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國產劇的巔峰之作,在前大部分描繪了清流和嚴黨的鬥爭,但是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裕王是大明朝事實上的皇儲,嚴黨就算是再厲害,怎麼就那麼不知死活的和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死磕,其實劇中隱去了一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祖孫三代
劇中清流和嚴黨的鬥爭看似激烈,但總覺得有點不對勁兒,連呂芳尚且知道押寶裕王,老謀深算的嚴嵩怎麼就那麼不開竅,但如果在劇中加進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景王,那麼一切就都合理了。
景王不是別人,那是裕王的親弟弟,只比裕王小一個月,歷史上的嚴黨之所以和裕王為核心的清流叫板,就是因為嚴黨所擁護的正是景王。
《大明王朝1566》:演員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帝
劇中基本還原了歷史上那個沉迷仙修、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他意外得到帝位,但早年無子,對此十分苦惱,後來迷信道教祈願,後宮竟然真的生出了兒子,嘉靖帝十分歡喜,更加相信道教,隨著二子、三子、四子......這些兒子的相繼誕生,嘉靖帝不再為兒子苦惱,但是他的前兩個兒子相繼夭折、早逝,嘉靖帝又開始恐慌起來。
帝以前太子不永,遲之。晚信方士語,二王皆不得見。載圳(景王)既與裕王並出邸,居處衣服無別。—《明史》
《大明王朝1566》:演員郭廣平飾演的裕王
而這也就促成了歷史上著名「二龍不可相見」的言論傳播開來,嘉靖帝的三子就是裕王,他的生母在他十幾歲時就去世了,而且其母杜康妃素來不得父皇寵愛,連帶著他也不受寵,再加上嘉靖帝深信二龍不見,對他很是淡漠。而景王朱載圳久在京師,皇帝又沒有明立裕王為皇儲,自然會有人心懷叵測。
載圳年少,左右懷窺覬,語漸聞,中外頗有異論。—《明史》
《大明王朝1566》:嚴黨
作為嘉靖中後期最受寵的朝臣,嚴嵩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為了嚴家日後的榮光,他大力扶持兒子嚴世藩,當看到嘉靖帝對裕王和景王的態度,他決定鋌而走險,擁立較小的景王,這樣一旦景王登基,嚴黨尤其是嚴家所享受的榮光比不是等閒可比的。
嘉靖帝是玩弄權術的高手,平生最愛就是搞制衡術,對於擁裕派(清流)和擁景派(嚴黨)的爭鬥,嘉靖帝是洞察入微,但是他採用坐山觀虎鬥的方式,只要兩派不超出他的控制範圍。
《大明王朝1566》:朝議
其實《大明王朝1566》的時間線和歷史上裕景之爭是極其貼合的,劇中的時間線為嘉靖39年到嘉靖45年。
裕景之爭時間線
嘉靖40年 景王之國
嘉靖41年 嚴嵩罷相,嚴世藩被貶
嘉靖43年 嚴世藩被彈劾
嘉靖44年 景王病逝,嚴世藩被處死
嘉靖45年 嚴嵩去世,嘉靖帝駕崩,裕王即位
景王離世後,嘉靖帝對徐階說了一句:
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明史》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與徐階對話劇情
嘉靖帝這句話真是無情,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孩子一心想爭太子,終於死了」,而這也對應嚴黨的結局。
綜上,《大明王朝1566》劇中嚴黨和清流的鬥爭中的不合理因素就是景王這個人物的缺失,如果把景王代入其中,會發現一切都若合符節。
嘉靖帝是明朝歷史上數得著的聰明皇帝,但是他的智慧卻沒有完全用到正道上,把大好年華都虛度了,更讓中興大明的大好機會流走了,實在可悲可嘆。
《大明王朝1566》能夠稱為國產劇和權謀劇不可逾越的巔峰是有其道理的,此劇在服化道上對歷史的還原度並沒有很高,但是在臺詞和演員的演技上著實沒的說。
《大明王朝1566》:父子最後的相見
《大明王朝1566》筆者曾將看過數遍,深感其中謀略之盛,唯獨對清流嚴黨的核心矛盾這一點百思不得其解,即便劇中把嚴黨定義為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清流設定為救國救民的忠臣良將,但是嚴黨招惹裕王始終困惑著筆者,直到看到了《明史》中關於景王和嚴嵩的記載才明白其中的關竅,原來電視劇為了凸顯「正邪鬥爭」弱化了歷史上本真的儲位之爭,從而刪除了景王這一重要人物。
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還是電視劇都有值得人思考的空間,尤其是歷史劇,如果單純的著眼於電視劇本身,很多地方確實可能存疑,如果把視野放高,放到歷史的層面上,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而這也是歷史劇帶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