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電影集團、重慶劇龍廣電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楊爍、胡軍、吳剛、甘婷婷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諜戰劇《潛伏在黎明之前》將於今晚登陸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該劇由曾經執導過《一代梟雄》、《黑三角》、《隱形將軍》等的知名導演餘丁以及擔任過《紅高粱》、《一代梟雄》、《甄嬛傳》等劇攝影的著名攝影師謝澤共同導演。
據了解,《潛伏在黎明之前》講述了1947年夏,戰守安(楊爍)以雙重間諜的身份長期潛伏在敵方,偵破「天擊計劃」的曲折故事。與時下流行的小鮮肉柔性審美不同,楊爍和胡軍兩大硬漢的加盟,為該劇增添了幾分硬朗色彩,在劇中,兩人飾演一對兄弟,但敵對身份使得兄弟之間開啟了一場生死對決。
諜戰劇能夠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它承載了當下中國電視劇生產環境下複雜敘事所需要的故事情境,這是其他類型劇無法比擬的。故事裡說的是傳奇,但是傳奇得以深入人心依賴的是真實歷史驚心動魄的細節。據悉,該劇的編劇為旅美華人作家薛海翔,其父曾為地下黨骨幹,有著豐富的革命家史。並且,該劇的出品人,更是出資委派他前往臺灣三個月,與臺灣多位老兵一起生活、採訪,力求打造精品諜戰劇。基於這些素材創作,《潛伏在黎明之前》從籌劃準備階段歷時三年,正可謂三年磨一劍。
該劇導演餘丁直言「這部戲的男主角是雙面人,不好拿捏,是不太好演的,表面上情節不是轟轟烈烈,但是故事的懸疑很多」。這樣的一個角色顯然給了男主角楊爍很大的壓力,他表示自己在表演的時候更多在表達這個人物的無奈:「戰守安這個人他是既潛伏在國民黨,又潛伏在共產黨裡,然後他還有家庭,他的這種無奈沒有人能理解他,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他身上背的關係太多了」。而導演謝澤則表示,與其他諜戰劇相比,《潛伏在黎明之前》更側重強情節燒腦,「最開始我接到本子的時候,看了五遍,前三遍沒有看得特別明白,因為這個戲的情節是一環套一環,還有一環套三環的曲折。」
據餘丁介紹,該劇的演員沒有太多的臺詞,主要都是一些內心戲,人物之間糾葛比較多 ,「互相之間眼神的交流、內心的猜忌、精神層面的互動都很微妙,不是用那種大段對話來呈現,主要是精神的較量和意志的較量」。為了鋪墊劇中諜影重重的懸疑場面,攝影出身的餘丁導演在拍攝上也十分講究:「在氛圍上、用光上、鏡頭使用上刻意用了一些大光比,反差比較強烈。我們的夜戲、監獄的戲比較多,背部鏡頭比較多,並不是每個鏡頭都打在演員的臉上」。
《潛伏在黎明之前》的最大看點無疑是楊爍和胡軍相愛相殺的雙雄戲。據介紹,男一號之前也找了很多,後來導演覺得楊爍可塑性比較大,並且英俊瀟灑、浪漫,還有一種剛毅的氣質,就敲定他來擔任,而胡軍則主要考慮的是劇中塑造人物的年齡和城府。作為雙面間諜,楊爍在劇中有不少嚴刑拷打的戲份,他表示表演的時候真正讓自己受虐是內心的觸動:「想到那個時候的人有多不容易,擱我現在我不知懂我能不能有那麼堅定,說心裡話,那些刑具真的把你往裡一禁,真的挺可怕的,那些人我覺得對他們還是崇敬」。
談到和胡軍的合作,楊爍直言是英雄惜英雄,雖然是第一次合作,卻是無比默契:「生活當中我們都嘻嘻哈哈哈的,演戲的時候可能就會說,哥,這塊你得幫我一下,有點過不去。」從《於無聲處》中的當代國安隱秘戰線走出,胡軍從一位反間諜專家變成了一位潛伏的間諜,據他介紹,這個人物至少有三重身份。胡軍對這個新角色有自己的理解,他承認角色身上的灰色地段,而不僅僅把他當成一個反派,「戰守平他這個人物本身不是一個反派,只是兩大陣營之中不同陣營的一種態度跟做法,到最後最關鍵的時候,比如說炸大壩,到時候會淹沒萬頃良田,上千萬的人都會被衝走,他還是沒按下去」。
除了雙雄對壘的鬥智鬥勇,劇中的情感戲也令人揪心。甘婷婷和楊爍在劇中上演亂世奇情。時下流行「撩妹」,甘婷婷直言自己演的角色是「撩漢」,她在劇中一直主動追求楊爍,很多臺詞特別大膽:「我記得有個臺詞是『我會等你,一直等你,永遠等你,一直到你的屍體出現,給你立碑,給你守墓,然後我會讓你的墓前鮮花常開……』,這種臺詞又像寫詩,又很奔放,又很大膽,在那個年代,我覺得很少有女孩子是這個樣子的」。甘婷婷表示,導演對這個人物的定位就是「所有的人生信仰就是愛」,這多少會讓人聯想起《暗算》裡的黃依依。
之前的諜戰劇主要是突出劇情走向和人物刻畫,《偽裝者》則將諜戰劇的視覺效果提升了一個門檻。據了解,《潛伏在黎明之前》在服化道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劇中的服裝也加入了流行和時尚的元素。除了養眼之外,主演楊爍認為其實這也是戲劇性需要:「作為一個潛伏人員,不能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是我黨的地下人員,其實民國以後大家很時尚的,那個時候你怎麼才能打入上層名流?一定從著裝上就有一些講究,不可能總是穿一馬褂就出來,從畫面上、化妝上肯定是想給大家一種新鮮感,並不是要像原來那種那麼糙了吧唧的」。
眾所周知,《潛伏》和《黎明之前》是兩部經典的諜戰劇,前者以成功的人物塑造打動人心,後者則以美劇式的精密令人難忘。《潛伏在黎明之前》則在名字上實現了兩部戲的合體,不免引起「搭便車」的質疑。對此,胡軍表態:「我覺得這無所謂,人物不一樣,戲的情節不一樣,甚至年代也有區別。我相信觀眾看的不是名字,而是戲的內容,這才是最關鍵的。我覺得這個戲裡面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間諜,包括女人。我更看好我們自己的戲,而且也沒必要主動去比較什麼,觀眾看了劇以後喜歡與不喜歡,那才是真正的比較。」
諜戰劇的名字很有學問,麥家的諜戰小說有兩個系列:一個是「風」(《風聲》、《聽風者》、《風語》),一個是「刀尖」(《刀尖上的行走》、《刀尖上的步履》、《刀尖》)。麥家解釋,這兩個詞涵蓋了諜戰和特工的兩面:諜戰就是「刀尖上的舞蹈」,「刀尖」反映了特工作為一種血淋淋的殘酷的一面,而「風」本身就是這種職業的幽暗、陰森、神秘、傳奇那一面。事實上,「潛伏」說的也是間諜工作的特性,而「黎明之前」的特殊表述在近代史的坐標上,差不多也對準了「宜將剩勇追窮寇」建國前大決戰時刻。當然,對於一部電視劇,最後的評斷權還在觀眾手裡。
【文/楊文山】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資訊與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