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學家著稱於世的愛因斯坦,更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一生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扞衛人權和堅定的反戰態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1919年就傳遍了中國,羅素在中國發表演說之後,一度掀起了中國學術界的熱潮,他自己也受到了中國人的尊敬。
愛因斯坦在20世紀20年代穿越中國。僅僅過了幾天,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愛因斯坦成為世界公民,他甚至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有一天其他民族也被中國人所取代,那將是令人傷心的。這類歧視性言論的背後,值得深思。訪問初期印象
1922年11月13日,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他的夫人乘日本輪船「北野丸」赴日本講學,曾途經上海,當時愛因斯坦已經聲名鵲起,環球演講受到各國有關人士的熱情接待。據說,愛因斯坦夫婦被邀請到上海「一品香」餐廳用餐,品嘗中華美食,然後到上海「小世界」欣賞傳統戲劇崑曲,接著又去了上海的城隍廟、豫園等地。在晚宴上,中國文化界的人士在畫家、書法家王震的私宅裡舉行宴會。
當天,由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館正式通報,愛因斯坦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熱烈討論,受到中國學子的夾道歡迎。就像今天追星的中國學生一樣,那時的中國學生也為能親眼看到偶像的到來而瘋狂,南京路上,愛因斯坦曾一度被中國大學生提起過歡呼。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愛因斯坦夫婦從日本返回歐洲,乘坐榛名丸號返回日本,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早上,愛因斯坦再一次途經上海。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受上海猶太青年會學術研究會誠邀,在福州路17號公租界工部局大禮堂內,以愛因斯坦先生為主講人,在部分中國學者的見證下,發表了有關相對論的演說。
事實上,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現代大學之父的蔡元培,早有意向邀請愛因斯坦去北京大學講學,為此他親自致電邀請,並動員各方愛國人士為愛因斯坦來華講學籌款,最終在中國各學術團體的幫助下,準備就緒,可愛因斯坦卻被這一約定給嚇了一跳。探明原因的背後,多有猜測。
在一封給蔡元培校長的回信中,愛因斯坦說,有一位自稱為受蔡元培委託到上海與他商討北京大學的講學細節的斐司德博士,向他提出了不同於先前與蔡元培校長商討的要求,因此遭到拒絕。儘管後來知道一切都是誤會,但行程已定,不能再改變了,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誰是斐司德醫生?現在學者們對這個人有兩個猜測:一個是日本人從中作梗,找人冒充斐司德博士,打亂愛因斯坦去北京的計劃,切斷他與蔡元培的聯繫;
第二個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情況,愛因斯坦可能會有退意,認為中國人很難集中他所需要的報酬,也不能保證他的生命安全,所以杜撰斐司德博士以表示反對。過去的事無法追憶,但多年後,一本《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1922-1923遠東巴勒斯坦西班牙》的出版,或許可以從中窺見當時的一二真相,也讓世人了解到了短短的幾天內愛因斯坦在中國旅行的真實感受,一時輿論開始發酵,引中外譁然。
在愛因斯坦的出遊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對中國的印象,多為不太友好的言辭,一時遭到眾多媒體的抨擊。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窮困潦倒,上海雖然繁榮,但在繁榮的背後卻充滿了剝削和壓榨,「沉默寡言,連小孩看起來都呆板、遲鈍。」這就是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最初印象。
這位為生活奔走的麻木、窮苦群眾,是當時時代背景中的多數人,也有過記錄。此外,愛因斯坦還記錄了一些話語,比如「中國人吃飯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蹲著,就像歐洲人在叢林中解手一樣」。
甚至連東方女性的魅力也受到了質疑,她們和男人沒有什麼區別,「我不明白中國女性為了吸引男人,使他們能生育這麼多後代,有多少魅力是因為她們有那麼多的後代。在他看來,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中國人沒有數學天賦」。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的能力,即使工作像馬一樣辛苦,也不會感到痛苦,他們更像一群機器。如果中國人能取代所有其他種族,那是很可怕的,對我們這些人來說,僅僅是這種觀念本身就會讓人無從形容的沮喪。據學者分析,愛因斯坦總是自以為是高智商。據記載,一戰爆發後,愛因斯坦在一所大學教書,他認為學生不需要去戰場,應該把他們送到前線去,這樣的人即使戰死幾十個,也沒有失去一個學生重要。
所以,當中國人在他眼裡沒有數學天賦時,取代所有的種族,那將是可悲的。這些都只是外界的一種猜測而已。像這樣的觀點令人懷疑,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愛因斯坦在其背後的本質是種族歧視者嗎?
實際上還沒有盡然,大多數網友對此日誌的看法都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尤其是中國網民。多數人認為,中國人在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像愛因斯坦所記載的那樣,不需要掩耳盜鈴,也不需要自欺欺人地指責自己的觀點。
對於這一點,國外網友也有相似的看法,認為「人無完人」,不應該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批評愛因斯坦一百年前的言行。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這樣說呢,究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導致他對中國人產生這麼大的誤解呢?或許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那時候,中國多戰亂,到處都可能遭到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大多疲於奔命,忙於謀生。這與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不同,從辛勤工作、樸素到最後的麻木,是舊社會勞動人民最好的寫照。
亦因如此重重剝削,舊社會的婦女們也終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養家餬口又怎能顧及自我形象,且受封建思想殘害甚深,大多未曾識字,這才有了愛因斯坦關於中國婦女魅力的存疑。
他還說,中國人吃飯都是蹲著拿碗,就像歐洲人在叢林裡大小便一樣。那時候的中國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拮据,為了生存,打零工,吃飯自然是蹲著吃,而且很少吃東西,蹲著吃就不會吃太多。
也許,愛因斯坦早在幾年前就沒有想過要寫在日記裡只供自己回憶的私語,多年後竟被出版,甚至引發社會對他的品行的質疑。實際上,愛因斯坦對當時受壓迫的中國人民更多的人道主義關懷。
身邊也有許多各界人士陪伴,愛因斯坦訪華期間,只有他一個人注意到各種窮困潦倒的人在旅途中的生活狀況,這與當時中國的情況不無關係。
如果他真的對中國人民有種族歧視,那麼多年以後,當抗戰愛國運動的領袖七君子受到國民政府迫害時,他就不會向包括他在內的15位美國知名人士公開表示聲援。此外,日本軍隊入侵中國時,還成立了捐助中國委員會,在全美超過兩千個城鎮為中國抗戰募捐。
所以,對日記所載的事情,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避免惡意揣度,使一代偉人遭受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