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院士在我國還是一個十分少見的群體,院士從目前來看截止到去年年底的時候共有1755人,但是時間來到了今年的3月已經又有多人去世,而從每2年一次的增選院士年可以看到每次也不過幾十人多的規模甚至還包含了不少的外籍院士,在我國院士隊伍當中年齡超過70歲以上的不在少數,但也存在了一些年輕群體,幾乎每次院士增選都可以看到40歲的群體只是這個體量佔比比較小罷了。
說到40歲的院士往往都是一些年輕有為的學術大咖,在我國的學術界,像施一公高福當年選為院士的時候也都沒到50歲,而說到高福和施一公兩位院士其實有過一些交集,兩人都在11年的時候經過了層層選拔最終當選,成為了當年40歲群體裡的兩位重要成員,而說到施一公對於他我們還是相當熟悉的,這位曾在國外具有豐富履歷的大學教授,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多年後回到國內的清華,為了就是實現自己的報國夢,進入到了清華後得到重用的施一公甚至還當上了副校長一職,作為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在他的手下曾培養出多位學術大咖,顏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如今的施一公已經不再滿足在清華的發展,為了可以實現自己創辦一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校,甚至在幾年前的時候辭去了清華副校長去了杭州,在這裡創辦了我國被外界看好的西湖大學,如今該校正在有序發展當中,而且前期的博士生培養與浙大和復旦一起聯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口碑。
高福的話,今年以來多次出現在電視和媒體的視野當中而成為了一位公眾人物,高福作為CDC主任卻備受不少人的質疑,而這位論文發表學術大咖,還有一個地方是很多人所無法達到的高度,那就是高院士先後在SCI僅僅這一個平臺就發表了五百餘篇的文章。
而說到高福,從其此前介紹來看,出身寒門,而且自己的家族中也出現了不少的人才,在山西當地具有一門9博士之稱(家中包括自己的話先後有九人拿到博士最高學歷)。
而對比高院士和施院士的人生軌跡,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曾在世界知名院校當中求學和任職,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僅從兩人高考考入的大學就有很大的反差,施院士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以保送生的身份從河南進入到了清華的生物學系學習,在本科階段表現突出的他甚至還被視為天才,在當時還獲得了提前一年拿到畢業證書的機會,施院士能夠進入到清華足以說明了他實力的強悍。
對比高福院士本科則要遜色很多,高福院士在70年代末的時候考上了省內一所本科院校(山西農大)其實當時這所大學在當時也是有很大名氣的,甚至還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後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該校卻淪為了一所二本,讓人唏噓不已,對才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