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都給太監吃了,皇上只能喝片湯,這皇帝當得還有什麼勁

2020-12-26 異色陽光故事會

說到皇帝的膳食,一般人想到的詞語就是「錦衣玉食」、「宮廷御膳」,熟悉「報菜名」的大概可以脫口而出: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雛雞燒花鴨燒子鵝……沒錯,宮內的膳食就是這麼奢侈,就是這麼讓人看了流口水,可您要真覺得,當了皇上,就有福分吃這些,那就有點想當然了。

就以現存資料最多的清朝皇帝御膳來說,一般是一日兩餐一酒。康熙帝躬行節儉,每餐只吃一味,其他都分給后妃和隨行食用。所以御膳房每次實際上做的都是一大班子人的菜。乾隆帝講究葷素肥瘦合理搭配,尤其喜歡冰糖燉燕窩,每早必食。與一般人想像的大魚大肉不同,乾隆帝反倒很喜歡雜糧蔬菜,因為飲食規律,所以乾隆帝活到89歲高壽。

到了晚清,情況就有些不同了。康乾時的皇室子弟還能想到打天下時的戎馬倥傯,時不時憶苦思甜。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後,皇室只剩下看洋人臉色行事的份兒,乾脆也拋棄了初心,過著得過且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要說日子過得最不好的皇帝,刨去那些先天有缺陷的之外,同治皇帝載淳無論如何得算一號。他的父親是鹹豐皇帝,母親是慈禧太后,生於1856年。當年,英法聯軍侵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載淳一出生就遇上兵荒馬亂。他4歲的時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內憂外患之下,鹹豐皇帝死在熱河行宮,當時只有6歲的載淳作為唯一的兒子,只得火線幼年繼位,由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從此過著被人當槍使的悲慘生活。天下還有比一個拿著玉璽的幼兒更令人不安的事物嗎?

前面說了,清帝日常的飲食口分是一日兩餐一酒,但一個6歲小孩能吃什麼東西?同治元年的一份早膳菜單表明,同治皇帝早上要吃:燒鴨一品,肥雞絲一品,羊肉燉豆腐一品,羊肉片燉冬瓜一品,豬肉燉白菜一品,山藥黃燜肉一品,大炒肉燉雞一品,祭神肉片湯一品,肉片燉榆蘑一品,炒茄子一品,羊肉片燜扁豆一品,羊肉片溜黃瓜一品,肉丁豆腐乾醬一盤,白煮塞勒片一品,祭神肉下水一品,黃麵餃子一品,隨送羊肉絲冬瓜片麵疙瘩湯、老米膳、老米溪膳、粳米粥……

這僅僅是6歲的小皇帝一個早晨的菜單,即使是和平年代也奢侈得讓人目瞪口呆,更不要說當時宮外面面臨著什麼樣的外患。問題是,這個看上去華麗的菜單,根本不是給皇帝吃的!膳單上寫著:「太監張文亮替萬歲爺用膳」。也就是說,這個菜單名義上是御膳,實際上都讓太監吃了……

張文亮是同治皇帝的貼身御前太監,深得慈禧的信賴,每次替皇帝吃完飯,他還要去兩宮皇太后面前去匯報:「皇上進膳好」。不光日常這樣,每逢節日,宮裡大排筵席,什麼山珍海味,燕窩魚翅,紅白鴨子什錦雞,掛爐烤豬五香肉,也都是「奉兩宮皇太后旨,張文亮替萬歲爺吃。」

好飯菜都讓太監吃了,那皇帝吃什麼呢?說起來就慘了,兩宮皇太后給他吃什麼,他就得吃什麼。過去民間有一條陋習:「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其實不如說是物質匱乏年代的不得已之舉。凍餓而死的孩子,一直一來都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子女,也免不了夭折。清宮裡的人就相信這個,害怕皇子吃得太多太好生出病來,就成天給小皇帝吃稀粥和面片湯。同治皇帝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成天吃流時不說,那麼多山珍海味,太監吃皇帝看,根本就是一種虐待。有的時候他餓得不行了,還跑到太監的住處偷太監剩下的飯菜吃。若是被太監發現,免不了一通埋怨,太監都是太后指派的人,要是太監給私底下給皇帝分吃的,又不告訴太后,也要問責欺君之罪。所以太監發現皇帝偷吃的,馬上就會把食品奪過來丟掉。皇帝想吃口飽飯怎麼這麼難,簡直是一副智力遊戲《華容道》。

在這樣連頓正經飯都吃不上的皇宮生活裡苦熬了11年以後,同治帝17歲的時候終於成婚並且可以親政,但這時的皇帝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已經沒法勝任一國之主的位置了,長期的壓抑讓同治親政後染上了嫖娼的惡習,比起處理政務,他更喜歡微服溜出宮去流連於花街柳巷,最後年僅19歲就死於天花。

那個替同治吃飯的太監張文亮,在侍奉過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位皇帝之後,於光緒四年去世。和同治皇帝相比,他吃了一輩子御膳,倒是活得夠本了。

本文由異色陽光故事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太監|皇上|慈禧|溥儀|乾隆_網易新聞
    傳膳的隊伍龐大,並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皇上什麼時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並且,皇帝的食物做工複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慈禧的一項發明是,在菜裡拼成「洪福齊天」「萬壽無疆」這些字,極盡奢靡。
  • 別羨慕皇帝,他吃得可能還沒你好
    吃前一天就做好的菜,按個數吃南方水果,每頓飯都要經過漫長等待,為防止下毒吃太監嘗過的菜,好不容易遇到好吃的還不能多吃幾口……別羨慕皇帝,他吃得可能還沒有你好。傳膳的隊伍龐大,並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皇上什麼時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並且,皇帝的食物做工複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
  • 皇帝的御膳,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但是話說回來,光是原料好,手藝不行也是白搭,這個御膳好吃不好吃跟廚子是脫不了關係的,一個廚子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這個飯好吃不好吃。既然是皇上,什麼都得是天底下最好的。御廚的技術當然也得是數一數二的。清朝皇帝的御膳,主要由這幾種菜組成——滿族菜、山東菜和蘇州菜。滿族菜不用說了,清朝的皇帝就是滿人,入關之後當然愛吃自己本民族的菜。
  • 【皇帝吃什麼】古代皇上吃飯有多少菜 皇帝們愛吃的菜盤點
    那麼皇帝的飲食到底有哪些不一樣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吧!古代皇上吃飯有多少菜皇帝每天是很忙的,有很多的公文要做、許多的國家大事要處理,吃飯就必須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才能扛得住。古代皇帝吃的飯是非常講究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一樣,吃個飯都要大張旗鼓的,而且皇帝每次幾點吃飯,吃的什麼菜,喝了多少湯都是有專業的人來記錄,然後放在皇帝的檔案當中。
  • 別羨慕皇帝,你吃的可能比他好
    清朝標準御膳,每頓飯就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 後來隨著大清國力日益衰退,菜譜數量減少,從原來的120道減少為64道,之後又減為32道、24道。不過到了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又恢復了早期的排場,每頓飯必須上百道菜。 但實際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離自己最近的那幾道,遠處的菜是什麼她可能都沒看清。
  • 清朝道光喝一碗粉湯,為什麼要花六萬兩?
    關於道光皇帝節儉的笑話,我講過好幾個,今天再說一個《清室外紀》裡的。話說有一回道光把內務府的人叫來,說自己想吃「粉湯」。太監一聽,這是大事,得好好辦。過了幾天,內務府報上了方案,道光傻眼了,「經費六萬兩,常年費尚須一萬五千兩」。為什麼要這麼多呢?
  • 清宮探秘:深宮內的「天廚」,皇帝、太后、皇后每天都吃啥喝啥?
    至於宮內皇帝、太后、皇后的用膳飲茶之事,則專由御膳房、御茶房來承擔。它們都隸屬於內務府。其餘各宮的用膳事宜,則各宮按月按定數向內務府領取錢糧,由各宮的太監釆管理。宮內也曾有內務府吏役,會同有錢的太監開設的小市場,市上賣些菜蔬、魚肉、酒果及日用品之類;午夜則準備點心熟食,以備早朝各官員之用。當時深受上朝官員的歡迎。
  • 御前太監的一天
    起床洗臉漱口穿衣這都和普通人兒沒什麼兩樣兒 接著御前組就由「帶班的」指揮官(也是太監)帶到皇帝養心殿的後殿寢宮而康熙一噸晚飯吃的是:燕窩雞絲香蕈絲薰白菜絲鑲平安果一品、三鮮一品、燕窩鴨子薰片月宮子一品、白菜雞翅肚子香蕈一品、肥雞白菜一品、肫吊子一品、蘇膾一品、託湯爛鴨子一品、野雞絲酸菜絲一品、芽韭炒鹿脯絲一品、燒抱肉鍋、雞絲晾羊肉攢盤一品、祭用豬羊一品、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掛花蘿蔔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蘿蔔湯一品、野雞湯一品、糗餌粉粢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摺疊奶皮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酥油豆面一品
  • 贈書 |《皇上吃什麼》 :關於皇上吃飯,總有一個環節最驚心動魄
    可要是萬一一次沒戳中毒藥那可怎麼辦,皇帝豈不是就要嗝屁啦?盪氣迴腸的宮廷小說最後總能證明,皇帝沒那麼容易死,這可不單是因為有「主角光環」加持。而《皇上吃什麼》一書,則從另一個角度詳細地介紹了為皇帝準備一頓飯的全過程——為了防止食物中毒,皇上可是很拼啊。所以毒死一個皇帝,到底需要邁過幾道坎兒?
  • 違背「真香」定律,原來御膳房的飯菜,皇帝自己都不願意吃……
    >極致與奢華的代表而這些美食都出自一個神秘的地方御膳房然而就在大家看來「真香」的飯菜有時候皇帝自己都不喜歡吃具體咋回事?這要從皇帝的日常飲食開始說起影視劇中的「小廚房」確實存在皇帝吃飯,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御膳房」,其實這個地方是到清朝才出現的,距離現在並不遙遠。
  • 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皇帝一天兩頓正餐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一天吃兩餐是北方民族的飲食習慣,這與北方的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有關,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
  • 《御膳房》:康熙、乾隆、慈禧、溥儀都愛吃什麼?
    皇帝的起居飲食,最危險的其實是「食」,因為要入口啊。今天我們就來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御膳房》,看看清朝皇帝們都愛吃什麼?御廚們又是如何應對這班刁鑽的老闆呢?其他時間可能會有一些小吃、點心,但夜裡不會吃得過飽,肚子裡沒有存食,其實有益於養生…康熙在位61年,一直要求御膳房厲行節約,在率軍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頓。他的這種樸素作風,在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著作中都有記載。
  • 揭秘御膳房,原來皇帝的一頓飯這麼複雜!
    皇帝們愛吃什麼?怎麼吃?神秘的御廚是如何備膳的?宮闈深處還藏著怎樣嚴格的規定?今天,萬和君帶你們走進塵封的御膳房,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清朝皇帝用膳,分早膳和晚膳兩頓。早膳前和晚膳後各有一次小吃,吃點點心。皇帝用膳,有一套規範的流程。每到吃飯的時間,皇帝命御前侍衛開始傳膳。
  • 大清過得最可憐的皇帝:被太監掌嘴打掉一顆牙,每天只能吃剩飯
    清朝在位的皇帝都比較慘,我們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溥儀,溥儀一生是非常悲慘的,最後尿毒症身亡,不過溥儀也算幸運,至少結局以一個正常人的身份過完了他的一生,但是我們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光緒皇帝,他的慘才是真的慘,這是為何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 古代皇帝吃的御膳在今來看是什麼樣的水平?-炎黃篇
    有沒有人跟雅福君一樣,想了解古代皇帝吃的食物是啥味道的,我是不是飄了,竟然想吃皇帝食了 古代皇帝吃的食物什麼味道,歷史書倒很少寫,這個問題恐怕誰也很難回答。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當時御膳的別的情況,去慢慢體會
  • 甄嬛作為貴妃每天都能吃什麼?怪不得淳常在總去她那裡蹭吃的
    文|少年常樂遊在《甄嬛傳》裡,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說,《甄嬛傳》不僅是一部宮鬥大片,其實也是一部美食大賞篇,每個妃子都有愛吃的東西,甚至有些妃子還有自己小灶——小廚房,就比如華妃,她宮裡小廚房的吃食是大家公認的最拔尖的,皇上只要嘴饞了準往她那裡跑。
  • 珍珠翡翠白玉湯(錄音文本)
    皇上說什麼,群臣就得跟著說什麼。哪怕這皇上說這煤是白的,誰都不敢說是黑的。說黑的,抗旨不遵,殺!這就完啦。皇上要給大臣不論任何一樣東西,這個大臣呢,都得拿到家去,供到祖先堂,顯示顯示。哪怕皇上賜給大臣一張草紙,大臣都得拿黃綾子裱起來,供到祖先堂,當作爭光耀祖、顯耀門庭,御賜的——擦屁股紙,就這麼厲害!  這個朱元璋做了幾年皇上以後,吃喝玩樂,老是這套,他煩了。
  • 為何明朝皇帝普遍偏胖,而清朝皇帝普遍偏瘦?老祖宗的養生智慧
    要是皇帝夥食都不好,那黎民百姓豈不是都得餓死?  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重八是典型的貧苦出身。早年放牛、行乞每樣都做過,甚至為了混口飯吃,還去廟裡當過和尚。也是因為苦日子出身,朱元璋一直保持著相當儉樸的生活作風。他每天早飯都是蔬菜加豆腐,還在宮中開了片菜地,自己種菜吃。如此自給自足的皇帝,歷史上找不出第二個。
  • 廚子燉湯,慈禧連喝10年讚不絕口,為何卻殺了他?只因湯裡一食物
    但是入奢容易入儉難,一切都追求最好的慈禧太后越來越覺得食之無味。雖然御膳房為了迎合她的口味,變著花樣給她做很多複雜的菜式,但是有一些慈禧太后能嘗一口,有一些她根本就不喜歡。其實是這樣,她也不願意讓御膳房將她的膳食做簡單一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太后的欲望,她才能感覺自己什麼都擁有。
  • 甄嬛傳:後宮飲食的冷知識顛覆你的認知,原來皇帝飲食也不自由
    俗話說,皇帝乃是一國之君,擁有著天下的一切,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身旁的伴侶,自然是挑盡了世間最好的。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說法。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吃」是我們中國人非常看中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