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緊泡影的餘燼--《大明王朝1566》中曲筆考證【其一】

2021-02-07 鯨飲狂歌復夢卿

我一向是對大部分國產電視劇目持否定態度的,邏輯混亂,演技浮誇,強行升華等硬傷始終與他們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直到濡得這些劇目形象模糊,擺到一起便如同腐殖質與下水道淤泥的勝利會師,毫無違和感。當然,這麼多年下來,我也的確有一些能看完,甚至重複觀看的劇目,有因為演員個人魅力的《康熙王朝》、《神探狄仁傑1-4》《原始版亮劍》,有因為忠實原著的《老版三國演義》,有因為諷喻於荒誕間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大宋提刑官》,但真正能讓我多次細體,多方查證,甚至全臺詞背誦的,只有《大明王朝1566》與《走向共和》,其中《走向共和》因敘事時間跨度過大,氣象的確恢弘卻失於細節,而《大明王朝1566》因主線歸結起來只有「倒嚴」與「天下第一疏」,對人物的刻畫更為豐滿,複雜關係的勾勒也更見功力,把話說得過一點,《大明王朝1566》一劇中可謂人人有戲,千人千面,著實是一幅眾生相,這些我之前的文章都已論述過了,今日便不做贅述。

 

《大明》是一部借用了部分史實、人物進行創作的歷史架空劇,這從劇中各主要角色互相稱呼是稱號而非稱字(如稱張居正「太嶽」而非「叔大」),將張居正參與政局時間提前到與徐階、高拱、嚴嵩共事,將嚴世藩置入內閣且任工部堂官等都可以看出,這也便是本文題目中所謂泡影的寓意。

 

但這夢幻泡影中並非沒有現實寓意,相反,我認為本劇處處映照了現實,有的情節可謂「字字誅心」,如劇中胡宗憲指斥馬寧遠對「知不可而為之」的荒唐曲解,田有祿受海瑞所託代管縣務時沐猴而冠的醜態等等不一而足,這當然可以用「讀史早知今日事」,用「太陽底下無新事」,用「這不過是人性的循環往復」來解釋,但這同時也至少說明了編劇的世事的洞徹。

 

而劇中另外的一些曲筆伏筆,便不是單純用無心為之可以解釋的了,此處所謂曲筆伏筆指的是一些歷史上不可能發生,但劇中發生了的情節,如,淳安正堂懸掛了講官商行商要點的《士商十要》,我之前論述過,這分明是在代指官商勾結,再比如劇中內閣的待披紅奏摺上寫的是《橘頌》與《醉翁亭記》,以全劇拍攝的嚴謹程度看,我傾向於認為這是有意為之,畢竟本劇的明顯硬傷只有戰鬥場面過於敷衍與倭寇日語過於棒讀,至於這個情節喻指的是什麼,我想大概是說內閣幹的都是些形式文章吧。

 

我在構思本篇文章時的設想,是將今年對《大明》一劇虛實相映的一些新發覆做一個歸納總結,除上文已提及的兩處外,還涉及甲:《大明》中官服品級為何以朱、紫、藍序之,既非明制朱、藍、青之序,亦非唐制紫在朱上(愚揣度此處或有朝廷以貴為賤,顛覆舊制度的意思在內,但這個變化不是消滅之變化,是改造為賤籍的變化,這或許和黑五類分子中的三類的劃分有著一定關聯);

 

乙:《大明》中為何將明史以諂官筆調定論的胡宗憲重構為劇中身在嚴黨但一心為君、儘量為國、有餘力時為民的「正面」形象,或許劇中胡部堂的形象唯一與明史中吻合的,就是嘉靖的評語「宗憲非嵩黨」,且將原明史中海瑞將捆縛驛丞的胡宗憲公子私銀沒收改編為海瑞將吃了一頓公款招待的胡公子縛送胡宗憲大營,胡宗憲的反應也由正史的「宗憲無以罪」改為了「親自登門拜謝」,劇中塑造的那個「公忠體國,不恤私情私利,以維護皇上名聲為重,以維護百姓基本生計次之,以自身前程為輕」的體制內英雄的形象究竟意欲何為?(這個問題需要展開討論所需論述引證之篇幅稍大,我打算下次寫一篇文章詳論,但私以為這個角色的塑造寫的是那些體制內改良派的難處,與原罪,難處自然是劇中多次提及的「會當媳婦兩頭瞞論」,原罪麼···);

 

丙:劇中嚴嵩多次提到「徐閣老是個厚道人」「做我的副手這麼多年,能熬到我倒下,你是個難得的厚道人」有何深意(56年八大選書記,毛髮言:「鄧是個厚道人,我掛元帥,鄧掛副帥」「鄧公道,辦事周到,是個厚道人」73年底提議鄧重入政治局「三七開,優點主要,厚道」);丁:芸娘身世一段為何在劇中被刪節(芸娘本為直言諫臣之後,因父罪牽連沒為官妓,受盡侮辱歧視,其身世本應於李妃接見時道出,在「我總算明白,為什麼以高翰文這樣的出身,寧願舍了官不做也要娶你」這句臺詞之前,是啊,因言獲罪者的後代受盡侮辱歧視,這會讓我們想到什麼呢?)

 

但在我梳理資料準備草草成文的時候,卻意外發現《大明》中「改稻為桑,毀堤淹田」一案相關的幾條線索可以互相勾連,於是我決定用較為嚴謹的論證思路與較為可信可考的歷史資料來論述一下我是如何握緊「改稻為桑,毀堤淹田」一案中具有現實意義的餘燼,本文參考餘英時先生《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論述之法,並力求史料文獻引必有方。

 

按照嚴謹行文的通例,首先自然是釋題,那麼,所謂「改稻為桑,毀堤淹田」指的具體是什麼呢?劇中以大明朝國庫因皇室揮霍無度,官吏貪墨橫行陷入赤字為背景+,掌權的嚴嵩一黨便提出在浙江施行改稻田為桑田,以求多產絲綢來增加國庫收入的政策,是為「改稻為桑」,而因民眾不信任官府免稅與保證糧食供應的擔保,且嚴黨有希望通過大戶收買災民土地的方式將政策紅利收入自己囊中的私心,做出掘毀大堤使新安江沿線稻田被毀獸行以求低價收買災民土地改種桑苗,是為「毀堤淹田」。在此我們首先明確事件發生背景的第一條,浙江古來缺糧,這一條無論是劇中亦或現實中都有案可查,據國民政府公開資料顯示,民國時期,浙江省每年自外省調撥糧食2億-5億斤,至此改稻為桑之國策在浙江推不動的根本原因也已然明了:糧食生產能力不足,百姓擔憂餓死,況且,皇上一句話讓下面改稻為桑,有沒有想過農民是否有種桑的技術?是否有養蠶繅絲的技術呢?。而這一條衝突稍微抽象化一點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呢?「在生產力不滿足自給自足的條件下,對農民生產方式的再分配。」這一點在現實中可能的映照為何?,「大煉鋼鐵」,「農業水利化、軸承化」,「集體農莊式農業勞作」。

 

相信有的朋友看到我上述的結論會有生吞活剝,牽強附會之責問,那我們且按下此論不表,來對改毀一案最基本的信息做一個梳理。那便是,地點。為何劇本設定毀堤淹田的重災區是淳安與建德,臺詞中為何會有「整個淳安、半個建德,一夜之間全在大水之中」?難道只因為歷史上海瑞曾任淳安知縣,而海知縣是本劇的主線麼?我認為不僅僅是這樣的。淳安縣,地處新安江沿岸,淳安縣城遺址,位於千島湖底。公開資料顯示,1955年,電力工業部興修新安江水電站,選址與淳安建德交界之銅官,至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蓄水,淳安、遂安兩座縣城及建德縣部分土地淹沒於滔滔江水之中。故事如此構築,其寓意為何,已十分瞭然了。

 

而後便是改毀一案中被許多觀眾忽略的一段戲份,王用汲在巡撫大堂向各位省級官員算建德災民的糧食帳,這一段我初看之時只是被「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猶己飢之也,己溺己飢,望諸位大人慎之。」所打動,認為這一段與劇末「我做大明的官,原無需公公看起看不起,大明朝這麼多官員,也不是公公說誰是小人誰就是小人」一般,是編劇對傳統士人風骨的刻畫。但當我仔細記錄了王知縣劇中所算的糧米帳,再與原中央黨校教授,現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韓鋼先生的講座中所述及我國特定年份人均糧食產量數字做比較,其中卻有了另一番滋味。

 

《大明》中王知縣所算糧米帳如下,「建德一縣百姓,所產稻穀分攤到每人每年不足三百斤,脫粒後白米不足二百五十斤,攤到每人每天,不足七兩米,老人孩童,尚可勉強充飢,壯丁則遠遠不夠,今年建德縣半縣遭災,明年有一半的百姓需要租田耕種,按五五分租,每人每年白米不足一百五十斤,攤到每天不足三兩五錢米,諸位大人,三兩五錢米,你們夠麼?」

 

這裡首先要說明幾個問題,首先糧食產量計算是有原糧與口糧之分的,其換算比例大約在八成,也就是臺詞中所謂脫粒之意;其次,關於計量單位,明制一斤合十六兩,這也是為何有半斤八兩一說的原因,劇中為方便觀眾理解(也有可能是沒注意),使用了我國自1984年起使用的公制重量計量單位,既兩斤合一公斤,一斤合十兩,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斤仍是一斤,也就是說無論按何種計量制,糧食的重量是一樣的。

 

那麼,三兩五錢米,蒸成米飯約摸有一斤左右,對於一個成年勞力,夠不夠呢?對現代人而言我想一般是夠了,畢竟物質豐富,還有肉糜可以吃,對於做農活的勞力,素食者們,想來是遠遠不夠的。

 

接下來我給出的是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言記錄(來源為韓鋼教授的黨校課程),其一,農林部部長楊立功(音):77年,全國人均糧食總產量(原糧)比57年少5斤,南方以水稻為主的地區,年原糧在人均400斤以下者佔37.9%(既年口糧在360斤以下),北方以雜糧為主的地區年口糧在300斤以下者佔25.7%(口糧產量按0.85折算),1/3的農民幹完一年活反欠錢;其二,民政部部長程子華(音):56年全國人均原糧409斤,76年人均原糧405斤,其中十個省400斤以上,7個省不足350斤;其三,陝西省委第一書記于明濤:77年,陝西省年人均原糧354斤,陝北革命老區人均原糧296斤;其四,王震:78年7月到貴州長徵故地,農民的生活還沒長徵時的日子好。

 

我首先給出這些數字是因為他們首先引起了我做劇本與現實糧食產量對比的想法,而後通過查閱1962年8月的《糧食部計劃司糧食資料提要》,浙江省59年城鎮人口平均口糧為340斤,按照當年的城鄉差距推算,農民的人均口糧數遠低於300斤。此外仍有一個數字十分值得回味,58年浙江省上報糧食產量為320億斤(實際產量為142.1億斤),至59年四月實際徵購57 億零6 百萬斤(其中本省銷售37.6 億斤,純上調10 億斤),此外59年5月額外徵購上調1.4億斤,按比例而言,農民可分得之作物比例為六成,與劇中五五分租,也不過相去一成。贅述至此,我得出的還是前述結論,《大明》中這一虛構的改毀一案,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有所諷喻,也許說的正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改革。

 

當這個假設成立後,劇中一些略感怪異的臺詞也就顯得稍微合理了,諸如「改稻為桑是國策,死一千人,一萬人,整個浙江的人死絕了,也得改」;「現在所有的糧都得用在改稻為桑上,凡有私自買賣糧食的,一律抓起來,以囤積居奇論處」;「浙江每個省的實情我都知道,可我大明朝現在的實情是國庫虧空,拿一兩個縣的小帳來算國家的大帳」;甚至於嘉靖帝的那幾句不像封建帝皇能說出的話也顯得意味深長「朕的這個位子乾脆交給你們來坐」「拆了金鑾寶殿你們各人也分不了幾塊瓦去」「朕何至於還要靠向別人討飯來過日子」我甚至都已為其中一句找到了疑似對應的記錄。

 

話說到這,我也沒法再繼續論述了,無論是討論生產關係的變革是否合理,亦或生產改革的步子是否過大,鄙人都是無以言對,也不敢言對的。

 

那麼就以我目前仍在思考且未得善解的一點來做結尾吧,劇中海瑞曾將戌時破讀為戍時,以該劇嚴謹來看應該不是口誤所致,那麼這一點該做何解呢,我之前設想中該處可能為海瑞為避先皇或先父或母親諱為之,但目前尚未找到支撐此論點的材料,希望明年能有所突破吧,

 

那麼就是這樣了,明年見。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長智」的電視劇,但是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後,我才發現《大明王朝1566》才是真正的「長智」神劇。 2007年,《大明王朝1566》來了,並被湖南衛視買斷5年的放映權,那時候湖南衛視最火的電視劇有《又見一簾幽夢》、《綠光森林》、《醜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回家的誘惑》等,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燒腦、需要歷史學基礎的電視劇並不討好。而且播出時間為晚上10點,看完沒有回放,網絡也不能播放,好好的一部劇就像被雪藏的小媳婦一樣,暗淡於小黑屋內。
  • 高分巨作《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是張黎導演的。它的視角和立意與眾多電視劇完全不同。但無疑是一部超時空的好作品。豆瓣評了9.7的高分。而同一導演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也是9.7的高分。我們能看出來,《大明王朝1566》雖然演義的是歷史,可反映的確是當下,它的一切權謀和當下的官場非常接近,看幾處橋段,比如「鐵王座之爭」,完全可以契合到當下的權謀爭奪中的一個例子。
  • 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中的「小媳婦」
    劉和平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01月0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2007年1月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獲得豆瓣9.5的好評。
  • 靜水深流的《大明王朝1566》
    很有意境,想起林白的《過程》,「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裡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雲。」現在就是流火的八月,大雨後的八月,橙色警報的八月,恐懼後充滿希望的八月,死亡與重生合謀的八月。看到這句話,想到白色田野和金色麥浪的八月。八月,我再看《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即有針鋒相對的庭辯,直入主題,劍拔弩張。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就是在臘月的第一場雪中,伴隨著紫禁城的歡聲笑語,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拉開帷幕。馮保、呂芳、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嘉靖、裕王、海瑞,他們漸次登場,一個個歷史人物,在虛構的世界中重演真實。那時很少有人想到,這樣一部「枯燥」「乏味」「冗長」的作品,會成為中國歷史劇的代表作,而它的出現與慘澹收場,標誌著一個歷史劇黃金時代的離去。
  • 最好的古裝片——《大明王朝1566》
    最值得看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導演張黎,演員都是老戲骨。
  • 豆瓣9.4,直逼《大明王朝1566》,看得人越多分越高
    只要聊起國內歷史題材的劇集,有幾部大作就往往難以避免,比如《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等。這幾部歷史巨製常年霸佔評分榜,已經逐漸形成了歷史類題材的「高山」,後來者似乎只能仰望,而無法翻越。
  • 《大明王朝1566》一曲廣林散,再奏待芸娘
    歷時近三個月,利用各種閒散時間,終於刷完1566,隨手寫點想法自娛自樂。融入創作者觀點的歷史劇依然是某種程度上對歷史的抽象和還原,剖析歷史劇也是剖析歷史。儘管這部上映多年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描述了愛情,友情,親情等諸多方面,但最核心的視角只有一個,即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運行,其它視角無論多麼精彩、感人,都是為這個主旨服務。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立青頑劣又有正義感,能夠捍衛自己的信仰。觀眾只要跟隨他們的視角,就能相對容易地沿著劇情,體察到一部電視劇的核心精神。但《大無怪乎在當年對黃志忠的一次採訪中,還在網站做主持人的大鵬忍不住總結:「中國最會演戲的都弄到這部戲裡面了。」《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奇怪的電視劇,它的高評價,是播出多年後姍姍來遲的結果。如果用播出之初的反響和口碑來衡量,它大概算是一部「平庸之作」——2007年,作為湖南衛視的開年大戲,收視率平平的《大明王朝1566》在觀眾中幾乎沒有激起什麼水花,更沒有擔負起芒果臺「轉型」的期待。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
  • 我最喜歡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刷到《大明王朝1566》,完全是個意外。那是幾年前我工作需要熬夜,刷視頻就成了那段時間打發無聊和排遣困意的一個辦法。評分高的且對我胃口的電影,基本刷得差不多了,就去翻翻電視劇,本來想去刷一下評分很高的《康熙王朝》,但覺得太長了,而且以前斷斷續續也看過一點,大概的劇情也知道些,就不太想看。    當我把點開的視頻關掉,繼續尋找時,系統給我推薦了幾部類似題材的劇。
  • 《大明王朝1566》十三年後何以還能這麼火?
    這一點,在他拍《大明王朝1566》之前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中,實力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編劇劉和平就更不用說了,他之前擔任編劇的《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等作品中,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深刻的揭露嘲諷,對各個階層人物的塑造,可謂爐火純青。張黎和劉和平這二位「頂尖高手」的強強聯合,其實等於為《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的質量,預先做好了保證。
  • 《大明王朝1566》韓國將播 黃志忠版海瑞受追捧
    《大明王朝1566》海報。《大明王朝1566》中,黃志忠首挑大梁飾演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與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同臺飆戲,將海瑞的另類與直言不諱演繹的入木三分,有人說黃志忠成功塑造了海瑞,而海瑞也成為黃志忠演藝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角色。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用導演團隊的話說,他們希望1566出來後,大家能對電視劇這個藝術分類有全新的認知。結果他們也確實做到了,1566在藝術層面的水平不說絕後,至少空前。
  • 《大明王朝1566》女演員現狀,閆妮獲大發展,胡靈靈徹底沉寂
    2007年,閆妮在《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李妃,屬於劇中戲份較多的女演員。不過,《大明王朝1566》中畢竟還是老戲骨比較吸睛,這部劇並未讓閆妮大火。在《大明王朝1566》中,王雅捷飾演身份卑微的風塵女子芸娘。
  • 《大明王朝1566》古怪的模範官員
    歷時近三個月,斷斷續續地把《大明王朝1566》重新看了一遍。正如《雍正王朝》,或者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不管什麼時候看,也不管看了幾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觸。萬曆十五年正好是歷時18年的隆萬大改革的結尾,而這部《大明王朝1566》則正是開啟了這場改革的序幕。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是一部聰明的劇?
    他們沒雞賊似的去靠以前的老本騙錢騙觀眾,還肯學習、肯用心、有野心,對歷史有了解、對社會讀得懂,他們的才華和能力也沒辜負他們的野心。事實上,劉和平和張黎不僅聰明,而且智慧。有人一直在說「走出帝制」,可我們這個老大帝國哪能一下子走出帝制?
  • 一部讓我拍案叫好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這部電視劇就是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 1566> 幸好這個修道二十年的嘉靖皇帝,還沒有徹底糊塗,他雖暴怒卻沒有殺海瑞,把海瑞的諫書看了一百多遍,「他想做比幹,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把海瑞看做是「國之利器」,是大明的一把神劍
  • 13年來,因為一個角色,這部戲一直接近《大明王朝1566》
    文本小立一提到《大明王朝1566》,看到他的人總會有讚美之詞,甚至貶義詞「神劇」也成了這齣戲中的褒義詞,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7分,在國內劇中排名第一。可以說《大明王朝1566》早就出名了,即使你沒見過,你也聽過。
  • 《大明王朝1566》究竟有多好
    《大明王朝1566》是由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主演的電視劇,講的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朝的重要事情,有嚴嵩、有海瑞等,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基本還原,把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和勾心鬥角刻畫地非常到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大劇,甚至可能是大陸最好的歷史大劇。他的亮點很多,我主要說一下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