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新安江決堤,胡宗憲騙了很多人,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他

2021-02-23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4期——人物篇第7期:

上一期我們同時談到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淳安知縣常伯熙,另一個則是建德知縣張知良。

他們在劇中稱得上是小人物,沒有露過幾次面,臺詞也沒幾句,他們只不過是按照上級指令辦事的小嘍嘍。而且兩個縣修的河堤也不是豆腐渣工程,為什麼最終卻要為「決堤」背鍋,成為第一批被殺的官員呢?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明知毀堤淹田是傷天害理之事,他們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檢舉,更沒有據理力爭,甚至辭職。有時候權力的盲從比濫用更可惡,攤上這樣的父母官,是淳安和建德百姓的災難。

所以,他們死的並不冤枉,也不委屈,因為比他們委屈的人海了去了,其中就包括明知是死,卻還是被迫跳河自殺的那群最可愛的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4期:新安江決堤,胡宗憲騙了很多人,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他!

一、

看《大明王朝1566》會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胡宗憲的所作所為,所有出發點都是為國為民,是大明朝的「媳婦」,兩頭受氣。

尤其是對待改稻為桑上面,他是堅決反對的,甚至不惜跟嚴黨決裂,但其實,並非完全如此!

雖然,鄭泌昌、何茂才指使馬寧遠毀堤淹田之事是瞞著胡宗憲進行的,但我們要用腳趾頭想一下,作為浙直總督,胡宗憲不會在各大重要衙門埋下眼線嗎?

參考後來胡宗憲一心一意去抗倭,還不忘在浙江巡撫衙門埋一個胖書辦來看,其他衙門,必然也有眼線,不然很多信息來源就說不清了。

有了這個推斷,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毀堤淹田始末,就會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或許,我們都被胡宗憲給騙了!

我們看,胡宗憲請求延緩改稻為桑的奏摺是什麼時候發的?

是毀堤淹田之後,是死了幾千名百姓,又有幾十萬百姓無家可歸的前提下,而且請求延緩改稻為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倭寇在蠢蠢欲動。

有人說,不對,在毀堤淹田之前胡宗憲就上過一份奏摺,嘉靖帝沒有看直接給打回來了,這才有了毀堤淹田。

而這份奏摺講的並非延緩改稻為桑,而是借糧:

「所有的事我今天就給朝廷上奏疏,請朝廷督促鄰省給我們調糧,布政使衙門和按察使衙門現在立刻去向各米行催貸糧食。」

二、

而胡宗憲為什麼要上這份奏摺呢?

就是因為杭州知府馬寧遠縱馬踏苗,還抓了幾個以齊大柱為首的老百姓,迫使這群老百姓包圍了浙江總督府。老百姓包圍官府府邸,這不是小事,搞不好就會出現流血事件,甚至民變,所以胡宗憲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這之前,胡宗憲其實一直在強推改稻為桑,只不過選擇的方式是委婉的,並非是特別激進的。

這項國策正月就已經制定了,到了四月份還沒有推行下去,因此,浙江的官員把新安江沿線的各個堰口都堵上了,就是製造乾旱,迫使老百姓改稻為桑。

不要講堵堰口的事,胡宗憲也不清楚,如果他不清楚,他也不會在老百姓包圍總督府後命令杭州知府馬寧遠:

「抓的人立刻放了,新安江各個堰口立刻放水灌溉秧苗。你帶著各縣知縣親自去辦。」

其實不僅堵堰口的事,胡宗憲一清二楚,縱馬踏苗之事也跟他脫離不開干係!

踏苗的兵士可不是臬司衙門的兵,這是正兒八經的騎兵部隊,是戚繼光用來對敵的軍隊。正常情況下,各地官府需要用兵時,都是調動各衙門的差役,或者是臬司衙門的兵。這就類似於先動用警察,再不行是武警,最後才是正規軍,這也不是隨便一個杭州知府就能調的。

三、

所以,在戚繼光趕過來要把軍隊帶走時,馬寧遠是不怕他的,而且至少多次強調,這個兵是有調令的,是部院調來的:

「戚繼光,兵是部院調給我的,你沒有權利帶走!」

在戚繼光不理會馬寧遠之後,馬寧遠馬上就反應過來,這個調令肯定是譚倫下給戚繼光的,於是又搬出了胡宗憲來壓戚繼光:

「戚繼光,你是部堂的人,我也是部堂的人,想反水,沒有好下場!」

由此可見,從馬寧遠的潛意識中,他跟戚繼光是同一陣營的,而且戚繼光的行為會導致胡宗憲的反感。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戚繼光並沒有理會馬寧遠,只講自己有調令,但就是不給馬寧遠看:

「有調令也用不著給你看,想知道,去上面問。」

如果戚繼光真有胡宗憲的調令,他必然會馬上掏出來,之所以沒掏出來,就是因為他是奉譚倫的命令前來調兵的。

所以,馬寧遠才會氣呼呼地押著幾個鬧事的百姓,要去找胡宗憲評理:

「回杭州,見到部堂大人再說!」

甚至在看到譚倫之後,馬寧遠還當著胡宗憲的面喊著,要抓譚倫:

「大人們都看清楚了,就是這個人夥同戚繼光幹的好事!」

所以,縱馬踏苗這事,跟胡宗憲絕對脫離不開干係,至少他是知情的,而且士兵也是他調給馬寧遠的。

四、

不僅如此,馬寧遠當著胡宗憲的面還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在前面賣命,別人在後面拆臺!乾脆說,朝廷改稻田為桑田的國策還要不要人幹?要這樣幹,我們可幹不了!」

眼看譚倫下不了臺了,胡宗憲才出來打馬虎眼,接下了這口鍋:

「是我叫戚繼光把兵帶走的。」

此話一出,大出馬寧遠的所料,他根本就想不明白的,改稻為桑如果改不好,首先受處分的就是胡宗憲,這也是後來他瞞著胡宗憲毀堤淹田的出發點。

胡宗憲也很清楚,改稻為桑如果完成不了,國庫的窟窿就補不上,嘉靖帝就會衝嚴黨發飆,到時候,嚴嵩、嚴世蕃、胡宗憲都跑不掉。

但胡宗憲又不能不考慮譚倫,譚倫是裕王派來的人,裕王是未來的皇帝,胡宗憲再傻,也不會以得罪裕王為代價完成業績。

所以,對他來說,如果能正常的改稻為桑,老百姓能自願改,那是最好的結果。顯然,這種結局並非是裕王等人希望看到的,譚倫就在浙江盯著,縱馬踏苗真的踢死了老百姓,譚倫的彈劾奏摺就夠胡宗憲吃一壺的。

所以,胡宗憲,既想完成改稻為桑的國策,又不能讓譚倫挑出毛病來,這樣一來,事情就非常難辦了。

事情難辦,不代表不能辦,胡宗憲清楚,自己不急,上面也會急,上面急了,事情就有轉機。

所以,不要覺得毀堤淹田這種事是瞞著胡宗憲幹的,浙江這地面,他可比嚴世蕃熟悉多了,嚴世蕃能想到的策略,他會想不到?

五、

馬寧遠作為胡宗憲忠實的下屬,思上級之所思,想上級之所想,愁上級之所愁。所以,他才會被鄭泌昌和何茂才,以及楊金水這麼一句簡單的話所蒙住,豈不知,不過是他的見機行事罷了:

「忠上司認主子是你的長處,但是我問你,你聽胡部堂的,胡部堂聽誰的?還不是聽嚴閣老小閣老的?那麼你聽嚴閣老小閣老的,還能有錯?」

脫離了嚴黨,不認恩師,胡宗憲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他活不成。脫離了裕王這邊,胡宗憲也沒有好果子吃,先不說大明早晚是裕王的,單就譚倫這個眼線,他就對付不了。

而毀堤淹田這個策略,是可以成功進行改稻為桑的,缺德的地方是坑了老百姓,這一點胡宗憲也很清楚。

一方面田已經毀了,老百姓想種水稻也種不成,只能改桑田,造成既定事實。另一方面,胡宗憲是不知情的,而且還勇敢積極地賑災,在裕王這邊也獲得好感。

此舉是既能完成任務,又能不至於得罪人,這才是胡宗憲最想看到的結局,馬寧遠顯然也預測到了,所以才會說:

「部堂大人不再夾在裡面為難,屬下這顆人頭賠了也值。」

但胡宗憲要想達到目的,還有一難,那就是怎麼說服淳安和建德的百姓,做出犧牲?

因為新安江的水太大,九縣決口,一個地方堵不住,其餘地方也堵不住,唯一的辦法只有疏,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

就是淳安和建德會有人傷亡,很容易理解,水還是那麼多水,往九個縣流和往一個半縣流,每個縣的水量是不同的。或許田同時被毀,不至於死這麼多人,但受災的民眾會多一些,只開淳安和建德,則會淹死人。

這要是讓淳安和建德的老百姓投票同意自己被淹,通過性幾乎為零,所以,那些可愛的大頭兵必須得死!

只有他們死了,胡宗憲才有理由跟其他鄉親們說,自己已經盡力了,實在堵不住了。也只有他們死了,胡宗憲才能下命令把這個口子再挖大,讓水流再大一點,以便保住其他幾個縣。

大明朝的老百姓,太容易感動了,人都是有良心的,見到士兵為了堵口子,命都沒了,也就接受了這個結局。

後面一系列的騷操作,都在表明,胡宗憲雖然沒有想過做傷天害理之事。但是其行為滋生了這種土壤,在他的地盤上出現這種事,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所謂,神仙打仗,百姓遭殃,清流跟嚴黨鬥法,胡宗憲夾在中間誰也不想得罪,最終只能選擇得罪那群跳河士兵,得罪那群被淹老百姓了。

看完這些,你還覺得毀堤淹田,胡宗憲是無辜的嗎?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4期——完

相關焦點

  • 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中的「小媳婦」
    劉和平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01月0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2007年1月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獲得豆瓣9.5的好評。
  • 大明王朝:胡宗憲口口聲聲講不背叛恩師,為何最終卻燒掉了信件?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3篇文章)浙江的案子就這麼結案,別說海瑞不服氣,趙貞吉其實也不服氣,可惜為了前途,他還得拼命幹。只不過他的處境相當艱難,浙江案件最終變成這樣的結局,清流派不滿趙貞吉,海瑞也不滿趙貞吉,徽商們也不滿趙貞吉,浙江的百姓更不滿趙貞吉,他真的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 大明王朝:稀裡糊塗赴死的可憐蟲,臨死,芸娘為什麼要陪他睡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前面我們談了全劇開場五分鐘就領了盒飯的周雲逸,可以說,他的死一方面是因為觸動了皇權的權威,另一方面則是成為政治平衡的犧牲品。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大明王朝:陪芸娘睡一晚,卻搭上性命,李玄為什麼心甘情願赴死?一、新安江河道總管職務,其實是杭州知府馬寧遠兼任的,毀堤淹田之事,他是知情的。
  • 《大明王朝1566》到底講的是什麼?
    但其實,整個劇在說的,都是思退。人人都知大明王朝命不久矣,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沒有人想為王朝殉葬,所以大家都在找退路。呂芳給自己找的退路是馮保,馮保是電視劇裡出現的第一個主要人物,一群小太監們發現下雪了,都嚷起來,馮保讓他們閉嘴,自己去跟皇上報喜邀功。這個事情本身是逾制的,側面反映了這個人的野心勃勃。
  • 和《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 學學職場生存之道
    說來慚愧,《大明王朝1566》這個劇我是去年才看的。也不是因為權謀劇的設定對我這個女性觀者不友善,起初是因著看了一些海瑞的片段,實在是對於這樣的正義化身無感,所以觀劇一直沒有進度。幸運的是一直有人向我力薦此片,才使心存偏見的我沒有錯失此片。
  • 胡宗憲——被人漸漸忽視的大明能臣
    說起胡宗憲可能還真是有許多人不太了解,不過我要再說一個人,大伙兒就應該很熟悉,戚繼光,而胡宗憲就是戚繼光的上司。 但他確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有人評價他是相忍為國,令狐認為說的極其正確,胡宗憲就是在一個烏煙瘴氣,險惡渾濁的政治環境下,抗了十多年的倭寇。
  •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中「達濟天下」的李時珍?他是不屈的傲骨
    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裡,李時珍配合海瑞出現過許多鏡頭。電視劇裡的他與海瑞的私交看似不錯,二者有共同的性格與人生信仰:剛直、憂民、達濟天下。尤其是海瑞在淳安知縣任職時,李時珍給海瑞妻子治過病,還開方煎藥幫當地百姓救災。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而他死後還暗中留下了兩件東西,第一件是給楊金水他們的,是二十年來他與浙江官場和宮中往來的詳細帳冊,以及一封信,信中的內容觸目驚心,沈一石生前謹慎小心,死後終於能說幾句直言了,二十年來浙江換了五個巡撫四個織造,只有胡宗憲一人沒有貪過沈一石的錢,而經過沈一石之手,一共產了四百多萬匹絲綢,其中宮中拿走了五成,官府貪了兩成多,真正到沈一石手裡的只有兩成,而他就是依靠著兩成的絲綢拆東牆補西牆非常艱難地維持到了現在
  •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後來的張黎沿著《雍正王朝》的路子拍了他最有爭議的一部劇《走向共和》,在這部劇裡主創者站在了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立場上,依舊處在了顛覆形象的思想層面上,讓許多觀眾為他們遭受的非議抱不平,而沒有真正產生對歷史情境的真實還原。可以說《雍正王朝》和《走向共和》確實在藝術上完成了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但也都才走到「肯定、否定」的第二步。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01家國直到現在,很多人仍記得臘月的第一場雪,對於中國歷史劇作者而言,臘月的第一場雪,別有一層意味。就是在臘月的第一場雪中,伴隨著紫禁城的歡聲笑語,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拉開帷幕。道德模範被人敬仰,卻無法被託付真正的重任,海瑞的破壞性也會因道德模範的標識而消解。而在劇中,有一個人與海瑞殊途同歸,那就是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比正史裡的胡宗憲更有文臣氣質。他是能臣,嘉靖說他老成謀國;他是媳婦,在一個家裡充當潤滑劑。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最初也許同樣有騎士夢,渴望像荊軻一樣,為騎士理想而獻身。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嚴嵩讓小閣老將奏疏呈給皇帝,趁著皇帝在裕王府內看小皇孫,直接呈上去,並且讓皇帝當場給出旨意,這時候裕王就算想讓高拱和張居正他們掣肘,這時候沒想明白沒說話,之後也不會再敢說。裕王派譚綸到浙江說服浙江總督胡宗憲站在他們這一邊,延緩改稻為桑的國策,不要幫嚴嵩借國策之名圖私利。
  • 大明王朝1566劇情概況
    [cp]大明王朝1566:2007年張黎導演歷史題材電視劇,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張志堅,趙立新,閆妮,張子健等主演。明嘉靖四十年,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一冬無雪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於午門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朱厚熜違心下罪己詔,齋戒求雪。
  • 握緊泡影的餘燼--《大明王朝1566》中曲筆考證【其一】
    當然,這麼多年下來,我也的確有一些能看完,甚至重複觀看的劇目,有因為演員個人魅力的《康熙王朝》、《神探狄仁傑1-4》《原始版亮劍》,有因為忠實原著的《老版三國演義》,有因為諷喻於荒誕間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大宋提刑官》,但真正能讓我多次細體,多方查證,甚至全臺詞背誦的,只有《大明王朝1566》與《走向共和》,其中《走向共和》因敘事時間跨度過大,氣象的確恢弘卻失於細節,而《大明王朝1566》因主線歸結起來只有
  • 大明王朝:人稱「鬼才」的嚴世蕃,為什麼在劇中的表現如同白痴?
    在劇中,有些歷史人物被編劇刻意美化,比如胡宗憲,比如嚴嵩,也有一些人物給予了刻意醜化,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嚴世蕃。要知道嚴世蕃在歷史上被人稱作「鬼才」,所謂「鬼才」就是講此人相當有文化,記憶力超群,可謂是過目不忘,而且善於揣摩聖意,深得嘉靖帝寵愛。可是為什麼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的表現卻這麼白痴呢?
  • 大明王朝12:嘉靖帝設局試探嚴嵩,調整內閣成員,布局縝密
    胡宗憲瀝血上奏:直言今年以來全國天災人禍不斷,現在東南抗倭已經到了決戰的關口,如果此時興起大獄,就會天下大亂,牽及內閣和六部九司,大明朝立時大亂,而嚴嵩之貪到底是本人所為還是下面的人打著他的旗號,現在也難以妄下斷言,嘉靖帝覺得胡宗憲這番話確實有理,於是他決定設一個局來試探嚴嵩,他讓胡宗憲帶著沈一石的四箱帳冊連夜送進嚴府
  • 《大明王朝1566》朝堂上上下下不明不白的大明王朝……
    大明律法簡直了!666!!!嘉靖皇帝的茅臺泡腳養生……「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哈哈哈哈這是什麼心態?我猜他這八套常服,每一套都需要很多兩黃金……好一個清廉的皇帝呀……【用詞有點不當,不要介意】小閣老經常很暴躁,最愛懟張居正了……看老爹咋就養成了這樣一個兒子呢?
  • 大明王朝19:嘉靖帝說的「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到底難在哪?
    嘉靖帝並沒有追究胡宗憲隱瞞毀堤淹田事件的罪狀,只是撤掉了胡宗憲的浙江巡撫職務,仍讓他當浙直總督。安排好一切後,他仍然要推行改稻為桑政策,而且還得顧及民情,最後對大家說了句「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這句話什麼意思?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9: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胡宗憲裕王: 大明朝誰是賢臣? 嘉靖: 沒有誰是真正的賢臣,賢時用之,不賢黜之。文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 ——鄭泌昌只有架起鍋子煮白米,不能架起鍋子煮道理吧。 ——高拱這大明朝能呼風喚雨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皇帝。能遮風擋雨的也只有一個人,就是我。
  • 大明王朝1566中"鳳凰男"馬寧遠替罪而死,他究竟適不適合做官?
    首先來說,《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評分特別高,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最為奇特的便是這部劇的命運,剛開始的時候被寄予厚望,無奈播出之後收視率慘澹,因而它的續集沒辦法拍出來。不料十幾年後,《大明王朝1566》在網絡上口碑慢慢上來,成為國產劇中的經典。回到這個問題本身上來,馬寧遠到底適不適合做官,得看標準是什麼。很多人說馬寧遠不適合做官,實際上這種觀點非常有道理。
  •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畫風
    胡公子倚仗父勢坐船南下,要求浙省官員安排人拉縴。正值農忙,海瑞為了不影響生產,親自率衙役去迎接胡公子。這明顯是把「張國公」的事栽贓了。有些版本到這一步就結束了。我看到的版本是,海瑞率眾拉縴,在岸上走了一會兒,肩膀就被縴繩磨破了。老百姓見了心疼,燒了一隻鴨送去。因為趕時間,來不及褪毛,撒了一把梅乾菜混淆。海瑞謝過,就和屬下吃了起來。香味飄到船裡,驚動了胡公子,問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