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是一種新型、快速、短效靜脈麻醉藥。它具有麻醉誘導起效快、患者甦醒迅速且功能恢復完善、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低等優點。丙泊酚的臨床劑量應用可以使γ-氨基丁酸受體脫敏感,從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鎮靜、催眠效應,其麻醉效價是硫噴妥鈉的1.8倍。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以2.5 mg/kg靜脈注射時,起效時間為30~60 s,維持時間約10 min,甦醒迅速,還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於插管,很少發生喉痙攣。
丙泊酚自從1977年應用於臨床以來,已經廣泛用於麻醉誘導和術中維持以及重症監護室(ICU)的鎮靜。但最近大量文獻報導,丙泊酚輸注過量可引起丙泊酚輸注症候群。丙泊酚輸注症候群最早發現在兒童麻醉中,但越來越多的調查發現危重患者或成人長期大劑量使用丙泊酚也可能發生丙泊酚輸注症候群。
丙泊酚輸注症候群最早由國外報導,有學者研究發現,當丙泊酚劑量>4 mg/(kg·h)且輸注時間>48 h時,有可能突發心動過緩並引起代謝性酸中毒、高脂血症、肝臟脂肪浸潤、橫紋肌溶解和肌紅蛋白尿,以及出現橫紋肌溶解所繼發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發展為難治性心力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此現象稱之為丙泊酚輸注症候群。目前有關丙泊酚輸注症候群的報導逐漸增多,其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多與長時間、大劑量輸注丙泊酚,且伴先前或同時應用大劑量外源性激素和兒茶酚胺類藥物有關。
重症患者術後均需護送ICU繼續實施呼吸機通氣治療,而鎮靜、鎮痛是ICU治療措施之一,因丙泊酚鎮靜、催眠作用尤佳以及具有甦醒迅速特點,故是首選藥物之一。手術室中使用丙泊酚進行全身麻醉與ICU中使用丙泊酚進行鎮靜催眠,容易造成該藥長時間、大劑量乳化脂肪蓄積,尤其是後期需要營養支持治療的重症患者,乳化脂肪蓄積更加嚴重。治療措施之一就是輸注脂肪乳製劑,而兩者先後或同時應用可促發或加重丙泊酚輸注症候群。
丙泊酚雖是一種新型的靜脈全麻藥,但丙泊酚輸注症候群的發生率有增多趨勢,因此麻醉醫師在臨床使用中應引起高度重視,以下情況應謹慎使用丙泊酚。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