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麼當你面對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時,你又是如何面對的?是淡然處之,還是頹喪放棄?
其實,我們在失敗時,在面對挫折時,未必不能自我排解,只是有時候難免過於較真,而不能接受自己。那麼這個時候你可能就像李涉一樣,需要有人為你指點迷津了。
《題鶴林寺僧舍》李涉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雖然李涉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實在很少,關於他更多的資料我們也很難找到,但是僅僅是這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就已經足夠讓他名垂青史了。
第一句寫的是他被流放時的狀態:詩人在唐憲宗時期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至南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在被流放的過程中,整日就是昏昏沉沉的這麼一個狀態,終日無所事事,情緒極其低落。
其實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遭遇的這麼一個時期,當工作的人創業失敗、學習的人考試落榜,都難免會產生這種「終日昏昏」的情緒,恨不得永遠把自己麻痺在「醉夢間」,通過這種方式來逃避失敗的痛苦與失意。這個時候,如果大家有幸和詩人一樣,遇到一位能為你指點迷津的人,那是再好不過了。
第二句寫的就是詩人面對失敗的狀態:失敗讓人難堪。詩人已經躲在家很久都沒有出門了,某日推開窗發現春天馬上就要過去了。他心想:我已經錯過了那麼多東西,難道我連這最後的春光都要失去嗎?於是詩人強打精神,出門登山了。他想要通過美好的春光以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失意。
當然,這裡的「春盡」可不能單純理解為春光要走的意識,其實呢我們還可以理解為是詩人自己的青春歲月將盡,並且他不甘心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消沉下去,於是才有了後面的「強登山」。
第三句就是題目說的「偶遇高僧閒聊後」發生的事情了。詩人說去登山,最後卻來了禪院,有意也好,無意也好,總之這一次,是一次成功的談話。
佛家向來講究的是修身養性、淡泊名利,面對現實慘痛,學會寵辱不驚,笑對人生;不執著於過去,也不苦惱於現在,更不糾纏於未來。
於是,在與高僧的閒聊中,在這樣的感悟之下,詩人寫下了「偷得浮生半日閒」這句千古名句。其中的禪意,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琢磨。
其實仔細想想,現代人不正是缺乏這種「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心態嗎?他們總是汲汲營營,為了生活放棄了太多東西,可到頭來依然是一場空。
其實,偶爾學學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挺好的,這並非是消極面世,反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之道。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