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恐怖片不僅是希區柯克技巧最為純熟的作品之一,還是心理恐怖驚悚電影的開山之作。它的價值首先在於開闢了一個電影類型,令精神問題所導致的犯罪行為從此成為一類電影的主題,而相對於躲在門後驚嚇觀眾的恐怖片,本片對於人類心理直至精神層面的剖析足以使其可以登堂入室成為經典。
在小嗨觀看過的恐怖片中,有這樣一部「鼻祖」級的存在。
它時隔60年,在國內豆瓣上依然保持著9.0分的高分,名副其實的經典。
它最為精彩的戲份的高潮部分只有短短45秒,卻足足花費了7天時間才拍攝完成,攝影機的移位多達60次。
最重要的是,它開闢了一個電影類型,成為了心理恐怖驚悚電影的開山之作。
——《驚魂記》。
01作者導演的先驅
在正式分享本片之前,小嗨不得不先提一個電影名詞——作者導演。
(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直接跳躍到02)
何為「作者導演」?可不是單純的自編自導,而是其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鮮明的個人印記和某種文學特質,在接受別人的美學思想的同時又能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
本片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就是如此。
這位世界公認的大師級導演在懸疑片和恐怖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
他幾乎一生都在致力於懸疑電影的創作,不但突破了好萊塢製片制度的束縛,而且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已然成為了「懸疑」二字的代名詞。
他將驚悚、懸疑等元素融合進純粹的恐怖片裡,再利用種種電影手段將其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對於電影技巧的運用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正因如此,他也被譽為是「作者導演」的先驅。
不過時至今日,希區柯克到底是不是藝術家、他的電影到底是不是藝術電影在影迷間仍然時常引發爭議。
因為他的作品與好萊塢一般的娛樂片和商業片太過相似。
但正如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說的那樣:
正因為希區柯克能夠駕馭一部電影的所有構成元素,即把自己個人的構思貫穿在攝製的所有階段之中,所以他的電影確實具有統一的風格,大家才公認他是現世罕有的三四位大師導演之一。
不管是他的哪一部作品,只要看上幾分鐘,你就會辨認出來。
02懸疑大師的藝術世界
本片作為希區柯克的後期作品,無疑是他技巧最為純熟的作品之一。
最關鍵的是,它令精神問題所導致的犯罪行為成為了一類電影的主題。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女職員瑪莉蓮由於男友的經濟實力薄弱而心生貪念,在竊取了公司的四萬美金後逃離小鎮。
途中她決定在路旁的汽車旅館休息一晚,沒想到洗澡時卻被擁有雙重人格、內心扭曲黑暗的旅館老闆諾曼·貝茨殘忍「殺害」。
故事看似簡單,實則一點也不簡單。
電影劇作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寫好「第一本」,即前十分鐘左右的劇情。
因為這足以決定製片人是否採用劇本、觀眾是否想看以及能否快速進入影片的情境。
而對於一部懸疑片來說,寫好「第一本」的關鍵無外乎要在前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拋出第一個小懸念或者小高潮。
本片基本符合這樣的劇作要求,第一個懸念出現在大概十分半,即瑪莉蓮捲款逃跑。
從這時起,觀眾開始關心瑪莉蓮會不會被抓到,從而進入電影的情境當中。
而且本片絕對是希區柯克的作品中比較特殊的存在。
他的作品的劇作結構一般有兩種:一浪高過一浪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者是一個大的懸念統領全片,後者則是多個懸念交織在一起。
本片基本屬於前者,整個故事圍繞著「瑪莉蓮是被誰殺死的」這個懸念展開。
但它的特殊性在於,影片前半段,觀眾又被另一個懸念所吸引:捲款潛逃的瑪莉蓮會不會被抓到。
在懸念即將揭開時,瑪莉蓮突然被殺,劇情急轉直下。
這樣的劇作結構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帶有試驗性的,前半段的劇情成功轉移了觀眾的注意力,以至於瑪莉蓮被殺帶來的衝擊感更加強烈。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希區柯克還安排了警察跟蹤瑪莉蓮和換車等情節,並不斷強調那四萬美金,就是為了將觀眾往錯誤的方向引導、確保我們無法猜出後面的情節。
最重要的是,本片真正實現了一波三折。
在解釋「什麼是懸念」時,希區柯克曾舉過一個例子:
三個人坐在椅子上聊天,椅子下面有一個定時炸彈,5分鐘後炸彈爆炸,這個故事怎麼拍?
第一種,只拍三個人聊天,不交代炸彈的事,5分鐘後炸彈爆炸了,觀眾只在爆炸的一瞬間感到了震撼。
第二種,先告訴觀眾有炸彈,剛開始觀眾會感到緊張,但耐心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會爆炸,一會兒就沒興致了。
第三種,先告訴觀眾有炸彈,三個人聊了三分鐘後一個人說走吧,另外兩個人說再聊會兒,又過了一分鐘兩個人說走吧,最後一個人說等一會兒。
那麼剩下的一分鐘裡,不管炸彈是否爆炸都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希區柯克在本片中就採用了第三種拍法。
瑪莉蓮死後,她的妹妹萊拉請來了私家偵探幫忙調查,沒想到私家偵探也一去不返。
等不急的她想要親自去汽車旅館查看情況,此時觀眾已經知道汽車旅館充滿危險,不免為其感到擔憂。
然而瑪莉蓮的男友山姆勸阻住了萊拉,自己去了汽車旅館,於是觀眾在鬆了口氣的同時又擔心上了山姆的安危。
幸好他安全歸來並決定去找警察,這下總沒問題了吧?
可警察偏偏不願調查下去,還透露諾曼·貝茨的母親早就過世了,使得整件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而最後山姆在汽車旅館穩住諾曼·貝茨、萊拉獨自與他的「母親」談話時無疑將緊張的氛圍烘託到了最高點。
因為兩人認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虛弱的老太太,觀眾卻深知其實這個「虛弱的老太太」才是最危險的。
反正整個過程裡總有一些信息是觀眾知道、片中人物不知道的,所以觀眾總會為其感到擔憂。
如此設置的確一波三折,時時刻刻都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只能說希區柯克非常熱衷於與觀眾玩這樣的心理遊戲。
正如他自己說得那樣:該片包含著我要以極大興致同觀眾玩耍的試驗。
03浴室謀殺的高潮
整部電影中,瑪莉蓮被殺的「浴室謀殺戲」無疑是最為出色且有名的橋段,沒有之一。
它不僅成為了影史上最恐怖的場景之一,還一度被電影學院的教材作為經典範例收錄,所以很有必要單獨拿出來分析。
這一段戲足足用了60多個鏡頭,每個鏡頭平均下來卻只有1秒,有的甚至不到1秒。
浴室謀殺,恐怖感全憑殺人產生,所以必須要讓觀眾在潛意識裡相信銀幕殺人是真實的。
放到現在來說,殺人戲份可以用很多特技、特效來完成,放在當時也一樣。
可希區柯克卻選擇完全依靠蒙太奇完成,刀子根本沒有觸碰到演員的身體,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演員的頭部、手、腹部以及刀子的近景和特寫。
這些孤立的鏡頭快速串連在一起,產生的效果竟不亞於紅刀子進、白刀子出,甚至相比之下更為真實。
正是這一段行雲流水的蒙太奇,令觀眾產生了「刀子刺進了瑪莉蓮身體」的錯覺。
不得不說,真是不可思議的營造恐怖氛圍的方法。
怪不得短短一場戲足足耗費了7天之久。
慢功出好活兒,電影工作者們還是學著點兒吧。
大師不愧是大師。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