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輯:歷史誘惑
「點擊上方 歷史誘惑▲請多加關注」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道光皇帝和他的父親嘉慶皇帝一樣,對清朝的國事沒有什麼政績,清朝在那個時候已經國運衰退了。
他主要做的就是這麼幾件事:整頓吏治,整理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
但這些事情都是做了開頭,沒了結尾,直到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戰敗後,道光元氣大傷,再也無心管理國事,從那以後過著混日子維持國家的生活。
從畫像中看,道光皇帝是清朝最瘦的皇帝,這可能和他的節儉有很大的關係。他是清朝最樸素的皇帝。
自從當皇子時和他父親嘉慶去瀋陽忌祖,看到先祖曾經的生活條件之後,道光回到北京就把他屋裡的豪華桌椅都搬走了,他要效仿祖先的做法,想當一代明君。
不得不說,節儉的想法是很好的,道光在節儉的大路上不斷起飛,直到變成了個摳門的皇帝。
他摳門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他每天下午四點會讓宮內的太監出去給他買燒餅,因為燒餅便宜。之所以四點就去,是因為路途太遠,一來一回的就六點了,剛好能吃晚餐。至於宮裡的內膳他是不吃的,他嫌貴。
後來道光登基了,他繼續發揚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並下發了當時的紅頭文件《御製聲色貨利諭》,其實就是《關於加強廉政建設及群眾路線的幾點意見》。
這下可好了,君臣必須給道光點讚啊,紛紛誇獎這是百姓之福,蒼生厚愛啊。最後的結果是,保證了大家在公共場合不食葷腥的好習慣。
道光皇帝以身做則,他不僅是語言上的巨人,更是行動上的超人。他一上任就打響了節儉的第一槍,要求各省不再給朝廷進貢。他這從上至下的改革,愣是把皇家大院打造成了全國節儉模範示範單位。
道光皇帝不僅不讓在公共場合吃肉,反對鋪張浪費,而且自已帶頭首先做到。他取消了自己和皇后的生日,並且把元旦、中秋等這些節日都一併取消了。
過了幾年他就琢磨,他的皇后跟著他也夠艱苦的,因此特意破例給皇后慶生。
大臣們可開心了,一想到可以飽餐一頓了,並且揣度道光這麼節儉的人,肯定也是反對送禮的,都歡天喜地空著兩隻手去赴宴了。
道光一看大家都沒拿禮物,他果然很高興,招呼君臣落座。大臣們餓得兩眼發慌時終於可以上菜了,結果端上來的只有一碗白菜麵條。
道光看著大臣們比菜葉子還綠的臉,也感覺挺不好意思,這坑爹的做法可能得改改,這才通知御膳房殺頭豬。那麼一群人,最後就吃了點油花子。
要說起道光那個節約我還是真服他,連衣服都是補丁服,東一片西一片的,和現在的乞丐服有得一拼,也可以說道光是乞丐服的發揚光大者。
那時大街小巷的都流行穿舊衣服,因此舊衣比新衣價格要貴2倍,這使舊貨市場的發展越發蓬勃起來。
於是乎我腦補了一下道光時期的大學畢業論文:
《論舊衣服的重要性》
《曹學士是如何巧妙露出兩膝補丁受到道光表揚的》
《道光皇帝讓後宮佳麗學習縫補手法的重要性---以後補補丁就不用花錢了》
《為什麼要吃那麼貴的西瓜?喝水就是最好的養生》
道光皇帝還非常愛民,哪裡乾旱就去哪裡求雨,哪裡有災就往哪發銀子。同時還免去一些相應的稅收,讓官員們搜刮不到民脂民膏,這樣的好皇帝實在罕見。
不過幸好他摳門,不然可能不只割了香港,也許把廣西福建啥的也給割出去了。
道光皇帝在他就職期間,把曾經先祖的花銷算了一下,最後號召後宮,節約開支,以前先祖一個月的開支夠道光花上一年的。
別人是把一文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但道光不一樣,他恨不得掰成四半、五半花,就是錢沒那麼大,也比較硬,不然肯定被道光給五馬分屍了。
道光不僅對自己摳,對他的後宮佳麗也摳,從這點上講,他不是一個好丈夫。他規定後宮女子「嬪」以下身份的沒有慶典不許吃肉,他自己也是少肉多素。
衣服更是連龍袍上都能鏽補丁。為了省水,並且怕洗多了把衣服洗壞,他還規定衣服只能一個月洗一次。他這不是節儉,他這是純摳門啊,簡直堪稱感動清朝十大傑出人物。
可憐了他的後宮佳麗,本以為嫁給皇帝可以享受生活了,結果不僅沒肉吃、沒好衣服穿,還要天天聞皇帝身上那身味,這待遇,向誰哭訴啊,估計佳麗們的心都是稀碎的。
這皇室都穿成這樣了,大臣們敢穿好的嗎?腦補了一下,君臣上殿,個個估計都得衣衫襤褸,一個比一個嗑磣,但這是時尚、是榮耀,仿佛誰穿的越破,就越有檔次一樣。
放眼望去,怎麼也像一群丐幫人員在推舉新幫主。
別看道光節省了這麼多錢,可他敗起來可不是一星半點,割讓土地這一項就讓他賠光了2000萬,這一下可真是動了他的龍筋,心痛到內心深處了。
並且在這次之後,道光皇帝就再無心政事,安心安度晚年了,對於舊衣的節儉和要求也沒有那麼強烈了。
總之就是什麼心思都沒了,他一心只想守住祖先的基業,但求不要在他手裡沒了,讓他成為千古罪人,他就知足了。
這麼摳門的皇帝也實屬少見或者不見吧,如果真有時光穿越機器,還是不要把我穿越到道光年間,因為我受不了那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