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德綱
中國人有一個特點,一見面就是:「您吃了嗎?」
老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
不管人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反正人這一輩子不能離開吃,小孩一落地,抱到媽媽懷裡吃奶,也沒人教他,就知道自己吃,所以說吃飯是每一個人的本能。
今天我們講一講皇上後廚的故事。
大夥都知道,皇上吃的東西,那些個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原料是上好的。
但是話說回來,光是原料好,手藝不行也是白搭,這個御膳好吃不好吃跟廚子是脫不了關係的,一個廚子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這個飯好吃不好吃。
既然是皇上,什麼都得是天底下最好的。御廚的技術當然也得是數一數二的。
清朝皇帝的御膳,主要由這幾種菜組成——滿族菜、山東菜和蘇州菜。
滿族菜不用說了,清朝的皇帝就是滿人,入關之後當然愛吃自己本民族的菜。
清朝先祖入關之後,清宮就沿襲了明代宮廷的飲食習慣,因為明朝宮廷裡主要是以山東菜為主,所以清朝的御膳也逐漸以山東風味為主。
直到乾隆年間,由於乾隆皇帝數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了乾隆的賞識和喜愛,之後也就開始在宮中流行起來。
由於菜系逐漸固定,所以廚子的選拔肯定也是在這些菜系的廚子裡選。
咱們先說滿族菜的廚師,這個滿族菜的廚師都是隨龍伴駕、入關帶進來的滿族廚師,清朝前期就成為了御廚的核心。
他們大多是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父親在宮裡幹到六七十歲,就可以退休了,帶著兒子進宮看自己做菜,培養接班人。
如果沒兒子呢,這個菜沒人繼承就失傳了。
努爾哈赤有一個御廚叫雅喀穆,相傳在薩爾滸戰役中,他讓雅喀穆宰羊慰勞官兵,把羊肉燉給傷員吃,自己把羊排骨煨爛之後吃。
雅喀穆一看不落忍,就想這個羊骨能不能做得更好吃一點,於是就把羊骨剁成小塊兒,先滷出來,然後在鍋裡面放辣椒、蔥段和白酒,再繼續翻炒,直到把骨頭裡的水分炒幹了,香料入了味。
這道菜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誇獎,後來給它命名為「火燎蔥香羊排」,之後,每逢幸事都會做這道菜,表達對官兵的愛惜。
後來雅喀穆入宮之後專門負責烹調滿族的傳統美食,全羊宴、山八珍、滿族餑餑、烤肉什麼的都帶到了清宮裡。
說到名廚,清朝的時候,宮廷菜三大菜系之一的蘇州菜裡也有一位傳奇的名廚,好多人通過影視劇也都知道了這位的名字,這人姓張,叫張東官,是乾隆時期特別受喜愛的一位御廚,那他是怎麼被乾隆看上的呢?
乾隆皇帝喜歡出巡,一生六次南巡,我們單口相聲、評書啊,都有這個故事,咱們就不細說了,在第四次下江南的時候,乾隆就愛上了蘇州菜,並且得到了心愛的江南第一名廚——張東官。
乾隆出行,各州府文武百官,都得給皇上籌備吃穿用度的物品,討皇上歡心。
其中有一位蘇州織造,很會揣摩皇上的心思,知道皇上喜歡吃,對吃有講究。
所以這位蘇州織造在皇上聖駕到蘇州的那天,就讓自己家裡的廚子張成、宋元和張東官三個人做好了準備,等皇上聖駕抵達寶應縣的時候就獻上了蘇州名菜:糯米鴨子、萬年青燉肉、燕窩雞絲、春筍糟雞,擺上來呈給皇上品嘗。
皇上吃完後心情大好,當場就賞給做飯的廚子一兩重的銀錁子,每人兩個。
皇上出遊這麼多地方,怎麼偏偏蘇州菜這麼討皇上歡心呢?
當時的江南蘇州,那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蘇州織造一職本來就是負責皇室織品的督造,同時定期替皇上張羅各種好用好玩的東西,一般都是由皇帝的親信才能任職,那麼府裡的廚子也是當地有名的、身懷絕技的廚子。
乾隆吃這些個江南美食之後是讚不絕口,南巡迴朝的時候就把張東官和蘇州織造府的其他家廚,一起帶回了紫禁城,他們也是不負聖望,在御膳房這個墨守成規的廚房裡進行創新,不斷改良出更美味的蘇州菜。
你看張東官的蘇造肉、蘇造肘子,蘇造就是蘇州製造。
蘇造肉非常有名,包括後來北京城的有名小吃——滷煮火燒,也跟這個蘇造肉有關係。
乾隆皇帝喜歡吃張東官做的菜已經到了魔怔的地步,首先他有自己的專屬廚房,「蘇造鋪」,就是蘇州廚子主理的廚房。
不僅如此,乾隆每日膳單的打頭菜都是張東官做的,膳單中還經常出現乾隆在用膳的時候,指明張東官添菜的記錄,出門也帶在身邊,張東官隨營共膳,所以這麼喜歡的一個廚子,皇上是不能輕易放過的。
張東官在皇宮裡給皇上做了二十多年的菜,直到乾隆最後一次南巡,行至
靈巖山,乾隆讓和珅和福隆安傳旨,說膳房蘇州廚役張東官,因年邁腰腿疼痛,不能隨往應藝矣。
最後到了蘇州之後,這才放七十多歲的張東官回家了。
剛才咱們說了,乾隆出巡的時候喜歡吃地方菜。
傳說,福建的北部,順昌洋口一帶,每到農曆正月初一,家家都得擺一盤很普通的菠菜豆腐端上桌。
這個風俗其實跟乾隆出巡也有關係,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因為他是私訪,不能跟往常一樣,換了換衣服喬裝打扮,變為一個富商的模樣,沒帶守衛,太監都沒帶,獨自一個人,就到了一個叫洋口的地兒。
他久居深宮,哪兒看過農家美景啊,越看越開心,到了吃飯的點了,周圍農家炊煙四起,飯菜香濃,乾隆餓壞了,突然間想起身上沒帶錢,這怎麼辦呢?
這是個皇上,皇上也得吃飯,那就找別人要唄,派頭還挺大,找誰呢?也沒人搭理他,走了一圈,只有一個老婆婆看他怪可憐的:「來吧,您在這兒吃吧。」
他一看這個老太太,家裡的飯桌上只有一盤菜,心想說太寒酸了,走吧,但是實在太餓,勉強坐下來吃。
吃第一口啊,沒想到這麼好吃,這是什麼菜呢?其實就是菠菜燒豆腐。
老太太樂了,心想說這位沒見過啊,瞧這表情,還是很認真地問,就說:「您不知道啊,這是我們這兒的名菜,這叫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老太太還挺有文化,你想啊,金鑲白玉板,豆腐是白的,用油煎完之後帶著黃,像黃金鑲的白玉,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菠菜是紅的根,紅根上面的菜是綠的啊,所以說這是我們這兒的名菜——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乾隆就記住了,這叫一個念念不忘。
回宮之後就跟御膳房說,趕緊給我做飯,我就吃那個「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這要了命,沒人會呀,皇上越琢磨越饞,派人到洋口,召那老太太進宮做菜。
正月初一天一亮,這個菠菜豆腐就擺在皇帝的團圓席上,宮裡人吃完都覺得新鮮,民間的菜嘛。
打這兒起,每年正月初一洋口人在團圓席上都擺一道「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不為別的,就因為這道菜得到過皇上的讚許,大夥圖個吉利,皇上吃的菜,擱到過去也是有明星效應的。
乾隆說完了,咱們再說說乾隆的孫子道光,道光皇帝在歷史上有一個特別有名的特點——節儉。
我們看電視劇裡,其實都有所體現,那麼說為什麼要節儉呢?
因為到了道光時期,清朝已經是明顯在走下坡路了,鴉片進入了國門,白銀大量流出,導致國庫空虛,道光皇帝面對這樣的問題,想到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節衣縮食。
道光元年(1821年)剛登基那會兒,道光皇帝發布了一個《御製聲色貨利諭》,也就是道光皇帝的施政綱領,倡導全國官民集體節儉度日。
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做到了節儉的典範, 一年四季的菜品都是以「五品」也就
是五道菜為最高標準。
咱們現在吃飯還講究個四菜一湯呢,道光皇帝膳食的最高標準也就是五道菜。
道光皇帝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和皇后,其他人非節慶不得吃肉。
不僅如此,按照從前的規定,到了夏季,皇后每天都要吃西瓜解暑,但是道光皇帝覺得吃西瓜很奢侈,所以在最熱的三伏天明令,說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
他節儉還有一個典範,道光皇帝愛吃雞蛋,據傳說是清朝歷史上最愛吃雞蛋的一個皇上,頓頓不能離開雞蛋,每天吃兩個雞蛋就覺得很奢侈。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原因咱們之前也說過,內務府好些人專門吃這碗飯,會給皇上報上極高的物價,反正咱們知道道光皇帝吃雞蛋、吃熱乾麵,都貴得不像話。
溥儀作為清朝的末代皇帝,十分具有傳奇色彩。
溥儀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吃西餐,也是眾所周知的,這個跟皇后婉容還有外國老師莊士敦有著很大的關係。
婉容是溥儀西餐的啟蒙老師,帶著溥儀吃了他生平的第一頓西餐,此後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就正式開始規範地教導溥儀如何正確食用西餐。
打這兒起,溥儀就愛上了西餐。
1923年8月25日的《實事白話報》刊登了一條題為《清室添設番菜廚房》的新聞:「清帝宣統喜食大餐,現在養心門外設立番菜廚房,由某番菜館延得庖師四人進內。」
這裡說的就是宣統帝愛吃西餐,不但在養心殿外開設了西餐菜館,還找了四個廚子。這個新聞就是報導溥儀建西餐廚房這個事。
紫禁城裡,溥儀每天都要跟婉容一起吃西式的早餐。
之後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來到天津,家裡也配了二十個廚子,其中有六個做西餐的,溥儀很少在家吃飯,多數時候,都是拉上婉容開上寶石藍色的別克轎車,到租界下館子。
下午偶爾也出去找個咖啡廳喝咖啡,聽西洋音樂。有時候也會講一講喝咖啡的學問。
天津有一家特別著名的西餐館叫起士林,在天津乃至全國都是排上號的。
我們小的時候在天津,到起士林吃一點什麼,都開心得不行,在起士林的VIP名單裡,就有這兩位帝後的名字,據說德式糕點、奶油冰激凌、果料刨冰都是他們倆的心頭愛。
說完了清朝皇上吃飯的事,想想咱們現在大傢伙兒的生活也都富裕,想吃什麼有什麼,也不用羨慕皇上的滿漢全席。
咱們現在吃的有些好東西那比皇上吃的好得多,而且有一些東西皇上都沒吃過,最重要的一點是咱們也不用每道菜吃三口,是不是?挺好!
不管怎麼著,吃,也不必非得花多少錢,也不必特意節省,吃得開心、吃得舒服、吃得健康就好!
本期讀者福利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亮「贊+在看」
將點讚後的截圖發送到讀者公眾號後臺
並留下聯繫方式及收件地址
我們將在留言中,選出10位讀者
送上《江湖》實體書一本
親密關係中的第一殺手,不是冷漠,也不是欺騙,而是.
中國人為什麼愛請客吃飯?
生活如戲,能演幾幕天註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