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小叔子奕訢單獨相會,結果改變了晚清歷史進程

2021-01-12 風華長歌趣說歷史

上一篇講到慈禧和肅順的權力鬥爭已成一觸即發之勢,今天接著講慈禧的權力之花如何綻放。

【叔嫂聯手】

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

遺詔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即皇位繼承大統,肅順等八位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三天後,鹹豐屍骨未寒,圍繞皇權的鬥爭就拉開了序幕。

肅順先發制人,就具體分工事宜,向兩宮太后作出說明:

皇帝的聖旨詔書由輔政大臣擬定,兩宮太后只管蓋印,不得改動內容。臣下的奏摺,一律不必進呈太后閱批。

顯然,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只想把兩宮太后當做保管印章的小秘:

我們擬好聖旨拿過來,你們倆乖乖蓋印就行了,別問那麼多。

要真是這樣,那跟印章在肅順他們手裡有什麼區別呢?

全由肅順說了算,那他還不真成了新鰲拜?

慈禧當然不同意。

她早就有備而來,事先說服慈安太后站在自己一邊。

兩人堅決抵制肅順等人的專權企圖,要求聖旨必須得到兩宮太后認可後,方可蓋印頒發,臣下的奏摺也必須進呈兩宮太后閱批。

肅順等八大輔政大臣,完全沒有料到,兩位年輕的寡婦如此強勢,一時還真拿她們沒辦法。

總不能把印章搶過來吧?那可是明目張胆的犯上作亂了。

於是他們妥協退讓了一步,答應了兩宮太后的要求。

在肅順看來,兩宮太后並不參與具體朝政的商討和決策,對聖旨詔書的擬定,也沒有實質性發言權,至於最後蓋印頒發,只是象徵性的權力而已。

交鋒的第一回合,慈禧勝利了。

但她的權力野心比這大得多:

她要徹底廢除八大臣輔政制度,由自己來獨掌皇權,全面把持朝政。

可問題是,慈禧身在深宮,要想孤身一人扳倒肅順他們整個權力集團,談何容易?

想要獲勝,必須得拉攏強有力的援手。

誰才是最佳引援目標呢?

慈禧很快就確定了目標人選——

自己的小叔子,年輕有為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從小才智過人,人稱小六子、鬼子六。

他與四阿哥奕詝(也就是後來的鹹豐帝)的繼位之爭,一度非常膠著,但道光帝最終還是立奕詝為太子。

從兩人以後的作為來看,奕顯然比哥哥奕詝更適合皇帝這份工作。

沒能當成皇帝的奕,後來以恭親王的身份參與朝政長達四十餘年,期間推動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實事。

他無疑是晚清政壇中,知名度最高的悲劇性配角之一。

說到慈禧和奕這對叔嫂,拜一些野史和影視劇所賜,不少人肯定對他倆之間的恩怨糾葛,乃至情感緋聞很感興趣。

愛八卦者也一定很想知道,倆人到底是不是有一腿。

對此,我只能說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似乎也不可能有記載)。

本人的八卦想像力,也遠遠不及慈禧秘史之類影視劇的編劇導演們,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

在慈禧看來,奕的見識才幹不俗,他完全有能力幫助自己除掉肅順等輔政大臣。

更何況,他是鹹豐帝的親弟弟,也是肅順一派的政敵,因此很容易和自己結成政治同盟。

只不過,事成之後,奕會不會對小侄兒的皇位,動起了歪心思呢?

有這個可能,看來得一邊利用他,一邊防範他才行。

目標選好了,慈禧開始秘密實施政變計劃。

她首先借著奕來避暑山莊弔祭鹹豐帝的機會,要求單獨召見奕。

肅順等人對此當然很警惕,立即進行阻止。

輔政八大臣中的杜翰公然聲稱:

先帝剛死,皇太后居喪期間,叔嫂應當避嫌才對,單獨會面恐怕不宜。

這杜翰也夠壞的:

他顯然是在影射,年輕的寡嫂要求和年紀相仿的小叔子單獨相會,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可謂罵人不帶髒字。

自古以來,年輕的寡嫂和小叔子之間,很容易引起流言蜚語。

要是一般女子被別人這樣影射譏諷,臉上肯定掛不住,只能保持距離以示清白。

可此時此刻,慈禧早已是內心強大的極品御姐。

她完全不理會這些損招,堅決要求奕單獨晉見。

奕在外面好為難,只好請輔政八大臣中的端華陪同晉見。

端華向肅順使眼色,請求指示。

肅順心想,太后堅決要求奕單獨晉見,自己還真沒正當理由阻止。

於是,他只好含譏帶諷地對奕笑道:

「老六,你和太后是叔嫂,叔嫂間敘敘家事,我們外人陪在一旁也不是個事兒,你還是一個人晉見吧。」

這次叔嫂密談,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

慈禧和奕一拍即合,達成了政變同盟,也商定了政變的總體計劃。

就是這短短的兩個小時,改變了滿清王朝的歷史軌跡。

身負重大使命的奕,一回到京城,就立即秘密展開政變同盟的聯絡組織工作。

由於肅順以前樹敵太多,大部分在京大臣,都倒向了兩宮太后和奕這一邊:

如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刑部尚書趙光等人。

更重要的是,連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勝保等高級將領,也都被奕訢拉攏過來了。

到此,勝敗之勢已基本見分曉。

【閃電出擊】

鹹豐已經駕崩兩個多月了,八位輔政大臣和兩宮太后商定:

於10月26日恭奉鹹豐帝的梓宮(靈柩)回京。

按照禮制,梓宮回京的程序相當繁瑣:

每天早上梓宮起運時,小皇帝應該在跪在靈車旁恭送;

然後馬上抄近道,先行趕到當天梓宮計劃停放地,恭候靈駕到來,再行奠禮。

第二天依然如此……直到梓宮回到京城。

如果肅順等八位大臣一直同行,順利回到京城,到時候想一舉扳倒他們,就不太容易了,畢竟八大臣權力集團的力量也不小。

對於慈禧來說,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將八大臣分開,以便各個擊破。

但又不能讓他們察覺,這是有意安排的。

於是慈禧巧妙地布下了陷阱:

她找八大臣商量,一臉心疼地表示,兒子載淳年齡太小,若是按照禮制每天來回跑,他肯定經不起折騰。

為了確保小皇帝聖體安康,請各位大臣想想有沒有變通的辦法。

毫無疑問,慈禧這個要求是很合情合理的。

因此八大臣也就沒有太多的警覺,還真忠心耿耿地替小皇帝變通了一下:

由載垣、端華這兩位輔政大臣,護送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從小道先行回京。

肅順等其他六位輔政大臣,則負責護送梓宮繼續走大道回京。

等靈柩到京之後,小皇帝在東華門外跪迎即可,不用每天折騰了。

八大臣就這樣稀裡糊塗地主動跳進了陷阱。

因為這樣一來,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可以提前幾天到達京城,與奕他們會合,這就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安排政變計劃。

更嚴重的是,八大臣就此被分成了兩批,力量大大分散。

這個陷阱成功生效,可以說是整個政變過程的關鍵環節。

狡猾多謀的肅順,碰上了更加狡猾多謀的慈禧,焉能不敗?

當然,也許肅順認為,有載垣、端華護送(其實也是監控)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先回京,就不怕慈禧這邊搞什麼小動作。

但後來的事實表明,肅順太高看載垣、端華這兩位隊友的智商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11月1日,兩宮太后一行回到京城,奕早就帶著在京的王公大臣們出城迎接。

慈禧剛一下轎,竟然當場向大家控訴,八大臣專權霸道、欺負她們孤兒寡母的不軌行徑。

奕等人也在一旁配合鼓譟,王公大臣們一時群情激憤,紛紛表示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負責監控慈禧一行的載垣、端華,頓時瞠目結舌,完全不知所措。

如果他倆不那麼傻的話,就應該知道大難臨頭了,必須馬上去跟肅順他們會合,或者派人通知肅順,趕緊商量對策。

要是這樣,肅順一派也許還有最後一線希望。

可載垣、端華,卻選擇在京城坐等肅順他們如期抵京後,再行商量。

也許他倆認為,沒有八大臣擬定聖旨,慈禧奕他們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

第二天朝會,奕呈上事先就寫好的治罪詔書,兩宮太后蓋印,宣布緝拿載垣、端華、肅順等人。

這時候,載垣、端華竟然還傻乎乎地質問奕:

我們八位輔政大臣還沒到齊,這詔書從何而來?

未經我們擬定,詔書無效!

詔書到底有沒有效不好說,但侍衛手上的刀一定是有效的。

只見奕一揮手,侍衛們一擁而上,將這兩位豬腦子抓起來押送宗人府。

另一邊,肅順等人護送梓宮,才走到京郊的密雲縣,晚上駐紮在此。

醇親王奕譞等人帶著大隊人馬前去緝拿,破門而入,將剛剛驚醒的肅順抓住,連夜押往京城。

一天之內,三名首犯全部緝拿歸案,可謂疾如閃電。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慈禧決定迅速完成掃尾工作:

公開審判,定罪量刑。

僅僅六天後,慈禧就宣布了對八位輔政大臣的處置決定:

肅順斬立決,載垣、端華賜令自盡,其餘五人革職。

至此,這場宮廷政變以血腥的殺戮收場,史稱辛酉政變。

失敗者的鮮血,澆灌了慈禧的權力之花,它從此綻放了四十七年。

備註:本文節選自風華長歌原創的《說晚清 道民國》一書。

相關焦點

  • 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前面提到兩代帝師翁同龢的黯然離場,這背後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就是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
  • 晚清最後的主心骨:一生為奴的恭親王奕訢
    晚清的政府猶如是滿目瘡痍的病人,總是病怏怏的,無論跟誰開戰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戰敗賠款。
  • 恭親王奕訢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甲申易樞」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轉折之一,之後支撐大清帝國的三駕馬車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經無所制約。在中法戰爭中,慈禧抓住恭親王奕訢的過失,罷免其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至此恭親王下野。慈禧得以獨攬大權,原軍機處奕訢的的人馬李鴻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訢由人生巔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後長達十年賦閒在家。
  • 恭親王奕訢之墨--俏皇妃與小王爺的盜國大業
    一個人的命運,既要考慮自身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 恭親王奕訢:能力出眾卻做慈禧的工具人,臨死告誡光緒遠離康有為
    後來為了讓奕訢去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奕詝(鹹豐)很快給奕訢封了恭親王並讓他統領軍機處。當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之後,奕詝很快就給奕訢撤了職,把他趕回了家。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奕詝先是帶著家裡人找了個地方躲了起來,然後又緊急召奕訢入京處理與英法聯軍議和的事。奕訢接到消息,立刻就出發趕往北京,最終議和成功,清朝危機解除。
  • 大清恭親王奕訢的非凡才幹
    道光皇帝共有9子,第4子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寧,第6子是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說起恭親王奕訢,他是歷史教材中露臉最多的一位清末內政大臣,這位綜合能力與皇兄奕寧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鐵帽子王,雖未能繼承大統,但卻奉著一顆忠君愛國的心。
  • 被慈禧掏空身體的四個秘密情人!!!
    說到清末的慈禧太后,想必沒有人不知道。她二十六歲的時候,丈夫鹹豐皇帝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絕望而死,留下了她和六歲的兒子。在一片亂局之中,慈禧慢慢開始掌管清廷的權利,並成為晚清最高權力的人!雖然慈禧喜好權利,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女人,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她也有,特別是手握大權人更是空虛!而關於慈禧和情人之間的風流韻事,我把野史的記載重新做了歸納總結,今天咱就來看看慈禧的緋聞男友都是誰,他們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 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兄弟關係如何?
    奕訢提了好幾次,鹹豐都沒答應,一是沒有先例。清朝的先例是皇帝繼位,給自己的生母封太后。二是,我分析,如果太后的封號有了,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太后在後宮的地位就了不得了。如果軍機大臣奕訢和皇太后母子聯手,這將對鹹豐的皇權構成威脅。所以鹹豐不會輕易地給他的養母太后的封號,但是奕訢執意要這麼做。在他母親病重的時候,鹹豐去探望,兄弟打一照面,鹹豐就問皇貴太妃身體怎麼樣,奕訢一一告訴他是什麼情況。
  • 慈禧是怎樣讓她不可一世的小叔子「鬼子六」乖乖臣服在她的腳下?
    其實,「鬼子六」奕訢也明白,這個不被任何人看好的差事,是鹹豐硬塞給他這個不在核心圈內之人的,但讓在熱河的鹹豐和權臣們沒料到的是,他完成的這麼好,而且撈取雄厚的政治資本。從此他牢牢抓著自己的「親王派」,有了與熱河的「權臣派」和「皇宮派」並駕齊驅的本錢,成了後宮派要除掉權臣派,必須依靠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說,奕訢是慈禧上位統治大清47年的恩人。
  • 恭親王奕訢假傳聖旨,如願封生母為太后,卻終生不再被鹹豐重用
    博爾濟吉特氏入宮八年間先後生下三子一女,長子和次子不幸夭折,第二次懷孕時還不慎流產了,接連喪子加上多次生育使得她氣虛體虧,時常生病,這也為她之後的早逝埋下伏筆。鈕祜祿皇后崩逝後,其遺子皇四子奕詝交由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因為奕詝和博爾濟吉特氏的親生子皇六子奕訢年紀相仿,博爾濟吉特氏對奕詝視如己出,對他疼愛有加。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歷史風雲變幻,搖搖欲墜、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卻在一個醉心權力的女人手中淪為布偶,「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苟延殘喘半個世紀。「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婦孺皆知,但卻極少有人知曉在那簾帳之後,還有一個與慈禧共同執政的女人。甚至可以說,這個女子才是當時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真正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除了計謀和智慧,她必定是一個有遠見、大智若愚的人。總而言之,慈安太后不是一個平凡甚至平庸的深宮娘娘,她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雖然世人對她誤解頗深,但她確是晚清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二十七歲的生母懿貴妃被冊封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很快,大家耳熟能詳的「辛酉事變」爆發了,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宮廷事變,奪取政權,自此開啟了慈禧太后大權獨攬的時代,這是歷史書上告訴我們的。歷史將大量的目光聚集在了慈禧這個對權力貪得無厭的女人身上,將她的一切無限放大,從而忽視了慈安的存在。而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奕訢當時拿出了賜死、革職顧命八大臣的詔書,給了他們最後一擊。
  • 【9.16】斬殺安德海:晚清宮廷的一場暗鬥
    奕訢是鹹豐帝的弟弟,也就是慈禧的小叔子,當時30歲,被派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不準到熱河奔喪。在得到慈禧的密報之後,奕訢欣然決定加入「政變軍團」。雙方在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後,終於在鹹豐帝駕崩一個多月後就發動了一場政變,一舉逮捕了「顧命八大臣」——那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
  • 道光的臨終選擇,使晚清錯失了一位好皇帝,也失去了重要發展機會
    他雖然共生九子,但長子奕緯24歲就不幸去世,二兒子和三兒子未成年就早夭了,五兒子奕誴過繼給了弟弟綿愷,第七、八、九子還很小,不能立為儲君。因此,道光只能在15歲的四子奕詝和14歲的六子奕訢中二選一。
  • 原來慈安太后是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可能是由於慈禧太后在晚清政局中太過於突出,她的城府深沉、獨斷專橫使得後人在提到慈安這位東宮娘娘時,往往會認為她是一個懦弱、迂腐的深宮婦人,委曲求全於慈禧之下。實則不然,一個以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在沒有皇嗣的情況下就掌管後宮的女子,一定是一個有計謀、有智慧的女子。而她又能在鹹豐帝去世後,與慈禧和平共處,平平安安地在深宮裡生活,安度餘生。除了計謀和智慧,她必定是一個有遠見、大智若愚的人。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可能是由於慈禧太后在晚清政局中太過於突出,她的城府深沉、獨斷專橫使得後人在提到慈安這位東宮娘娘時,往往會認為她是一個懦弱、迂腐的深宮婦人,委曲求全於慈禧之下。實則不然,一個以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在沒有皇嗣的情況下就掌管後宮的女子,一定是一個有計謀、有智慧的女子。而她又能在鹹豐帝去世後,與慈禧和平共處,平平安安地在深宮裡生活,安度餘生。除了計謀和智慧,她必定是一個有遠見、大智若愚的人。
  • 慈禧究竟有多厲害?看看她怎麼對付「鬼子六」,比玩計謀還要狠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慈禧以及鹹豐皇帝外逃,這次大清江山危在旦夕,就在危急時刻,恭親王奕訢守在北京,與其他大臣組成大清王朝的最後一道防線。恭親王是很有政治遠見和膽識的,在他的周旋之下,最終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條約,暫時保證了大清的統治,而入侵的英法聯軍得到了利益。
  • 恭親王奕訢為什麼叫鬼子六?
    四川正道文化 作者:朱穩貴恭親王奕訢今天說的鬼子六是指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
  • 【懷舊影視】風吹水皺漣漪蕩 --- 亞視《少女慈禧》
    說起這一系列中國歷史人物題材的劇作,當年的亞視在確定第一部的主題時,並沒有選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男皇帝或第一位女皇帝,也沒有選擇功績更加卓著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而是角度刁鑽地選定了 中國末代王朝最後一位實際統治者、中國歷史上最受非議的女人 --- 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