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智親王寶:見證道光皇帝的人生巔峰

2021-03-05 半山書房

南京博物院特展館的陳設清宮展廳中,展出了一方非比尋常的金印,印鈕龍首龜身,半臥立姿態,不僅造型華麗莊重,這方印還見證了道光皇帝人生中的巔峰時刻,它就是「和碩智親王寶」。

金印整體近似正方形,印面縱11.3釐米,橫11.2釐米,高12.3釐米。印鈕為親王所用的龜鈕,龍首龜身抬頭露齒、雙目圓睜,動感威嚴。印面以陰刻篆書陽文滿漢兩種文字「和碩智親王寶」字樣,6個漢文和6個滿文,12字排列四行,字體首尾開叉,別具一格。清朝官方印分為五種:寶、印、關防、圖記和條記,只有帝、後、皇貴妃、貴妃、親王和親王世子才能使用「寶」,此金印看上去似乎沒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因為它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所以一般會有另一枚印面相同、材質不同的印章以備日常使用。這枚體積不大的金印重量竟然將近20斤,極為罕見。人們不禁要驚嘆它金燦耀眼的造型和威嚴凝重的氣勢,除此之外,金印背後的故事讓這方親王之寶更加得璀璨奪目。

在清朝,皇帝的兒子長到15歲時,就可以由宗人府提請封爵,皇帝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給皇子們分封不同的爵位。(當然也可以不封,有的兒子直到死還僅僅是皇子的身份,沒有任何爵位。)清代宗室的爵位共分為十四等,第一等就是「和碩親王」。和碩是滿語,意為「角、稜角、四面八方之角落」,也有統轄一方之意,「智」是其封號。這位智親王就是愛新覺羅旻寧,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朝服像

在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十日,乾隆帝的皇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皇帝)嫡福晉喜塔臘氏(即後來的孝淑睿皇后)在紫禁城南三所的擷芳殿誕下了一個男嬰,他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也是清代唯一嫡出的皇帝。他的父親顒琰,在旻寧出生前,已經被乾隆帝秘密立為了皇儲,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嫡子旻寧從小就受到了爺爺乾隆皇帝的特殊關照,不過旻寧也很爭氣,兒時聰慧機智,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秀。有一次,旻寧隨著爺爺乾隆帝一起去狩獵,射中了一頭小鹿,爺爺非常欣慰,賞給皇孫旻寧花翎和黃馬褂,此時旻寧只有十歲。文武雙全的嫡子旻寧,在顒琰眾子中顯得出類拔萃,不過真正使旻寧名聲大振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癸酉之變」。

嘉慶十六年秋彗星見於紫微垣,天理教認為此事主除舊布新,是改朝換代的徵兆,於是,天理教用此天象鼓動眾教徒,準備策劃一場驚天動地的事件。嘉慶十八年九月,嘉慶帝去了避暑山莊,天理教首領林清決定趁機直接進攻皇家的禁地紫禁城,攻佔皇城,將滿清統治者趕回關外。由於當時皇帝並不在宮中,林清覺得宮中一定疏於防範,另外有幾名歸順天理教的太監作為內應,這次襲宮事件必有很大的勝算。

於是,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分成了東西兩路,東路在南河沿的一個酒鋪集合,西路在菜市口集合。原計劃約有140人參加此次襲宮事件,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只有九十餘名教徒匯合,他們大多扮成小商販,挑著筐子,匕首大刀等武器就藏在筐子裡或身上,就這樣一步步地來到了紫禁城的紅牆下。這九十餘名天理教徒有計劃地分別從東西華門進攻紫禁城。進攻東華門的教徒遇到了往宮中送煤的人,因為爭道與其發生了爭執,送煤人大聲呼叫,引起了守軍的警覺,第一時間關閉了東華門,只衝入了十餘人,不久即被禁軍捕殺。



《清實錄》中關於癸酉之變的記載

西路進攻西華門的五十餘名教徒在太監楊忠的接應下順利衝進了西華門,隨後關上了西華門切斷官軍的援路,並有一部分人直接奔向皇帝的寢宮養心殿。此時宮中一片混亂,太監們奪路逃命,宮女們恐慌尖叫,宮中的后妃們也被嚇得魂飛魄散,因為不知道這50餘名攻入西華門帶著武器的教徒會在紫禁城的哪個角落出現,尤其是長期在深宮中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后妃們,她們哪裡遇到過如此兇險的情景。此時,嘉慶帝不在宮中,其嫡子旻寧必然要擔當起來,於是大臣們急報正在上書房讀書的旻寧。旻寧臨危受命,表現得沉著冷靜,命人取來鳥銃、腰刀、撒袋等武器,並迅速帶領侍從投入了戰鬥。旻寧恐怕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危險緊迫的情形,雖然心裡多少有些慌亂,但此時父皇不在宮中,作為嫡子必須在此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此時你或許會疑惑,皇子作為皇帝的血脈應該是被人保護的對象,怎麼還把自己置於險境呢?清代的皇子五歲多就開始習武,遊泳、騎馬、射箭等天天都要練,另外還要跟隨父皇行圍,小小年紀就在馬背上顛簸,任憑風吹日曬,所以從小就練就了一身武藝,因此旻寧雖貴為皇子,但完全具備身先士卒的資本,並不是去送死)

道光皇帝便服像

此時的旻寧表現得異常鎮靜,果斷開槍在養心殿的臺階下以鳥銃擊斃了兩位爬上養心殿附近宮牆的教徒,此舉成功威懾了其它教徒,讓他們放棄了進攻養心殿的想法。旻寧隨即下令關閉各宮宮門並調各王公大臣及護軍入宮,又親自帶領侍衛到西長街搜尋其它漏網教徒,隨後安排人速報嘉慶皇帝,併到後宮安慰母妃們。午後,援軍陸續到達宮中,在紫禁城周邊休整的火器營1000多人的軍隊也趕來增援,攻入宮中的教徒終因寡不敵眾陸續被捕殺,此次天理教徒襲宮事件也被鎮壓了。

嘉慶皇帝正在返京途中駐蹕丫髻山行宮時得到了奏報,聽聞此事件後非常得震驚,唯一讓嘉慶皇帝欣慰的是皇次子旻寧臨危不亂、沉著冷靜,採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遏制了事件進一步惡化,挽回了一點皇家的顏面。於是未等到迴鑾,嘉慶皇帝在返京途中就迫不及待的表彰了這位表現英勇的皇子,晉封旻寧為王爵第一等的「和碩智親王」,加俸銀一萬兩千兩,並將其所用的鳥銃賜名為「威烈」。他也是嘉慶帝諸子中第一個晉封為親王的皇子,其封號「智」就能看出嘉慶皇帝對旻寧的高度認可。此次事件在歷史上也稱為「癸酉之變」。

《清實錄》中晉升旻寧為智親王的記載

有一種說法紫禁城乾清門廣場西側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就是當天混戰時留下的。因為嘉慶皇帝特意將此箭頭保留在門額上,為了警示後世子孫務必寬仁愛民。

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鏃

此說法長期以來都是官方說法,也有部分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第一,沒有任何史料文獻記載此箭鏃是嘉慶年間的遺物,只是推斷而已; 第二,教徒攜帶的武器當中並沒有弓箭,因為弓箭不利於藏身;第三,五十年代曾經修理過隆宗門,當時清理了不少箭鏃,皇帝經常路過此門到慈寧宮向太后請安,應該不會容忍有如此多的箭鏃在頭頂上懸著;第四,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箭鏃成為了「射向階級敵人的箭頭」,是出於政治方面的因素考慮,把此箭頭與「癸酉之變」聯繫到了一起,只是一種牽強的臆斷。如果不是「癸酉之變」當天留下的,那麼箭鏃又是從哪裡來呢?有人猜測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留下的,另外民國時期故宮缺乏管理,雜草叢生,當時有人在隆宗門附近射箭時留下了很多箭鏃。

原隆宗門內東側北第二排第四根椽頭上箭鏃現在已經被去掉

旻寧得此殊榮後,還謙虛了一把,在給父皇的奏摺中寫道「子臣實出無奈」、「大膽在宮內放槍」等語句,並在謝恩的奏摺中表明「事在倉猝,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等言語渲染自己內心非常誠惶誠恐。旻寧這種以退為進謹慎的態度完全可以理解,他最後當然是得到了嘉慶皇帝的肯定和讚許,並且提升了在宗室和大臣們心中的威望。


 

自西漢以來,歷代王朝在酬賞推恩的分封活動中,皆有頒冊賜寶之舉,此舉最能彰顯受封人身份和地位,清代也不例外。這枚「和碩智親王寶」和與其一併展出的冊封金冊共同記錄了旻寧為皇子時的那段輝煌。雖然早在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剛剛親政的嘉慶皇帝就將出生就優於其它皇子的嫡子旻寧秘密立為皇儲,但「癸酉之變」為旻寧日後榮登九五加上了一枚沉重的砝碼。

和碩智親王冊封金冊

旻寧39歲時即位,此時大清國的盛世已不復存在,他在位29年多,雖然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也非常勤政,不南巡,不去熱河避暑,不舉行木蘭秋獮,但它完全失去了做皇子時的才智與英勇,做事優柔寡斷,表現平庸。

說他節儉,但是他的陵寢建了拆、拆了建,所花費的銀兩在清朝所有帝王陵寢中名列前茅;說他勤政,但他反覆無常,優柔寡斷,並沒有與時俱進對岌岌可危的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求新,在洋人堅船利炮的威脅之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說他大度,但他後宮的23位后妃中有13位有著反覆升降的經歷,如此高的後宮妃嬪升降頻率在清帝中名列第一。說他機智,但在立儲的時候猶豫不絕,被一些表象所迷惑,最終才能及綜合條件更加優越的奕訢落選。

道光皇帝慕陵金絲楠木製成的隆恩殿內景

慕陵隆恩殿天花板雕龍局部

也許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清國,旻寧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了,登上皇位後政績平平的他與「癸酉之變」中在危急時刻沉著應對的他已經判若兩人,或許他繼位後平定回疆叛亂生擒張格爾時,才能找回一點自己年少時英勇無畏的影子。

往事早已封塵

而如今這段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和碩智親王寶」也隨著那段往事一併塵封了,這方被譽為國寶的金印,可以帶您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故宮博物院的單霽翔院長曾經說過「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們是歷史、文化和時間的疊加」。這方稀有的金印「和碩智親王寶」就在南京博物院陳設清宮展廳中靜靜的等待著您,您不僅會折服於它莊重耀眼的外形,您還可以和它一起重溫那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見證一代帝王人生中的輝煌,也一起感慨生命中的起落。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半山書房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傳播傳統文化中的生活美學

發現傳統文化與生活的美好關係

帶您探索歷史長河中的點滴驚喜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送給兒子的對聯,被兒子刻到墳地,耐人尋味
    而面對自己兩個心愛的兒子,同樣都是很優秀的兒子時,道光皇帝該做出如何選擇呢?我相信道光皇帝會選擇嫡子身份的老四。道光皇帝是否也曾經感慨過,好兒子也愁多。道光皇帝晚年十分為難,兒子文武全才,當父親的自然是高興,賞賜了老四和老六每人一把寶刀,希望兄弟二人同心協力,重振大清江山。後來在傳位詔書上寫了兩人的名字,皇四子奕坾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 綿億因為一個疏忽被嘉慶治罪,永琪的孫子這樣討好道光皇帝
    他是乾隆皇帝的第五子,自幼受到乾隆的寵愛,在皇太子永璉去世後,永琪成為乾隆最中意的儲君人選。誰知世事難料,乾隆三十一年,剛剛被乾隆封為和碩榮親王的永琪因病去世。乾隆對永琪的鐘愛是終其一生的,在乾隆五十八年會見馬戈爾尼時,依然提起了自己的這個兒子「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 嘉慶突然去世,道光沒有找到傳位詔書,太后的做法太聰明
    按雍正最初設計密建皇儲的規定,皇帝死於突然,大臣們可根據兩份密旨印證,明確儲君,毋庸置疑。但是,道光即位,卻只找到了一份先帝隨帶的密旨,留守京師的皇后說沒有找到。二、嘉慶十三年,綿寧嫡福晉鈕祜祿氏(道光即位追封孝穆皇后)病逝,嘉慶帝特命金棺坐罩用金黃色,以示威嚴和區別。此時的綿寧,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還不是和碩親王(綿寧晉升和碩質親王,是在五年後)。嘉慶帝以金棺、金黃坐罩,安葬兒媳婦,這顯然是將葬禮提升為頂格,對暗定儲君嫡妻(未來皇帝元後)的特別優寵。足見,嘉慶早已明確綿寧的儲君位置,提前為嗣君追諡髮妻元妃做了一個明示。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南明時亦有外姓親王。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 歷代皇帝「印章」藏品
    )雍親王時的隨形雕雲龍印章,分別刻「和碩雍親王寶」和「御賜朗吟閣寶」。(御賜朗吟閣寶)據介紹,後者多見於雍親王臨摹前人書畫、抄寫心經,以及進呈康熙皇帝的《萬壽賦》上,常與「和碩雍親王寶,之前文化網曾經做過一次推送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點擊了解一下道光皇帝)。
  • 婉容讓人一見傾心,道光皇帝妥妥是真愛!
    2、孝全成皇后:道光皇帝第二任皇后,鹹豐帝生母,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不過,從畫像上看孝全成皇后其實是個齙牙妹,看來她和道光皇帝妥妥是真愛。    4、孝賢純皇后:乾隆帝原配嫡後,也是清代首位富察氏皇后,她恪守成規,孝敬婆婆,打理後宮井井有條,為乾隆皇帝免除後顧之憂,是一位了不起的傑出女性。
  • 朱坤明:清世宗雍正的兒子弘時弘晝弘時,和親王弘晝喜歡置辦喪禮
    雍正皇帝的幾個兒子,只有乾隆皇帝弘曆是個人才,文武雙全,把清朝的文治武功推向了頂峰,這才有了康乾盛世,只是後來的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雖然很勤政,很節儉,但是不懂得變通,趕不上時代發展的趨勢,最後導致清朝的科技和軍事嚴重落後於世界。
  • 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什麼待遇?
    這種親王爵位十分尷尬,原因第一是因為清朝立國之初對爵位還沒有完全系統明確化有關,第二是和朝中的「貴寵」有所區分,個人認為,就像現在我國委員和常委的區別。雖為親王爵位但低於貴胄和碩親王,不在議政王範圍之內,但又高於郡王之列,有點類似「名譽親王」,既得親王之名,又低於和碩(一方)王權。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著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恢復諸王最初封號,重新釐定了爵位的傳承世系,清朝時期著名的「鐵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確立。
  • 道光皇帝成為皇位繼承人,是其爺爺乾隆皇帝決定的嗎?
    我認為乾隆不可能公開作出這種表態的,因為自雍正皇帝開始,清朝就開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即便道光的爺爺乾隆非常傾向於旻寧(道光)繼位,也不會直接說出非他繼承不可的話。不過,乾隆和嘉慶對旻寧(道光)的確都是寄予厚望,將他作為接班人培養倒確有其事。
  • 清朝得位最正的皇帝,雖一生勤儉寬仁,還是有德之君,但卻留下千古罵名
    道光皇帝在當皇子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出彩的表現,他曾用鳥槍擊斃兩名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受到嘉慶皇帝的高度褒揚,稱讚他「忠孝兼備」,封其為和碩智親王。 道光皇帝在位30年之久,在治理朝政方面,也稱得上勤政愛民。從這一點來見,道光皇帝大概不失為一位有德之君。 但是道光皇帝在位時期,大清王朝往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政治的腐朽導致了內部統治危機四伏,而且更可怕的是經過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世界已經一躍成為世界之首,逐漸開始進行擴張。
  • 從繼室到皇后,佟佳氏的傳奇一生,道光最寵愛的女人
    今天就要介紹一位傳奇女子,少年嫁人做繼室,陪著王爺變成皇帝,在後宮受寵13年,即便是在死後也令皇帝念念不忘。她便是著名的道光皇帝的皇后佟佳氏,歷史記載寥寥幾筆,並無出色之處,卻能夠榮寵不衰。先說道光皇帝,清朝末期的皇帝,在位期間的清王朝備受外國列強欺凌,籤下了許多喪權辱國的協議,被認為是無能昏庸。
  • 道光的臨終選擇,使晚清錯失了一位好皇帝,也失去了重要發展機會
    清朝自雍正皇帝開始,就實行秘密立儲的慣例。就是皇帝提前寫好確立太子的密旨,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在皇帝臨死前或死後,在所有的皇子、朝臣、親王等面前拿出密旨,宣布誰是太子。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雍正繼位後,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赤膽忠心,直至積勞成疾、中壽崩殂。胤祥去世後,雍正傷心不已,所以額外加恩「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所以將怡親王爵位晉升為永不降爵的鐵帽子王。和碩怡親王承襲情況胤祥是第一代怡親王,他齒續兒子共有九個。
  • 一組清朝王爺福晉老照片:圖1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圖6福晉很漂亮
    清末「賢王」恭親王。恭親王奕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他從小就文武雙全,很得道光皇帝喜歡,但是由於不善揣度皇帝的心思,在皇位爭奪中敗給了大他一歲的鹹豐皇帝。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年僅十歲即被封為醇郡王,後由鹹豐皇帝做媒將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賜給他做福晉,成了慈禧的妹夫。鹹豐死後,兩宮太后與顧命大臣的矛盾不可調和,奕譞堅定地站在了兩宮太后這邊,並帶兵捉拿肅順。此後被進封為親王,其子光緒登基後又加封世襲罔替,成為一家鐵帽子親王。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前後,胤祥遭遇到了其人生的最大挫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順利登上了皇位,胤祥的人生也就此發生了反轉。
  • 很節儉的道光皇帝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著整齊的補丁。他們不是來拍戲的群眾演員,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權力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如此裝扮,是因為道光皇帝極為推崇節儉。道光朝的節儉風氣起到了怎樣的實際效果呢?
  • 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
    儘管如此,能被康熙所難以釋懷的殊榮最終卻落到了禮親王一家。禮親王一脈何德何能,為何能在康熙的傳位詔書中出現?康熙遺詔80%是在回憶過去,細說得失,為何獨獨要把禮親王拉出來保障一番?這個禮親王究竟什麼來頭?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 清朝十二代皇帝的血緣關係,非親生
    ,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三十三年;卒於:順治八年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賴慕布,追封奉恩輔國介直公,母為庶妃西林覺羅氏;生於:萬曆三十九年;卒於:順治三年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和碩睿忠親王,(追封成宗義皇帝(清成宗),後罷),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四十年;卒於:順治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