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小名叫蔣瑞元,譜名叫周泰,學名是蔣志清。後來,蔣志清在日本留學時給自己改了名字,叫中正,字介石。
蔣瑞元於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奉化溪口鎮。其父叫蔣肇聰,其母是王彩玉,祖父是蔣斯千。
蔣介石幼年時期非常頑劣,對此,他也從不諱言。在自撰的《先王太夫人事略》中,蔣介石自己承認:「中正六歲就學,頑劣益甚。」
蔣介石幼年十分頑皮,鄉親們稱這個孩子叫「瑞元無賴」,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熊孩子一個。
讀私塾時,頑劣的蔣瑞元給學堂的教書先生寫了一首詩,詩曰:「人之初,鼻涕拖,一拖拖到喜鵲窩,喜鵲窩裡兩個蛋,送給先生當早飯。」先生看了對此哭笑不得。
有一次,蔣瑞元犯了塾規,塾師舉起戒尺,要打他的手心,還未曾打著,他就自動倒地,邊滾邊哭著說:「哎呀!打傷了,要你賠!要你賠!」弄得塾師左右為難,束手無策。
蔣瑞元幼年頑劣,常在鄉裡與群孩嬉鬧,舞槍弄棒、耍刀使劍,傷及別人。
一次,他舞槍弄棒時,不小心打傷了小朋友。人家家長找上門來評理。蔣母王採玉大怒,立即把兒子關在房間裡想好好教訓一頓。不料,機靈的蔣瑞元躲到床底下。剛好家裡來了客人,他趁機逃了出去,王採玉追了半天追不上,氣得哭了起來。
蔣瑞元好鬥愛動,在溪口街上是出了名的。他常闖禍鬧事,有時甚至傷及自己。
有一年過年時,老蔣幹了一件事,當場不省人事,家人嚇得徹夜未眠。
事情是這樣的。
蔣瑞元五歲那年,過年期間,他上街看大戲。碰見有街頭藝人在賣藝。只見一個光膀大漢,腿微屈,臉朝天,左手叉腰,右手緊握一把劍,對準自己的喉嚨直刺下去,令人不寒而慄。之後,大漢將寶劍從口中拿出,自己毫髮無損!
人群中發出陣陣驚嘆聲。蔣介石十分佩服這個勇士,將藝人「吞劍」的每一個動作牢記在心。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全家人在正堂內合家端坐,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蔣瑞元吃飯時看著擺在桌上的筷子,腦中忽發奇想:那藝人會「吞劍」功夫,他的喉管究竟有多深?我要是把筷子伸進我的嘴巴裡,會如何?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蔣瑞元趁家人不注意,悄悄拿了幾根筷子,躲進房裡練吞「劍」功夫。
練功時,誰知,筷子頭剛「爬」進嗓子眼,蔣瑞元喉嚨突然發癢,一不留神,筷子掉進了喉管。
筷子進去太深,拔也拔不出來,喊又喊不出聲,蔣瑞元又急又怕,小臉憋得通紅,只得仰靠在椅子上,大張著嘴,兩眼翻白,哦哦哦大叫起來。
家人聽到「哦哦」叫聲,急忙衝進屋,被眼前情景嚇呆了,只見蔣瑞元兩眼翻白,冷汗直冒,已昏了過去。不省人事。
家人立即慌作一團,趕緊請來看病先生。經過一番周折,取出了筷子,蔣介石這才漸漸甦醒,但仍是口不能言,雙目呆滯。
全家人嚇得徹夜未眠,圍護在床頭,蔣介石的祖父蔣斯千更是惶急無措,隔一會兒就隔窗詢問一下情況。
第二天大年初一,天蒙蒙亮時,蔣斯千又一次隔窗詢問蔣母王彩玉:「孫子恐已啞乎?寶貝孫兒成啞巴了嗎?」蔣斯千深恐這個寶貝孫兒由此變成個啞巴。
蔣斯千話音剛落,蔣介石突然從床上一躍而起,朗聲答道:「我能說話,沒有啞!沒有啞!這吞劍功夫,看起來挺容易,做起來難。」
蔣斯千聽了,轉憂為喜,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
蔣瑞元童年時期好奇頑劣,給母親王採玉以及其家人平添了不少麻煩。成年後,每當他回憶起童年時所做的這些「荒唐」之事,蔣介石深自悔恨當初的胡鬧,在其母親去世後,他親自撰一副輓聯: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糜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