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皇帝的膳食,一般人想到的詞語就是「錦衣玉食」、「宮廷御膳」,熟悉「報菜名」的大概可以脫口而出: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雛雞燒花鴨燒子鵝……沒錯,宮內的膳食就是這麼奢侈,就是這麼讓人看了流口水,可您要真覺得,當了皇上,就有福分吃這些,那就有點想當然了。
就以現存資料最多的清朝皇帝御膳來說,一般是一日兩餐一酒。康熙帝躬行節儉,每餐只吃一味,其他都分給后妃和隨行食用。所以御膳房每次實際上做的都是一大班子人的菜。乾隆帝講究葷素肥瘦合理搭配,尤其喜歡冰糖燉燕窩,每早必食。與一般人想像的大魚大肉不同,乾隆帝反倒很喜歡雜糧蔬菜,因為飲食規律,所以乾隆帝活到89歲高壽。
到了晚清,情況就有些不同了。康乾時的皇室子弟還能想到打天下時的戎馬倥傯,時不時憶苦思甜。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後,皇室只剩下看洋人臉色行事的份兒,乾脆也拋棄了初心,過著得過且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要說日子過得最不好的皇帝,刨去那些先天有缺陷的之外,同治皇帝載淳無論如何得算一號。他的父親是鹹豐皇帝,母親是慈禧太后,生於1856年。當年,英法聯軍侵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載淳一出生就遇上兵荒馬亂。他4歲的時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內憂外患之下,鹹豐皇帝死在熱河行宮,當時只有6歲的載淳作為唯一的兒子,只得火線幼年繼位,由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從此過著被人當槍使的悲慘生活。天下還有比一個拿著玉璽的幼兒更令人不安的事物嗎?
前面說了,清帝日常的飲食口分是一日兩餐一酒,但一個6歲小孩能吃什麼東西?同治元年的一份早膳菜單表明,同治皇帝早上要吃:燒鴨一品,肥雞絲一品,羊肉燉豆腐一品,羊肉片燉冬瓜一品,豬肉燉白菜一品,山藥黃燜肉一品,大炒肉燉雞一品,祭神肉片湯一品,肉片燉榆蘑一品,炒茄子一品,羊肉片燜扁豆一品,羊肉片溜黃瓜一品,肉丁豆腐乾醬一盤,白煮塞勒片一品,祭神肉下水一品,黃麵餃子一品,隨送羊肉絲冬瓜片麵疙瘩湯、老米膳、老米溪膳、粳米粥……
這僅僅是6歲的小皇帝一個早晨的菜單,即使是和平年代也奢侈得讓人目瞪口呆,更不要說當時宮外面面臨著什麼樣的外患。問題是,這個看上去華麗的菜單,根本不是給皇帝吃的!膳單上寫著:「太監張文亮替萬歲爺用膳」。也就是說,這個菜單名義上是御膳,實際上都讓太監吃了……
張文亮是同治皇帝的貼身御前太監,深得慈禧的信賴,每次替皇帝吃完飯,他還要去兩宮皇太后面前去匯報:「皇上進膳好」。不光日常這樣,每逢節日,宮裡大排筵席,什麼山珍海味,燕窩魚翅,紅白鴨子什錦雞,掛爐烤豬五香肉,也都是「奉兩宮皇太后旨,張文亮替萬歲爺吃。」
好飯菜都讓太監吃了,那皇帝吃什麼呢?說起來就慘了,兩宮皇太后給他吃什麼,他就得吃什麼。過去民間有一條陋習:「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其實不如說是物質匱乏年代的不得已之舉。凍餓而死的孩子,一直一來都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子女,也免不了夭折。清宮裡的人就相信這個,害怕皇子吃得太多太好生出病來,就成天給小皇帝吃稀粥和面片湯。同治皇帝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成天吃流時不說,那麼多山珍海味,太監吃皇帝看,根本就是一種虐待。有的時候他餓得不行了,還跑到太監的住處偷太監剩下的飯菜吃。若是被太監發現,免不了一通埋怨,太監都是太后指派的人,要是太監給私底下給皇帝分吃的,又不告訴太后,也要問責欺君之罪。所以太監發現皇帝偷吃的,馬上就會把食品奪過來丟掉。皇帝想吃口飽飯怎麼這麼難,簡直是一副智力遊戲《華容道》。
在這樣連頓正經飯都吃不上的皇宮生活裡苦熬了11年以後,同治帝17歲的時候終於成婚並且可以親政,但這時的皇帝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已經沒法勝任一國之主的位置了,長期的壓抑讓同治親政後染上了嫖娼的惡習,比起處理政務,他更喜歡微服溜出宮去流連於花街柳巷,最後年僅19歲就死於天花。
那個替同治吃飯的太監張文亮,在侍奉過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位皇帝之後,於光緒四年去世。和同治皇帝相比,他吃了一輩子御膳,倒是活得夠本了。
本文由異色陽光故事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