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越南,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越南新娘,十萬彩禮可以帶回一個。她們常跟『逃跑』聯繫在一起。因為大多數人不懂中文,融不進當地生活。
那些中國男人向媒體哭訴錢打了水漂,結婚無望。我不同情他們,只看到越南女人的悲劇。她們掌控不了命運,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嫁給未曾謀面的男人,在異鄉漂泊。她們沒有一技之長,婚姻成為致富的最優選擇。
越南女人的命運從未改變,跟70年前一樣。
電影《青木瓜之味》展現50年代的西貢,戰亂不斷,女人們在傳統的壓迫下痛苦不堪。它以10歲女孩梅的成長為主線,講述她在兩個家庭當女傭的經歷。
最後梅嫁給喜歡的浩仁少爺,灰姑娘變公主。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7.8,超過5萬人打分。它獲得第46屆坎城電影節「金攝影獎」,第19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處女作」,提名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
導演陳英雄在法國攝影棚裡拍完全片,他用柔和清澈的畫面衝淡了苦澀,著眼於自然景物的美好和生活的小趣味,削弱衝突和激烈的情緒。
他在攝影棚裡拍出詩意的越南,充沛的雨水,潮溼的空氣,蔥鬱的植被,滿眼青翠。人們過著安靜的生活,儘管困難重重,他們隱忍又堅強。
詩意與美食
理想的詩意生活,不能缺少美食。影片中的做菜鏡頭最得我心,每看一遍,我流一次口水。
1、 青木瓜沙拉的隱喻
有人說越南,一半是青木瓜沙拉,一半是湄公河情人。木瓜樹在越南隨處可見,人們常拿青木瓜做菜。
片中兩次做青木瓜沙拉,撫摸晶瑩剔透的籽,象徵著梅從孩子長成女人。
第一次,她是好奇的小孩,情竇初開。
梅篤篤篤地砍木瓜表面,白色果肉快成蓉時,一刀刀片下無數木瓜絲。阿婆抓起木瓜絲放在盤子裡,刨完絲,剩下的木瓜不要了。梅對半剖開,白色的籽珠圓玉潤,滿滿當當,可愛極了。
第二次,她已是成熟的女人。
盈盈清水洗去毛刺,刨刀去皮,長長的青皮脫下露出皎潔的果肉。
快刀砍出條條痕跡,貼著果肉片下排排果絲。盤子裡放一團青木瓜絲,擺上木耳,澆上魚露、檸檬、小米辣、蒜泥混成的調味汁,一道清爽可口的青木瓜沙拉就做好了。
飽滿的籽擠滿青木瓜的肚子,讓人想到多子多福。中國古人喜歡用花椒、花生、石榴、葡萄、石榴等意寓多子,它們有數不清的果實。
2、梅的聰慧
學菜、做菜,梅的廚藝飛速進步,表現了她的聰慧。
剛來主人家,阿婆教梅做油菜炒肉。菜葉在鍋裡翻滾出爐,青翠欲滴,小黃花明豔。
肉片炒散變色後,
混入菜薹,倒一點調料汁翻炒幾下,簡單美味。
等到浩仁來做客,梅已經能掌勺了。燒魚,做飯,她得心應手。
來到浩仁家後,梅的廚藝令人驚豔。菜餚擺盤精緻,葷素搭配,色彩鮮亮。
丸子湯裡加入青菜葉,肉片擺成環狀配蔥段,鮮紅的大蝦令人垂涎三尺。
早餐,黃澄澄的煎蛋,麵包,滴漏咖啡,搭配紫紅的果醬和黃油。
她把愛放在食物裡,明亮的色彩,精心擺盤,是她無聲的告白。
詩意與色彩
影片素淨的顏色是一大亮點,像淡雅的水彩畫讓煩躁的心安靜下來。
1、色彩隱喻
綠色:綠,生命之色。越南,熱帶季風氣候,植被茂盛。
影片中,綠色無處不在。冷色調的大量使用,奠定影片寧靜自然的基調。
來到主人家,梅穿上青色的衣服。推開大木窗,綠意盎然的庭院呈現在眼前。她的小手趴在窗框上,明亮的大眼睛充滿好奇。
青木瓜樹掛著兩三個長長的木瓜,葉柄斷裂處流出乳汁,滴落在魚尾狀的葉子上,散開。
她甜甜地笑了。
到處都是綠色,青木瓜是綠色的,庭院的植物是綠色的,水盆裡的菜是綠色的。
紅色:紅,旺盛的生命力與熱情。火焰的紅,吞噬一切,燃燒生命,熊熊進攻。血液的紅,壓抑在靈魂深處的欲望,令人血脈噴張。花朵的紅,嬌豔,招蜂引蝶。果實的紅,成熟、芬芳、甜蜜,引誘動物吞食,替她播種。
庭院裡的紅花點綴在綠色中,鮮豔奪目。
溫柔的梅一天天長大,她是一朵嬌豔的小花,打破家裡的死寂。
紅色也是醒目、喜悅的顏色,美的化身。樸素的梅壓抑著感情,紅色是她對愛情的呼喚,更是個人意識的凸顯。
浩仁來家裡做客,她換上紅色上衣,池塘裡照見自己清秀的模樣,美的意識萌芽。
她希望被看見。她端菜走到浩仁身邊,目光接觸,她笑了。
再次穿紅衣,是在浩仁家做女傭。愛美的她偷偷穿上紅色奧黛,戴上金項鍊,
對著鏡子塗未婚妻落下的口紅。
浩仁看見後,她慌忙逃跑。
浩仁步步追尋,發現躲在牆後的梅。他端詳這個女人,一言不發,轉身離去。她尷尬地紅了臉,擦掉口紅。
金色:金,尊貴、希望。浩仁教梅讀書寫字,兩人坐在陽臺,小木桌上擺著金色的花朵。溫馨的畫面,情意綿綿。
金色的陽光將她包圍,她洗菜時,場景溫暖寧靜。
懷孕的梅坐在椅子上,她溫柔地撫摸肚皮,金色奧黛給她聖母般的端莊和光輝。
2、 空間顏色轉變
導演用不同色彩區分空間,暗示梅的命運的轉變。
街道:灰暗、褐色街道褐色,黯淡無光,死氣沉沉,黃色燈光提醒路人店還在營業。
10歲的梅穿著暗淡的衣服,包著頭巾,提一包,背一個包,佝著背打量著街道。街道逼仄,棕色調的門窗,褐色的泥土地面,行人衣服暗淡。
她的生命是灰暗的。她失去父親,母親和姐姐在鄉下生活。生活艱難,她被迫當傭人,遠離家人。
女主人家:綠色和褐色叩響主人家的門,梅的生命之色打開。
她摘掉頭巾,衣服有了淡淡色彩。
庭院葳蕤,各色植物肆意生長。
阿婆教她做事,耐心溫柔。
少奶奶見她像自己逝去的女兒,心生憐愛。梅在這裡找到溫暖。
與生機勃勃的院子相反,房子褐色,莊重沉悶,給人壓抑之感。封建思想壓抑這這家人。少爺得不到自由, 少奶奶得不到愛情, 奶奶成為敲木魚的活死人。
浩仁家:黃色、綠色離別女主人家的那一天,她養蛐蛐的籠子掉在地上,蛐蛐出來了。梅是那隻蛐蛐,去浩仁家,她獲得新生。
浩仁家黃牆,綠窗戶,光線明亮。梅的生命完全展開,命運籠罩的陰霾散去。
她為心上人整理房間,洗衣做飯。她刷乾淨他的皮鞋,把腳伸進去試,開心極了。
她的房間不再單調,寬敞明亮。綠色雕花窗欞外,修長的綠葉影影綽綽。
白紗帳罩著她的床,賦予她朦朧的美麗。
浩仁愛上清新、隱忍的梅,他偷偷為她畫像。一番躊躇,他走入梅的世界,鏡頭平移到窗外溼漉漉的綠葉,水從葉尖滴落。
他解除婚約,和梅在一起,教她讀書寫字,兩人琴瑟之和。
女子形象與命運
影片塑造兩類女子形象,溫順居家的傳統女子,熱烈張揚的現代女子。
梅、少奶奶、傭人阿婆、奶奶是傳統女人。她們勤勞溫順,逆來順受,只要丈夫回家就好。她們接受命運的安排,不爭不搶,也不反抗。
年輕的梅,溫順勤勞,熱愛生活。
她明亮的大眼睛從日常中捕捉到快樂,青木瓜樹的乳汁落在樹葉,螞蟻勤勞工作,蟾蜍爬來爬去,葉子上的蟲子。喪父,遠離媽媽和姐姐,三個月才能回家見一次,她的笑容依然純真。
她寧靜美好的樣子,不知不覺吸引了浩仁。被浩仁未婚妻掌摑,她沒有反抗。最後她如願以償,嫁給浩仁。
中年的女主人也曾是女僕,她永遠在等少爺回家。
他們沒有共同語言,少爺沉浸在音樂裡,對她視若無睹。他屢次卷錢逃跑,沉迷於鶯鶯燕燕。她只有自己做工,養活一大家子。她相信從一而終,以夫為天的道德標準。少爺病逝後,她昏死過去。她不知道,她的痛苦全是他帶來的。
老年的奶奶用道德禁錮自己的生命。
孫女去世後,她囚禁自己於二樓的小房間,終日對著丈夫、孫女的遺像燒香念經,敲木魚。她遠離人間歡樂,拒絕與家人體味生活裡的美好,拒絕唐先生一顆熱忱的心。她活成一個牌坊,充滿死能量。這股死亡的力量又投射給少奶奶,她指責少奶奶拴不住男人。少奶奶心碎流淚。
浩仁的未婚妻是她們的反面。
她熱烈奔放,視浩仁為平等的人,鬧騰他,揉他的頭髮。
受到委屈,她直接發洩出來,絕不自己消化。她和浩仁心生嫌隙,她怒氣衝衝地撐傘出門,卻瞥見梅和浩仁的曖昧。梅打掃房間,浩仁在屋子裡,兩人構成和諧的畫面。她扔掉傘,任雨水淋溼自己,衝進雨幕。
退婚後,她來浩仁家大鬧一場,扇梅巴掌,扔書砸東西,釋放痛苦。
她也懂得放手,不苦苦糾纏。最後,她攤在桌上埋頭痛哭,摘下戒指離開。桌上的鮮花迷人,戒指閃光發亮,寧靜美好。
我很喜歡未婚妻。她不是藤蘿需要攀附高大的喬木。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女人,,獨立反叛傳統,不管在哪裡都能活出精彩。
梅看上去圓滿了,但她真的跳出傳統越南女人的循環了嗎?
倒是劇外,扮演成年梅的陳女燕溪人生圓滿。她嫁給導演,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婚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