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彭斌主持新聞發布會(記者 趙嘉 攝影)
今日,雲南召開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文化繁榮發展專題發布會。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江紅女士發布新聞。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江紅髮布新聞(記者 趙嘉 攝影)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王江紅:感謝大家出席今天的文化繁榮發展專題發布會,關心支持我省的文化發展工作。在省委宣傳部的統一領導下,「十三五」期間,我省加快建設民族文化強省步伐,推動雲南文化繁榮發展,在六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王江紅:
一是藝術創作進一步繁榮。
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擊疫情等主題,全省新創、原創大型舞臺藝術作品50餘臺,創作了《農民院士》《流芳》《梭羅花開》《獨龍天路》《白鷺歸來》《鄭喇叭外傳》等一批文藝精品劇目,真切書寫、謳歌了新時代。維西縣傈僳族《瓦器器》獲得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我省入選「中國文化藝術之鄉」20個,命名「雲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6個。重大文藝活動精彩紛呈。先後成功舉辦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雲南省新劇目展演、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雲南省青年演員比賽、昆明美術雙年展、雲南省新年戲曲晚會等活動。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公共圖書館151個、文化館149個、美術館4個、非遺中心27個、鄉鎮文化站1445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442個,實現省、州、縣、鄉、行政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全覆蓋,並向自然村延伸,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文化惠民常態推進。舉辦「奮鬥杯」雲南省群眾文藝作品大賽、「建設者之歌」農民工文化節、群眾文化活動「彩雲獎」等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大篷車·千鄉萬裡行」「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戲曲藝術進校園」「彩雲之南等你來」夜間文藝演出等惠民演出活動,完成惠民演出48283場,觀眾人數達6000餘萬人次。
三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提高保護傳承水平,推動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取得重大突破,文旅部和國家文物局已將其列為申報2022年世界文化遺產首選項目。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麗江古城、紅河哈尼梯田)、正在申遺1項(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有世界自然遺產3項(三江併流、石林、帽天山)、世界記憶遺產1項(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0項(居全國第10位),可移動文物42萬件套、78萬多單件(居全國第12位),我們嚴守文物安全生命線,連續3年未發生文物安全事故。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91處,中國傳統村落708個(居全國第2位)。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5項(居全國第12位,目前還有23個非遺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並有「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兩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個傳統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28個雲南省非遺保護傳承基地,4家傳承人企業列入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大理州「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全國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案例,2個文物行政執法案例入選「第三批全國文物行政執法指導性案例」。
四是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推進實施「雲南博物館群建設計劃」,積極推動8種博物館集群和6個博物館群落建設,基本完成五華翠湖片區博物館群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備案博物館、紀念館157家。「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備案博物館、紀念館4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新建成備案博物館數量的三分之一,成為博物館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全省舉辦陳列展覽4511個,免費開放參觀人數總計9523萬餘人次。2019年,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參觀人次達3033萬,首次突破3000萬。
五是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出臺《雲南省文旅融合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打造文旅融合重點示範項目,目前,已推出80條精品非遺體驗線路和10條鄉村精品旅遊路線;建成省級文創園區37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8個,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進入全國首批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單位;成功打造「雲南印象」等41項精品旅遊演藝節目,舉辦46項國際性文旅活動和100多項體育旅遊賽事活動。
六是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依託獨特的區位條件和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我省不斷深化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增進文明交流互鑑。我省與文化和旅遊部共建和運營管理柬埔寨金邊、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緬甸雲南文化年」「德國雲南文化周活動」等活動,組織實施「歡樂春節」「文化中國·七彩雲南」「七彩雲南·文化周邊行」等品牌活動,持續舉辦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亞洲微電影藝術節、中緬胞波狂歡節、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目瑙縱歌節、瀾湄電影周等活動,組織開展中泰文化旅遊友好行、瀾湄文化行、中國—寮國旅遊年、中國—柬埔寨文化旅遊年等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夯實民意基礎,促進心靈相通。(雲南網上新聞發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