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微信號:qshd126 茫茫人海 相識便是善緣☯
眾所周知,蝙蝠在夜間飛行的時候,可以發出我們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超聲波在蝙蝠飛行路線上碰到其他物體,就會立刻反射回來,蝙蝠接收超聲波的回聲定位來判斷周圍的空間方位。換言之,當蝙蝠在黑暗當中飛行的時候,它的世界裡只有不間斷的震動。
至於青蛙的眼睛,則只能識別運動的物體,面對靜止的景物,青蛙則熟視無睹。換言之,在青蛙的視覺裡,只有永無止盡的運動,不存在相對的靜止。
最奇怪的是魚,一隻眼睛長在左臉,一隻眼睛長在右臉;又或者是比目魚那般,兩隻眼睛懟在一起——我們因而完全無法想像魚的視覺究竟是個什麼圖景。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南華經·齊物論》
不用說動物在認知世界的時候,與我們人類差距甚大,就連我們人類自己,面對同一番景物,也常常能夠看到彼此完全相反的東西,正是:
因此,所謂的「純粹客觀世界」,到底是否存在?整個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
或者說,這天地宇宙,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樣子嗎?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在吾等人道眾生的視覺認知之外,天地宇宙還有另外一番模樣?
現代自然科學,預設了一個純粹客觀世界的存在,認為宇宙就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汪洋大海,而我們,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所以需要不斷向外擴張、發現和徵服。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個話完全不留情面,直指現代自然科學的鼻子,說:年輕人你方向搞錯了,宇宙不在外面,而在裡面,你越是向外探索,你距離宇宙的真相(天道)就越遠。
於是,在我們的常識之外,道教哲學提出了另一種世界觀:天人合一。
所以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才會說:你的內心,就是你的世界(宇宙)。
夫心者…… 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
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
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
世界不在心外,而在心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反之亦然。
天、人之所以能夠合一,乃在於天、人本來就是一體的,吾人之所以無法理解和體驗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了,忙忙碌碌,每天為生計或名利所困。
在《南華經》當中,有一個故事,說是在魯國有個叫梓慶的工匠,經由他所製作的「鐻」(在鐘鼓兩側作支撐的柱子,形象似虎),就好象真的老虎一樣,難辨真假。於是魯侯就向他詢問其中的訣竅。
梓慶說,他的訣竅就是在開工之前齋戒靜心,齋戒三日,忘記了功名利祿;齋戒五日,忘掉了工巧技藝;齋戒一個禮拜,仿佛連自己的四肢形體也跟著忘掉了,也忘記了還有朝廷和公王,外界的紛擾漸漸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內心的絕對專注,於是他就進入山林,直接從合適的木材當中看到鐻的形態,然後把木材多餘的部分去掉,心目當中的鐻就被打造出來了,其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或許就是因為梓慶本人已經與天地合一。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通過齋戒靜心,工匠梓慶忘掉了塑造並限制「小我」的生計、功名、技巧、肢體,從而能夠與更大的自我——天地宇宙——相應,將老虎的模樣(宇宙當中的一份子)栩栩如生地雕刻了出來。
在這個雕刻過程當中,梓慶不是去向外「模仿」老虎的形象,而是將自己的生命境界擴展至天地宇宙之後,「從中取出」一個老虎的形象。
通過齋戒靜心,忘小我,合大我,然後抵達天人合一之境,將天地宇宙容於一心,又豈止工匠制鐻?宋元以後久負盛名的道教雷法,其根本理論也是如此:
道者,靈通之至真;法者,變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則變化無窮矣。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
雷霆者,乃天之功用也。且夫人身與天地合其體,太極合其變。天地五雷,人本均有,是性無不備矣。
修道,根本而言是修心,擴展心量,神遊太虛,與天地合,天地長存,而吾亦長生矣。
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
然則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強名曰道,強名曰神,強名曰心,如此而己。
由是觀之,豈不大乎?豈不貴乎?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
微信號|qshd126
命理佔卜|風水諮詢|道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