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有人說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明,其實不然,畢竟只是一個宮廷內的女人而已,對於清朝內政,幾乎是狗屁不通,更別說什麼外交了。不然可能後來犯下了炮轟租界的天大笑話嗎?所以對於世界的局勢根本懵懂無知,說白了也只是會耍一些小的小手段而已。
然而在封建時期的晚清,不要小看這些小手段。雖然說擅長玩弄朝臣與皇室之間的權力平衡,但就是這一點,使得慈禧成為了一個人生贏家。
恭親王早在鹹豐帝逃亡避暑山莊之時,就已經在京城建立了自己的權力核心。
公元1860年6月15日,英法聯軍攻佔北塘。
早在1857年的時候,法國政府就派專使來華,當年的12月,聯軍聚集珠江口,一共也不到6000人,其中軍艦20艘,攻佔廣州,並且實行殖民統治。
1858年入侵天津,並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擴大戰爭,英軍18,000多人,法軍7000餘人,戰艦上百艘,開始了全面入侵的惡劣行徑。
8月24日佔領天津之後,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佔領北京,並且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滔天惡行,鹹豐皇帝匆忙逃往避暑山莊。
此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全面參與議和,並且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而且在京城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權力中樞。
此時的恭親王權力很大,因為涉及到議和,朝廷給予了全部權力,呼風喚雨也是很有可能。
此時的恭親王奕訢完全可以改變當時的權力布局,如此便可以改變晚清的歷史走向。
可是,這個差一點就當上皇上的王爺,把朝廷看的太重要了,而且甚至得到了天真無邪的地步。
不然的話,一個年僅26歲的小寡婦怎麼是他的對手?
恭親王奕訢與慈禧太后角逐失敗的原因分析。
第一,恭親王奕訢以祖宗的江山為重,自己認為能夠挑大梁。
議政王,這是恭親王所擔任的角色,大家不要小看,這是嘉慶皇帝廢除議政之後,在鹹豐時期因為局勢突變,重新授予恭親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
恭親王奕訢正是基於此,一直把國家安危擔在肩上,並且在他的推動下主持洋務運動,使得晚清的命運得到了延續。
第二,恭親王奕訢得罪了很多人。
因為主持洋務運動需要一筆很大的經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當時的頑固分子和守舊分子。畢竟幹什麼事情都需要花錢,這些視錢如命的朝中大臣和皇親國戚,估計心中憤憤不滿。
作為滿清皇族,就不得不時刻為滿清的政權穩固著想。於是他主張削弱地方武裝,從此得罪了湘軍和淮軍等派系,比如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得罪這些大佬人物的下場就是得罪了地方勢力,最後導致了朝中和地方勢力對自己形成夾擊的局面。
由於不肯賣國,恭親王奕訢在任何事情上都與西方列強針鋒相對,因為祖宗的基業在恭親王來看大於一切,所以不可避免的得罪了本應該支持他的西方列強。
恭親王奕訢還擔任著宗人府和內務府大臣等官職,在此期間,他大力整治皇室宗親的貪汙腐敗形象,本來想重塑皇室光輝形象的他,連自己的親戚也得罪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開始重用曾國藩以及醇親王,善於使用小手段的慈禧太后,不斷的平衡各種勢力,讓他們相互制約,自己從中得到最大權力。
第三,被人譽為「鬼子六」,但是卻沒有料到人心難測。
恭親王奕訢沒有走上權力中心之前,給洋人打交道的清朝官員,幾乎都是對牛彈琴。
《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的籤訂,與恭親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當時和現在看來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我們一定要放在當時的背景下來看。
要知道當時的鹹豐皇帝都跑了!圓明園都被燒了,整個北京城淪陷於燒殺搶掠的環境之中,形勢不可謂不危急!
北京議和結束以後,恭親王奕訢很明確的跟鹹豐皇帝講,這些洋鬼子根本就不是來要你的命,而是要和大清朝做生意的,人家要求與我們進行交往。這多麼的有遠見!這種聲音振聾發聵,至今這種聲音的變種還流淌在中華大地上。
可見,「鬼子六」名副其實。可就這樣的鬼子六,在大是大非面前善用權謀的一個王爺,還是敗在了一個善於小心機小手段的婦人面前。
當時的慈禧太后每天在想什麼?每當做壽的時候就想著自己的生日,每天不開心的時候就想著遊樂玩耍,每當有人與自己分權的時候,就想千方設萬計哪怕把人整死也要奪回自己的權力(參考光緒皇帝被囚禁於瀛臺)。
一個人的心力是有限的,忙於國家大事的恭親王敗給了忙於為一己私利而不惜一切的慈禧太后,再正常不過了。
總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惡名累累的慈禧太后估計連匹夫都當不上了。清朝末年所帶來的一系列隱患,在民國時期逐漸顯現了,最終導致了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