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設置的官職名稱,只是一個代名詞,或者一種通用叫法。也就是說在正規職位中是沒有「宰相」這一稱呼的。那麼我們俗稱的宰相是什麼呢?宰相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宰是主宰決斷的意思,相有輔佐幫助的意思。也就是說宰相是幫助皇帝處理決斷國家事務的人員(機構)。宰相的具體官職有很多,比如大司徒,尚書令,太宰,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其實都刻意理解為是宰相。
演變到唐朝,在行政方面的最高負責人由以下這幾種人擔任。比如唐朝的中書省的老大中書令,門下省的老大叫做侍中,或者其他可以受皇帝委派,能夠參與政事商議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可以看做是宰相。也就是說凡是具體官職後面加綴以上諸如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名稱的都可以理解為是國家的宰相。按照唐朝的規定,比如中書令就是正三品的官階,有的時候也會視情況給一些武將加上「侍郎」、「平章政事」的官銜,只不過這種官銜沒有任何實權,只是作為一種官位象徵,並沒有任何的行政權力,也不負責參議政事。
那麼,大家就會迷惑,宰相從來被認為萬人之上一人之下,才僅僅是三品的官階。那麼官居一品二品的又是什麼官職呢?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唐朝的一品大員再次做出細分,分為從正兩大塊,地位略有不同。通常可以加授正一品銜的無外乎一些功勞太大,皇帝賞無可賞,或者不敢賞的大臣,比如唐朝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等等都是加授一品銜的官員。
但大家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一品大員並不是有什麼實際大權,這只是一種名譽上的加封而已。這些官職大概就是我們習慣上理解的三公。聽著名頭很嚇人,其實在權力(權力的本質就是資源調配權)方面,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名聲或者互相見面的時候,位居三公的要比其他的官員高一等。
其次,二品大員又是什麼人呢?二品也是分正從兩大面。權力略有不同,比如隋唐一貫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六部的長官或者負責人便是正二品。這就類似我們今天的國務院下屬各部的部長級別,而從二品比正一品小一點,比如唐朝的尚書左右僕射。這個可以理解為副尚書令,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國家副部長一樣。這樣一來,官員的職能劃分比較清晰,而且可以分權制衡,皇帝總覽三省六部,大權獨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