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公布了62片全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名單。瀘州市有兩處歷史文化街區上榜,分別是敘永縣下橋歷史文化街區和敘永縣東外街歷史文化街區。
切實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工作。
歷史文化街區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完善保護規章制度,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建設控制要求,做好保護範圍內歷史建築的維護、修繕以及街區消防、防火安全等工作,依法做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工作。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物局要切實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敘永縣下橋歷史文化街區
敘永縣下橋歷史文化街區是指橫跨永寧河、長約100多米的永和橋(下橋)和蓬萊橋歷史以來形成的古街區,這兩座已有近500年歷史,分別是長約100多米的大型五孔石橋。
兩座橋跨河後將敘永縣城分為東、西兩城,所形成的「雙橋夜月」就是敘永的八景之一,月夜永寧河畔迷人景色的真實寫照。
敘永東外街歷史文化街區(東門彎子)
這裡曾是雲貴商貿物資集散地。在321國道尚未修建時,運往雲貴的鹽巴、布匹等都是通過永寧河運到這裡,然後通過人背馬駝發往貴州。
東外街與平上街相連,全長約5公裡,這條看似普通的老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時,運鹽工人到敘永後,大都住宿在東外街、鎮南橋及釣魚臺一帶,十裡長街兩旁商店毗連,旅棧林立,由於鹽運曾給這條古老的街市帶來一度繁榮。
1939年川滇公路通車後,永岸鹽號先後在敘永摩尼、赤水河設立轉運站,用汽車、馬車、人力板車運輸,運鹽工人都轉向這兩地搬運,人背、馬馱來敘永運鹽的歷史,至此才基本結束,東外街的繁華逐漸淡出歷史。
END -
【來源:瀘州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