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電影《驚魂記》是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豆瓣評分高達9.0,被譽為「心理驚悚片的開山之作」。
片中那段久負盛名的浴室謀殺戲,頻頻為後世的作品所致敬效仿。
時隔60年再看《驚魂記》,那獨特的鏡頭、剪輯、音效所製造出的驚悚氣氛,依然嚇得人心驚膽戰。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驚魂記》幕後的那些事兒。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好萊塢,彩色片的興起已是大勢所趨,黑白片逐漸淡出影壇。
希區柯克早在1948年就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奪魂鎖》,之後的50年代,他的作品也以彩色片為主,比如《後窗》《電話謀殺案》《捉賊記》《西北偏北》等等,但上映於1960年的《驚魂記》卻是一部黑白影片。
這是為什麼呢?
(1)原因之一:低成本實驗作品
希區柯克不僅是《驚魂記》的導演,還是製片人。
他用化名以9000美元買下了原著小說的版權,進行劇本改編,想把這個源自真實事件的驚悚故事搬上大銀幕。
在此之前,希區柯克已經連續拍攝了兩部成本較高的彩色片,分別是1958年的《迷魂記》和1959年的《西北偏北》,他不得不考慮節省下一部影片的開支。
於是,把《驚魂記》拍成黑白片成了最合適的選擇。
不僅如此,為了節約成本,希區柯克僅僅用了一個電視攝製組,大部分時候都按照電視劇的拍攝進度來完成這部電影。
希區柯克想順便做個實驗,看自己能不能用拍攝電視劇的苛刻條件,來拍攝一部大型電影,也想試試這樣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片,會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
事實證明,他的實驗非常成功。
《驚魂記》的製作成本只花費了80萬美元,而上映後的票房則高達1300萬美元。
導演希區柯克
(2)原因之二:太血腥怕嚇壞觀眾
按照希區柯克本人的說法,把《驚魂記》拍成黑白片其實是出於一種很人性化的考慮。
因為電影中的浴室謀殺場景有大量的血跡,如果拍成彩色片,過於刺激的血腥畫面會令觀眾感到不適。
不過,從最終效果來看,即使是黑白片,驚悚程度也一點都不比彩色片小,反而讓整部影片的基調顯得更加詭異。
希區柯克偏愛金髮美女,熱衷於讓她們在影片中「被謀殺」。這不止是他的個人喜好,也掐準了觀眾的審美和心理需求。
希區柯克:「金髮女郎最適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們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著閃亮的金髮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
《驚魂記》中被謀殺的那位金髮女郎,由女星珍妮特·利扮演。
珍妮特·利
她飾演的瑪麗蓮是個普通的女職員,為了和情人私奔偷拿了客戶的4萬美元跑路,夜裡住進一家汽車旅館。
正當她卸下一天的疲憊,輕鬆愉快地洗澡時,一個持刀的黑影突然衝進了浴室。
瑪麗蓮驚恐地回頭,發出一陣悽慘的尖叫,特寫鏡頭對準了她長大的嘴。
這幾聲慘叫震驚了無數觀眾,珍妮特·利也因此被譽為「驚叫皇后」。
珍妮特不僅要在電影中表演出恐懼和驚嚇,在戲外也被嚇得夠嗆。
在《驚魂記》拍攝期間的某一天,珍妮特結束了上午的工作,和往常一樣吃完午飯後回房休息。她推開化妝間的門,猛然發現自己的椅子上居然「坐」著一具「殭屍」,當場嚇得花容失色,驚聲尖叫。
這具「殭屍」穿著老婦人的衣服,全身乾枯,面容相當恐怖。
那個在背後搞「惡作劇」的不是別人,正是導演希區柯克。他為了試驗電影中「貝茨夫人」的屍體夠不夠驚悚,把毫不知情的珍妮特當成了實驗對象。
更狠的是,珍妮特不止被嚇了一次。
希區柯克會根據她每次尖叫時的聲音大小,來判斷「殭屍」的嚇人程度,最終決定採用哪一具假人來扮演電影中的屍體。
多年以後,珍妮特回憶起這段經歷來,都覺得心有餘悸。
這種損招,真虧希區柯克想得出來!
《驚魂記》中那段經典的謀殺場景,將原本安全私密的浴室,變成了可怕的兇案現場,上映之後嚇得不少美國女性不敢在深夜洗澡。
其實,在拍攝過程中,一刀都沒碰到女演員的身上,希區柯克運用了78個機位和52次剪輯,打造出亂刀斃命的驚悚效果。
其中最為逼真的一刀刺向腹部的鏡頭,在實拍時,是用刀背抵著女演員的肚子,然後拔出來,後期把鏡頭倒放,看上去的效果就跟用刀捅腹部一樣。
最有意思的是,製造這個謀殺場景的原料,像極了一頓美味大餐。
來看看都有哪些好吃的:
(1)牛奶
淋浴噴頭往外噴水的特寫是用攝影機直接拍的,把噴頭中間的出水孔堵住,讓水從四周自然流出來,攝影機就在下方正對著拍攝,再往後退。
為了讓拍出來的水更清晰,效果更好,希區柯克故意往洗澡水裡面摻了牛奶。
(2)甜瓜
為了模擬屠刀穿刺肉體的聲音,音效師準備了20多種大小不一的瓜類,統統攤在桌子上。
音效師不斷地用刀戳刺這些瓜,希區柯克就在一旁閉著眼睛聽,判斷哪種聲音最像。
當道具師戳完桌上所有的瓜之後,希區柯克就說了一個詞:「甜瓜。」
甜瓜飽滿多汁,被刀戳刺的聲音清脆入骨,聽起來像極了鋒利的刀刃刺入肌肉組織的聲音。
就是它了。
圖源:紀錄片《78/52希區柯克的洗澡戲》
(3)牛排
除了甜瓜之外,希區柯克還讓音效師準備了一塊很大的牛裡脊。一邊戳甜瓜,一邊刺牛排,將兩種聲音交替混雜在一起,就模擬出了電影中的驚悚音效。
錄完音,甜瓜被戳爛,但那塊被刺了許多刀的牛排沒有浪費,當天晚上就被音效師帶回家當晚餐了。
圖源:紀錄片《78/52希區柯克的洗澡戲》
(4)巧克力漿
電影中的血跡其實是巧克力糖漿。
在拍攝瑪麗蓮被刀刺時,道具師就把稀釋過的好時巧克力糖漿往女演員的身上潑,浴缸裡的水逐漸染上深色「血跡」。
在黑白畫面中,完全看不出巧克力真正的顏色,足夠以假亂真。
朋友,這份希區柯克精心研製的《驚魂記》招牌套餐,鮮嫩牛排搭配香甜可口的甜瓜巧克力牛奶,不來一份嘗嘗看嗎?
痛恨劇透的希區柯克在拍攝期間就嚴防死守,要求全體製作人員宣誓,對電影劇情嚴格保密,絕不向外界洩露任何細節。
為了防止影片中貝茨夫人的真正身份被透露,希區柯克花了不少功夫,可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導演希區柯克
在開拍前,劇組公開發布演員招募信息,煞有介事地尋找飾演「貝茨夫人」的女演員,還對外宣布了候選者名單。
看過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驚魂記》裡根本沒有「貝茨夫人」的戲份,她早已變成了一具「殭屍」,是由兒子諾曼精神分裂出來的假象。
諾曼·貝茨(安東尼·博金斯飾)
不過,在影片中,確實有好幾位女演員通過各種方式「飾演」了「貝茨夫人」。
第一個就是在浴室持刀行兇的「貝茨夫人」,由身材修長的特技女演員瑪格·埃珀扮演。
拍那場戲的時候,男主角安東尼·博金斯要在百老匯演出沒有時間,只好用女替身來扮演。為了不被觀眾認出來,還把女替身的臉抹成了一團黑。
第二個是在樓梯口突然衝出來殺害私家偵探的「貝茨夫人」,由另一位女演員米茲·科斯特納出演。
攝像機從高處垂直俯拍,觀眾完全看不到她的臉,絕對不會穿幫。
而多次出現的「貝茨夫人」和諾曼的對話中,「貝茨夫人」的聲音是由至少三位女性的聲音後期合成的。
還有一位女演員擔任了現場聲優,念著「貝茨夫人」的臺詞,來跟扮演諾曼的安東尼對戲。
在電影首映時,希區柯克通過影院的揚聲器敬告觀眾:「電影開始之後,所有人都不得入場,觀影結束後,禁止向任何人劇透。」
因為號稱「女主角」的珍妮特·利戲份並不多,在影片還不到一半的地方就會被殺害。
如果遲到的觀眾沒有看到開頭,一進來就問:「珍妮特什麼時候出來?」會嚴重破壞觀影氛圍。
為了防劇透,希區柯克真是把每一個點都想到了。
感謝閱讀!
參考資料:
紀錄片《78/52希區柯克的洗澡戲》
文 / 原創
圖 /《驚魂記》劇照及截圖,紀錄片截圖
點擊搜索「希區柯克」和「驚魂記」可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