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雍正皇帝開始,就實行秘密立儲的慣例。就是皇帝提前寫好確立太子的密旨,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在皇帝臨死前或死後,在所有的皇子、朝臣、親王等面前拿出密旨,宣布誰是太子。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4歲的道光皇帝覺得的身體大不如前,立儲之事不容再拖。但究竟立誰為太子,道光皇帝比較糾結。
事實上,道光皇帝也沒有太多選擇。他雖然共生九子,但長子奕緯24歲就不幸去世,二兒子和三兒子未成年就早夭了,五兒子奕誴過繼給了弟弟綿愷,第七、八、九子還很小,不能立為儲君。因此,道光只能在15歲的四子奕詝和14歲的六子奕訢中二選一。
那道光皇帝糾結什麼呢?
奕詝的親生母去世早,是被奕訢的母親靜貴妃養大的,所以這哥倆從小就在一起生活、學習,關係非常親密。道光皇帝很寵愛靜貴妃,經常去她的寢宮,因此跟奕詝、奕訢在一起的時間也相對較長。道光對這兩個兒子都非常喜愛,認為他們各有長短,都非常優秀。
這兩兄弟之間也還是有些不同,四子奕詝性格沉穩,待人寬厚,平時經常照顧、讓著弟弟;六子奕訢頑皮、聰明,爭強好勝,敢闖敢拼,學習成績比哥哥好。清史對奕訢曾這樣記載,「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
奕訢的才華和天賦要超過奕詝,奕詝的德行和孝道似乎比奕訢做得好些,平時對道光皇帝也很關心。但太子人選只能有一個,道光皇帝就是因此糾結。糾結歸糾結,最終還是要選擇。於是道光皇帝長嘆一聲,刷刷點點寫完了密旨。
1850年2月25日,69歲的道光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他首先把奕訢叫到自己床前,看了看輕輕嘆了口氣,什麼也沒說。接著讓內務府總管文慶當眾宣讀密旨,封六皇子奕訢為恭親王,立四皇子奕詝為皇太子。
不久,道光皇帝去世。之後奕詝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是為鹹豐皇帝。
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奕詝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到底是因為什麼,無人得知。但事實證明,奕詝並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奕詝即位後效仿父親道光皇帝工作兢兢業業,嚴守祖制。太平盛世鹹豐皇帝可能是個好的守業之主。但那時的清王朝早已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並無盛世可守。恰恰相反,需要的是一個雷厲風行、敢闖敢幹的皇帝來廢弊興利,而不是需要墨守陳規的皇帝僅守太平。
嘉慶以來,晚清政府飽受官吏腐敗、八旗生異、流民起義的困擾。鹹豐皇帝繼位後這種困擾愈演愈烈。
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洗劫並燒毀了圓明園。
鹹豐皇帝急忙逃到熱河。這次打擊使他完全灰心喪氣,再也無心治理國家,開始「以醇酒婦人自戧」。
如果道光皇帝當時讓奕訢繼承皇位,情況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奕訢聰明伶俐,精力充沛,敢闖敢幹,對西方先進的事物和技術有著濃厚興趣,同時也善於同西方國家打交道。
鹹豐皇帝死後,恭親王奕訢積極支持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的政治主張,堅持師夷長技以制夷,一度使清王朝出現了同光中興的良好局面。
可惜恭親王畢竟不是最高統治者,再加上處處受慈禧的限制,難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施政思想。對於清王朝存在的弊病,奕訢也因此無能為力。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奕訢想靠洋務運動振興清王朝的希望也破滅了。
假如道光當初選擇奕訢當皇帝,或許奕訢會使清王朝發生一次明治維新式的發展,中國的歷史也許會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