一雙帶光卻驚恐的眼睛特寫中結束。
《78/52》
《78/52》
這場戲無論是達到的藝術效果還是影史意義,亦或者拍攝手法,都成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後來,這場戲被無數影視劇進行改編、復拍、借鑑、致敬,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動畫片,希區柯克《驚魂記》的浴室謀殺戲份成為了電影人及觀眾心目中的珍貴寶藏。
《78/52》
《驚魂記》的&34;片段歷經幾十年,還能夠如此經典,除了希區柯克在技術和表現手法上屢創先河,更重要的是,這個片段以及整部影片帶給人們的精神震撼。現在電影技術越來越先進,從膠片到數字,從武行到特效,幾乎已經沒有人類拍攝不出來的片段了。當技術不再是阻礙的時候,我們便更需要在意識和思想上創新的作品。
希區柯克同期以及後來,電影史上仍然出現很多懸疑類電影,很多片段的表現形式比希區柯克當年要先進太多。我們現在看《驚魂記》,兇手轉身離去時帶的假髮套那麼明顯,如果是現在拍攝,一定會完全做到絕對逼真。
然而,現在有多少片段能夠達到《驚魂記》片段帶來的精神震撼呢。《驚魂記》不止是在劇情上體現&34;,更是在核心意義上體現&34;。影片最後,並沒有給出十足的道德審判,畢竟兇手的精神狀態處於病態。貝茨屬於自己的人格屬性時,是無辜的、是令人憐惜的。甚至有那麼一刻,觀眾對他報以同情之心。
這樣的電影,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希區柯克就已經開始去諷刺美國人的天真、去探討人性的複雜、去論證情感的辯證。所以,這樣的片段置於那時那刻直到今時今日,都還是這樣經典。
希區柯克憑藉自己從默片時代走來的經驗,用黑白電影完勝當年彩色影片,一方面是他功力深厚,另一方面則說明精神震撼的效果之強。很多懸疑電影中,傾向於用血腥鏡頭展現張力,但是希區柯克卻用情感衝擊在人們心裡刻下了《驚魂記》深深的烙印。
《驚魂記》
誠然,懸疑電影等特殊題材影片,離不開某些特殊鏡頭,那些鏡頭在貫穿情節、展現主題、渲染情緒上都佔據重要分量。難免,這些鏡頭會帶有某些&34;元素。電影藝術離不開視覺、聽覺語言的配合運用,但是並非意味著做到極端效果才能突出重圍。
很多恐怖題材電影,在某些鏡頭的表現上用力過猛,其實大可不必。希區柯克的電影中縱然畫面令人驚嘆,但卻不會令人產生不適之感。終究,作為藝術作品,即使是表現暴力的鏡頭,依然要兼顧美學效果。暴力畫面表達得產生美感,那樣的效果才會使得人們透過現象去洞察影片本質。
前不久,被廣泛熱議的電影《飢餓站臺》,被用來與奉俊昊《雪國列車》進行對比。但是,就畫面表現上來看,《飢餓站臺》的鏡頭過於直接和粗暴,而反觀《雪國列車》,並沒有太多血腥畫面,但讓觀眾產生的關於&34;之思更為深刻。有些觀眾,反映看完《飢餓站臺》覺得&34;,這種效果多與鏡頭表現用力過猛有關。
電影人,希望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終究還是故事的核心精神,而非面對鏡頭展現的那一時錯愕,《驚魂記》的&34;片段便展現一種具有生命張力的&34;。
希區柯克《驚魂記》中無疑包含諸多突破,浴室中的謀殺戲份、女性受害者的死亡過程、馬桶的特寫鏡頭、首映時的&34;要求等等,這一系列不完全是電影導演的一種特立獨行,除了藝術堅持,更多的是經過現實反思而付諸的行為。這些行為是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勇敢,不僅體現在電影故事的呈現上,更體現在對美國社會現象的批判與揭露上,英國導演在好萊塢拍攝電影,並沒有通過作品去&34;,反而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這是電影人的責任,更是電影人的果敢,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更為不易。
這也是為何歷經幾十年,希區柯克立於影史重要位置的原因。優秀的電影人定是肩負社會責任與擔當的,《驚魂記》中諷刺的美國人天真態度,到現在我們看,似乎依然適用。
希區柯克一生共拍攝53部電影,監製無數劇集。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之際,北京電影節對其5部經典電影進行展映,放票瞬間搶售一空。他一生5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名單,卻終究無緣獲獎,但那又如何。希區柯克依然憑藉他的經典作品成為無數影迷心中的懸疑電影之王,《驚魂記》也是多數影迷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