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中的「小媳婦」

2020-11-09 象牙塔羅盤

劉和平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01月0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2007年1月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獲得豆瓣9.5的好評。書中以「扳倒嚴嵩」為主要線索,全面展現了這一時期空前尖銳的矛盾鬥爭——從朝廷到各級官府驚心動魄的政治搏殺;從官場到商場波譎雲詭的爾虞我詐;國與家的休戚與共;敵和友關係的錯綜變化。而其中,胡宗憲的角色塑造著實值得玩味,用書中嘉靖的話是「小媳婦」。

電視劇中胡宗憲的扮演者形象

明朝嘉靖中晚期,國家已經呈現出頹勢。多地的饑荒、邊境的敵軍進犯、上下用度超支國庫空虛、東南沿海的倭患、派系爭鬥貪墨嚴重。這些問題的集中出現,明朝這輛大車隨時有拋錨的可能。面對國庫空虛之困,明廷要在浙江改農為桑,通過多產生絲加工成絲綢賣到國外,所獲收入充盈國庫,故事便以此展開。

胡宗憲

胡宗憲作為浙江巡撫,地方的一把手,面對改農為桑的任務,所謂是頭疼不已。一方面讓農民賣地本就容易出現富商兼併土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農民願意,也怕是官商勾結,低價買田,極易引發民亂。問題的複雜性遠遠不止這些,改農為桑獲得自己恩師——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的支持,即使有種種困難,他也不便去拆自己老師的臺,況且外人一直把他視為「嚴黨」,連嘉靖也深知胡宗憲與嚴嵩的關係。

既要報答恩師的知遇之恩,又要保護自己轄下的平民百姓,還要花心思應對下面的地方官的胡作非為,胡宗憲可謂是「左右為難」。說他是「小媳婦」,既要照顧好公婆的情緒(上級的指令),又要撫養自己的孩子(平民的生計),還要好好與丈夫相處(同級及屬下的官員),這個比喻實在是貼切。

胡宗憲

劇中的胡宗憲只是個代表,歷史上乃至現在又怎麼會缺少這類「小媳婦」的人物。世事複雜、關係複雜,人更複雜。這些「小媳婦」可謂是想要面面俱到,力求獲得最完美的結局。自己辛苦點,也要讓整件事所牽扯的人與物都能獲得自己價值觀所滿意的結果。他不會像海瑞那樣,只認準一個為民服務的宗旨,即使得罪上級甚至皇帝也在所不惜;他也不會像嚴嵩那樣,只要大局不亂,一些人貪點、一些老百姓慘點都無所謂。胡宗憲這類「小媳婦」,既要清正、又要能與濁流共事,想要太多、想的太多,自然更辛苦、做事更如履薄冰。

至於我們需不需要這些的「小媳婦」來辦公,我不便回答。大家怎麼想?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嚴嵩 《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7分,穩坐豆瓣高分榜寶座,遠超《康熙王朝》,當初看《康熙王朝》,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長智」的電視劇,但是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後,我才發現《大明王朝1566》才是真正的「長智」神劇。
  • 和《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 學學職場生存之道
    說來慚愧,《大明王朝1566》這個劇我是去年才看的。也不是因為權謀劇的設定對我這個女性觀者不友善,起初是因著看了一些海瑞的片段,實在是對於這樣的正義化身無感,所以觀劇一直沒有進度。幸運的是一直有人向我力薦此片,才使心存偏見的我沒有錯失此片。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父親—媳婦—兒子」,三者貫穿《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有趣的是,這種以父主導、三者並存的情形,在《大明王朝1566》中比比皆是。比如在朝廷之中,是皇帝—宦官—文官,皇帝是君父,宦官是認乾爹的兒子,文官是媳婦。
  •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畫風
    海瑞剛正不阿作者曹餘章在後記中指出當然,在忠於史實和照顧歷史系統性的前提下,採用什麼史料,從什麼角度去反映歷史人物的活動;取什麼,舍什麼,哪些詳,哪些略,作者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但正如我在《前言》中說過,我們不能憑一則故事對歷史人物作全面的反映。」還有一則傳說,結合地方旅遊,表述更活潑。胡公子倚仗父勢坐船南下,要求浙省官員安排人拉縴。正值農忙,海瑞為了不影響生產,親自率衙役去迎接胡公子。
  • 在《大明王朝1566》中,你認為誰最聰明?
    若論誰最聰明,還真是不好說,在整個《大明王朝1566》中,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都聚在一起了,但這其中,卻有三個相對更為聰明的人。哪三位?沈一石可以說是最早看透了1566這個死局,明白自己不得不死的處境,於是,選了個牛逼的死法,死前還扔了幾個大炸彈,同時還布了幾個局,他的行為,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而送給芸娘的血經,在後續的發展中,救了裕王一家,不知道這是不是沈一石所計劃的,若是,那他真的是未卜先知了。
  • 靜水深流的《大明王朝1566》
    很有意境,想起林白的《過程》,「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裡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雲。」現在就是流火的八月,大雨後的八月,橙色警報的八月,恐懼後充滿希望的八月,死亡與重生合謀的八月。看到這句話,想到白色田野和金色麥浪的八月。八月,我再看《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即有針鋒相對的庭辯,直入主題,劍拔弩張。
  • 大明王朝1566中"鳳凰男"馬寧遠替罪而死,他究竟適不適合做官?
    首先來說,《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評分特別高,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最為奇特的便是這部劇的命運,剛開始的時候被寄予厚望,無奈播出之後收視率慘澹,因而它的續集沒辦法拍出來。不料十幾年後,《大明王朝1566》在網絡上口碑慢慢上來,成為國產劇中的經典。回到這個問題本身上來,馬寧遠到底適不適合做官,得看標準是什麼。很多人說馬寧遠不適合做官,實際上這種觀點非常有道理。
  • 9.7分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
    對於熱愛歷史的人來說,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真的不得不提。我們首先來看下這部劇在各個傳播渠道的評分情況:貓眼9.4,豆瓣9.7,優酷9.6。我們僅從評分就能看出這部歷史劇的份量,該劇是根據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歷史學者劉和平先生寫的書籍《大明王朝1566》改編的,電視劇內容極大的符合書中的情節,甚至對書籍內容進行了升華創造。
  • 「麻瓜看劇」《大明王朝1566》裡有壞人嗎?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可以說是國產劇中的巔峰了,豆瓣評分高達9.7分,十一萬人參與評分,88%的人給出了五星的分數,可以說國產劇無出其右了。《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這部劇在知乎上的討論也很多,其中有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問的是:為什麼大明王朝1566裡面沒有壞人?
  • 《大明王朝1566》,何以能高度還原明朝的真實政治生態?
    不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歷史劇,確是可圈可點的佳作。《大明王朝1566》,整部劇的氛圍同其布景、光線、色彩一樣,充滿了陰鬱、灰暗的基調。每一個出場人物,都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可是,這種設定,恰恰真實地襯託出嘉靖一朝的政治氛圍——在剛愎自用又馭下有術的嘉靖皇帝的統治下,朝堂上下拉幫結派,相互攻訐,既為了爭權,更為了自保。
  • 《大明王朝1566》到底講的是什麼?
    今天想聊的,是一部我從去年追到今年的神劇……《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嚴嵩讓小閣老將奏疏呈給皇帝,趁著皇帝在裕王府內看小皇孫,直接呈上去,並且讓皇帝當場給出旨意,這時候裕王就算想讓高拱和張居正他們掣肘,這時候沒想明白沒說話,之後也不會再敢說。裕王派譚綸到浙江說服浙江總督胡宗憲站在他們這一邊,延緩改稻為桑的國策,不要幫嚴嵩借國策之名圖私利。
  • 大明王朝1566劇情概況
    [cp]大明王朝1566:2007年張黎導演歷史題材電視劇,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張志堅,趙立新,閆妮,張子健等主演。明嘉靖四十年,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一冬無雪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於午門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朱厚熜違心下罪己詔,齋戒求雪。
  • 大明王朝:新安江決堤,胡宗憲騙了很多人,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他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4期——人物篇第7期:上一期我們同時談到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淳安知縣常伯熙,另一個則是建德知縣張知良
  •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然而事與願違,該劇最後的收視率「慘不忍睹」,待該年湖南臺出品的《恰同學少年》和《血色湘西》全部播出後,湘劇的黃金年代業已告終。但放眼湘劇乃至於整個國產歷史劇裡,劉和平和張黎合作的這部劇都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也許它還將後無來者。《大明王朝1566》。
  • 為何《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最好的國產歷史劇?| 循跡曉講
    在劉和平與張黎的創作史上,《大明王朝1566》也稱得上是一部奇劇。劉和平曾經改編過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創作了電視劇《雍正王朝》。他站在了雍正本人的角度開展一元化創作,將雍正塑造成了一代明君,對雍正的繼位迷局,與兄弟的殘酷鬥爭,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美化。
  • 豆瓣9.7《大明王朝1566》看歷史影視劇對歷史人物的另類「解讀」
    于是之前筆者有感而發,分析了一篇有"洗白"嫌疑的文: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但這幾天的劇情真的有點"無力",遂而轉向翻"故紙堆",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於是就看到了《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4集)—馬寧遠和田樸珺,相煎何太急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1集)—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2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3集)—馬寧遠,有一種忠誠讓人反胃因為楊金水的如實稟報,嘉靖才知道胡宗憲是真正的國士。胡宗憲。同樣是老謀深算,嚴嵩就毀在了嚴世蕃身上。本來對胡宗憲為人堅信不疑的嚴嵩,看到胡宗憲竟然沒有來拜訪,心生涼意。為什麼東方文化強調自己人?強調門生故吏?就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 大明王朝:胡宗憲口口聲聲講不背叛恩師,為何最終卻燒掉了信件?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3篇文章)浙江的案子就這麼結案,別說海瑞不服氣,趙貞吉其實也不服氣,可惜為了前途,他還得拼命幹。只不過他的處境相當艱難,浙江案件最終變成這樣的結局,清流派不滿趙貞吉,海瑞也不滿趙貞吉,徽商們也不滿趙貞吉,浙江的百姓更不滿趙貞吉,他真的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立青頑劣又有正義感,能夠捍衛自己的信仰。觀眾只要跟隨他們的視角,就能相對容易地沿著劇情,體察到一部電視劇的核心精神。但《大無怪乎在當年對黃志忠的一次採訪中,還在網站做主持人的大鵬忍不住總結:「中國最會演戲的都弄到這部戲裡面了。」《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奇怪的電視劇,它的高評價,是播出多年後姍姍來遲的結果。如果用播出之初的反響和口碑來衡量,它大概算是一部「平庸之作」——2007年,作為湖南衛視的開年大戲,收視率平平的《大明王朝1566》在觀眾中幾乎沒有激起什麼水花,更沒有擔負起芒果臺「轉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