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同臺,快來圍觀吧,趙老親自上陣,李鐵英、陳雲超、李芝綱
京劇舉鼎觀畫 趙松樵先生主演
趙松樵父親趙鵬飛,光緒年間曾在太原演出
《白馬坡·斬顏良》趙松樵飾顏良
趙松樵先生80歲時指導魏偉老師練功
趙松樵,其父太原演出,其徒李鐵英、陳雲超為山西京劇做出了貢獻
趙松樵弟子李鐵英,劇團創始人
趙松樵弟子陳雲超
陳雲超 趙松樵 李鐵英師徒三人
刀劈三關趙松樵1980
李芝綱陳志清飾闖王 任岫雲演高桂英 劇目《闖王旗》
《四郎探母》陳志清演四郎
陳志清是京劇早期旦行的泰山北鬥陳德霖的孫子、著名餘派老生陳少霖的兒子,著名餘派的創始人餘叔巖是他的姑父。他的祖輩中,都是在皇宮演戲的「內庭供奉」牗給皇室演出的在冊演員牘陳志清出生於這樣的京劇世家,在全國的京劇界也是高山仰止的,然而,這些對於京劇並不熟悉的山西觀眾來說,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陳志清老師在藝術上的成功,則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奮和鑽研取得的。他憑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英俊的扮相,以及醇厚而濃鬱的餘派唱法,後來居上,取得了山西省京劇院無可動搖的主演地位。從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的中期,陳志清老師演出了許許多多的一號主演。如:樣板戲中楊子榮、郭建光、《鄭成功》中的鄭成功、《蔡鍔與小鳳仙》中的蔡鍔、《闖王旗》中的李自成、《苗嶺風雷》中的龍巖松、《八一風暴》中的方大來,不僅如此,像《春草闖堂》中的胡知府,本是一個丑角,他不但出演了這個角色,而且還根據劇本的規定情境,有很多獨特的創造,當我再看到這齣戲時,其他演員的表演都無法讓我滿足,也永遠無法抹去他所塑造的這個生動、幽默、滑稽的藝術形象在我腦海中的深刻痕跡。
曹福生演《花木蘭》
天津解放初期,文藝界曾高高飄揚一面紅旗,它就是當年影響極大的天津市紅風京劇團。然而以往卻一直罕見介紹它的文字。筆者從上世紀80年代起走訪了當年擔任該團領導和主演的李鐵英、陳雲超、鮑雲鵬、袁文君、李芝綱等多位老藝術家,搜集相關材料。今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回顧「紅風」伴隨共和國成立和成長走過的一段光輝歷程,很有意義。
天津紅風京劇團是在解放前以李鐵英為領銜的劇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早年即活躍於天津,1947年重返津門,演于謙德莊寶興戲院,場場爆滿。南市大舞臺經理諸葛安慕名前來,邀李鐵英等移師到地處繁華鬧市、能容三千多人的大舞臺演出。大舞臺有李元春、小盛春、彭英傑、劉麟童、鮑雲鵬、鄭敏恆、張世麟各路武生雲集,正缺一位文武兼備的頭面人物挑班掛帥。李鐵英進大舞臺後,又進來陳雲超、陳雲祥兄弟等,陣容更加強大,演職員最多時竟有二百餘人,後來精簡還留有140人之多。
1948年底,天津處於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全城解放指日可待。1948年12月,為進城而成立的接管籌備班子中,已有文藝領導班底。1949年1月15日,天津市解放軍管制委員會正式宣布天津解放,軍管會文教部部長黃松齡、文藝處處長陳荒煤、副處長周巍峙陸續到任,開始開展解放後新天津的文教工作。當時天津具體負責文藝的阿英、趙魁英、何遲要求成立新劇團,作為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指導下的文工團。他們選中並指導李鐵英成立起新藝劇社,後來更名為紅風京劇團,結束了班主私有制,建立起演員民主共管的「共和制」新型劇團,建制70人。這是天津市第一個接受中國共產黨指導的劇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出版於北京的《戲劇電影報》1992年第34期發表的汪洗文《憶天津南市大舞臺》稱:「1949年3月,我被派到南市大舞臺京劇團擔任戲改幹部(即輔導員)……李鐵英被公推為團長……他為人謙虛、和藹、直爽,對解放區新來的幹部非常尊重,思想解放,帶頭排演新戲。」1949年4月,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召開「梨園界座談會」 ,籌建「改革舊劇委員會」,舉辦「改革平(京)劇座談會」。陸續成立起「天津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天津市戲劇曲藝工作者協會」、「天津市文藝工會」 、「天津市戲曲改進委員會」等組織。李鐵英領導的紅風京劇團緊跟時代步伐,與新誕生的共和國同呼吸,積極投身到社會和戲劇的偉大變革中去。1950年,李鐵英成為天津京劇演員中最早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被選為人民代表、市文藝工會主席、市文聯委員,成為當時演員的一個先進標杆,是舊社會藝人世界觀發生脫胎換骨轉變的典範。
紅風京劇團是天津第一個上演解放區新編京劇的劇團,也是天津解放初期最積極最活躍最大量排演新戲的劇團,對促進天津當時的社會和民心的安定,繁榮文化市場功不可沒。天津解放後的第15天,新藝劇社就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馬上恢復演出。2月21日該團就很快排演出了《三打祝家莊》,又於3月1日演出了新編戲《黃巢》、《逼上梁山》和《闖王進京》。老藝術家趙松樵還在該團與李鐵英合演了翁偶虹新編的《將相和》,他們是天津市最先上演此劇的演員。該團又陸續排演了新戲《文天祥》、《水泊梁山》、《還我臺灣》、《北霸天》、《愛國棉》、《白毛女》、《婚姻法》、《槍斃袁文會》等,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在天津解放初期的中心工作。
天津紅風京劇團「以強硬的武戲班底著稱,角色行當齊整,文武昆亂不擋,故在所演之處的華北、東北等地均享有盛譽。」(《京劇入晉考述》)該團的主要演員除有李鐵英、陳雲超、鮑雲鵬、李芝綱、陳鳳鑫等外,還曾有聞佔屏、陳鐘鳴、彭英傑、小盛春、李元春、李韻秋、袁文君、劉雲秋、劉麟童、劉宮揚、鄭敏恆、陸安華、王富華、賀喜華等,再加上分別邀來幫忙的老帥趙松樵、白玉昆、劉漢臣,當時真是「紅風」勁吹,銳不可當,人稱大舞臺是天津武戲的大本營。
1955年10月,紅風京劇團開始赴外地巡迴演出,經包頭、呼和浩特等地,到了太原。該團以豐富的劇目、精湛的演藝、強大的演員陣容,博得山西省各界的一致稱讚。作為戲曲大省的山西,還真沒有一個像這樣的本省京劇團。時任太原市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長劉舒俠(後升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長)代表市政府找李鐵英團長談話,懇請該團留下來,成立國營劇團。作為黨員團長的李鐵英無法拒絕,決定以身作則,帶領全團放棄天津大城市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支援山西。山西省太原市和天津市兩地政府經過多次協商,達成共識。1956年7月,天津市紅風京劇團正式整團劃歸山西省,成立太原市京劇團。該團於1968年升格為山西省京劇團,1992年擴建為山西省京劇院,隨著我們共和國的發展和強大,它也不斷成長和壯大。當年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由天津走出而支援外地的那些熱血青年藝術家,現在有不少已經離開人世,李鐵英先生已作古將近20年,健在的如陳雲超等也年近九旬,天津老觀眾至今仍很懷念他們。他們為天津解放初期文化建設,為京劇的傳播與發展,奉獻了青春年華,做出了犧牲和貢獻。
山西省京劇院第一代創業的藝術家們,主要是由文武兼備的團長李鐵英和副團長著名武生陳雲超,中國戲曲學院牗原中國戲曲學校牘的首屆畢業的高材生曹佛生等人,山西本地的武丑趙小春,逐漸加入的著名京派武旦陳金彪率領的另一支武戲力量的加入,後期的荀派青衣任岫雲,以及元老鮑雲鵬袁文琴夫婦、醜行陳鳳鑫,銅錘花臉李芝剛、賀喜華楊秀萍夫婦、石少亭梁碧君夫婦等組成,艱難地開創了太原及山西的京劇事業。特別是李鐵英老師,我進團時他已是50多歲的胖老頭兒,大腦袋、大眼睛、大肚子,嗜酒如命,整天笑呵呵的像個彌勒佛似的。遠遠走來就會有一種並不令人生厭的酒味,走起路來一顛一顛的非常和藹可親。在他身上我有許許多多的疑問,由於我們進團時他已經「靠邊站」了,當一般演員只能收入三四十元的時候,他的月收入是一般演員的六到八倍,這對於文革的時代來說,是天文數字……但是,那麼大的演員,一點架子卻都沒有,只是一個連說話聲兒都不大,整天打哈哈的和善老頭,再說……他那麼胖怎麼演京劇中主演文武生行?想像不到他演老生是什麼樣子……還有他走路一顛一顛的,在臺上如何走臺步、如何站得穩?這一連串的問題縈繞在腦海中。當時,是文革時期,只能演現代戲,所以,較少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我們懷著心馳神往的心情,盼望著能夠看到李老師的演出。恢復傳統戲演出後,當看完他演出的一場《追韓信》,被他所塑造的蕭何的形象所折服,我終於明白了:能不能演生行,並不在於演員的外形,而在於把握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鐵英老師在《大鬧天宮》中他前面扮演東海龍王,後面還要扮演託塔李天王,當他演到「天王遣將」那場戲時,是非常過癮的,因為這場戲在剛開幕的「跳巨靈」,就被「天下第一判」的耿文超老師煽得沸沸揚揚,加上臺上三十多個演員的齊心協力,臺下的觀眾已經是非常地騷動了,這時,伴隨著一陣打擊樂———大鐃「四擊頭回頭」強烈的奏響,天王出場了,李鐵英老師扮演的天王緩步走上臺來,這時李老師再也看不到他那「一顛一顛」的痕跡,但是他的臺步並不同於一般演員鏗鏘有力的大步,而是一遛非圓場的小碎步,飄上臺來。這時臺上所有的天兵天將都向天王行禮。而此時此刻,我作為天兵天將的一員,自己的意識仿佛真正進入了規定情境,不知道自己是作為天兵天將對天王的敬畏,還是作為演員對李鐵英老師高超藝術水平的敬重……這兩種感覺交織在一起,「天神出現了」。這難道就是常說的「裝龍像龍,裝虎像虎」?今天思想起來,李鐵英老師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不管大的、小的角色什麼都演,而且是每個都很成功。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也是今天的演員所望塵莫及的,因為現在的條件和機會都無法相比。
第二位值得大家回憶的是,為山西省京劇院做出巨大貢獻的著名老生陳志清老師。陳志清是京劇早期旦行的泰山北鬥———陳德霖老夫子的孫子、著名餘派老生———陳少霖的兒子,著名餘派的創始人———餘叔巖是他的姑父。他的祖輩中,都是在皇宮演戲的「內庭供奉」牗給皇室演出的在冊演員牘陳志清出生於這樣的京劇世家,在全國的京劇界也是高山仰止的,然而,這些,對於京劇並不熟悉的山西觀眾來說,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陳志清老師在藝術上的成功,則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奮和鑽研取得的。他憑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英俊的扮相,以及醇厚而濃鬱的餘派唱法,後來居上,取得了山西省京劇院無可動搖的主演地位。從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的中期,陳志清老師演出了許許多多的一號主演。如:樣板戲中楊子榮、郭建光、《鄭成功》中的鄭成功、《蔡鍔與小鳳仙》中的蔡鍔、《闖王旗》中的李自成、《苗嶺風雷》中的龍巖松、《八一風暴》中的方大來,不僅如此,像《春草闖堂》中的胡知府,本是一個丑角,他不但出演了這個角色,而且還根據劇本的規定情境,有很多獨特的創造,當我再看到這齣戲時,其他演員的表演都無法讓我滿足,也永遠無法抹去他所塑造的這個生動、幽默、滑稽的藝術形象在我腦海中的深刻痕跡。
呂鎖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