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大明王朝1566》看歷史影視劇對歷史人物的另類「解讀」

2020-12-25 長了鹿角的兔子

《大明風華》劇照

近來"演技"雲集的,號稱歷史影視劇的《大明風華》熱播,引起廣大粉絲的集體大討論,除去那些"有目的"的討論之外,隨著故事的進程,越到尾聲,劇情也越受大家詬病。

于是之前筆者有感而發,分析了一篇有"洗白"嫌疑的文: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但這幾天的劇情真的有點"無力",遂而轉向翻"故紙堆",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於是就看到了《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封面照

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傳說被"封禁"多年的歷史影視劇,深感這些年歷史影視劇方面的編劇,真心有點"不長進"。

縱觀整部劇,製作、劇本以及演員的選擇,真的沒話說!雖任就有"另類"的改編及演義的部分,但瑕不掩瑜,真不愧豆瓣評分高達"神"一般的9.7!

在這裡,筆者想以《大明王朝1566》為引,論一論歷史影視劇關於歷史人物的"另類"改編或者說演繹。

馬太效應:"好"往極好寫,"壞"往極壞編

嚴格論起來,我國的電視劇的發展歷史並不算長,算起來,最早從1958年的《一口菜餅子》至今,也不過60多年而已。

早期的電視劇一般聚焦於明確的"目的性",所以題材大多以"現實"為主,後續多年的發展也以"宣傳"需要為主。

尤其是《大明王朝1566》,這種本身帶有"目的"傾向(主旨直指「腐敗」的根源)的歷史電視劇來說,就本身而言,不管是這種"古早"的以劇本為主改編劇,還是如《大明風華》這種,後續至今比較傾向"IP"(或者叫網文、小說等)改編的劇,真要"符合"正史來改編的話,其實是比較難的。

更別提那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的改編演繹更是難上加難,筆者認為的難點,大致有三個:

1. "名人"效應的個人傾向

筆者始終認為,不管是誰,出於什麼身份,他首先是個"人",所以主導電視劇"脈絡"的導演與編劇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偏愛",所以,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歷史人物,也有著自己的"愛"。

那麼,很顯然,即使想要"公平",但實際寫起來,還是會"偏"向自己愛的歷史人物,如古今世人都"愛"或者說敬佩的人物——海瑞,正是如此,這種歷來極受好評的人物,不管怎麼改編,都是"好"的,如果加上編劇和導演的本身"偏愛",那或許就會直接成"神"。

海瑞的影視形象

給我印象很深的大致有這麼一幕,海瑞初來乍到任官,連想喝水都得上官賄賂"下人"才得壺茶,劇裡或許為了突出其"正直不阿"的高大形象,不但一出場就讓海瑞穿粗布衣、草鞋,面對賄賂而來的茶,嫌"髒"拒喝。

就這麼一段不"明顯"的演繹,就為海瑞"正直"的本性與嫌惡當時官場的腐敗立了一個"好"的形象,可謂是"妙筆點睛"。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一點編劇的偏好,"好人"嘛,就是該從一開始處處都是"最好"的,品格和行為都是"正"的。

再舉個"反例",或許是編劇的偏好,或許是世人的"本色"眼光,劇中的"大反派"嚴世蕃,不管是在個人行為上,還是其性格的演繹上,都是活脫脫一個"壞人"的典範。

嚴世蕃影視形象

比如有這麼一段,為了錢,嚴世蕃"暗暗"下令,毀堤水淹七縣,卻不料被"自己人"胡宗憲給破壞了,於是面對不"聽話"的"奴才",嚴世蕃不但親口替其寫辭呈,還隱瞞其對父親嚴嵩的"解釋"。

說實話,就那一門之隔的,門外"立學"苦等的"學生"胡宗憲,門內殷切"期盼"的"老師"嚴嵩,兩人因嚴世蕃的"謊言"而"錯過"的一幕,直接使得嚴世蕃囂張跋扈,一手遮天的"奸臣"樣,躍然大家的眼前,也是一幕妙筆。

從這裡看,要論實際正史來說,有老父嚴嵩在"上",嚴世蕃再如何跋扈,也不可能如此糊弄自己的父親不是?所以,歸根到底,或許也是編劇為了凸顯"壞人"的壞,而進行的"另類"改編。

當然,或許也為了"戳"到我們觀眾的"爽點",只有"壞人"儘可能極壞了,才能凸顯"好人"的極好不是?

2. 什麼演員,怎麼演

說實話,且不論"顏值"的可觀賞性,好似如《大明王朝1566》般的歷史影視劇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一為劇情,二就是演員本身的"適合"了。

和一般如偶像劇,愛情劇等電視劇不同,歷史影視劇的"看點"在於演繹一段歷史"故事",更在於演繹那些歷史"故事"裡面人物的愛恨情仇的糾葛。

所以在演員選擇上,"合適"二字尤為重要,論起來細數很多演員,或許是個人形象,或許是氣質等,總而言之不知道怎麼了,就成了某個"人物"、"職位"的專業戶,諸如著名的陳道明、張國立、張鐵林等,都是演"皇帝"的專業戶。

所以,或許《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最成功"的部分(之一)還是在選擇歷史人物的扮演者上,極為"合適"。

嘉靖帝影視形象

且不說嘉靖帝的扮演者陳寶國,活生生地演繹出了嘉靖帝的"仙風道骨"而故作高深的樣子,就說最讓筆者驚喜的人物,當屬楊金水的扮演者王勁松。

把這位看似不起眼,實則承上啟下,位居"要位"的地方織造局"一把手",在面對不同人的或倨傲、或謙卑、或畏權、或諂媚等不同面貌,及後續的幾樁"應對"的你來我往的"交鋒"(或可稱為玩弄"權數"),把這麼一位"看人下菜"的楊公公演繹地,可謂是入木三分!

楊金水影視形象

算起來,在這部劇中,以他的年齡和資歷,應該算"小鮮肉",(推算的話,他演此劇時,應該是38歲左右,主要是他在劇中看著"比較"年輕。)且這個人物也不是特別"重要"的角,卻給人一種十分驚豔的感覺,足可見其演員的功力,當然,也不得不說把適合的演員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是多麼重要。

反而,說實話,許是劇本問題,許是筆者個人"偏好"問題,算是"主角"之一的海瑞的扮演者黃志忠,不知為何,卻老給筆者一種莫名的"彆扭"感,主要是在有些行為上略顯"生硬",如一幕他以退為進(或者稱為試探、"勸誡"?)對新任上司,普及"潛規則"的部分就是如此,怎麼看,怎麼有"奸臣"的味道。

大致觀感就是身為「正直」之人,偏板著臉做諂媚」行為

但他在《大宅門》裡演的黃立,雖"出現"不多,但感覺卻十分"合適"。

總而言之,就歷史影視劇而言,雖然"困難",但其實選擇"合適"的演員去"本色"演,比選擇"好看"且名氣大的演員"順"著演,更為重要。

3. "紙上人"到"活人"

這個難點,其實說來和"名人效應"相似,但又有根本的區別,主要在於一部歷史影視劇中,如《大明王朝1566》,其實真正著名的人物是佔"小部分"的,且就算是"聞名"於歷史長河至今,大多數人在正史的記載,還是寥寥可數的。

當然,類似海瑞和嚴嵩、嚴世蕃,甚至嘉靖帝、徐階等人,都算"好演",畢竟關於他們的歷史記載,相對比較多,且個人的特質也相對比較鮮明,如海瑞的"好"對嚴嵩、嚴世蕃的"壞",嘉靖帝的"神"、徐階的"忍"等等。

徐階影視形象

但是,例如比較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如胡宗憲,單就歷史記載而言本身就比較"少"且有"矛盾"在,所以難題就出來了,如何把一個"紙上人"演繹成"活人",怎麼寫,怎麼演,以何種方式,何種性格,以及何種"經歷"的安排等,都是一個改編中"立"人物的重要考量。

說來,胡宗憲這個人物,單看正史的隻言片語來說,實屬"嚴黨"一脈,按其黨一貫所作所為而言,此人應該是個"壞人",且看其由嚴嵩一手提拔至江浙那塊"肥地"的封疆大吏的經歷來說,如果是個"好人"、"好官",如何會是"嚴黨"?

胡宗憲影視形象

但是,就其在江浙任上的種種記載的"功績"而言,又不能不說其是"壞人",畢竟怎麼說,戚繼光等一派的武將,之所以在當時立下"不世大功"的背後,如果沒有這位"一把手"的關照,或許掣肘之處就遠不止"銀錢之難"了。

更何況,真要嚴格論起來,或許胡宗憲才是那個"抗倭"背後的真正英雄,是他的一力策劃、"包庇",才使得以戚繼光為首的武將們,得以發揮所長。

所以,問題就在於此,這種充滿爭議的人物,要怎麼改編、怎麼演,才能讓大家看地"爽"?

在《大明王朝1566》中,編劇和導演就有的放矢的"擇優",不但用種種對抗"壞人"的"事跡",讓胡宗憲"好人"的形象立起來,還為他安排了辭官歸隱的"好下場"。從側面為其"正名"。

此舉,雖不完全符合歷史史實,但也算"真假參半",算是個好的歷史影視劇的改編範本了。

"正史"與"野史"的縫隙

當然,說起來《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幾乎在歷史影視劇中,被封"神"作,關鍵點還在於其改編的部分"恰到好處"。

還記得早前看《大明風華》時,那彈幕上被刷屏的"胡說八道",說的其實就是此劇雖號稱歷史影視劇,卻越到後面,越發不符合史實的"吐槽"。

如果說此劇為"反面"例子,那《大明王朝1566》就是"正向"改編的典範。

雖說,真要認真摳"細節"及全劇情的"安排"脈絡來說,它還是有所欠缺的,畢竟真要按照正史來演,單說"趣味性"和"驚喜"就極為乏味。

且不說按正史演一遍,會讓大家如"劇透"一般,就說實際上的些記載於"紙上"扁平化的歷史人物的"本性",就極為"無聊",畢竟那段歷史離我們十分遙遠,且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現世也極為不同,所以那個時候的"人"的真實感受,不用"重彩",我們是難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適當的改編,或者說在正史與可靠的"野史"中,尋找一些不管是關於劇中人物也好,關於當時的那段"真實"歷史也好,才是一種比較"負責"的選擇"材料"的方式。

所以才會出現如嚴世蕃的"更壞"、海瑞的"聖人"及胡宗憲的"洗白"之類的縫隙改編。

在正史上,嚴嵩可謂是嘉靖朝一手遮天的最大"反派",兒子嚴世蕃更像是個沆瀣一氣的"繼承者",但其實在"野史"的記載中,卻又不一樣的"聲音",比如嚴世蕃才是"幕後黑手",而《大明王朝1566》也是採用此傾向。

嚴嵩影視形象

畢竟,不管是一些"邊角"史料的記載,還是就正常"邏輯"而言,當時"嚴黨"真正權傾朝野之時,以嚴嵩的"高齡"(嚴嵩以63歲高齡「拜相」,專權內閣20餘載)怎麼看都是垂垂老矣,不管是其精力還是行為等,甚至於如"人之老矣,其性也平"的"自然"性格演繹而言,或許嚴黨背後其真正的"主人",也該是兒子嚴世蕃才"對"。

況且,嚴世蕃本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才學和能力其實都是上上之選,不然就看嘉靖朝時其種種"事跡",雖出發點和目的皆為"貪",但其手段大多數還是極為"高明"的。

就像是劇中一幕,關於"國策"改稻為桑一系列的"事跡"爆發衝突後,嘉靖帝感嘆此"國策"中的"底線"是,"他"得利三分,自己得利五分一樣,嚴世蕃在此事件中,不管是用草菅人命還是權勢欺人的手段,就實際而言,在大"局面"上,都是踩在嘉靖帝的"底線"上遊走,果然結果還算是如其所願,此手段不得不說極為"高明"。(當然,這段還是有一點瑕疵,比如把嚴世蕃的跋扈演繹地太過"明顯"了,有點落下乘。)

"主角"與全劇的妥協

說起來,就《大明王朝1566》而言,現在極為流行的,所謂的"主角光環"或許是從"前人"一脈相承的,這部劇,還有別名,叫《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理所應當,嘉靖帝與海瑞就是雙主角了。

於是為了凸顯這二位,嘉靖帝的"神"與海瑞的"聖",編劇與導演下了大功夫,在全劇對歷史史實的切合與歷史影視劇的"潛規則"的妥協中"拉扯"。

真論起史實來,嘉靖帝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後世的評價上,都離不開一個"爛"字,於國、於家、於歷史都是昏庸不堪的帝王。

而海瑞與之相反,歷來不管是史書還是後世的評價上,他都是一個民族"脊梁",剛正不阿的"符號"。(或者說"代表")

這麼兩位在一部劇中,算並列"主角",又不能以正、反派的形式對立演繹,那在改編上,就大有"空間"了。

很顯然,如《大明王朝1566》般,為了凸顯雙主角的"地位",而不但對其他"配角"在劇情發展的配合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還為"主角"的光環進行了"加工"。

說妥協也好,說凸顯也罷,總而言之,此劇把嘉靖帝的"壞"成功演繹成了"神",當然,縱觀歷史上的嘉靖帝的種種"事跡",至少在"聰明"這種特質上,是比較符合的,但此劇顯示出來的把所有朝臣玩弄於股掌之中,就未免有"神"化的嫌疑了。

加之那些為其"神"性裝點的"玄之又玄"的高深臺詞,諸如:

"《道德經》有云:'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曰固久。'是寬亦誤,嚴亦誤,豈百姓迷哉?朕亦迷也!爾等不迷乎?"

更是一種"神"化的演繹。

而把主角之一的海瑞的"好",直接向著"聖"的方向改編,誠然海瑞的事跡,不管是正史上,還是民間"野史"上,的確是個被貼在門上的"聖人"。

「門神」圖冊

但正是因此,退去這些"光環"後,真實的海瑞才是個"人",而此劇反其道行之,更加"聖"化了海瑞原本就"美化"過的形象,向著"聖人"這麼演。

如全劇的最高潮"罵嘉靖"的一番話,及前鋪墊的《治安疏》,尤其是最後他在牢房的"自白"(或者說旁白,點睛之筆等),與嘉靖帝彌留之際的"幡然醒悟"的相互映襯,可謂是拔高海瑞"民族之魂"的神來之筆。(其實筆者認為,真實的嘉靖帝不殺海瑞的原因,肯定不是自我醒悟,而是"無奈"而已。)

最後的「結局」預示悔悟與傳承

如果按照真實歷史來演,嘉靖帝從始至終只把海瑞當成一件"物",一件裝點大明朝"牌坊"的擺件,被罵到自我反省?真的可能嗎?

而反之,或許海瑞才是那個"醒悟"的人,直到後來的某個時間點,海瑞才醒悟過來,自己從一開始只不過是個任人擺布的"物件",一件證明大明朝"民族之魂"的擺件,所以後來才有了那樣"慘烈"的"自殺"。

總而言之,就歷史影視劇的一大"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如此,總有一個想講的"核心"觀點,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歷史人物,全劇的改編也好,劇情的"適當"進程的截取也好,都是圍繞此服務的,自然"主角"也應適當改一改,為"核心"相互妥協。

結束語:

誠然,筆者看了許多年的歷史影視劇,此《大明王朝1566》都是其中翹楚(之一),尤其在改編的適度上,以及對歷史人物刻畫的"克制"和"切合"上,都屬接受的範圍內。

但是,其中對歷史高光人物的"另類"改編與解讀,才是此劇的精彩亮點,還是極值得後來歷史影視劇們的學習。

當然,若要挑錯,還是有諸多細節有待商榷,但是瑕不掩瑜,觀看各位"戲骨"們的淋漓演技,就值得二刷、三刷、多刷了,更別提那場場精彩的你來我往的,明的、暗的種種"交鋒",更是"爽"到不行!

最後,筆者真心推薦大家一觀《大明王朝1566》!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9.7分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
    對於熱愛歷史的人來說,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真的不得不提。我們首先來看下這部劇在各個傳播渠道的評分情況:貓眼9.4,豆瓣9.7,優酷9.6。我們僅從評分就能看出這部歷史劇的份量,該劇是根據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歷史學者劉和平先生寫的書籍《大明王朝1566》改編的,電視劇內容極大的符合書中的情節,甚至對書籍內容進行了升華創造。
  • 豆瓣9.4,直逼《大明王朝1566》,看得人越多分越高
    只要聊起國內歷史題材的劇集,有幾部大作就往往難以避免,比如《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等。這幾部歷史巨製常年霸佔評分榜,已經逐漸形成了歷史類題材的「高山」,後來者似乎只能仰望,而無法翻越。
  • 《大明王朝1566》高清全集 | 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神劇巔峰之作
    長期以來,豆瓣電視劇最高分為《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以9.6分並列榜首。最近幾天,《大明王朝1566》百尺竿頭再升了0.1,現在是9.7了,這是一部國產歷史劇的巔峰之作。《大明王朝1566》與《走向共和》都是無數觀眾心中的國產劇精品,而這兩部劇,剛好都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那就是擅長拍歷史正劇的張黎導演。《大明王朝1566》由張黎執導、劉和平編劇,在2007年湖南衛視首播,當時偶像劇大行其道,又遇到尷尬的播出時間,它的收視率並不高。 但這並不能掩蓋住這是一部驚為天人的電視劇。
  • 豆瓣評分9.7!《大明王朝1566》十三年後何以還能這麼火?
    不但在2017年首播時在網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引發了一波「大明熱」。即使是時隔三年之後的今天,對這部電視劇的點評解讀類文章,依舊在網絡上時常出現。《大明王朝1566》這麼火,它到底憑的是什麼?張黎導演擅長拍歷史劇,習慣從歷史的角度,用豐富的人物形象,來發掘世道人心背後潛藏的人性。這一點,在他拍《大明王朝1566》之前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中,實力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編劇劉和平就更不用說了,他之前擔任編劇的《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等作品中,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深刻的揭露嘲諷,對各個階層人物的塑造,可謂爐火純青。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
  • 9.7高分評價,佔據豆瓣評分榜首,《大明王朝1566》你值得一看!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官奸臣橫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奸臣嚴嵩黨羽眾多、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
  • 豆瓣9.4,緊追《大明王朝1566》,5年過去再難有此佳作
    只要聊起國內歷史題材的劇集,有幾部大作就往往難以避免,比如《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等。這幾部歷史巨製常年霸佔評分榜,已經逐漸形成了歷史類題材的「高山」,後來者似乎只能仰望,而無法翻越。
  •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只有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以為要說《大明王朝1566》麼?《走向共和》,豆瓣9.7;《大明王朝1566》,豆瓣9.7;《人間正道是滄桑》,豆瓣9.1;前兩部作為國產劇中的神作,早已被不少觀眾放在了心中至高的位置。我們可以看一下《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是劉和平,其他作品還有《雍正王朝》和《北平無戰事》;《走向共和》的編劇是張建偉,其他作品還有《大秦帝國》系列。可見想要拍出一部足以留名的影視劇神作出來,不僅僅需要一個好導演,也需要好的編劇、演員、攝影等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幸運的是,《走向共和》正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 國劇巔峰《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那些歷史:時間線與人物關係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神劇,自拍攝至今,幾近波折,口碑被推上國劇巔峰後來又對著歷史讀物再看,就恍然有了一種漸入佳境的全新感覺。  劇中那些精彩紛呈的明喻、暗喻、陰謀、陽謀這裡就先不說了。就從淺顯處入手,來聊聊《大明王朝1566》中背後的那些歷史,希望對喜歡這部歷史權謀劇的觀眾們有所裨益。
  • 大明王朝1566:兩副眼鏡隱藏的歷史真相
    《大明王朝1566》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歷史觀,並運用了當代藝術審美手段,對歷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動的解讀。大明王朝1566裡面戴眼鏡出鏡的角色少之又少在大明王朝155第12集裡面,「眼鏡」出現了一次。明嘉靖(1522~1566)郎瑛《士修類稿》云:「聞貴人有眼鏡,老年觀書,小字畢見,城世寶也。」看見此時,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價格不菲,只有貴人才能使用。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在鐵圈裡。看來,徐階這幅眼鏡似乎太現代了!似有穿越之感。
  • 13年來,因為一個角色,這部戲一直接近《大明王朝1566》
    文本小立一提到《大明王朝1566》,看到他的人總會有讚美之詞,甚至貶義詞「神劇」也成了這齣戲中的褒義詞,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7分,在國內劇中排名第一。可以說《大明王朝1566》早就出名了,即使你沒見過,你也聽過。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用導演團隊的話說,他們希望1566出來後,大家能對電視劇這個藝術分類有全新的認知。結果他們也確實做到了,1566在藝術層面的水平不說絕後,至少空前。
  • 十部豆瓣評分最高歷史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
    第九名,《雍正王朝》,豆瓣評分9.2本劇改編自二月河小說《雍正皇帝》,表面上這部劇講述的是改革之道,官場鬥爭,實則描述了一幅眾生皆苦的畫卷。孤家寡人的君王苦,犯顏直諫的直臣苦,在奪嫡之中落敗的阿哥貝勒們苦,年復一年,忍受壓迫的百姓們更苦。康乾號稱盛世,卻依然避免不了黃河兩岸餓殍千裡,底層平民流落他鄉。
  • 高分巨作《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是張黎導演的。它的視角和立意與眾多電視劇完全不同。但無疑是一部超時空的好作品。豆瓣評了9.7的高分。而同一導演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也是9.7的高分。我們能看出來,《大明王朝1566》雖然演義的是歷史,可反映的確是當下,它的一切權謀和當下的官場非常接近,看幾處橋段,比如「鐵王座之爭」,完全可以契合到當下的權謀爭奪中的一個例子。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它們有著一批固定受眾,但對更多觀眾來說,從中感知到的不是學者錢穆所說的「歷史之溫情」,而是滿滿的矯情和濫情。而當你忍無可忍,在網際網路上敲下「劇荒」兩個字的時候,網友們密密麻麻的推薦裡,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感。隆慶、嘉靖、萬曆祖孫三人,拼成一座山。如果單看評分,它的確夠神。在文青扎堆、以苛刻著稱的豆瓣上,這部劇以驚人的9.7分雄踞國產劇榜首。
  • 《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歷史|嚴黨為什麼招惹身為儲君的裕王
    導語《大明王朝1566》是國產劇的巔峰之作,在前大部分描繪了清流和嚴黨的鬥爭,但是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裕王是大明朝事實上的皇儲,嚴黨就算是再厲害,怎麼就那麼不知死活的和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死磕,其實劇中隱去了一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 豆瓣9.7分,看之前先了解《大明王朝1566》中的大明官制
    ——嘉靖帝《大明王朝1566》大家好,我叫施克朗,這幾天刷了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由於本劇幾乎專談官場,如果對大明官制不了解的話,看起來必有不解之處,故翻了一些資料寫了這篇介紹大明官制,已做日後回顧,順便推薦大家看看這部歷史劇。
  • 一部讓我拍案叫好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最近終於看完一部46集的電視劇,它是如此的精彩,讓我幾次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這部電視劇就是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9.7的高分。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他們只敢參嚴,不敢直言天下大弊,才使得嚴黨能夠藏身大弊之後,肆行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個嚴黨還會再有一個嚴黨!這樣的道理,為什麼就不敢向皇上進言?
  • 影視劇中那些關於中國歷史的BUG,連《大明王朝1566》也未能倖免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在看一些電視劇時不可避免的去探尋劇中歷史劇情的合理性,久而久之,就會發現一些電視劇中會出現一些歷史BUG,當然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之嫌。如果完全的架空歷史,比如《琅琊榜》,就不需要讓讀者去挑歷史毛病了。
  • 為何《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最好的國產歷史劇?| 循跡曉講
    ▲兩部劇都是國產歷史劇的天花板  圖片源於網絡這部劇在豆瓣的評分與《走向那啥》同為9.7分,並列國產歷史劇第一名。 《大明王朝1566》與前作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部劇並沒有絕對的主角,也沒有從任何一個角色個人的角度展開敘事,而是跳出角色的立場,對人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全面地、歷史地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