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歷史|嚴黨為什麼招惹身為儲君的裕王

2020-08-28 走向春天的未來君

導語

《大明王朝1566》是國產劇的巔峰之作,在前大部分描繪了清流和嚴黨的鬥爭,但是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裕王是大明朝事實上的皇儲,嚴黨就算是再厲害,怎麼就那麼不知死活的和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死磕,其實劇中隱去了一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祖孫三代

劇中清流和嚴黨的鬥爭看似激烈,但總覺得有點不對勁兒,連呂芳尚且知道押寶裕王,老謀深算的嚴嵩怎麼就那麼不開竅,但如果在劇中加進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景王,那麼一切就都合理了。

景王不是別人,那是裕王的親弟弟,只比裕王小一個月,歷史上的嚴黨之所以和裕王為核心的清流叫板,就是因為嚴黨所擁護的正是景王。

二龍不見,嚴嵩謀算

《大明王朝1566》:演員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帝

劇中基本還原了歷史上那個沉迷仙修、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他意外得到帝位,但早年無子,對此十分苦惱,後來迷信道教祈願,後宮竟然真的生出了兒子,嘉靖帝十分歡喜,更加相信道教,隨著二子、三子、四子......這些兒子的相繼誕生,嘉靖帝不再為兒子苦惱,但是他的前兩個兒子相繼夭折、早逝,嘉靖帝又開始恐慌起來。

帝以前太子不永,遲之。晚信方士語,二王皆不得見。載圳(景王)既與裕王並出邸,居處衣服無別。—《明史》

《大明王朝1566》:演員郭廣平飾演的裕王

而這也就促成了歷史上著名「二龍不可相見」的言論傳播開來,嘉靖帝的三子就是裕王,他的生母在他十幾歲時就去世了,而且其母杜康妃素來不得父皇寵愛,連帶著他也不受寵,再加上嘉靖帝深信二龍不見,對他很是淡漠。而景王朱載圳久在京師,皇帝又沒有明立裕王為皇儲,自然會有人心懷叵測。

載圳年少,左右懷窺覬,語漸聞,中外頗有異論。—《明史》

《大明王朝1566》:嚴黨

作為嘉靖中後期最受寵的朝臣,嚴嵩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為了嚴家日後的榮光,他大力扶持兒子嚴世藩,當看到嘉靖帝對裕王和景王的態度,他決定鋌而走險,擁立較小的景王,這樣一旦景王登基,嚴黨尤其是嚴家所享受的榮光比不是等閒可比的。

坐山觀虎鬥,逃不出的手掌心

嘉靖帝是玩弄權術的高手,平生最愛就是搞制衡術,對於擁裕派(清流)和擁景派(嚴黨)的爭鬥,嘉靖帝是洞察入微,但是他採用坐山觀虎鬥的方式,只要兩派不超出他的控制範圍。

《大明王朝1566》:朝議

其實《大明王朝1566》的時間線和歷史上裕景之爭是極其貼合的,劇中的時間線為嘉靖39年到嘉靖45年。

裕景之爭時間線

嘉靖40年 景王之國

嘉靖41年 嚴嵩罷相,嚴世藩被貶

嘉靖43年 嚴世藩被彈劾

嘉靖44年 景王病逝,嚴世藩被處死

嘉靖45年 嚴嵩去世,嘉靖帝駕崩,裕王即位

景王離世後,嘉靖帝對徐階說了一句:

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明史》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與徐階對話劇情

嘉靖帝這句話真是無情,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孩子一心想爭太子,終於死了」,而這也對應嚴黨的結局。

綜上,《大明王朝1566》劇中嚴黨和清流的鬥爭中的不合理因素就是景王這個人物的缺失,如果把景王代入其中,會發現一切都若合符節。

嘉靖帝是明朝歷史上數得著的聰明皇帝,但是他的智慧卻沒有完全用到正道上,把大好年華都虛度了,更讓中興大明的大好機會流走了,實在可悲可嘆。

結語

《大明王朝1566》能夠稱為國產劇和權謀劇不可逾越的巔峰是有其道理的,此劇在服化道上對歷史的還原度並沒有很高,但是在臺詞和演員的演技上著實沒的說。

《大明王朝1566》:父子最後的相見

《大明王朝1566》筆者曾將看過數遍,深感其中謀略之盛,唯獨對清流嚴黨的核心矛盾這一點百思不得其解,即便劇中把嚴黨定義為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清流設定為救國救民的忠臣良將,但是嚴黨招惹裕王始終困惑著筆者,直到看到了《明史》中關於景王和嚴嵩的記載才明白其中的關竅,原來電視劇為了凸顯「正邪鬥爭」弱化了歷史上本真的儲位之爭,從而刪除了景王這一重要人物。

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還是電視劇都有值得人思考的空間,尤其是歷史劇,如果單純的著眼於電視劇本身,很多地方確實可能存疑,如果把視野放高,放到歷史的層面上,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而這也是歷史劇帶來的魅力。

相關焦點

  •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嚴黨為何與嘉靖唯一的兒子裕王爭鬥
    電視劇第一集由發生在紫禁城午門,欽天監監正周雲逸上書皇上朝廷開支無度,貪官汙吏橫行,百姓民不聊生搞得天怒人怨臘月也不下雪,在東廠提督太監馮寶的命令下活活杖打而死隱喻出以裕王清流派與嚴黨派的鬥爭。當晚下起了皚皚的白雪,暗示著嚴黨和裕王清流派即將展開正面交鋒。御前會議上交代了大明朝朝堂上的三方勢力是司禮監、嚴黨、清流。
  • 大明王朝:裕王是未來的皇上,嚴嵩父子為什麼偏要處處跟他作對?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56期:上一期講到了嘉靖帝因為浙江絲綢商打著織造局牌子買田之事,找了嚴嵩和嚴世藩,一番較量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怪罪嚴嵩或嚴世藩,但其實已經拉開了「倒嚴」的序幕。《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56期:大明王朝:嚴嵩被嘉靖困住,李妃被裕王困住,他們倆都是媳婦!一、在開始推劇情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嚴嵩明明知道裕王是帝位的繼承人,也知道裕王他們對自己不感冒,那麼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一下裕王呢?
  • 9.7分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
    對於熱愛歷史的人來說,國產歷史神劇《大明王朝1566》真的不得不提。我們首先來看下這部劇在各個傳播渠道的評分情況:貓眼9.4,豆瓣9.7,優酷9.6。我們僅從評分就能看出這部歷史劇的份量,該劇是根據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歷史學者劉和平先生寫的書籍《大明王朝1566》改編的,電視劇內容極大的符合書中的情節,甚至對書籍內容進行了升華創造。
  • 大明王朝:張三丰血經一出,為什麼就代表著清流勝出,嚴黨倒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6篇文章)很多人認為齊大柱這個人設是多餘的,是暴露狂,這條支線對主題沒啥作用,其實不然。嚴黨為什麼非要置齊大柱於死地,主要原因並不是真的恨齊大柱,而是要維持震懾力。但是,嚴黨最後的努力還是破滅了,要是究其原因的話,就在於一個神物的降臨,那就是齊大柱老婆進獻到嘉靖帝手中的血書-張三丰血經。那麼嘉靖帝為什麼選擇相信血經為真,並最終以此為由,幹掉了嚴黨呢?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就是在臘月的第一場雪中,伴隨著紫禁城的歡聲笑語,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拉開帷幕。馮保、呂芳、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嘉靖、裕王、海瑞,他們漸次登場,一個個歷史人物,在虛構的世界中重演真實。那時很少有人想到,這樣一部「枯燥」「乏味」「冗長」的作品,會成為中國歷史劇的代表作,而它的出現與慘澹收場,標誌著一個歷史劇黃金時代的離去。
  • 國劇巔峰《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那些歷史:時間線與人物關係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神劇,自拍攝至今,幾近波折,口碑被推上國劇巔峰後來又對著歷史讀物再看,就恍然有了一種漸入佳境的全新感覺。  劇中那些精彩紛呈的明喻、暗喻、陰謀、陽謀這裡就先不說了。就從淺顯處入手,來聊聊《大明王朝1566》中背後的那些歷史,希望對喜歡這部歷史權謀劇的觀眾們有所裨益。
  • 《大明1566》:從派系爭鬥、皇權質疑、改革三個維度解析嚴黨之死
    近日宅在家中重溫經典劇《大明1566》,再次對被劉和平老師深厚的劇本功力所折服,寥寥數筆,便搭建了一個利益龐雜,派系紛爭的將大明王朝政治舞臺。《大明1566》人物群像雖然劇中多是虛構的歷史事件,但《大明1566》的思辨性,人物的塑造,故事架構都極為完美,在大明1566政客「群像戲」中,老戲骨們都奉獻出了高超的演技,倪大紅飾演的嚴嵩更是令觀眾難忘,仿佛曆史上的嚴嵩就應該是劇中的模樣。
  •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但同時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那麼在看待他人時一定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和評價,因此當這些多元評價同時出現時,我們對歷史情境就完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步哲學思考。後來的張黎沿著《雍正王朝》的路子拍了他最有爭議的一部劇《走向共和》,在這部劇裡主創者站在了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立場上,依舊處在了顛覆形象的思想層面上,讓許多觀眾為他們遭受的非議抱不平,而沒有真正產生對歷史情境的真實還原。可以說《雍正王朝》和《走向共和》確實在藝術上完成了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但也都才走到「肯定、否定」的第二步。
  • 《大明王朝1566》值得看十遍的中國電視劇
    一般我們評價某個電影電視劇是否是好的,都會去看看豆瓣的評分,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是9.7分,位列國產電視劇的首位!就問問你去不去看吧。我個人已經看了5遍了,也僅僅是理解一小部分,還得繼續反覆再看5遍才行啊。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以國庫入不敷出為開端,眾臣和嘉靖帝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嘉靖帝,清流派,嚴黨三個派別鬥智鬥勇。
  • 為何《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最好的國產歷史劇?| 循跡曉講
    故事在著名的海瑞罷官事件中,以嘉靖和海瑞的直接衝突進入高潮,又以嘉靖的死亡為結尾。正如真實歷史所發生的那樣,清流成功扳倒了嚴黨,也在嘉靖皇帝死後完全掌握權力。但是大明王朝的青天卻沒有出現,鬥爭、黑暗、貪腐一樣不少,歷史將進入下一個輪迴。
  • 雲在青天水在瓶‖《大明王朝1566》,好懷念這部用情至深的好劇!
    ,急功近利的嚴黨為了填補國庫虧空,堵上他們常年貪汙受賄留下的大窟窿,不惜在浙江淳安和建德兩縣毀提淹田,剛種好的稻田被洪水衝毀,無數災民無家可歸。    「公忠體國」的浙直總督胡宗憲將此事上奏朝廷,請求緩辦「改稻為桑」。龍顏大怒,要求徹查。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嘉靖一朝,以清流為主的徐階一黨和嚴嵩一黨的權力之爭經常流血。
  • 《大明王朝1566》大明的君君臣臣
    本權謀劇迷, 看著看著卻迷失了初心,全然忘記權謀之事,卻被大明君臣間有來有往的權利博弈吸引。 本劇講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背景是嘉靖末年,也就是公元1561~1566年。劇中海瑞向嘉靖上了一道震驚朝野的奏疏,細數了皇帝的諸多不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解決方案。但是嘉靖臨死前卻對裕王坦白說,他在位的幾十年來,一直都是一人獨治。
  • 在國產歷史劇裡,《大明王朝1566》前無古人,也可能後無來者
    只有到了《大明王朝1566》,在同情和理解的基礎裡加上批判的環節,才能真正做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很多觀眾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後,會開始學會體諒嚴嵩、體諒嚴世蕃,他們會說嚴嵩和嚴世藩並非是一個奸臣,他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苦衷,這一點我們在劇中確實是能看到的。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長智」的電視劇,但是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後,我才發現《大明王朝1566》才是真正的「長智」神劇。 2007年,《大明王朝1566》來了,並被湖南衛視買斷5年的放映權,那時候湖南衛視最火的電視劇有《又見一簾幽夢》、《綠光森林》、《醜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回家的誘惑》等,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燒腦、需要歷史學基礎的電視劇並不討好。而且播出時間為晚上10點,看完沒有回放,網絡也不能播放,好好的一部劇就像被雪藏的小媳婦一樣,暗淡於小黑屋內。
  • 破局與生態——詳解《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劇沒有之一。其無與倫比的地位源於多個層面——厚重而層次分明的背景人物關係設定,史詩級的群像刻畫,殿堂級的表演盛宴,大膽創新的視聽語言等等。單論某一條都足以在電視劇領域大方異彩,然而《大明王朝》做到了以上的全部。最為重要的是,以上所有的設定都完美融合在編劇劉和平大膽架空歷史借古喻今的框架之內,真正做到了闡釋歷史而非複述歷史的至高境界。
  • 一部讓我拍案叫好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這部電視劇就是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會這樣?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他們只敢參嚴,不敢直言天下大弊,才使得嚴黨能夠藏身大弊之後,肆行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個嚴黨還會再有一個嚴黨!這樣的道理,為什麼就不敢向皇上進言?
  • 大明王朝1566劇情概況
    [cp]大明王朝1566:2007年張黎導演歷史題材電視劇,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張志堅,趙立新,閆妮,張子健等主演。明嘉靖四十年,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一冬無雪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於午門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朱厚熜違心下罪己詔,齋戒求雪。
  • 大明王朝:1566年的那些人
    當看到這裡的時候,你會為嘉靖帝可嘆,海瑞可敬而哭泣嗎?46集的《大明王朝1566》我看完了,可我再無勇氣看第二遍,「蒼生」二字太過沉重!《大明王朝》一巧破千鈞。雖然劇中有不少虛構成分,但表現得更像真實歷史,陳寶國把嘉靖帝飾演的活靈活現,而《雍正王朝》《唐明皇》《漢武帝》等劇也只能排在後面了,它們皆因過度美化帝王而導致與歷史上政局的真相拉開了距離。
  •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嚴嵩讓小閣老將奏疏呈給皇帝,趁著皇帝在裕王府內看小皇孫,直接呈上去,並且讓皇帝當場給出旨意,這時候裕王就算想讓高拱和張居正他們掣肘,這時候沒想明白沒說話,之後也不會再敢說。裕王派譚綸到浙江說服浙江總督胡宗憲站在他們這一邊,延緩改稻為桑的國策,不要幫嚴嵩借國策之名圖私利。
  •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
    雖說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卻對政治權利控制得相當老到,朝廷百官控制為以嚴嵩和虛階為首的兩黨,中間引入了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這個特殊群體,形成了嘉靖-宦官-百官之間一條關係鏈,三黨之間在大明王朝政治中心互相調和,互相牽扯,以至於誰都無法形成一家獨大,無所拘束的局面,這猶如太極的陰陽調和之理,三個黨派均形成了以嘉靖皇帝為中心的權力中樞,讓嘉靖將朝局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