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壇猶如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這裡臥虎藏龍,高手雲集,除了久負盛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咖之外,女詩人也不在少數。比如唐代有著名的四大女詩人,分別是李冶、薛濤、劉採春、魚玄機。
李冶,字季蘭,從小就對詩詞情有獨鍾,而且天賦極高。她六歲那年,就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其中有一句是「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就因為這首詩,父親卻認為此詩不祥,十分的不愉快。
原來古代有很多通假字,比如「架卻」通「嫁卻」,李冶的父親認為,這麼小的女孩子就知道待嫁女子的心緒煩亂,長大之後恐為失行婦人。後來李冶長到11歲,她的母親將其送到玉真觀出家修行,成為了一名女道士。
翻看歷史文獻,在《唐才子傳》中記載,李冶雖然為道士,但卻生性灑脫,專心翰墨,而且還擅長彈唱,對格律押韻方面也是很有造詣。唐代茶學家,被後人稱為「茶聖」的陸羽,和李冶志趣相投,還有一名僧人叫皎然也和李冶經常有書信上的往來。皎然何許人也?他俗名姓謝,字清晝,是東晉名將謝安十二世孫。
三人經常在一起舞文弄墨,在此期間,李冶逐漸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僧人,但由於是暗戀而羞於表達,便寫出了一首詩名叫《八至》。據傳說,李冶當時愛上的這名和尚就是高僧皎然,還有人猜測是其他和尚,至於真相如何我們無法得知,但是這首《八至》卻流傳了下來。
整首詩短短24個字,而「至」這個詞在詩中一共出現了八次,所以 《八至》才由此得名。這首詩全文淺顯易懂,但是深入分析卻發覺十分富有深意,並且在藝術造詣上也是登峰造極,下面我們一起欣賞李冶的這首奇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詩的首句「至近至遠東西」可謂開篇就直奔「至」的主題。這世間最遠的距離其實就是東西,兩個方向背道而馳,越走越遠。而南北和東西其實是相對的,兩個物體不管是南北的差距,還是東西的差距,在距離上來說都是相等的。
我們引申到人生的距離,就會感悟出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正如兩個人一東一西,時而靠近,時而遠離,因此才有至近和至遠的說法。
詩中的第二句說「至深至淺清溪」,也很容易理解。小溪水應該是清澈見底的,而且很淺,我們甚至能觸摸到溪底的鵝卵石。但是這種淺,有時候也可以變得很深,比如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溪水可以倒映出天上的日月星辰,天是深邃的,在溪水裡的投影也是深邃廣闊的。
第二句也說出了人際之間的關係,有時候兩個人心有靈犀,有時候卻形同陌路,就像溪水一樣,對方願意讓我們了解,就會清澈見底,如果對我們有所防備,就會帶上面具,讓我們無法窺測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詩中的第三句「至高至明日月」,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是最高的,我們只能遠遠地觀看,卻不能近距離接觸。古代也沒有登月的飛船,即便在當下,我們也不可能隨意去月球轉一圈。所以日月在我們的眼中,就代表著高遠和明亮、
如此類比到人事,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想要明察秋毫,就需要站在高位,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如果在底層,就如同井底之蛙,觀察事物就不在那麼立體,必然看不到事物的本質了。
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是詩中的千古名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愛情修成正果,就是彼此成為夫妻。夫妻之間可以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當然也可以不共戴天,分道揚鑣。有的人結成夫妻,彼此恩愛一生,可有的人結成了夫妻,反而仇恨越來越深,這樣的例子在古今中外隨處可見。
李冶最後的這句,短短6個字,卻把詩的意境再一次提升了一個檔次。詩人對愛情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領悟,一般人是很難體驗到這種境界的。這短短的6個字,把整首詩提高了一個新高度,堪稱是愛情中的箴言,流傳千古。
縱觀整首詩,我們可以想像李冶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她的這首詩和尚收沒收到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李冶不管是暗戀還是明戀,最終都被對方委婉地拒絕了。在那個年代,李冶作為一介女流,卻能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發出了「戀愛自由」的吶喊,是值得我們共鳴和尊敬的。
千百年之後,當我們再次品讀此詩,從短短24個字中,依然能看到一位白衣飄飄的女子載歌載舞,她的至情之語,於平凡處見人生真諦,讓我們在愛情上得到了極大的啟發。
今日話題:你對李冶這首詩有什麼獨到的感悟?歡迎在下方留言,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