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們翹首以盼的《信條》於9月3日登陸內地,遺憾的是,本片未能如願「救市」:口碑兩極分化、票房不如預期,如果諾蘭重新回到影片上映前,不知他是否會選擇修改劇本或是推遲上映?但正如影片中展現的那樣,回到過去並不會改變未來,我們只能接受註定產生的結果。
本片在影院復工復產的中國地區上映,被給予厚望,然而票房表現卻被同期的國產戰爭影片《八佰》碾壓。《信條》在全球其他地區的票房表現也不容樂觀,遠比不上諾蘭執導的其他作品,就連製作公司華納兄弟也表示:公司需要就《信條》的票房表現重新評估全球電影市場狀況,此舉將可能導致《神奇女俠2》等影片推遲上映。
對於本片低於預期的表現,福布斯籤約撰稿人Scott Mendelson表示:「《信條》的任務並非獨力拯救電影行業,而是不惜一切代價讓影院活下去。」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當下,許多電影選擇了撤檔——如《黑寡婦》、《007:無暇赴死》;也有些選擇了轉戰線上平臺,如登陸迪士尼+的《花木蘭》、上線愛奇藝的國產大片《徵途》等,都各自找到了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生存方式。
相比於得到暑期加成、受到《八佰》刺激而得以恢復的中國影院來說,失去了新片和觀眾的美國影院卻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該片只在全美65%的地區上映,紐約州、加州等州的影院幾乎完全關門,索尼影視主席Tony Vinciquerra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信條》選擇在現在這個時候上映是個錯誤!」
在美國以及全球的其他地區,《信條》幾乎是唯一一部上映的大片;然而,該片在中國內地市場僅僅是諸多巨人中的一個。可見,本片對於國外影壇的「救市」作用要深遠許多。但是,正因《信條》身上承載著的「救市」責任萬般沉重、諾蘭的光輝耀眼非常、觀眾的期待高懸入雲,等到正片上映之時,極具實驗性的內容、高深的概念、震耳欲聾的配樂,讓許多經歷了疫情、想通過觀影來「爽」一把的觀眾感到雲裡霧裡、大失所望。
《信條》雖然披著熵原理、時間鉗形運動的「硬核」外衣,但內核卻仍是維護和平、拯救所愛和堅守正義,諾蘭借片中角色之口告訴觀眾:「不要試著去理解它,感受它。」
拋開玄奧的科學原理、透過眼花繚亂的視覺奇觀、撥開層層的迷霧,經過思考與思維整理後,迎接我們的是人性的溫暖和勇敢的力量,這一由果溯因的觀影歷程,何嘗又不是一次美妙的「熵減」之旅呢?
熵(shāng),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時,事物、時間都處在正向運動之中,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而熵減時,因果逆轉,每個結果都會逐漸倒退回其產生之初。
除此之外,還有「時間鉗形運動」原理,通俗來說,就是從某個時間點,順著別人的來時之路一點點走回去。《信條》中還衍生出了時間鉗形戰術——即正向和反向部隊各自按約定時間出發,各部隊按自己時間線開始作戰,直至旋轉門開始匯合,以此延續過去與未來,像鉗子一樣一開一合構成時間線交匯。
圍繞著這兩個基本原理,《信條》構造出了一個奇異的世界:通過未來技術研製出的旋轉門,人可以進行熵的增減,從而達到「回到過去」的效果。與其他穿越時空電影不同的是,本片裡的「過去」是真正的、時間意義上的倒退,一切事物都是由果溯因,甚至連氧氣也是逆行的,若熵增世界的人不戴上氧氣面罩,便會在熵減的世界裡窒息而死。
相比於諾蘭的其他作品來說,《信條》在概念上雖然十分超前,但卻不是最燒腦的一部。為了防止觀眾們產生視聽混淆,諾蘭特意通過色彩對正常的世界與逆時的世界進行了區分——用紅色代表熵增,用藍色代表熵減,這在影片結尾兩隊士兵分頭進行時間鉗形作戰時最為明顯。
還有片中角色們進行「時空穿越」的媒介是一臺簡單而直白的時間機器:來自未來科技的「旋轉門」,只要一進一出,便能進行熵增與熵減的無縫轉換。這些設置,很好地照顧了廣大觀眾,幫助影片基於複雜的物理原理構建起一個嚴謹而相對容易理解的故事。但,降低了觀影門檻的《信條》,真的得到了市場的青睞嗎?
諾蘭總是喜歡通過數個人物之間的愛恨糾葛來表現宏大的主題。《盜夢空間》的背後,是柯布夫婦的相愛相殺、《敦刻爾克》的背後,是平凡士兵的心靈波動、《星際穿越》的背後,是父女的動人親情。這次,《信條》聚焦於時下熱門話題——家暴上,由「爵爺」扮演的反派安德烈對自己的妻子凱特(伊莉莎白·德比茨基 飾)懷有極強的控制欲和佔有欲,用強大的勢力和兒子要挾著凱特服從自己。
特工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 飾)在通過凱特來接近安德烈的過程中,不光要拯救世界,還要拯救這位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子,也許有觀眾覺得:男主角應該舍小家為大家,將拯救人類這一天大的任務與拯救女主角凱特放在一起,是否有些「聖母心」呢?但最後,觀眾們突然得知:拯救「大家」與拯救「小家」重合在了一起,這個家庭的解放,經過層層的「蝴蝶效應」,竟成為了阻止世界毀滅的關鍵!
這樣的「反轉」,恰恰體現了諾蘭作品蘊含的人文關懷:人類正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組成的,每個平凡的個體,都各自有著自己廣袤的世界。我們相識的人、接觸的事物,使得人由獨立的集合不斷地產生交匯,最終聚集成為人類社會這一龐大的子集,因此,從一個「小家」中,完全具有反映整個世界的體量。
在逆轉的時空中,男主角一行人需要利用各種物理原理,與反派鬥智鬥勇,在本片中,諾蘭融合了許多特工\諜戰電影的要素,比如精準進行的計劃、天衣無縫的作戰等。此類電影經久不衰的背後,是人們對於智慧勇敢和冒險精神的嚮往,相信觀眾們在理順了《信條》的故事後,會對由羅伯特·帕丁森扮演的男二號尼爾背後悲情、壯烈的色彩驚嘆不已。
融合了家庭、冒險元素的《信條》,其實是十分具有普世性且容易理解的,以正常視角來看,這就是一個融合了硬核科學原理的、英雄拯救世界的傳統故事。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信條》自預告片發布以來,便吸睛無數,憑藉著逆轉時空的概念、高冷硬核的基調,吊足了影迷們的胃口,當本片定檔九月後,不少影迷擔憂:在缺乏大片上映的全球影市裡,諾蘭要如何殺出重圍呢?
新任「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曾在採訪裡講了一個故事:拍攝《信條》期間,他要參加新版《蝙蝠俠》的試鏡,於是找了一個蹩腳的藉口向諾蘭請假,結果諾蘭一眼就看穿了這個謊言,並小聲問他——你是要去參加新《蝙蝠俠》的試鏡,對不對?思維敏銳的「神導」諾蘭,仿佛看穿了世間萬物,許多粉絲被他神秘、博學、謙遜的氣質所折服,因此,不忍看到這位高高在上的「大神」跌落神壇。
遠處的風景使人心曠神怡、未實現的目標令人神往,但有些事情的發生,仿佛是必然的。在這個許多電影選擇「大撤退」的九月,諾蘭攜著《信條》逆流而上,相信在他的心中,因果自有定數。這位滿腦子神機妙算的「大神」,將會在這個「影視寒冬」中,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溫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