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看宮鬥片,某位娘娘懷孕了,死對頭就會在她的膳食中搗鬼。皇帝的起居飲食,最危險的其實是「食」,因為要入口啊。今天我們就來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御膳房》,看看清朝皇帝們都愛吃什麼?御廚們又是如何應對這班刁鑽的老闆呢?
節儉少食的康熙
京城有間酒館叫做蜜香居,樓上是王宮貴族飲宴,他們鋪張點菜,老闆便將一些幾乎沒怎麼吃過的菜餚,葷素搭配做成熱乎的包子,在一樓售賣,成了遠近聞名的「百味香」大包子,廉價賣給貧窮的苦工以填飽肚子。
康熙得知此事,親筆題寫了匾額「百味齋」賞賜給蜜香居,同時寫了以下對聯給那些在樓上吃飯的八旗子弟,提醒他們從飲食上節儉,居安思危。
飲食對於皇帝來說,不僅在於吃飽,也是一種排場,象徵著地位和權勢。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皇帝一頓大概有20道菜,譬如乾隆的菜單上,一頓大概是15-25道菜;而慈禧就誇張一些,每頓有48道菜,過年過節則是108道菜…
康熙皇帝則是個特別的存在,他倡導節儉,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是八寶豆腐,原料是用優質黃豆做成的嫩豆腐,配以: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汁中,炒滾起鍋。
他如此鍾愛這道菜,還曾經把菜譜獎賞給年老的尚書徐建庵。
清朝皇帝用正餐,一天兩頓,分別是早上6-8點鐘、下午1-2點鐘。其他時間可能會有一些小吃、點心,但夜裡不會吃得過飽,肚子裡沒有存食,其實有益於養生…
康熙在位61年,一直要求御膳房厲行節約,在率軍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頓。他的這種樸素作風,在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著作中都有記載。
相比之下,他的孫子乾隆皇帝的飲食最為講究,而且很有故事性…
愛吃蘇州菜的乾隆
御膳制度的第一要點是「安全」,所以即便是最喜歡吃的一道菜,皇帝也不能下箸超過三次,這是為了避免被人發現弱點然後投毒,也是避免了大臣摸清他的喜好進而投機鑽營。
現代影視作品中,常常提到乾隆六下江南的豔遇,但除了美人之外,他還遇見了美食。
在蘇州織造普福的家中,乾隆吃到了一味「櫻桃肉」,頓時讚不絕口,還賞賜了創製這道菜的廚役張東官,然後將他帶到京城。
「櫻桃肉」的做法是:將五花三層的豬肉切十字花刀,在白水中煮到剛剛熟透的程度,然後高溫油炸,再用糖醋等調料去燒。
關鍵是加入紅曲米,既能上色又能賦予五花肉一種特別的風味;酸酸甜甜的很開胃,特別適合成天大魚大肉的乾隆…
張東官根據乾隆皇帝的喜好,創造出「蘇造肘子」等蘇州菜,擅長於融合出新,原創性遠超出其他御廚。所以他很受寵,常常跟隨乾隆出行,還多次受到打賞,甚至有一口自己專門使用的蘇灶。
乾隆對張東官的寵愛還體現在一個細節上:御膳房人員龐大等級森嚴,是一個很複雜的機構;而張東官沒有自行入宮的腰牌,他是一直住在宮外,被乾隆傳召時才入宮。
這就讓他既能自由發揮,同時避開了御膳房裡的爭鬥。
到了張東官70多歲時,乾隆與和珅商量,決定讓他回到老家安享天年。第六次南巡期間,張東官仍然隨著乾隆下江南,但他不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次為皇帝做飯了。
這位傳奇御廚跟著主子到了蘇州,乾隆才下旨命他不必隨行回宮。腰腿疼痛不宜舟車勞頓的張東官,終於可以退休啦。
窮奢極欲的慈禧
不知道有沒有愛擼串的讀者在看這篇推送,如果有,那你跟慈禧可能會在吃這方面有共同語言。她喜歡在冬日的御花園裡,吃燒烤賞紅梅…烤鴨、烤乳豬、燻雞、BBQ是她的最愛。
御廚特地煮了慈禧年輕時最喜歡的「燒豬皮」,本以為能獲得獎賞;誰知慈禧吃了一口後突然變了臉色,大發雷霆。
問題就出在「燒豬皮」的做法上:把切成塊的帶皮豬肉,放在豬油裡慢慢煎,直到它又香又脆。
這道菜的口感是鬆脆,而年老的慈禧牙齒殘缺,嚼不動啦!這道菜提醒了慈禧她年老體衰的事實,簡直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慈禧太后愛吃肉,但又嚼不動,御廚們該怎麼辦呢?他們發明了一道奇菜,叫做「鑲銀芽」。
這道菜難度極高:
將雞茸打得稀爛調好味;
用繡花針穿上白線,用清水蘸溼白線,然後將白線在雞茸中穿過,便沾上了一點點雞茸;
再挑選粗壯的綠豆芽,切去兩頭,再用繡花針穿過豆芽,相當於把雞茸鑲到了豆芽裡面。
這還不算完:把鑲好的豆芽鋪在笊籬上,澆淋滾燙的花椒油,手不停抖動讓豆芽受熱均勻,再撒上細鹽繼續抖動,直到豆芽的表面透亮,能隱約看到裡面的雞茸餡。
「鑲銀芽」用了最安全簡單的食材,滿足了慈禧吃肉又不費牙的要求,達到了「吃肉不見肉」的境界,卻極費人力,做一次需要半天功夫。
除此之外,慈禧的餐具也是極講究的:象牙筷子,鑲銀鍍金,色澤光亮,潤滑精美。
老年的慈禧用膳,講究健康養生、美容養顏。寒冬時節她最愛吃「菊花火鍋」:湯底是上等雞湯、菊花是暖房裡悉心培育出的白菊,挑最嫩的花瓣、以花朵的清香配上最新鮮的生魚片。
慈禧很喜歡這種吃法,一次性可以吃好幾碟魚片,可見是真的很愛吃肉啊…
就算出宮坐火車去奉天(現在的瀋陽),慈禧在吃這方面也毫不含糊:帶了100位御廚,臨時膳房就佔了四節車廂,每節車廂裡備著50個爐灶。
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西逃,沒來得及帶上御用服食。一到西安,慈禧又恢復了窮奢極欲的生活:她吃到了寶雞市鳳翔縣的特產「臘驢腿」,色澤紅潤,質地細密,酥香可口。
鳳翔的老百姓便不得不提供三百斤臘驢腿,送往西安作為新年貢品,以後每年準備五千斤送到京城。她對民間美食的一時興起,就成了窮苦老百姓的災難。
愛吃西餐的溥儀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則跟他的祖先們不太一樣。他三歲登基早早退位,對吃喝玩樂頗費心思,而且很新潮…
14歲那年,溥儀接觸到英國老師莊士敦,此人對小皇帝的審美、愛好產生了極大影響。
衣著方面,溥儀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別胸針,戴金絲近視眼鏡。
他購買西洋家具、用日本電話機、出門坐轎車,最愛在宮中騎自行車,甚至為此鋸掉了宮門的門檻。
皇后婉容、妃子文繡也同樣西化,都請了專門的美國女教師進宮教授英語。婉容的英文名是Elizabeth,溥儀則是Henry。
在飲食方面,溥儀也是改得徹底:他把御膳房裁撤,建立了番菜房,設置了西式高背桌椅,招進四名西餐廚師,製作咖啡、汽水、麵包、奶油冰淇淋、麥片、牛奶等。
至於正餐,溥儀要吃兩菜一湯,一份點心、麵包水果。他尤其愛喝清新可口的羅宋湯。
其實西餐的口味本就比較適合小孩子和年輕人,而溥儀衝齡即位,對西方文化的感知其實很朦朧,所以也不難理解他為何喜歡吃西餐。
溥儀和婉容、文秀在紫禁城裡度過他們的肆意青春,但隨著時勢變遷,皇室巨大的飲食花銷難以為繼,小朝廷入不敷出,溥儀最終也變為普通人,只好吃青辣椒炒苦瓜啦(這個菜就不便細說,大家自己去查吧)。
清宮御膳房的變遷,反映出這個王朝的興衰命運:從清初康熙的樸素節儉、到盛世乾隆的精緻講究、再到慈禧在戰爭年代的窮奢極欲、最後是清末溥儀在飲食上的全面西化。
就普通人而言,我們愛吃什麼、吃得起什麼、身體狀態允許我們吃什麼,其實也是一直在改變。博主小時候特別愛吃辣,常在學校門口跟同學們比賽吃辣椒醬,但是現在年紀大了些,吃太辣的食物有點吃不消啦。回想起從前胡吃海喝身體倍兒棒,真是有點憂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