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慈禧和肅順的權力鬥爭已成一觸即發之勢,今天接著講慈禧的權力之花如何綻放。
【叔嫂聯手】
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
遺詔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即皇位繼承大統,肅順等八位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三天後,鹹豐屍骨未寒,圍繞皇權的鬥爭就拉開了序幕。
肅順先發制人,就具體分工事宜,向兩宮太后作出說明:
皇帝的聖旨詔書由輔政大臣擬定,兩宮太后只管蓋印,不得改動內容。臣下的奏摺,一律不必進呈太后閱批。
顯然,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只想把兩宮太后當做保管印章的小秘:
我們擬好聖旨拿過來,你們倆乖乖蓋印就行了,別問那麼多。
要真是這樣,那跟印章在肅順他們手裡有什麼區別呢?
全由肅順說了算,那他還不真成了新鰲拜?
慈禧當然不同意。
她早就有備而來,事先說服慈安太后站在自己一邊。
兩人堅決抵制肅順等人的專權企圖,要求聖旨必須得到兩宮太后認可後,方可蓋印頒發,臣下的奏摺也必須進呈兩宮太后閱批。
肅順等八大輔政大臣,完全沒有料到,兩位年輕的寡婦如此強勢,一時還真拿她們沒辦法。
總不能把印章搶過來吧?那可是明目張胆的犯上作亂了。
於是他們妥協退讓了一步,答應了兩宮太后的要求。
在肅順看來,兩宮太后並不參與具體朝政的商討和決策,對聖旨詔書的擬定,也沒有實質性發言權,至於最後蓋印頒發,只是象徵性的權力而已。
交鋒的第一回合,慈禧勝利了。
但她的權力野心比這大得多:
她要徹底廢除八大臣輔政制度,由自己來獨掌皇權,全面把持朝政。
可問題是,慈禧身在深宮,要想孤身一人扳倒肅順他們整個權力集團,談何容易?
想要獲勝,必須得拉攏強有力的援手。
誰才是最佳引援目標呢?
慈禧很快就確定了目標人選——
自己的小叔子,年輕有為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從小才智過人,人稱小六子、鬼子六。
他與四阿哥奕詝(也就是後來的鹹豐帝)的繼位之爭,一度非常膠著,但道光帝最終還是立奕詝為太子。
從兩人以後的作為來看,奕顯然比哥哥奕詝更適合皇帝這份工作。
沒能當成皇帝的奕,後來以恭親王的身份參與朝政長達四十餘年,期間推動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實事。
他無疑是晚清政壇中,知名度最高的悲劇性配角之一。
說到慈禧和奕這對叔嫂,拜一些野史和影視劇所賜,不少人肯定對他倆之間的恩怨糾葛,乃至情感緋聞很感興趣。
愛八卦者也一定很想知道,倆人到底是不是有一腿。
對此,我只能說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似乎也不可能有記載)。
本人的八卦想像力,也遠遠不及慈禧秘史之類影視劇的編劇導演們,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
在慈禧看來,奕的見識才幹不俗,他完全有能力幫助自己除掉肅順等輔政大臣。
更何況,他是鹹豐帝的親弟弟,也是肅順一派的政敵,因此很容易和自己結成政治同盟。
只不過,事成之後,奕會不會對小侄兒的皇位,動起了歪心思呢?
有這個可能,看來得一邊利用他,一邊防範他才行。
目標選好了,慈禧開始秘密實施政變計劃。
她首先借著奕來避暑山莊弔祭鹹豐帝的機會,要求單獨召見奕。
肅順等人對此當然很警惕,立即進行阻止。
輔政八大臣中的杜翰公然聲稱:
先帝剛死,皇太后居喪期間,叔嫂應當避嫌才對,單獨會面恐怕不宜。
這杜翰也夠壞的:
他顯然是在影射,年輕的寡嫂要求和年紀相仿的小叔子單獨相會,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可謂罵人不帶髒字。
自古以來,年輕的寡嫂和小叔子之間,很容易引起流言蜚語。
要是一般女子被別人這樣影射譏諷,臉上肯定掛不住,只能保持距離以示清白。
可此時此刻,慈禧早已是內心強大的極品御姐。
她完全不理會這些損招,堅決要求奕單獨晉見。
奕在外面好為難,只好請輔政八大臣中的端華陪同晉見。
端華向肅順使眼色,請求指示。
肅順心想,太后堅決要求奕單獨晉見,自己還真沒正當理由阻止。
於是,他只好含譏帶諷地對奕笑道:
「老六,你和太后是叔嫂,叔嫂間敘敘家事,我們外人陪在一旁也不是個事兒,你還是一個人晉見吧。」
這次叔嫂密談,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
慈禧和奕一拍即合,達成了政變同盟,也商定了政變的總體計劃。
就是這短短的兩個小時,改變了滿清王朝的歷史軌跡。
身負重大使命的奕,一回到京城,就立即秘密展開政變同盟的聯絡組織工作。
由於肅順以前樹敵太多,大部分在京大臣,都倒向了兩宮太后和奕這一邊:
如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刑部尚書趙光等人。
更重要的是,連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勝保等高級將領,也都被奕訢拉攏過來了。
到此,勝敗之勢已基本見分曉。
【閃電出擊】
鹹豐已經駕崩兩個多月了,八位輔政大臣和兩宮太后商定:
於10月26日恭奉鹹豐帝的梓宮(靈柩)回京。
按照禮制,梓宮回京的程序相當繁瑣:
每天早上梓宮起運時,小皇帝應該在跪在靈車旁恭送;
然後馬上抄近道,先行趕到當天梓宮計劃停放地,恭候靈駕到來,再行奠禮。
第二天依然如此……直到梓宮回到京城。
如果肅順等八位大臣一直同行,順利回到京城,到時候想一舉扳倒他們,就不太容易了,畢竟八大臣權力集團的力量也不小。
對於慈禧來說,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將八大臣分開,以便各個擊破。
但又不能讓他們察覺,這是有意安排的。
於是慈禧巧妙地布下了陷阱:
她找八大臣商量,一臉心疼地表示,兒子載淳年齡太小,若是按照禮制每天來回跑,他肯定經不起折騰。
為了確保小皇帝聖體安康,請各位大臣想想有沒有變通的辦法。
毫無疑問,慈禧這個要求是很合情合理的。
因此八大臣也就沒有太多的警覺,還真忠心耿耿地替小皇帝變通了一下:
由載垣、端華這兩位輔政大臣,護送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從小道先行回京。
肅順等其他六位輔政大臣,則負責護送梓宮繼續走大道回京。
等靈柩到京之後,小皇帝在東華門外跪迎即可,不用每天折騰了。
八大臣就這樣稀裡糊塗地主動跳進了陷阱。
因為這樣一來,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可以提前幾天到達京城,與奕他們會合,這就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安排政變計劃。
更嚴重的是,八大臣就此被分成了兩批,力量大大分散。
這個陷阱成功生效,可以說是整個政變過程的關鍵環節。
狡猾多謀的肅順,碰上了更加狡猾多謀的慈禧,焉能不敗?
當然,也許肅順認為,有載垣、端華護送(其實也是監控)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先回京,就不怕慈禧這邊搞什麼小動作。
但後來的事實表明,肅順太高看載垣、端華這兩位隊友的智商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11月1日,兩宮太后一行回到京城,奕早就帶著在京的王公大臣們出城迎接。
慈禧剛一下轎,竟然當場向大家控訴,八大臣專權霸道、欺負她們孤兒寡母的不軌行徑。
奕等人也在一旁配合鼓譟,王公大臣們一時群情激憤,紛紛表示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負責監控慈禧一行的載垣、端華,頓時瞠目結舌,完全不知所措。
如果他倆不那麼傻的話,就應該知道大難臨頭了,必須馬上去跟肅順他們會合,或者派人通知肅順,趕緊商量對策。
要是這樣,肅順一派也許還有最後一線希望。
可載垣、端華,卻選擇在京城坐等肅順他們如期抵京後,再行商量。
也許他倆認為,沒有八大臣擬定聖旨,慈禧奕他們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
第二天朝會,奕呈上事先就寫好的治罪詔書,兩宮太后蓋印,宣布緝拿載垣、端華、肅順等人。
這時候,載垣、端華竟然還傻乎乎地質問奕:
我們八位輔政大臣還沒到齊,這詔書從何而來?
未經我們擬定,詔書無效!
詔書到底有沒有效不好說,但侍衛手上的刀一定是有效的。
只見奕一揮手,侍衛們一擁而上,將這兩位豬腦子抓起來押送宗人府。
另一邊,肅順等人護送梓宮,才走到京郊的密雲縣,晚上駐紮在此。
醇親王奕譞等人帶著大隊人馬前去緝拿,破門而入,將剛剛驚醒的肅順抓住,連夜押往京城。
一天之內,三名首犯全部緝拿歸案,可謂疾如閃電。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慈禧決定迅速完成掃尾工作:
公開審判,定罪量刑。
僅僅六天後,慈禧就宣布了對八位輔政大臣的處置決定:
肅順斬立決,載垣、端華賜令自盡,其餘五人革職。
至此,這場宮廷政變以血腥的殺戮收場,史稱辛酉政變。
失敗者的鮮血,澆灌了慈禧的權力之花,它從此綻放了四十七年。
備註:本文節選自風華長歌原創的《說晚清 道民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