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的臨終選擇,使晚清錯失了一位好皇帝,也失去了重要發展機會

2020-12-24 騰訊網

清朝自雍正皇帝開始,就實行秘密立儲的慣例。就是皇帝提前寫好確立太子的密旨,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在皇帝臨死前或死後,在所有的皇子、朝臣、親王等面前拿出密旨,宣布誰是太子。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4歲的道光皇帝覺得的身體大不如前,立儲之事不容再拖。但究竟立誰為太子,道光皇帝比較糾結。

事實上,道光皇帝也沒有太多選擇。他雖然共生九子,但長子奕緯24歲就不幸去世,二兒子和三兒子未成年就早夭了,五兒子奕誴過繼給了弟弟綿愷,第七、八、九子還很小,不能立為儲君。因此,道光只能在15歲的四子奕詝和14歲的六子奕訢中二選一。

那道光皇帝糾結什麼呢?

奕詝的親生母去世早,是被奕訢的母親靜貴妃養大的,所以這哥倆從小就在一起生活、學習,關係非常親密。道光皇帝很寵愛靜貴妃,經常去她的寢宮,因此跟奕詝、奕訢在一起的時間也相對較長。道光對這兩個兒子都非常喜愛,認為他們各有長短,都非常優秀。

這兩兄弟之間也還是有些不同,四子奕詝性格沉穩,待人寬厚,平時經常照顧、讓著弟弟;六子奕訢頑皮、聰明,爭強好勝,敢闖敢拼,學習成績比哥哥好。清史對奕訢曾這樣記載,「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

奕訢的才華和天賦要超過奕詝,奕詝的德行和孝道似乎比奕訢做得好些,平時對道光皇帝也很關心。但太子人選只能有一個,道光皇帝就是因此糾結。糾結歸糾結,最終還是要選擇。於是道光皇帝長嘆一聲,刷刷點點寫完了密旨。

1850年2月25日,69歲的道光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他首先把奕訢叫到自己床前,看了看輕輕嘆了口氣,什麼也沒說。接著讓內務府總管文慶當眾宣讀密旨,封六皇子奕訢為恭親王,立四皇子奕詝為皇太子。

不久,道光皇帝去世。之後奕詝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是為鹹豐皇帝。

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奕詝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到底是因為什麼,無人得知。但事實證明,奕詝並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奕詝即位後效仿父親道光皇帝工作兢兢業業,嚴守祖制。太平盛世鹹豐皇帝可能是個好的守業之主。但那時的清王朝早已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並無盛世可守。恰恰相反,需要的是一個雷厲風行、敢闖敢幹的皇帝來廢弊興利,而不是需要墨守陳規的皇帝僅守太平。

嘉慶以來,晚清政府飽受官吏腐敗、八旗生異、流民起義的困擾。鹹豐皇帝繼位後這種困擾愈演愈烈。

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洗劫並燒毀了圓明園。

鹹豐皇帝急忙逃到熱河。這次打擊使他完全灰心喪氣,再也無心治理國家,開始「以醇酒婦人自戧」。

如果道光皇帝當時讓奕訢繼承皇位,情況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奕訢聰明伶俐,精力充沛,敢闖敢幹,對西方先進的事物和技術有著濃厚興趣,同時也善於同西方國家打交道。

鹹豐皇帝死後,恭親王奕訢積極支持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的政治主張,堅持師夷長技以制夷,一度使清王朝出現了同光中興的良好局面。

可惜恭親王畢竟不是最高統治者,再加上處處受慈禧的限制,難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施政思想。對於清王朝存在的弊病,奕訢也因此無能為力。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奕訢想靠洋務運動振興清王朝的希望也破滅了。

假如道光當初選擇奕訢當皇帝,或許奕訢會使清王朝發生一次明治維新式的發展,中國的歷史也許會重寫。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
  • 很節儉的道光皇帝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著整齊的補丁。他們不是來拍戲的群眾演員,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權力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如此裝扮,是因為道光皇帝極為推崇節儉。道光朝的節儉風氣起到了怎樣的實際效果呢?
  • 孟森先生為何評價道光皇帝為「庸暗之君」?如此用人,太過荒唐
    導讀:道光皇帝,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權的皇帝,也是真正意義上讓清朝陷入「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困境的皇帝。《清史稿》雖然對道光皇帝有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的積極評價,但也有「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的歷史罪過認定。
  • 光緒臨終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儀,沉默半晌說了一句話,字字悲涼
    晚清的朝政一直被把持在慈禧的手中,身為皇帝的光緒一直以來都被當做傀儡,雖然光緒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親政,可是不管大小事務都還是要請示在頤和園中的慈禧,甚至最終因為發動「百日維新」而被慈禧囚禁,在慈禧臨終前更是以一包砒霜就結果了光緒。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奕訢,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老佛爺,甚至大清也延續不了那麼多年。
  • 晚清老照片:骨瘦如柴的乾隆皇帝
    圖為一組拍攝於晚清末年的人物舊照,老照片中不但有骨瘦如柴的清朝乾隆皇帝留影,亦是可以一窺清朝的國舅爺傅恆是如何的圓潤敦厚。歷史上關於乾隆皇帝的史記非常多,然而其留影舊照卻僅此一張。老照片中的乾隆皇帝遠遠沒有史記文獻上的英俊風流,反而給人一種骨瘦如柴的消瘦模樣。反而是站在身旁的傅恆卻是一副圓潤敦厚,可見其生活的富裕與優渥。
  • 道光皇帝送給兒子的對聯,被兒子刻到墳地,耐人尋味
    醇親王對大清朝最重要的就是貢獻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兒子載湉光緒皇帝,個人認為,道光皇帝最終選擇老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老四鹹豐帝的母親是皇后,老四是嫡出。而老六的母親則是妃子,老六是庶出,這在封建王朝很重要。清朝的康熙、乾隆兩位大帝都希望立嫡子為未來的接班人,可惜都沒有成。康熙帝兩度廢立太子,最終未能夠如願。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兩個嫡子都相繼死去,最終留下了一生無法挽回的遺憾。
  • 清朝最慘的一位皇子,最後被身為皇帝的父親「一腳踢死」!
    可是在清朝卻有這樣一位皇子,雖然身為皇帝的長子,但卻一輩子緊緊巴巴的過著,最後還被自己的「皇阿瑪」一腳踹死!他就是愛新覺羅·奕緯,大清王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皇帝的長子,奕緯在世時不僅是道光皇帝的長子,也是道光皇帝唯一的兒子(道光帝的二子、三子皆早夭,其餘諸子都是在奕緯死後才出生的)。
  • 道光穿破舊衣褲,每天起早貪黑幹活,為什麼還是治理不好國家?
    與他的兩個孫子同治和光緒比起來,道光起碼沒有一個可惡的慈禧太后在後邊指指點點,他還能自己來決定怎麼出牌。作為大清的掌舵者,道光活了69歲,在位三十年,算是高壽,不存在壯志未酬便齎志以歿的情況,上天是給了他時間和機會去中興大清王朝的。道光也深知肩上重擔,因而一直希望效法康雍,做一位有為的君主。他在遺詔中總結一生的政績時,便著重強調了自己勤政和節儉這兩個優點。
  • 道光皇帝身邊的三位妃子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她們究竟去了哪裡呢?
    如果在古代能夠當上皇帝的人,不僅擁有碩大的江山和三千佳麗,所有的老百姓們都必須聽從皇帝的安排和命令。對於那些敢違背皇帝命令的人,便會受到皇帝的處罰,對於生活在古代的女子們來說,都渴望自己可以嫁給這樣一位優秀的人物。進入宮中,受到皇帝的寵愛。但是皇帝的妃子有那麼多,想要從這些女人當中脫穎而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女人之間的事情是最多,也是最複雜。
  • 道光皇帝成為皇位繼承人,是其爺爺乾隆皇帝決定的嗎?
    我認為乾隆不可能公開作出這種表態的,因為自雍正皇帝開始,清朝就開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即便道光的爺爺乾隆非常傾向於旻寧(道光)繼位,也不會直接說出非他繼承不可的話。不過,乾隆和嘉慶對旻寧(道光)的確都是寄予厚望,將他作為接班人培養倒確有其事。
  • 道光皇帝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將大清朝帶入了萬丈深淵
    當時,道光皇帝已臨知天命之年,長子的逝世,除了給他帶來巨大傷痛的同時,也讓他開始擔憂起皇位的繼承人問題。自己的次子和三子幼年早殤,一直看重的皇長子又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道光皇帝的目光落在了皇四子和皇六子的身上。皇四子,就是日後登基的鹹豐帝,皇六子,就是之後與慈禧聯合起來的恭親王。兩人知道自己有可能繼承王位,於是,便開始了暗地裡的較量。
  • 綿億因為一個疏忽被嘉慶治罪,永琪的孫子這樣討好道光皇帝
    永琪,不僅是瓊瑤劇《還珠格格》中的痴情皇子,在清史當中,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皇子。
  • 晚清4次發布宣戰書,每一次都輸得一塌糊塗,金一南指出3條原因
    一、道光是晚清第一位站出來發布宣戰,也是第一位籤訂不平等條約的皇帝1820年8月,嘉慶皇帝駕崩,嫡長子旻寧在太和殿登基上位,是為道光帝。不得不說,道光帝的眼光還是非常準的。1841年1月,道光皇帝正式下詔對英宣戰,要求「官民人等,人思敵,志切同仇,迅贊膚功,懋膺上賞」。
  • 道光皇帝一生中最大的錯誤,結果,將大清朝帶入了萬丈深淵
    當時,道光皇帝已臨知天命之年,長子的逝世,除了給他帶來巨大傷痛的同時,也讓他開始擔憂起皇位的繼承人問題。自己的次子和三子幼年早殤,一直看重的皇長子又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道光皇帝的目光落在了皇四子和皇六子的身上。皇四子,就是日後登基的鹹豐帝,皇六子,就是之後與慈禧聯合起來的恭親王。兩人知道自己有可能繼承王位,於是,便開始了暗地裡的較量。
  • 鴉片戰爭慘敗,道光得知英國女王才22歲,有了個令人不齒的想法
    這句話放在清朝末年的道光皇帝身上同樣適用,不能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只是當時的清朝已經積壓了太多的問題,縱然他有一身的本事,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抵擋時代發展的洪流。鴉片的危害道光不是不知道,於是他派出了林則徐,一把火燒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也燒掉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遮羞布,讓它的實力徹底暴露在世界面前。
  • 道光皇帝:愣是把皇家大院打造成了全國節儉模範示範單位
    但這些事情都是做了開頭,沒了結尾,直到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戰敗後,道光元氣大傷,再也無心管理國事,從那以後過著混日子維持國家的生活。從畫像中看,道光皇帝是清朝最瘦的皇帝,這可能和他的節儉有很大的關係。他是清朝最樸素的皇帝。
  • 古代皇帝如何選擇繼承人?清朝能延續三百年,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是,這種制度卻有兩種重大缺陷:一是、預備好儲君後,官員們容易見風使舵,攀附儲君,結黨營私。在太子還沒登上帝位和太子繼承皇位後,這些黨派容易被分割,造成朝綱混亂。二是、儲君應當選擇誰,這個問題十分重要。若是不制定相對比較公平的,讓眾人信服的立儲君制度,則容易引來大臣的不滿,導致皇子們紛爭不斷和朝政動蕩。
  • 道光只看了秀女一眼,就寵愛了一輩子,六宮粉黛黯淡無光
    但是,到了道光時期,一位皇后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個局面。道光二年,清廷開始了新一輪的選秀。這次有些不一樣,它是道光皇帝登基以來,第一次為自己選妃。也就是說以前都是嘉慶做主,給他挑老婆,這一回就是看自己的心意。也就是在選秀中,他一眼就看中了來自正紅旗的鈕祜祿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