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無錫南長街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每次到無錫,都會去南長街轉轉,白天好玩,晚上更好看。
南長街有著典型的古運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態風貌。街區內有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粉牆黛瓦、花格木窗、方磚鋪地、屏門隔斷、前店後坊……一條運河穿流而過,河上船隻緩緩而行,幾乎家家都有水碼頭,很有濃重的江南人家特點。這些都形成了濃鬱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獨立式的枕河人家的風格。
走在這條溫婉綿長、古色古香的南長街上,讓你能夠感受這是一方清心寧神的心靈歸處。這裡保留了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你可以看到很多很有特色的江南樓閣建築,還有道路兩旁的樹木、燈籠、油紙傘,還有那一座座石橋……晚上來到這裡,在燈光的映照下,更加增添了長街的幽遠靜美卻也不失繁華的意境。如果再遇到一場淅淅漓漓的小雨,你會更喜歡這裡。
坐在一戶餐館,推開窗,窗外便是流淌的運河,時而會有一艘古船漂流而過,帶來譁譁的流水聲,還有陣陣的清風。然後,你再品嘗一餐無錫「三白」,陶醉到你不想走。
運河的西邊是燈火輝映的南長街步行街,在運河的東邊,也有一條很窄的巷子。走在這條巷子裡,時而明,時而暗;有開著的店鋪,也黑乎乎的石板路。走著走著,你還會遇到一座小石橋。就是這麼一條巷子,也可以讓你駐足流連。
你可能不知道,這樣一長充滿市井味道的南長街,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而且這裡曾是北宋開設的驛道。這條驛道南連接蘇州,北連接常州,與水驛古運河並行。在南長街北端的馬昌弄,地處水陸要津,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水陸驛站。後來到了明朝,這裡才開始變成繁華的一條街道。
其實,要說到南長街所承載的文化,當數這裡的清名橋。這座橋,按照老無錫人的說法:這不僅是一座橋,而是無錫的一段歷史見證,一座橋沉澱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
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原叫清寧橋,飛架運河兩岸。清名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由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太清、太寧捐資建造,因此,由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橋在清康熙八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避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而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因此,清名橋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站在這座橋上,河兩岸的建築盡收眼底。
這條南長街,這座清名橋,一直在沉澱著無錫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