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說東南亞國家海關有向中國人要小費的習慣,這次去柬埔寨還真讓我遇到了,金邊海關接待我的是一位男性工作人員,面容很和善,一邊給我辦理入境手續,一邊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我交談,待手續辦完之後,很隨意的管我要5美元,我心想,會外語就是不一樣啊,上來就要5美元,一般的1、2美元就差不多了。
我告訴他這個錢是不需要給的,你們以後不要再向中國人要錢了,我們都知道可以不給,他笑笑沒說話,把相關證件還給我,我檢查一下章都蓋齊了,便踏入了柬埔寨的國土。
柬埔寨給我的感覺很窮,即便是首都金邊,也沒有什麼高樓大廈,整體比較破舊。
因為目標是吳哥窟,因此金邊我只遊覽了皇宮,皇宮雖然談不上多麼的金碧輝煌,但是還是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皇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皇室起居的地方,這部分不定期對外開放,另一部分是寺廟和園林,典型的東南亞皇室建築,園林裡面的植物也很多。
從金邊到暹粒也就是吳哥窟所在地,距離大約300公裡,需要坐6個小時的汽車才能到,途中沒有什麼特殊的景色,全部是田園,中途停車休息的地方會有一些買東西的店鋪,比較吸引人的是一些怪怪的實物,例如大蜘蛛、大蟑螂、大蟋蟀,全部是油炸過的,樣子很恐怖,我鬥膽嘗了一個大蜘蛛,口感脆脆的,有點微甜。
經過長途跋涉抵達暹粒,暹粒城更小,由東西、南北的兩條主街道向四周圍延展,比較繁華的地帶是老市場和夜市酒吧街,靠近暹粒河。
因古墓麗影而出名的紅鋼琴酒吧就坐落在酒吧街的把角兒,位置很明顯。
吳哥窟大部分遺址坐落在暹粒市的北部,它們是吳哥文明鼎盛時期的標誌建築,但在暹粒市的東部確有著吳哥文明初期的遺址群」羅洛寺群「,這是有諸多小寺廟組成的,建築沒有吳哥寺宏偉,材料多使用磚而並非石材,一些雕刻是在轉表面塗刷了灰泥以後雕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灰泥逐漸脫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巴孔寺、羅雷寺和神牛寺。
女王宮雖然面積很小,但它的雕刻確十分精美,在加上建築材料中帶有紅色礦物質,給整個建築披上了一件柔美的外衣。
要了解吳哥、欣賞吳哥,適當了解一點印度教是有必要的,因為吳哥大部分建築浮雕都是印度教題材。
印度教是多神崇拜主神論的教派,號稱有3300個神靈,不過主神只有3個,分別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梵天」;宇宙的維持者,被奉為保護神的「毗溼努」;世界的破壞者,被奉為毀滅之神的「溼婆」。
另外印度教崇尚的是天神和阿修羅(惡魔)的和諧,正義和邪惡力量的均衡,比較有代表的故事叫「攪動乳海」。
由於天神首領「因陀羅」得罪了「溼婆」大神而受到詛咒,所有天神將失去活力。
無奈「因陀羅」向「毗溼奴」求助,「毗溼奴」同意做一場法事,求得不死甘露消除詛咒,但條件是天神必須允許阿修羅也參加法式,均分甘露,使阿修羅們也獲得永生。
「毗溼奴」拔取曼荼羅大山作為攪海的杵,以蛇神「納迦」作為攪杵的攪繩,令阿修羅持蛇頭,諸天神持蛇尾,自己坐在高山之巔,以神力灌注於諸天神與蛇神之身,開始攪動乳海。
攪動乳海的工作持續了大約幾百年,終於攪出了不死甘露,而且還意外的在浪花中攪動出吉祥天女「阿布薩拉」(佛教飛天的最早形象),她後來成為了「毗溼奴」的妻子。
這個故事在吳哥浮雕中非常普遍。
在吳哥眾多的建築遺址中,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吳哥寺是最經典、最值得看的部分,無論從建築角度或是從藝術角度,吳哥寺都反映了當時真臘王朝鼎盛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吳哥寺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由砂巖方磚層層堆壘而成,它的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從護城河到外圍牆再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正中央是一座高大石塔,兩座較小的石塔陪襯其左右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吳哥寺共有五座石塔,它們不僅中軸對稱,還呈現更嚴謹的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四面八方均能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臺基結構是吳哥寺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吳哥寺的臺基採用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吳哥寺的臺基和中國古典臺基最大的差異在於中式臺基周邊常圍以望柱和石欄,而吳哥寺的臺基的周邊則圍繞著石柱和迴廊。
迴廊是吳哥寺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迴廊由內側牆壁、外側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三個元素組成。
長長的迴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寺添加了橫向的空間節奏感,迴廊的重簷為吳哥寺的外觀添加了縱向節奏感。
三層臺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升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石塔。
石塔上圓下方,上層實心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
除了建築以外,吳哥寺的浮雕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其中首層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高2米的牆壁滿布了浮雕,東壁的攪動乳海圖、北壁的毗溼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印度教史詩《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耶那》中得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徵圖則為世俗題材。
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其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的技藝,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
除此之外吉祥天女「阿布薩拉」的浮雕在吳哥寺隨處可見,她們每一尊的表情、面貌、髮髻和衣著都完全不同,裙擺上絲線的垂落感都表現得恰到好處,她們如此的活靈活現,使宏偉的吳哥寺增加了幾分鮮活色彩。
吳哥寺的建築形式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進行解讀,在進入寺廟前要通過長達數百米的彩虹橋引道,這段行走的過程可以使人們拋開一切雜念;走過護城河代表水,寺廟外牆大門代表山,這個過程又代表著跋山涉水的艱辛;進入寺廟之前設水池,可以洗淨人們的身體;進入寺廟延著迴廊行走,迴廊浮雕上印度教史詩使人們心靈得以淨化;最後只有身心都得到淨化的信徒才能心無旁騖的爬上及其陡峭狹窄的臺階,到達象徵極樂世界須彌山的中央石塔。
吳哥窟看落日最好的地方,非巴肯山莫屬了,巴肯山雖然不高,但好在前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沒有絲毫遮擋,山上也有一座寺廟叫巴肯寺,到這裡看日出要儘早上山佔位置,不然就剩下看人腦袋了。
如果腿腳不好也可以選擇坐大象上山。
在巴肯山看落日,吳哥寺看日出,這是來暹粒必做的兩件事,所以早早約了一輛突突車,第二天天還沒亮,便出發前往吳哥寺。
大吳哥又叫通王城,是吳哥王朝都城的舊址,城內坐落著諸多寺廟及宮殿遺址。
城周圍有護城河,需從橋上通過才能入城,上橋欄杆採用的是攪動乳海的蛇神及拔河天神的雕塑,城門採用類似寺廟的建築形式,隨不雄偉,但很莊嚴。
在吳哥城內坐落著另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寺廟巴戎寺,它以「高棉的微笑」而聞名天下。
巴戎寺為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造,整個寺廟共有54座石塔,每座石塔的四個面都有人面浮雕,其面容安詳,慈眉善目,嘴角微微上仰,露出高棉人神秘的微笑。
相傳這些人面浮雕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由於闍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因此眉眼間都流露出慈悲。
與吳哥寺的恢宏不同,巴戎寺給人一種平和、安逸的感覺,雖然這裡也有浮雕,但多以描述打魚、鬥雞、雜耍、煮飯等種種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為主。
穿行在眾多佛塔間,不論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感受這種微笑,他仿佛在表達什麼,也許是一種佛教的超脫和頓悟,也許闍耶跋摩七世參透了佛法的真諦,領悟到鼎盛的真臘王朝也必將有走向衰退的結果,領悟到了再強盛的王朝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只是滄海一慄。
在吳哥城內,戰象平臺是一處宮殿的遺址,該平臺為宮殿的基礎,宮殿上部的木質結構已經損壞,因周邊雕刻有精美的大象圖案,並且國王在這裡檢閱士兵,因此得名戰象平臺。
在吳哥城裡面還有另外兩個寺廟,一個是茶膠寺,一個是周薩神廟,它們是中國政府幫助柬埔寨進行修復的,雖然在修復的方法和修復以後的效果來看存在諸多問題及不和諧,但保護世界遺產的這份責任心還是值得褒獎的。
塔布籠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寺廟,雖然它出名得益於電影《古墓麗影》,但其自身的魅力足以和吳哥寺、巴戎寺相媲美。
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不是雄偉的建築,也不是精美的浮雕,而是在於它保存了經歷數百年熱帶叢林侵襲的吳哥世界殘垣斷壁的原貌。
數百年前的一粒粒小樹種,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長成參天大樹,樹根向建築的縫隙強力滲透,將石磚撐開直至推到;藤蔓糾結的布滿迴廊,使寺廟中日不見陽光,苔蘚叢生;樹莖如利爪般緊緊纏住寺廟頂端;樹幹氣焰囂張的將臺基壓得沉入地下。
寺廟和森林好像兩個以世紀為時間計量單位的角力者,一個代表人的力量,一個代表自然的力量,塔布籠寺的修復者刻意保存這種狀態到底想向我們表達什麼呢?也許是希望人和自然能和平相處,也許是揭示自然巨大的破壞力,亦或許兩者皆有吧。
聖劍寺相傳是者耶跋摩為父親所修建的一座寺廟,寺廟中也能看到很多男性崇拜的標誌,除此以外,聖劍寺的建築風格較其他寺廟有明顯的區別,在這裡能看到類似羅馬柱風格的石柱,足以反應歐洲文明對吳哥文化的影響。
崩密列位於吳哥窟東邊約40公裡處,是一座未經修復過的,保存著原生態的寺廟遺址,來到這裡你就可以直觀體會到那個法國生物學家第一眼見到吳哥窟的內心感觸。
坐在石階上,倚靠著參天大樹冥想,吳哥,你經歷過和平盛世、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也也經歷過與世隔絕,你曾經被嚮往、曾經被掠奪、也曾經被保護和修復,千年的興衰,你依然選擇微笑面對,你是那麼的特別,這種特別也許只有身處其中才能真正感受。
如果認為我寫的不錯,請給予回復,哪怕是個笑臉也是對我的鼓勵。
想看更多遊記,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隨毅行」SYX_2016,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