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2021-02-23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

前面提到兩代帝師翁同龢的黯然離場,這背後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就是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

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奕訢,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老佛爺,甚至大清也延續不了那麼多年。

那麼奕訢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被人們稱為「鬼子六」,且為晚清最後一個賢王?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推崇洋務,卻反對維新,慈禧太后的保護神,恭親王奕訢的雙面人生!

一、錯位人生

道光皇帝臨終前,遲遲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位皇子為儲君,最終留下了一封充滿爭議的遺詔: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歷來傳位詔書,只會提及皇太子,也就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很少會順帶上另外一個皇子的。對於親王的冊封,還是留給下一任皇帝要好得多,至少能幫下任皇帝樹立權威。

顯然,道光皇帝不是這麼想的,也讓我們從遺詔中看出來他的糾結,以及奕訢能力之強。畢竟奕訢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道光帝也是想通過遺詔來保全奕訢。

可惜並沒什麼卵用,雖然奕訢沒有生命之憂,但權力還是沒有的,於是鹹豐朝他一直是個閒散王爺,倒也落得個清閒。

但這種清閒也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奕訢的光榮時刻就到了,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道光帝選擇的好皇帝鹹豐,覺悟並不高,想著的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於是一溜煙跑到承德「狩獵」去了,京城就留給了恭親王奕訢!

雖說後來的奕訢常年跟洋人打交道,但這時候的他並沒有什麼經驗,面見洋人時也是「臉色蒼白」,「緊張萬分」。但不管怎麼說,京城的局勢在奕訢的帶領下,穩了下來。

他這裡穩了,鹹豐帝那裡穩不住了,這位丟掉京城跑路的皇帝,再也沒臉回京了,死也要死在外面,於是,真的就死了。

二、辛酉政變

很多人不理解,在辛酉政變時,恭親王奕訢為什麼要協助慈禧和慈安奪位呢,自己都能幹掉八大臣,難道幹不掉這兩個女子,自己當皇帝?

其實這種疑惑也很正常,當時的慈禧才二十四歲,慈安更小,孤兒寡母的,也沒看出有啥政治手段。而奕訢此時又在京城掌控實權,處理八大臣都易如反掌,順帶搞掉兩個女人,一個孩子還不是輕而易舉?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也很簡單,自古以來,只有王爺篡位當皇帝,還沒有太后篡位的。當時大清的土壤也由不得他篡位,可以說自從道光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他就跟皇位無緣了。

即使是權力滔天的攝政王多爾袞,不也是迫於形勢,讓福臨當了皇帝嗎?

而且,幹掉了輔政八大臣,恭親王奕訢就已經得罪了滿朝權貴,甚至是宗室血親。不管怎麼說辛酉政變是違背先皇意志的謀逆,已經是大罪了,再謀反,奕訢沒有那個實力。

更重要的是,此時朝廷真正有兵權的,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這些漢臣,他們還在跟太平軍和捻軍死磕呢。

雖說奕訢跟他們關係不錯,但是我們也清楚,在大是大非上面,曾國藩他們會支持謀逆的王爺呢,還是符合禮法垂簾聽政的太后呢?

如果沒有辛酉政變,權力都在八大臣那裡,恭親王奕訢不過又回去當他的閒散王爺。但是支持慈禧和慈安奪位之後,就會形成「兩宮垂簾,恭王議政」的結局,這符合奕訢的預期。

三、甲申易樞

可以說晚清之所以能實現「同光中興」,有一半得算作是恭親王奕訢的功勞。

辛酉政變之後,平心而論,清廷最高權力層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平衡。慈禧太后有能力管事,也重用人才,奕訢在她下面也放得開手腳,慈安是個老好人,但也無形中約束著慈禧不能亂來。

朝廷內部關係還算和諧,朝廷外部的封疆大吏們也非常給力,幹掉了太平天國,掃除了捻軍叛亂,西邊進軍新疆,東邊抵禦日本,南邊力戰法國,北邊防著俄國。

最重要的是,在奕訢的總指揮下,大清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正是這場運動,給大清帶來了勃勃生機。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的矛盾也就逐漸展現了出來,並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雖說兩人一開始過招有來有往,互有進退,比如同治四年,慈禧授權彈劾奕訢,使其失去了「議政王」頭銜。比如同治八年,奕訢殺掉了慈禧太后最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啊等等,但最終還是慈禧太后勝了。

恭親王奕訢退出晚清政壇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甲申易樞,這是慈禧太后發動的另一次政變,導火索則是北寧慘敗。

北寧慘敗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884年,這一年四月以恭親王為首的全班軍機大臣悉數被罷官奪職。

在清史通鑑中有這麼一段兩者對話的描述:

慈禧:「爾為何事事和我作對?爾以為自己是誰?」

恭親王:「微臣乃道光爺之六子」

慈禧:「本宮可削爾之爵位!」

恭親王:「對,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卻抹不掉臣作為皇子的宗室血脈!」

四、閒散王爺

在《走向共和》劇中,其時間線,就是恭親王被罷免後,閒賦在家時的那段時間。這段劇情,也基本符合恭親王奕訢的歷史形象,算是對歷史的一種補充,在劇中他一共出場了三次。

恭親王第一次出場是在戒臺寺,後來李鴻章死也要死在賢良寺,估計也是受奕訢的影響。

倆人一見面,就共同作了一首詩,前半句是李鴻章說的,後半句是奕訢說的:

「對持真境應無取,願得身閒便做僧。

世情已逐浮雲散,到頭難與運相爭。」

雖說恭親王此時賦閒在家,還躲在了清淨的寺廟,但心時刻都沒有離開朝廷:

「合資銀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給駁回了?」

一句「嫂子」的稱呼,可以看出奕訢的灑脫,臨走時,奕訢提醒李鴻章,一定要注意大清東邊的那個國家,也就是日本!

可以說,恭親王退出政壇,雖然有醇親王頂上,且「恭規醇隨」,但魄力上跟奕訢比就差遠了。奕訢當政時,寧可得罪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也不肯重修圓明園,或者頤和園。但醇親王上臺就不一樣了,跟翁同龢一起,把本該給北洋水師的經費,挪作了他用。

這就導致了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再也沒有添過一艘軍艦了,逐漸跟日本海軍拉開了距離。可以說,如果奕訢繼續當政的話,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五、臨終遺言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李鴻章被彈劾,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佔了上風,此時朝廷無人可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決定再啟用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這時候有了短暫的復出,實際上也是為了給大清擦屁股的,畢竟沒有他主政的這十年,大清方向走錯了,還釀成了甲午戰爭的慘敗。

這期間,奕訢就跟翁同龢結下了梁子,奕訢還是推崇洋務那一套,認為改革不是鬧著玩,需要循序漸進。而翁同龢推薦了康有為和梁啓超,更是與奕訢的執政理念不合,倆人正式鬧掰。

前面我也講過,翁同龢這人,壞倒是不壞,就是左右搖擺,沒有準性,還是倔脾氣,動不動就跟人頂起來。等到奕訢一死,他又覺得自己過分了,反而又在光緒帝身邊說維新派的壞話,最終被光緒帝不容,罷黜回了家。

在《走向共和》中,奕訢臨終前,慈禧太后是在身邊伺候他的,整個大清朝也只有奕訢能有這待遇。看得出,慈禧太后滿臉的愧疚,但是,奕訢並沒有買她的帳,面對她端過來的藥,把頭扭到了一邊。

隨後,慈禧太后就問了一直畏縮在門口的光緒帝,你還有話跟你六叔講嗎?

光緒帝跟六叔奕訢聊了一會兒後,他問哪些人可以重用,奕訢講了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等,光緒帝問翁同龢怎麼樣?

奕訢一聽就怒了,掙扎著要做起來,拼盡全力說了一句:

「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可以說,翁同龢最終被罷官,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奕訢。當然也有光緒帝一心想變法,翁同龢反而又開始保守起來,讓光緒帝不滿,說他保守吧,他又有點激進,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喜歡,最終被撤職。

六、慈禧太后

說實話,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關係曾經非常非常親密,甚至有人傳言她倆其實是情人關係。當然,我們不能妄加猜測他們的關係,但不可否定的是,奕訢絕對是慈禧太后最堅實的靠山。

奕訢活著的時候,絕對是支持慈禧太后的,不管兩人曾經鬧過什麼彆扭,但終歸是大局為重,朝政穩固。等到奕訢一死,慶王和端王上臺,這倆貨就開始為難慈禧太后了,硬是逼著她立了大阿哥,還想逼光緒帝退位,後來義和團進京,也為拜他們所賜。

同樣,奕訢當時還能壓著光緒帝,讓他不至於那麼激進,可惜奕訢死了還不到半個月,光緒帝就忘記了六叔奕訢的囑託:

「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的,到6月11日,光緒帝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地維新變法。

假如恭親王奕訢還能多活兩年,說不定就不會有後來的義和團,也就不會有八國聯軍入侵了。

當慈禧太后攜著光緒帝往西安逃跑的時候,想必她肯定記得。幾十年前,當她跟著鹹豐帝逃跑的時候,北京城門下站著的就是雙眼充滿堅毅眼神,迎接英法聯軍的,就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當鹹豐帝死了之後,站在北京城門下雙眼充滿期待,並迎接她們娘倆兒的,仍然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

只是,八國聯軍來了後,再也沒有那個王爺前來保護她們娘倆兒了……

沒有了奕訢的清廷,終於失去了對皇權,對後權微妙地制約,清廷也終於迎來了它的滅亡。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63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恭親王奕訢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此外,慈禧太后還特別下令」輟朝加兩日「,朝中服喪從3天改為5天,同時,皇帝素服十五天,這是有清一朝人臣罕見的哀榮。與恭親王掰了三十年手腕,慈禧太后最終送出一個」忠「字,這裡應該有感激,有無奈,也有愧疚。對這個」忠「字,民間有個更直接的解釋,恭親王奕訢,一生為奴。
  • 晚清最後的主心骨:一生為奴的恭親王奕訢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大廈將傾的政權還是苦苦支撐了幾十年,甚至這期間還出現了「同光中興」,一度讓當時的人們見到了恢復天朝上國的曙光。而在風雨飄搖中背後苦苦支撐大清朝這艘輪船的人就是大清的王爺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人稱「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鹹豐皇帝的弟弟,雖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卻位極人臣。實際執掌清朝政權數十年,自鹹豐至光緒.歷經三朝,其間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和這位王爺有關。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奕訢,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老佛爺,甚至大清也延續不了那麼多年。那麼奕訢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被人們稱為「鬼子六」,且為晚清最後一個賢王?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推崇洋務,卻反對維新,慈禧太后的保護神,恭親王奕訢的雙面人生!
  • 恭親王奕訢之墨--俏皇妃與小王爺的盜國大業
    恭親王奕訢,號樂道堂主人       奕訢定製墨極珍罕。這原本是一堆碎墨,差點兒要被埋沒在錦灰堆裡。我得到以後,儘量拼接,恢復一些神採。惜右上角缺少一塊,不知所蹤,甚為遺憾。              樂道堂主人就是恭親王奕訢。外號鬼子六,因為他很善於跟洋鬼子打交道,為人有機敏聰明。      為什麼奕訢要參與辛酉政變?這樣高風險的宮廷政變失敗了就要掉腦袋,他都貴為王爺了還要怎麼著?
  • 大清恭親王奕訢的非凡才幹
    一生奔走辛勞,為大清的江山社稷傾盡了畢生之精力,才讓這個氣數將盡、積重難返的沒落王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回光。這個被光緒皇帝喚做「六皇叔」的人,在病危之際還不忘拼盡最後一口氣力將自己的畢生心血總結為寥寥數語,當作告誡之言囑予了光緒帝,不僅提醒光緒帝要心存孝義,還特別指出讓光緒帝遠離康有為。
  • 恭親王奕訢為什麼叫鬼子六?
    四川正道文化 作者:朱穩貴恭親王奕訢今天說的鬼子六是指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
  • 慈禧和小叔子奕訢單獨相會,結果改變了晚清歷史進程
    在肅順看來,兩宮太后並不參與具體朝政的商討和決策,對聖旨詔書的擬定,也沒有實質性發言權,至於最後蓋印頒發,只是象徵性的權力而已。交鋒的第一回合,慈禧勝利了。但她的權力野心比這大得多:她要徹底廢除八大臣輔政制度,由自己來獨掌皇權,全面把持朝政。可問題是,慈禧身在深宮,要想孤身一人扳倒肅順他們整個權力集團,談何容易?
  • 慈禧究竟有多厲害?看看她怎麼對付「鬼子六」,比玩計謀還要狠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慈禧以及鹹豐皇帝外逃,這次大清江山危在旦夕,就在危急時刻,恭親王奕訢守在北京,與其他大臣組成大清王朝的最後一道防線。恭親王是很有政治遠見和膽識的,在他的周旋之下,最終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條約,暫時保證了大清的統治,而入侵的英法聯軍得到了利益。
  • 慈禧是怎樣讓她不可一世的小叔子「鬼子六」乖乖臣服在她的腳下?
    恭親王奕訢「鬼子六」的名號絕對不是白給的。當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逃往熱河之時,一直受鹹豐打壓排擠的恭親王奕訢,臨危受命,擔任了議和大臣。在擺平這些洋人的過程中,他意外收穫頗豐:彰顯了才能,增長了見識,樹立了威信,籠絡了人心,尤其是留在北京議和等眾位大臣紛紛投到他的麾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團。
  • 恭親王奕訢:能力出眾卻做慈禧的工具人,臨死告誡光緒遠離康有為
    奕訢照片恭親王奕訢一生跌宕起伏,有被打壓過,也被提拔過,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後世對他有讚揚,也有批評。
  • 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兄弟關係如何?
    鹹豐與奕訢兄弟兩個人發生矛盾是因為恭親王生母的封號。鹹豐繼位以後,恭親王的生母升為皇貴太妃,在後宮裡地位是最高的。奕訢在他生母病重的時候,有一個希望,就是在她死之前能得到太后的封號。他覺得,鹹豐皇帝也是我媽給撫養大的,他繼位以後,應該給她一個太后的身份,一個名號。奕訢提了好幾次,鹹豐都沒答應,一是沒有先例。清朝的先例是皇帝繼位,給自己的生母封太后。二是,我分析,如果太后的封號有了,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太后在後宮的地位就了不得了。如果軍機大臣奕訢和皇太后母子聯手,這將對鹹豐的皇權構成威脅。所以鹹豐不會輕易地給他的養母太后的封號,但是奕訢執意要這麼做。
  • 恭親王奕訢假傳聖旨,如願封生母為太后,卻終生不再被鹹豐重用
    鹹豐皇帝奕詝與恭親王奕訢雖非一母同胞,卻都是由奕訢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撫養長大的,兩人少時感情頗深,可惜在奪位之爭中漸行漸遠。
  • 」鬼子六「恭親王奕昕
    大清最後四帝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可以說治國理政能力遠遠不及康熙和乾隆帝,皇帝昏庸無能讓國家不能中興,積貧積弱。道光皇帝生有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昕,奕昕排行第六,死後人稱」鬼子六「,各方面能力是遠遠強於他的哥哥鹹豐帝,治國理政、騎馬打獵、文韜武略等等無一不壓鹹豐皇帝一頭,可最後道光在選繼承人的時候卻出奇意料的選擇了鹹豐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鬼子六奕昕當了皇帝,那後來哪裡還有慈禧太后什麼事情呢!
  • 足智多謀的奕訢,外號「鬼子六」,為何會敗給年僅26歲的慈禧?
    導語:有人說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明,其實不然,畢竟只是一個宮廷內的女人而已,對於清朝內政,幾乎是狗屁不通,更別說什麼外交了。不然可能後來犯下了炮轟租界的天大笑話嗎?所以對於世界的局勢根本懵懂無知,說白了也只是會耍一些小的小手段而已。然而在封建時期的晚清,不要小看這些小手段。
  • 【懷舊影視】風吹水皺漣漪蕩 --- 亞視《少女慈禧》
    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恭親王奕訢在宮中與殺手阿布狹路相逢,阿布倒還客氣,可奕訢正心情不好,又想起剛被阿布刺殺的好友李樂天,於是很衝動地出手要為李公子報仇。阿布起先容讓,但對方招招奪命,一個沒注意還被破了相,惱羞成怒的阿布三拳兩腳就把「鬼子六」揍得奪路而逃。阿布本性兇殘,此時鬥發了野性,也不管眼前的是什麼王爺還是什麼太后面前的紅人了,緊追不捨,非殺了奕訢不可。
  • 丁寶楨殺了慈禧身邊的寵宦安德海,為何最後還能獲得善終?
    作為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所辦的事兒,自然就是慈禧想辦的事,但慈禧當時想辦的事兒大多跟權力相關,這就很容易得罪人。當年廢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時,安德海在慈禧與恭親王之間秘密奔走,立了不少功勞。然而,等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身份專權於外之時,慈禧又覺得恭親王如今,也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了。
  • 【9.16】斬殺安德海:晚清宮廷的一場暗鬥
    但是,在這個「十人體系」設定中出了一個BUG——有一個人有超出其他九人的野心,同時也有超出其他九人的能力和手腕。這個人就是慈禧。作為小皇帝的生母,當時才26歲的慈禧是絕不甘心受到如此多的牽制和壓迫的,但考慮到自己人單力薄,翻盤不易,所以她想到了精明能幹,但同樣被「顧命八大臣」排擠出權力中心的恭親王奕訢。
  • 道光的臨終選擇,使晚清錯失了一位好皇帝,也失去了重要發展機會
    奕訢的才華和天賦要超過奕詝,奕詝的德行和孝道似乎比奕訢做得好些,平時對道光皇帝也很關心。但太子人選只能有一個,道光皇帝就是因此糾結。糾結歸糾結,最終還是要選擇。
  • 有鬼子六之稱的恭親王奕訢為晚清都做了些什麼?
    通過與洋人的接觸,鬼子六認識到,洋人不會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構成威脅,真正威脅來自內部,來自太平天國。大家知道,是曾國藩剿殺、鎮壓太平天國,但曾國藩是鬼子六的人,唯鬼子六馬首是瞻。曾國藩是漢人,是繼清朝問鼎中原消滅三藩之後,唯一掌握重兵的漢人。他的主子、靠山就是恭親王鬼子六。他對曾國藩的能力、人品都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他。
  • 醇親王│一個「小白」慘被「心機女」利用的悲劇人生【總第88期】
    老五大大咧咧,不堪造就;老七才智平庸;老八、老九年紀太小;正當盛年且頗有才幹的老六奕訢自然成為政壇上的一個重要角色。奕訢和兩宮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之後,他開始在大清帝國的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縱橫捭闔、聲望日隆。奕訢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使一直都想當主角的慈禧的出鏡率大大減少,這是她難以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