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琳 有意思教練CEO
來源 | 有意思教練(ID:MessageCoach)
他發現,人們在面對批評時,經常會採取一些錯誤的態度:
擺出一副受害者姿態:「對,你說的沒錯,但那不是我的錯。」
把缺點當優點:「對,你說的沒錯,但這是件好事。」
儘量淡化:「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
否認:「我才沒有這樣!」
逃避:「我不需要受這份罪!」
怪罪:「問題出在別人。我用錯人了。」
還擊:「其他很多情況下,我並沒有這麼做。」
攻擊:「我或許真的做了糟糕的事,但你也不怎麼樣。」
否定:「你根本就不了解這件事。」
避重就輕:「這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聲稱批評不正確:「我問過其他人,別人不是這麼說的。」
開玩笑帶過:「我從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糟糕。」
誇大:「這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差勁。」
相信你我都曾經或多或少有過上述錯誤姿勢。
產生這些錯誤態度是因為在消化負面的反饋信息的過程中,會觸發人的兩種核心需求之間的緊張關係:
學習與成長的需求 and 被他人接受的需求。
導演們希望能夠給予參賽者「學習與成長」,於是給出誠懇的負面反饋。
然而張大大上這個節目的主要需求並不是提高演技,而是「被他人接受」。
於是,由於需求沒有被滿足,張大大開啟了解釋模式,不斷給自己挖坑,結果他越解釋越亂,越亂越解釋。
豈不知,導演也好,領導也好,最煩的就是下屬的這種解釋。
領導為什麼煩下屬解釋?
我以前有一個員工,只要一給他負面反饋,馬上就是各種解釋。
其實,被別人指出錯誤後,逃避和推卸責任是人的本能。
但,如果你只解釋外部原因,忽略本身的責任和失誤,這樣的解釋就成了掩飾。
幾次以後,我不再給他反饋了,他可能以為我學乖了,其實,我是在心裡放棄他了。
領導之所以給你反饋是因為他認為你值得他花這個時間。
但如果你掩飾的布越來越厚,所有的反饋都原地反彈了。那領導要麼原地爆炸,要麼就選擇放棄了。
要知道,愛的反面從來都不是恨,而是淡漠。
如果他在心中放棄你了,根本不會想要給你反饋。
而且,當你的這種解釋多了,就是在變相說:「老闆,你是錯的!你不了解情況,看問題太片面!」
合算我給你一個負面反饋,你再還我一個?
你以為 ego 比你還大的老闆會輕易買你的帳嗎?
老闆是不是有可能是錯的?或者看問題片面?
當然有可能,他也是人。
但就算是他說了10條,只有1條說到點兒上,那1條也比沒有反饋要有價值!
而且,你有沒有想過,作為老闆,給你負面反饋他也是要做心理建設的。
職場上,我看過太多的領導熱衷於管理自己的人緣多過於管理自己的團隊。為了避免衝突,不想當黑臉,能不當面給反饋就不給。
平時做老好人,最後升職加薪沒有你,你問他為什麼?他就只給你畫餅。
死,不怕,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所以,如果遇到一個當面給你真誠反饋的老闆,就算毒舌一點,也要珍惜啊!
你要是還不領情,你覺得他下次還想說嗎?
接受負面反饋的正確姿勢
在我們的培訓課程中,最後有個環節是讓每位學員上來試講,獲得三位老師的點評。
有些學員收到反饋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解釋自己為什麼那麼講,他的邏輯是什麼。
我就納悶,你不是花錢來學習的嗎?
反饋就是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
事實上你花的錢中相當一部分就是老師給的那些有針對性的寶貴意見。
所以,我給所有的學員立了一個規矩:
聽完老師反饋以後,一個字都不要解釋,全盤收下。
因為反饋就是一份禮物。負面反饋不過就是一份包裝的難看了一點的禮物。
當然了,我知道就算是再自信的人,接受負面反饋也不可能那麼舒坦。
所以,才需要我們做好心裡調節:
第一步:深呼吸,告訴自己:「收禮物的時間到了」
其實你是不是真的收了這份禮物,從你的身體語言就能看出來。
身體不會撒謊,你內心的抗拒會直接體現出來。
第二步:認真傾聽,不要解釋,更不要辯解
把注意力放在認真傾聽上,就不會一直想著自己要怎麼解釋了。
第三步:如有不解,提問澄清
如果有些反饋你不確定自己理解的是不是對的,可以謙虛的詢問。
如果實在不理解,可以讓對方給一些例子,但僅此而已。你不需要緊接著再為自己辯解。
第四步:感謝反饋
你可以說:「我很感激你花時間告訴我這些,謝謝。」
就好像我們送了別人禮物時,也希望對方收下禮物,然後說一聲「謝謝」。
這種簡單的、沒有自我防衛的回應方式給對方傳達的信息是,你很樂意接受他提出的反饋意見。
第五步:回去之後再消化,復盤
別人給了你反饋,不代表就都是對的,那不過是他們自己的觀點。
全盤收下,不代表全盤吞下。
你需要辨別一下反饋的價值,如果你不確定其真實性,還可以多問幾個人。
無論別人說的對與不對,都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消化自己的情緒,然後再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
如果你確定別人誤判了,也需要判斷一下是否有必要去糾正。
如果必須糾正,也需要在情緒平靜之後再回去找對方解釋。
寫在最後
其實,張大大的「解釋」,讓我覺得最好笑的點是他的第 4 個理由:賽制的不平等。
「我認為這個賽制有問題,評級高的人,本身條件就很好,還有選擇的空間。」
聽到這段話,我注意到陳凱歌導演扭頭笑了一下。
「能力高的人,選擇空間大」,這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辯題嗎?
不患寡而患不均,食物鏈講究弱肉強食,能力低,就會被「吃」掉。
人類沒有恐龍大,沒有翅膀不會飛,卻依然能成為世界霸主,就是因為一次次世界給的負面反饋迫使我們發揮潛力,將負面反饋轉化為正能量。
世界是公正的,但世界也是不公平的,沒辦法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成功還是失敗與他人無關。
遇到不公平,與其抱怨,不妨多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還能做些什麼,能讓公平離我近一點,哪怕只有一點點。」
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幫助員工成就自我?
領導者如何提升自己的領導力?
【報導主題】
#系統篇#
人才發展體系、企業大學運營、培訓體系構建
#育人篇#
新員工培育、新任/基層經理轉型、中高層管理者能力進階、領導力梯隊建設、後備人才發展、骨幹員工成長、內訓師培養、專項人才培養(營銷、國際化、網際網路)
#方法篇#
行動學習、移動學習、場景化學習、競賽式學習、案例教學
#進階篇#
文化引導、創新創業、學習產品開發
【報導企業】
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騰訊、百度、京東、搜狐、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光明、興業銀行、方太、宗申、長安福特、惠而浦、柒牌集團、海南航空、瀘州老窖、東軟望海、唯品會、阿斯利康、東風汽車……共計80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