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杜威,編輯/冒詩陽。
嚴峻的疫情下,提升了觀眾對疾病乃至災難題材電影的關注。
在各平臺上,幾部經典作品如韓國的《流感》《鐵線蟲入侵》《潘多拉》,北美的《鼠疫屠城》《傳染病》等等引起更多討論,甚至登上豆瓣熱門榜。這裡面,又以韓國影片《流感》最被網友推崇。一時間登上豆瓣熱門電影第二名,僅次於新片《囧媽》。
網友評論:「也正是這部電影吸引著我看完了韓國所有災難題材的電影。」
《摩天樓》《釜山行》《海雲臺》《隧道》《漢江怪物》《恐怖直播》等等,韓國災難影片多是以當下社會弊病為契機,如「豆腐渣工程」「核汙染」「社會階級」「流感病毒」等具有強烈預見性話題。與韓國現實主義題材一起推動韓國社會進步,對過去有紀錄歷史的意義,對現實和未來則有反思鏡鑑的意義。
而網友千方百計想找一部關於「流感病毒」的國產災難電影發現,除了2003年「非典題材」電影《驚心動魄》,近十年較為經典的,就要屬古裝歷史影片《大明劫》。而將目光放寬至災難電影,近十年,經典的除了馮小剛的《1942》,《唐山大地震》,只有《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救火英雄》等,還多以「主旋律」商業片為主,與上述韓國災難電影有較大區別。
對比之餘,會感到對於此類題材電影缺失的遺憾。如果更多國產「災難電影」的出現,除了提升中國電影市整體工業水準,更重要的是,優秀的作品能夠紀錄歷史災難,讓傷痛銘記,令文明警覺。
韓國「災難電影」的崛起之路
相比於好萊塢的「災難電影」來說,韓國「災難電影」以及「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之所以精彩,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和質量過硬的特技特效,更有話題的就是對於韓國政府「無底線」的諷刺和抨擊,對韓國社會種種的黑暗利益鏈條的無情揭露。
然而這一切創作上的自由,都要感謝從1996年開始,韓國發起的多次電影運動。
1996年以前,韓國處於軍政府統治時期,《電影法》(《電影振興法》)嚴格把控電影內容,檢查重心以「政治正確」為首,「性」和「暴力」以及對社會矛盾的揭露等題材,同樣一律「槍斃」。
1996年,韓國民主時代到來,韓國憲法法院對電影審查制度的違憲申訴作出了違憲判決,宣布《電影法》所規定的電影上映前必須接受公演倫理委員會審查的規定為違憲行為,同年,韓國修訂了《電影振興法》,提出最早的年齡分級制度。
1998年金大中競選總統成功,隨後其在釜山電影節上公開承諾將廢除電影審查,對韓國電影創作「給予支援,不幹涉」的原則。
到了2000年韓國電影振興法再次修訂,確定了分級制度。大致分為,「需要12歲觀看電影」「15+觀看電影」「18+觀看電影」「限制放映,19+觀看,並限制劇院播映,同時禁止任何形式的廣告」(2002年增設)。
分級制度正式確立,這給予韓國電影人最大的創作自由,大量豐富了其創作題材。摻雜了大量韓國敏感政治話題的」災難電影」就是其典型題材。為韓國電影日後富有獨創性和多元化打下基礎。
1999年,韓國電影人還發起了著名的「光頭運動」,當年美國一度以加入WTO為砝碼,要求韓國取消配額制,導致韓國電影人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為保護了韓國電影配額制的繼續實行,所有電影人幾乎都參與其中,男性電影人甚至集體削髮。
雖然現在對此次運動結局褒貶不一,但當時,韓國規定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6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令韓國影人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轉折點。
到了2006年,韓國電影人再次舉行千人遊行的第二次「光頭運動」,試圖阻止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但時過境遷,並沒有得到政府支持,將配額天數由146天縮減到73天。
不過兩次電影運動,讓韓國電影工業在尚未成熟的時期可以有效抵禦好萊塢的衝擊,為韓國電影界爭取到足夠時間發掘人才,培養國民觀影情緒。
而有了更寬鬆的創作條件,更廣闊的市場環境,如果韓國「災難大片」只是對好萊塢「照瓢畫葫」,單純的模仿,依舊會被市場所拋棄。
韓國災難電影之所以有一大批成為經典,很大原因就是,韓國電影人在影片中傾注了自己對韓國社會的責任感,創作出不少讓全世界觀眾產生共鳴,肅然起敬的影片。
韓國「災難電影」裡的社會責任感
2006後,韓國電影人都憋著一股勁,不惜「壯士斷腕」,迎接好萊塢大片的強勢入侵。就在這時,韓國首部重要「災難電影」,由奉俊昊執導的《漢江怪物》便是在這樣一種應對好萊塢電影衝擊,為韓國電影爭取市場一方立足之地的背景下出現。
其故事主要講述了由於美軍停屍房違規向漢江中倒入大量變質甲醛,導致漢江水質受到汙染,水中生物發生變異,引發的災難事件。《漢江怪物》並不是單純的災難電影,影片將「民族記憶和創傷融入進類型化敘事」中,是韓國對西方類型電影本土化敘事的豐碑之作。
該故事在韓國歷史上是有事件原型的,很好結合了當時壓抑的國民情緒的,韓國觀眾對影片故事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累計吸引了1300萬觀影人次。將同年在韓國電影上映的《碟中諜3》《加勒比海盜2》遠遠甩在身後。不僅在韓國,法國《電影手冊》將該片評為2006年十佳影片第三位。
奉俊昊曾在採訪中表示:「《漢江怪物》中有對美國的諷刺,還有對韓國社會的諷刺和批判。但我更想強調的是弱小人群在社會中是很難尋求到幫助的,並不一定要具體到哪個國家,這是對整個世界的批判。」
2013年,韓國首部「流感災難電影「,由金成洙執導的《流感》上映。影片講述,一群攜帶致命流感病毒的東南亞偷渡客歷經艱險來到韓國而引發的全國性流感災難性事件。
該影片劇情情節緊湊刺激,製作出了因流感造成的人心恐慌,社會秩序混亂,詮釋出一場人類與致命病毒鬥爭的精彩故事。更深層次中還對韓國當下社會弊病的影射,對「人性善良與自私」的辯證探討,對統治階級的批判與期望。
金成洙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流感》(劇情),很有可能是韓國未來會面臨的一次災難。等到災難來臨之時,我們需要怎麼預防,我們又要怎麼面對呢?」
2016年韓國上映的「核汙染災難電影」《潘多拉》上映,影片講述了,朝鮮半島發生6.1級地震之後,引發原子能發電站爆炸,全國陷入核電站洩漏危機。毫無預警的災難,令韓國遭遇毀滅性災難。
在談到創作的初衷時,導演樸正宇透露,自己因20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萌生出拍攝的想法,很多國家都在使用核能,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核洩漏,但是,等到核洩漏事件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希望這部電影能引起各地觀眾的思考。
觀看過影片的讀者,一定深刻記著,韓國政府在面對核洩漏災難事件時的無能為力。導演也正藉此影片呼籲韓政府針對「核能源」的合理化運用。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韓國災難電影相較好萊塢的特技特效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寬鬆、廣闊的市場環境下,結合韓國電影人對於當下韓國社會的責任感,打造出了在全球都獨樹一幟的「災難題材電影」。近年更多的韓國大片選擇災難題材,也是其對抗好萊塢的重要力量。
2019年韓國觀影人次排行榜前十中,好萊塢大片佔據6個席位,而剩下的4部韓國電影,災難題材的《白頭山》《極限逃生》分列六、八位。前者投資超過260億韓元(折合人民幣1.5億元),後者則憑藉「喜劇災難」效果,成為去年韓國黑馬作品。
災難電影,韓國側重未來預見,中國專注歷史反思
正如上文所說,在「肺炎疫情」肆虐,國民蹲守家中的背景下,將海外經典的「災難電影」反覆觀看,而遺憾的是未看到近年國產有經典的災難電影作品。
之所以加上經典,是因為前不久,由王學圻、昆凌主演的「災難電影」《天·火》,張靜初、役所廣司主演的《冰峰暴》剛剛上映。只不過,兩部影片差強人意的品質讓整個觀影過程更像場「災難」。
其實,21世紀後,韓國災難電影起步相較中國市場並沒有早太多,在被定義為韓國第一部災難電影的是2009年上映的《海雲臺》,而在2010年馮小剛導演便創作出《唐山大地震》,並在2012年推出了《1942》兩部國產災難電影上乘之作。
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1942》均是對於歷史上國家災難的紀錄與反思,寓教於樂性強。而韓國災難電影,《海雲臺》《鐵線蟲入侵》《流感》《潘多拉》《摩天樓》多是針對「未來災難」的判斷與警示。而在「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了此類「預見性」災難影片的重要性。
在馮小剛導演的兩部災難電影之後的八年時間裡,國產災難電影,鮮有優秀作品產出。有的也諸如《冰峰暴》、《天·火》等不及格作品上映,迅速被市場和觀眾淡忘。
從「非典」到「武漢疫情」,這其中天災固然是重要原因,而「人禍」也是其不可忽視的原因,沒有在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品提醒,我們往往會忽視對自然的敬畏。此次事件過後,我們或許會深刻了解到「災難電影」另一層含義,它不僅僅是商業視效大片的一種類型分支,而從中或許更多的起來督促社會,警示國民的重要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讓國內創作者,立馬去拍攝極端、露骨的災難電影。而是在適用於當下國內社會的環境下,多去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感,巧妙的運用創作方式,達到警示、督促目的。
在這裡,兩部韓國災難電影或許可以給我們些許提示。分別是2016年上映的《隧道》,以及2019年上映的《極限逃生》。觀看過影片的讀者會了解除了「災難題材」,兩部影片還擁有強烈的「喜劇」,沒錯,「喜劇與災難」能夠默契結合。
《隧道》因一起「豆腐渣工程」,導致隧道崩塌的災難事件。強有力地嘲諷了韓國官員,媒體與愚昧的普通民眾。導演金成勳,首先在接觸劇本時,就希望改變原作小說中的陰暗色調和悲劇結尾,轉而改為有趣、幽默的基調,以及正能量結局。這在當時顛覆了韓國災難電影的認知。
相對於一般災難電影刻畫受害者的痛苦,《隧道》裡的主人公展現了更積極樂觀,甚至不失幽默的面貌。在觀眾以「輕鬆」的方式觀看完電影,又能夠對沉重的主題再次深刻反省。
導演金成勳表示,希望《隧道》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是一部有趣的電影,然後再是災難電影,批判電影等等。
在2019年,國產電影在多個題材上均有突破,科幻的《流浪地球》,主旋律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動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青春的《少年的你》等。這些題材在之前都有諸多原因而被阻礙發展,不過始終在逆境中尋求合適創作的平衡點,並在2019年集體突破瓶頸。
有溫度的「災難電影」,在將來未嘗不可創作出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