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曾經走過的一串串足跡,觸摸曾經生活的一圈圈年輪。
當我們在看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奔向小康的同時,也無法忘卻那些已經淡出視線的手藝行當,忘卻不了過去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那些「箍桶師傅」、「 米胖師傅」、「篾匠師傅」、「磨刀師傅」、「補鞋師傅」等等。
這裡我們通過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來感受那些現在看來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的「新生事物」, 追憶哪些歷歷在目的場景……
篾匠師傅: 曾經,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不少都是竹編的,如石籮、灰篰、竹筐、飯掏籮、篾席、谷篰、品田等,當時都得叫那些手巧玲瓏的「篾匠師傅」來家裡做,而且需要預約,並待茶待飯。這種「篾匠師傅」 隊伍,相信我們以前小的時候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張篾席破了再補,補了再用,可以一代傳一代。早些年毎當夏天來臨前,經常可以看到和聽到串村挨戶的篾匠師傅「補竹蓆喲……」的吆喝聲。同時,村民也往往用石灰去江下胡家洞等地換來毛竹,約好「篾匠師傅」 來家修補。(網絡配圖)
箍桶師傅:相信很多人小時候記憶裡還會有「箍桶師傅」挑著一副擔子,串村挨戶的聲聲叫喚著「箍桶,箍桶……」。當時村裡有個「箍桶師傅」 就會紅極一時。因為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箍桶師傅」,大小腳盆、浴盆、水桶、尿桶、尿勺、馬桶,都是「箍桶師傅」 的傑作。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塑料、五金及鋁製品的出現,箍桶這個行當也隨之消失了。(網絡配圖)
米胖師傅:對於現在90後以前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轟」 的一聲曾經是最幸福的禮炮,意味著香噴噴的「米胖」「 陀糕胖」 可美美品嘗了。
那時,經常可以本村村祠堂門口、大道地上,孩子們圍著「米胖佬」爆米花。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零食的豐富多彩,「米胖」 的市場逐漸被蠶食,「胖米胖」 的吆喝聲也漸行漸遠了。
(網絡配圖)
還記得那些童年裡的老行當嗎?你知不知道那些關於老行當的故事?
莫讓民間傳統手藝失落在歲月塵埃中 ……
來源:浣東街道
供稿:唐 祥
審核:吳鵬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