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上海出品」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播出後,全劇到達率15.326%,每集平均綜合收視率1.045%,豆瓣得分高達8.8分,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15.8億,收視口碑雙豐收,直到現在,該劇回看用戶規模始終位列第一。
昨天下午,《在一起》專家研評會在京舉行,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在一起》用近乎白描的創作,為中國留下了一部研究這段歷史不可不看、不可不問津的影像記錄。」
圖說:《在一起》研評會昨天舉行 官方圖
真實,致敬平凡英雄
「觀眾的好評裡有一個詞高頻出現——真實,而且最大的一份認可來自一群武漢人。」高璇在昨天的研評會上說,她是《在一起》中《擺渡人》單元的編劇之一。
《在一起》取材自不同行業抗擊疫情期間的真人真事,通過《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10個故事單元,刻畫了武漢醫療工作者、各地援鄂醫療隊、外賣小哥、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 解放軍醫療隊、廣大武漢居民等平凡英雄群像。涓滴匯海,共盼春來,劇中的動人時刻鑄就了感人至深的螢屏瞬間。
圖說:《在一起》每個故事都有原型 網絡圖
這些劇中人物都有原型。例如,《生命的拐點》單元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張嘉益扮演的是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他的原型就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擺渡人》單元中,外賣小哥辜勇實則融合了兩類人,白天是外賣騎手,晚上是志願保障司機,角色原型滴滴司機王利說:「這次的經歷讓我知道沒有誰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
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表示:「正如一位編劇所說,我們不需要編,我們只是把我們最感動人和事『織』起來。《在一起》就是以偉大的抗疫精神為經緯,用真實的細節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織就這幅全景式的抗疫鬥爭的感人長卷!」
圖說:《擺渡人》劇照 網絡圖
藝術,克制加上情感
除了真實性之外,作為一部讓觀眾熱追的劇,《在一起》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是值得稱讚。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認為,「以紀實風格敘述當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的,有影視群星聯合飾演普通正劇性人物的短劇集,凸顯了電視劇類型的一些鮮明的美學特徵。」
「抗疫」本身就充滿淚點,僅憑新聞就可以讓觀眾淚溼眼眶,而《在一起》並不會刻意煽情,甚至可以說是克制。《擺渡人》裡堅守自己崗位戰鬥的武漢外賣小哥辜勇,以一句「她是我奶奶」戳中觀眾心的淚點;《救護者》裡通過一系列長鏡頭將黎建輝剛深入一線救護工作中的緊張和不適應、以及醫院的真實情況展現出來,殘酷是抗疫的底色;但也不乏《方艙》中後期大家轉變心境協同抗疫的溫馨……國家衛健委宣傳司宣傳處副處長沈閏州表示,「《在一起》不僅是對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感人的點點滴滴進行回顧與呈現,更是通過藝術的手法告訴全世界,為什麼我們能打贏這場抗疫戰爭。」
圖說:《救護者》劇照 網絡圖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說:「一個沒有秘密的故事,居然還會贏得觀眾在電視機前流淚觀看,創作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以更加真誠的藝術匠心和更為飽滿的情感灌注,寫出了不同於新聞真實和紀錄片真實的這場偉大戰疫中的人與事。」
創新,展中國凝聚力
對於電視劇創作來說,當年策劃,當年完成劇本,當年攝製,當年播出……《在一起》也展現了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凝聚力。《在一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耀客傳媒、尚世影業聯合出品,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給予大力支持,參與的主創均為國內現實題材創作領域的一線人員。
圖說:《武漢人》劇照 網絡圖
不僅時間緊,而且任務重。《在一起》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冬季,可是拍攝期間天氣已經轉炎熱,「反季節」拍攝成為的最大難題: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下,演員們往往要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和雪地靴,再套上不透氣的防護服,一場戲下來就是滿身的汗。另外,春天的滿城綠意,也是拍攝中極難規避、需要大量特效去進行後期擦除的「穿幫」之處。此外為還原真實,演員們基本都是素顏出演,很多戲份更要戴上口罩拍攝,幾乎全程只能靠眼睛演戲。在眾多困難面前,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在昨天的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認為繼承了中國電視劇記錄時代的優良傳統,從中國電視劇誕生之初時創作的《一口菜餅子》到《黨救活了她》,還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紅花》,「這些作品裡都具備新聞紀實、報告文學等特徵。」同時,展現「小人物」的英雄壯舉,豐富了電視劇對於英雄的塑造方式。酈國義說:「今天的文藝創作者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而這場偉大的抗疫人民戰爭就是一部人民創造的史詩!」(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