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瓜之味》是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向國際化進軍的首部影片,在1993年獲得法國坎城金攝影機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獨特的越南風光、顏色鋪墊以及人性刻畫都堪稱經典,這並不是通過語言完成的,而是通過對家鄉景色的展現以及極致的人物關係和地位呈現的。
越南這個美麗的國度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般落後,儘管戰火曾經讓整個國家生靈塗炭,但卻讓這裡的人民享受到詩情畫意的優美景色。不得不說,《青木瓜之味》就是陳英雄的童年記憶,帶有鮮明的夢幻色彩和故土情懷,他將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都集中在了這部影片之中,讓觀眾靜靜地體會屬於家鄉的一縷溫情。
影片的敘述方式、鏡頭語言、色彩掌控以及女性地位的內涵都獨具匠心,也是影片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關鍵因素,今天,我就從這四個方面來解析下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01、詩意化的敘述結構,體會屬於越南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
故事描述的是1951年的越南西貢,十歲的小梅迫於生計被賣給一個布販家庭,從此開始了她的女傭人生,在這個故事中,以第一人稱方式講述了小梅從到達新家到轉換買主的心理變化,運用多線敘述的方式來最大化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影片中的對話極少,推進劇情發展的一是時間的自然演進,另一個就是人物在這個家庭的發展變化,陳英雄對於細節的掌控相當精準,他沒有依靠複雜的敘述結構讓影片呈現出更具魅力的呈現方式,而是忠實展現這個家庭中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以此來表現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一家人的命運走向。
小梅作為傭人,大量的時間是在勞動,因此與大自然進行了最親密的接觸,影片不惜筆墨展現了小梅弓著的姿態,並用畫外音的方式來描述小梅從初來乍到十年改變,視角採用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第一視角的主觀代入感極強,很好地刻畫出小梅寄人籬下的心酸無奈和委屈無助。
小梅的艱辛與東家的富有形成鮮明反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發現東家的境遇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原先的豐衣足食變為了無米下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男主人帶著錢跑了,而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這個故事中,小梅既是直接參與者,面臨餓肚子的情況,也是事件的見證者,看到這家人的雲泥之別,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真實人生寫照。
即使東家將小梅當成了女兒對待,面對生活的困苦依然把她送給了阿浩,這再次讓小梅的人生境遇發生了轉變,阿浩是鋼琴家,家境優越,他明明有門當戶對的未婚妻,卻在偶然間發現了小梅的美麗,並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真正做到了貧富的通婚,這種突然的急轉直下是對敘述結構的一種創新,也能看出階層問題依然是困擾越南底層人民生活的一道枷鎖。
02、空鏡頭和特寫鏡頭還原景色之美,單鏡頭呈現出隱秘的幽靜之美。
影片設置了很多空鏡頭畫面,比如將畫面對準了青木瓜及其珍珠般的種子,而沒有對準人物進行塑造,這種表現手法烘託的是主人公對於家鄉的眷戀以及鄉間美生活的嚮往。
無憂無慮的青蛙、深陷白色蠟燭油的螞蟻以及關在籠子裡的螞蚱都在訴說著屬於小梅的童年,與小主人的天真快樂不同的是,鏡頭對準了小梅的腳,她從小到大都沒有穿鞋,這無疑就是現實血淋淋的真相。
景物在空鏡頭下有了特殊的含義,而跟拍鏡頭則隨著人物的行為展現出內心的變化,比如隨著小梅的手不斷上升的鏡頭,最後定格在了藤蔓上的青木瓜,這時才出現了採摘的動作,而在整個一氣呵成的畫面中,有種靈動的運動之美,不僅渲染出了周圍景色環境,還體現出成熟青木瓜的香甜,儘管隔著屏幕,觀眾也似乎聞到了那股沁人心脾的味道。
此外,影片中的鏡頭往往採用了手持鏡頭,充分展現出光影流動中的動靜之美,比如開頭女主人優雅地出入在古色古香的庭院裡時,背後的草叢、獨具特色的廊柱以及鄉土氣息的房間都散發出一股東方氣韻,這得益於鏡頭的一氣呵成,在運動過程中展現出寧靜的氛圍。
陳英雄還特別善用特寫來體現自然與人物的關係,他說「好的特寫能在窺視那些隱蔽的事物時,給人一種體察入微的感覺,它們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語的渴望,對生活中一切細枝末節的親切關懷和火熱的感情。優秀的特寫富有抒情味,它們作用於我們的心靈,而不是眼睛,導演在特寫裡表現出自己詩的感覺」。從木瓜上低落的純白色乳汁融入到綠葉之中,各種爬行的螞蟻和昆蟲,悠閒的蟾蜍一吸一吐的姿態,都是自然界中最真實的狀態。在陳英雄的特寫中,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鏡頭的靈動還體現在單鏡頭的加入,在結尾時,一位素雅的女子肖像出現,接著鏡頭上移,畫面從清晰變得模糊,出現了點點晶瑩的亮色,隨後出現屋內的白蛇,色彩斑斕溫馨無比。這些都是單鏡頭展現的詩意表達,呈現出隱秘的幽靜之美。
03、在主基調不變的情況下渲染對美的追求,不同顏色在特定環境下的觀念隱喻。
影片充斥著青、灰、白的冷色調,無論是街道庭院還是家具、門窗,都是透露出一絲淡淡的憂傷,小梅的服裝是青綠色,懸掛於枝頭的青木瓜以及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構建出一個青澀的綠色世界。
青色在色調中屬於藍色和紫色之間,「青色」是一個複雜的色彩世界,能夠通過調整明度和色度來獲得多種顏色,在空間造型上也採用了大量的青綠色,比如小梅到主人家的第一天早上,窗外和滿目的青綠,透過青木瓜樹葉照射進燦爛的陽光,清澈自然。
畫面還在小梅的臉龐和青木瓜之間完成了剪切對照,綠色成為了鏡頭的一絲點綴,綠色在窗欞前通過焦距的虛化產生了暈染的效果,小梅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層層疊加的青綠色背景之中,景深的朦朧意境在色彩的變化中達到了最極致的呈現。
與青綠色的主基調相比,影片中也出現了紅色,比如小梅的服裝,這預示著小梅內心從青澀走向成熟,紅色服裝在全片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阿浩來找阿忠時,小梅穿上了紅色的服裝,在與阿浩的擦肩而過時,小梅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第二次是在阿浩房間裡,她穿上了大紅色的旗袍,身段婀娜,神態自然,而此時,小梅還第一次塗上了紅色的口紅,開始對美的追求。
紅色對應著小梅的內心變化,紅色如火,激發著小梅對愛情和美麗的追求,這都是她內心真實的心理變化,與青綠色的外部環境形成鮮明的反差,也由此成為她熱情內心與整個冷漠世界做鬥爭的一種隱喻。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中還出現了金色,當時的小梅已經有了身孕,身穿金色長裙坐在藤椅中讀書,金色是超凡脫俗的顏色,我們說如「金子般閃亮,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甚至佛祖的面容上也常常浮現出金光,這其實也預示了小梅未來的幸福生活,透過金色來映照人生的發展變化,融入進越南獨特的民族風情,這就是陳英雄的色彩特色。
04、對故鄉的眷戀和男權社會中女性地位的反思。
在炎熱的越南,影片出現了清涼的綠色和各種活靈活現的植物、動物,這裡就是陳英雄出生、長大的地方,如果不考慮這其中的故事,可以作為越南鄉村的形象宣傳片來看待,體現的是陳英雄對家鄉的眷戀。
在唯美的鏡頭表現下,觀眾們看到的是陳英雄對家鄉深厚的愛意,同時在這個社會中,也隱藏著男權社會中女性被剝奪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在這片土地上,環境之優美與人性之複雜是相互照應的。
小梅在逆來順受的環境中苟且存活,忍受著不斷被壓榨的生活,她沒有抱怨,而是用一種「以德報怨」的態度無聲的對抗著世界的不公。阿梅的身上凝聚著女性的苦難,她賢良淑德,寬容堅韌,卻連一雙鞋都沒有,只能每天不停的赤腳奔波在寬敞的庭院,幹著無以計數的辛苦工作,而影片一個「十年之後」,除了面容有所變化外,從服裝和姿態,小梅都沒有任何的變化,可以說這十年是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的十年,但卻如此的一晃而過,不得不讓人感慨歲月的轉瞬即逝和人生的短暫。
就連東家的境遇在這十年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主人撫養三個孩子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可是丈夫卻帶著錢跑了,而她得到的卻是婆婆的責難「連自己的丈夫都看不住」,似乎過錯方是女主人,而與自己的兒子沒有絲毫關係,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即使在上流社會,決定自主權的仍然是性別,而不是財富,這無疑就是苦難的根源。
男性在享受女性所創造的物質供給時並沒有同等的回報心理,而始終是高高在上的,女性往往是處於仰視角度來觀察男性的,這形成了一種精神崇拜,小梅就是這樣的代表,他在原來的家庭沒有地位,卻在阿浩家由於心理對美的變化而受到寵愛,進而開始了文化學習,成為了阿浩的心靈知音,這其實就是她內心轉變帶來的直接狀態。
阿浩與小梅的愛情故事看似虛幻,恰恰證明了小梅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在富家小姐的面前,她的優雅與自信成為了與之抗衡的有效武器,最終讓她的生活走向了幸福之路,這對於觀眾來說充滿了心靈救贖和幸福人生的哲理反思。
結語:
《青木瓜之味》是陳英雄詩意表達的一部傑出代表作品,其中非凡的鏡頭掌控能力和色彩運用能力讓人嘆為觀止。儘管全片對話寥寥,卻通過動作給予觀眾極大的暗示,對於陌生而又親近的越南,這是一次難得的接觸體驗,讓我們看到遭受戰爭洗禮之後誕生的苦難,以及通過自身努力達到幸福的彼岸,具有深刻的現實含義和指導價值。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