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涼!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2020-12-23 騰訊網

此前,朋友圈瘋傳一張圖,看得人心裡拔涼拔涼的。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時,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

但事實往往比數據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2019年4月,因為和媽媽吵架,上海17歲男孩跳高架橋,當場身亡;

2019年2月,因為和父母吵了幾句嘴,鄭州12歲的女孩跳樓自殺;

2018年9月,因為父母生二胎、學業壓力大,廣東佛山16歲少年跳樓自殺;

……

有個朋友說:「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小心伺候著,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啊!」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從個頭上,看著和成年人的確沒多大差別。可是因此就把他們當成縮小版的成人,或者長大了的小孩,就真的是我們大人的一廂情願了,而且對他們還很不公平。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我在上個月出差去美國參加一個腦科學會議時,有幸聆聽了在腦科學領域頗有建樹的Sarah Jayne Blakemore教授的演講。

她是劍橋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教授,也是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名譽教授,發表過120多篇論文,獲獎無數。尤其是在青少年大腦研究中,Blakemore教授絕對是翹楚級人物。

這次會議上,她的演講主題就是青春期的大腦發育。

世衛組織對青春期的年齡定義為10-20歲,聽了教授的演講,我心裡更有數了,因為我知道了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搞」,以及相應的,父母應該怎麼做。挑一些重點的也跟各位爸爸媽媽說說,提前有預期,等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大家也能更加從容面對。

首先,要想給青春期的孩子正個名: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巨變,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分分鐘在打仗

這是一張腦部發育圖,分別代表了5歲、青春期前期(9-12歲)、青春期(13-19歲)、20歲人腦的發育情況。紅色/黃色的區域代表尚未完全發育,而藍色/紫色區域則代表完全發育成熟。

不難看出,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而且各個部位發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正是這種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感」與「理智」間的矛盾。

首先,是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育得不平衡。

人類大腦的前額皮質,主要負責人的高級認知功能,包括做出決定、計劃,抑制衝動,同時也和社交活動、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它很重要,但發育卻最晚,一直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

可就前額葉還在懵懵懂懂時,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日漸成熟了。大腦邊緣系統由海馬和杏仁核構成,用於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這部分一般在15歲以前就發育成熟。

下面這張來自ScientificAmerican的圖很形象地說明了大腦發育的不平衡:

(上圖的紫色為邊緣系統,綠色為前額葉皮質)

這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很難像成年人一樣作出理性的決策。

說得更直白一點,當你和一個15歲的孩子處於同樣的憤怒狀態時,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對方一耳光的衝動,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要動刀子了;當你們同樣難過時,你可能會理性地決定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想著要跳樓了。

所以,青少年確實愛衝動,但他們也真是身不由己啊!因為他們有著成人的情緒和情感,但管理情緒、抑制衝動的那部分腦區(前額葉皮質)還遠未成熟,這是大腦的發育階段所限,不是我們勸他們「別衝動」就能扭轉的。

關於自己的一切評論,孩子都很在乎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父親大吐苦水,不知道該怎麼和太過敏感的14歲女兒相處。一句無心的話或者無意的舉動,都可能傷到女兒。不僅僅是父母,只要任何與自己相關的評論或行為都會引發青春期孩子的高度關注。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美國史丹福大學腦神經教授David Eagleman和助手就曾做過一個「櫥窗實驗」。

他們分別讓成年人和青少年志願者坐在商店櫥窗裡,拉開窗簾,接受路人的目光審視,通過測量皮膚電反應來判斷被試的焦慮狀態。(在焦慮的情況下,汗腺分泌增加,皮膚表面汗液增多,導致皮膚的電傳導增強。情緒平靜時,皮膚電傳導會降低。)

結果如何呢?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有些尷尬的情景下,成年人和青少年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當一個成年人坐在櫥窗裡被眾人審視甚至指指點點時,可以一直保持微笑狀態,皮膚電傳導也顯示處於穩定和較低的狀態。說明,這樣的尷尬並沒有引起成年人太多的焦慮。

而青少年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就這個女孩從拉開窗簾的那一刻,一直在緊張地抿嘴唇、眨眼睛或者往其他地方看,其皮膚電傳導數據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有的青少年,甚至會緊張到發抖。

這說明,在被別人關注的時候,青少年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焦慮程度也上升很多。

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Eagleman和眾多腦神經專家的意見一致:與內側前額葉皮質有關。

內側前額葉皮質被稱為「自我」的神經基礎,當你想到自己,或者某一個場景對自己有情感意義時,內側前額葉區域就會變得活躍起來,尤其是在社交場合。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在15歲左右,人類的內側前額葉區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達到峰值。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會比成年人更焦慮,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極度強烈。而成年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我感」,面對其他人的審視也會淡然很多。

事實上,內側前額葉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還不止於此。

被排斥的恐懼比想像中更大

「你和我不會替別人頂罪,但他們會,他們還是少年。」電影《少年的你》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為什麼只有少年才有如此血性?

僅僅因為義氣?衝動?單純?

事實上,這種決策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對社交排斥的恐懼。

說到這裡,要再給大家講一個Blakemore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傳球實驗(cyberball)」。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電腦遊戲,三個人依次傳球。

研究人員先告訴志願者,另外兩個傳球的是和他們差不多的人。但實際上,那兩個人只是被編好的程序。

一開始,兩個電腦人和志願者互相傳球。

玩兒了一會兒後,兩個電腦人就只單獨傳球,把志願者排斥到遊戲外了。

Blakemore找到的志願者分為三組,一組為成年人,一組為青少年中期,一組為青少年早期。結果顯示:

被接納時,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有所下降;

但當發現自己被排斥後,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會上升,但青少年組要明顯比成年人高很多,而且年齡越小,上升幅度越高。

青少年(特別是青春期早期時)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同齡人的觀點、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讓他們寧願冒著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想必哪個青少年都知道。可還是有人會躍躍欲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懼社交排斥。當周圍的小夥伴都吸菸時,如果自己不吸就意味著是個另類,無法融入團體。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的危害,所以有的孩子即使不喜歡也會嘗試吸菸。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事兒,青少年最愛幹。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會來到你我身邊。而當我們了解了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特徵後,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了:

因為他們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很容易衝動,父母就別硬上。發火時心裡默念一句「孩子的路還是要他自己走,成長註定的坑早晚都逃不掉」,把自己和孩子分離開,別給氣頭上的孩子火上澆油。

知道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很活躍,在乎其他人的評價,那就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即便在家裡批評孩子,點到為止。別囉嗦個不停,一遍即可。青春期的孩子,認知水平和成人已經非常接近了,你批評他時,如果有道理,說一遍他就懂了。有時他嘴硬不認錯,其實心裡都明白。如果這時候你再喋喋不休,他的逆反情緒就上來了,而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抑制不了和你幹架的衝動,一來二去,前面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親子關係,就被破壞得一乾二淨了。

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響要遠遠超過父母,所以父母這時候的教育宜「曲線救國」,不要以為可以通過說教來解決問題。知道孩子重視朋友,害怕被排斥,但是又擔心孩子染上惡習,那就儘量在孩子的學校或班上找一些三觀接近、重視教育的父母,創造機會讓這些孩子一起活動。關注孩子的朋友圈,幫助孩子結交更優秀的朋友。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對付,就是因為不了解。而這份不了解背後,和父母的心態息息相關。

面對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舊需要保持這樣的學習心態,提前準備,做好應對措施。當孩子真的有一天開始叛逆、開始頂嘴時,你能真正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生階段。

來源:常青藤爸爸

相關焦點

  • 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怎麼慢慢磨滅的?
    有一篇名為《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的良好親子關係為何突然毀於一旦?》曾刷屏網絡,原因是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6.28%的孩子,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 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的良好親子關係為何突然毀於一旦?
    看點近期,北京一項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孩子對父母極度反感,甚至痛恨。日益嚴峻的親子關係問題,擺在了家長面前。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教授Blakemore認為,孩子之所以出現叛逆、衝動、自制力差等各種問題,其實是青春期大腦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情感」與「理智」的衝突。
  • 植髮群體超半數為90後 2020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
    植髮群體超半數為90後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有超過 2.5 億人正飽受脫髮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其中,大批90後也已經加入到脫髮的陣營中。總臺央視記者走訪發現,熬夜、喝酒、燙染是造成年輕人脫髮的部分原因。而對於這些飽受脫髮困擾的90後年輕人來說,購買生薑洗髮水、佩戴假髮、植髮都是應對脫髮的選擇。
  • 極度討厭一個人怎麼辦 可以不理她
    世界上每個人的三觀都會有一定的區別,能夠遇上三觀一樣的人其實是很難的,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極度討厭的人,那麼在極度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現在我們就一起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兒子,父母年紀大了,3歲弟弟交給你了」兒子的回答讓父母心涼
    有兒有女是很多父母的夢想,畢竟誰都想一邊有兒子防老,一邊又有女兒孝順。 不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尤其是90後,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
  • 失望的句子_心涼到極點的句子
    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失望的句子_心涼到極點的句子,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失望的句子_心涼到極點的句子(一)1.別去打擾他,別一有什麼都想和他分享,別滿腔熱血說完只剩下尷尬。失望的句子_心涼到極點的句子(三)1、一輩子很短,要學會珍惜和把握,不要把你的情和愛,留到下輩子。2、不要擔心自己會過不去,時過境遷以後,那些都不值得去擔心。
  • 衰衰增加零花錢有竅門,一哭二鬧三上吊,父母不給究竟對還是錯?
    前言:我們現在處於學生時代,是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的,大部分都是依靠父母給的零花錢,然而有一部分同學總覺得父母給的零花錢不夠花,衰衰也是這種想法,回家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希望父母能多給自己一點,但是他的父母壓根不管他,至於父母不多給我們零花錢對還是錯?就讓我們從文章中尋找真相吧。
  • 有人說老師打學生有錯,如果換作父母管教孩子,是否也有錯?
    導讀: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在我們小時候,如果被老師打了,家長們也會認為這個老師是在盡心盡力的教育著我們,並不會有太多其他的想法,但到了現在,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家長們的反感。現代教育下,更主張尊重學生個人的人格,教育部門也有明令指出,禁止老師體罰學生,於是現在的教育方式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師們也都以說服教育為主。但是,也有人說,老師打學生有錯,如果換作父母管教孩子,是否也有錯?一、家長是否適合用棍棒教育?
  • 小學生考試「2.3+3.7=6」被判錯扣分,父母提出疑問:哪裡錯了?
    尤其是每次孩子考完試之後,家長一定會去認真地審查試卷,分析是哪裡出了問題,是因為知識點沒有掌握,還是因為粗心馬虎?找到原因,家長會幫助孩子進行仔細分析。 可是當父母看到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目:2.3+3.7=6,竟然被老師判錯扣分了,這不可能錯了,如果錯了那正確答案是什麼?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跟老師了解情況。
  •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會開始討厭父母?很可能和這些有關
    ,還總是不聽話,還會討厭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為什麼和父母不親近,還會討厭父母? 3、孩子需要理解 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犯錯,犯錯之後怎麼解決才是重要的,解決之後還犯不犯也是重要的,只要最後孩子懂得改正錯誤就可以了, 可是,有的家長記憶力出奇的好,孩子犯一次錯都能記住
  • 《風犬少年的天空》「好孩子」馬田,從順從到叛逆,究竟錯在誰?
    或許人們對乖孩子的要求太過嚴苛,嚴苛但不允許他們犯任何一點點錯。在電視劇《風犬少年的天空》中,馬田的人生其實就是如此。01.在人們一慣的認知中,馬田向來都是乖孩子。可是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就真的一點錯不能夠犯嗎?就真的要做到十全十美,才能夠繼續給大家樹立榜樣嗎?的確,在人們眼中就是如此。他們對好孩子本來就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在他們的眼中:好孩子是不能夠犯錯的。
  • 心理學家給出2個心理療法,讓你從極度自卑,變成死不要臉!
    就像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孩子,會變得沒有勇氣,性格更加偏向於文靜和軟弱;一個人在學生時期,經常被家長和老師批評,就會在心理留下陰影,長大後會變得不自信。2、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如果一個人的父母是有高度掌控欲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束包括方方面面,需要孩子時刻聽從自己的安排,會使得孩子嚴重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遇到事情不會自己做決定,對父母過度的依賴。長大後就會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 藍盈瑩在《浪姐》中不斷得罪人,她究竟錯在哪裡?
    藍盈瑩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也是一個很耀眼的姐姐,她的初秀舞臺就有驚豔的亮相,還得了第一名,也讓她被廣大的網友熟知,大家剛開始都很喜歡她,也對她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她後來在節目中的一些言語和行為卻是讓人看不慣,也讓很多的姐姐對她喜歡不起來,在和這些姐姐的相處中,大家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共情能力低,功利心很強,看上去有心機的人,所以讓很多的觀眾吐槽不已,也讓很多的小姐姐不喜歡。
  • 三十而已:現實中存在顧佳這樣完美的人嗎?她究竟輸在了哪裡?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許多網友紛紛質疑現實中真的存在顧佳這樣完美的人嗎?她在這段夫妻關係中究竟輸在了哪裡?那麼現實中真的存在顧佳這樣完美的人嗎?劇中的顧佳善於社交,她可以輕鬆處理好公司和家庭的各種事宜。她能屈能伸,想盡各種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她特別自律,同時也會要求丈夫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她雖然是一位全職太太,但卻經常參與到公司的管理中,全心全力幫助丈夫的事業。
  • 極度討厭一個人要怎麼辦?這幾個方法讓你輕鬆解決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和有些不願好好相處的人出現在你面你,有時會做令你一些討厭的事情。那麼極度的討厭一個人該怎麼辦呢?在下面總結了幾個辦法。  討厭的意義在不同的人理解會有不一樣的意思,但基本的意思還是差不多的那就是惹人厭煩、令人心煩、不喜歡的。
  • 7種有毒父母,你的父母是哪一種?
    這一句可能是眾多孩子心理的陰影,多少父母打著愛的名義逼著孩子幹了多少不願意的事情。這其實就是蘇珊博士根據大量真實案例列舉出最常見的有毒父母行為中的一種,那就是操控型父母。,從大學選專業到成家立業生小孩一直都遵循著父母的意願,雖隱隱約約知道哪裡不對勁但還是找各種理由讓父母這種行為"合理化"。
  • 高三學生「最討厭」的4句話,尤其第3句,大多數父母都說過
    越是到高三,學生反而越要提高自己的自覺,努力學習爭取取得一個好成績。為了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態,家長經常把4句話掛在嘴邊,尤其是第3句,幾乎每個父母都說過。 在這一年,他們會限制孩子的很多行為,一旦孩子表達出不滿意,他們就會說:「高考最重要,其他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但是由於高考的壓力過大,很多學生只能通過一些興趣愛好來緩解自己的壓力,但是這一途徑也被阻止,他們就會非常煩躁,認為父母不考慮他們的心情。
  • 地理老師雷亞鳴:《黑豹》中的瓦坎達,究竟在哪裡?
    作為一名地理老師,當初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腦子裡就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黑豹所在的國度瓦坎達,究竟在哪裡?今天這篇文章,就當是對逝者,最後的緬懷。在電影裡,《美國隊長3》出現過一則新聞報導,裡面瓦坎達地圖一晃而過,根據截圖,我們可以發現,它的位置基本與官方資料給出的位置一致。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我在地圖上重新標註了一下瓦坎達的大概位置,如下圖所示。
  • 學生成績差,感到自己很差勁,認為老師很討厭自己,怎麼辦才好?
    學生成績差,老師就真的很討厭學生嗎?如果只是成績不好,老師就討厭一個學生,這說明老師是很看重成績的。不過,有時,也存在誤解的情況。為什麼老師會討厭成績差的學生呢?每個老師都希望班上的同學能考出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學校,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孩子的命運也就不一樣了。有時老師一急起來,就會批評孩子。這在學生眼裡看來,會認為老師很討厭他,但其實老師是因為恨鐵不成鋼,而並不是討厭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對老師來說,老師是把學生當作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說話時沒有注意太多。
  • 一說感恩父母就讓學生下跪,這個老師真的錯了
    「跪拜」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國人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而關於「跪拜」的新聞,近年來更是不時見諸各種媒體報端。12月17日,安徽蚌埠一小學的趙老師就對學生又進行了一次跪拜式感恩父母教育。趙老師表示,剛開始讓學生跪下來的時候,學生有點不樂意,老師解釋說,「你們跪下,這是給你們父母跪的,我跪下是給我父母跪的」,孩子們才接受,立即和老師面對面跪拜父母……(12月18日西安商報漩渦視頻官方微博)按照該老師的說法,這次讓孩子下跪——給自己父母下跪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