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照相館:定格時代的美好記憶

2021-02-07 揭陽發布
照相館,承載著一個人、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情懷。在上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韓祠街頭有一家名叫「紅日」的照相館,曾為老揭陽的文化與風情留下無數影像,多少普通百姓的第一張生日照、工作照、結婚照、全家照,都在這裡「出品」。在人們的心裡,這個名字響亮的「老字號」,不僅僅是一個拍照的地方,更是一位忠實的記錄者,見證著幾十年來揭陽人民生活的巨變。


紅日、工農照相館舊址位置圖。 阿龍製圖



「這裡原來就是紅日照相館,在2005年的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改造成為現在的模樣。」在榕城區韓祠路南段西側距路口不到100米處,中山街道店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姚文生指著「大中華」商街的一家「私房菜」店鋪告訴記者。作為歷史人文和商貿傳統相結合的老街區,如今的韓祠路已是年輕人的淘寶之地,是熱愛小吃一族的美食天堂。在綠意盎然的樹陰下和翻新的復古建築中,昔日的紅日照相館早已無跡可循,即使是轄區居委會幹部,也只能憑藉自己的記憶,判斷出它大致的方位。然而,這並不影響周邊群眾對它的深刻印象。


店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姚文生(右)帶記者到「紅日」舊址前採訪。阿龍 攝


從1982年以來一直在韓祠路31號開店的林俊河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韓祠路成衣、鞋類、小商品商鋪林立,是榕城商業最繁華的一條商街,其時的紅日照相館是這一帶商店中顯赫的一員,就開在學宮斜對面,門面不大但非常顯眼,櫥窗裡經常變換著客人的照片,路人每每經過都會忍不住瞄上一眼。因為是全縣證件照指定的拍攝單位,幾乎所有的「老揭陽」都來這裡拍過照留過影。



揭陽縣的照相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從1990年《榕城鎮志》中,我們了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榕城同業公會有36個,影相業公會就已位列其中。而根據1993年《揭陽縣誌》的記載,照相業中最早開業的是衙前的容真照相館,以後逐步發展,至解放初期,縣城有8家照相館,主要商號除了「容真」之外,還有中山路的「中華」、韓祠路的「麗精」、「珠江」、西馬路的「藝光」和北門的「廬山」等,當時,這些相館均為私人經營。直到1956年,榕城對私營工商業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照相業這才歸屬縣飲服公司管轄。初時縣飲服公司轄下有10家相館,經多次撤關合併,至1958年,僅存下2家,即後來的紅日和工農照相館。


「照相館在五六十年代屬於新興的特種行業,需要經公安部門審核批准才能經營。其時,『紅日』和『工農』是為數不多的國營相館,主營人像攝影,業務涵蓋集體照、家庭照、兒童照、黑白照、證件照等。工作人員之間還會經常輪崗交換。業務尤以50~80年代最為紅火。特別是80年代第一代居民身份證開辦期間,店裡員工更是日夜加班,前來拍照的人都要排隊等候叫號。」紅日相館昔時負責人許楚填老人這樣回憶當時照相業的盛景。


80年代初,揭陽照相業發展勢頭強勁,個體照相戶相繼出現,每逢節日,於西湖、進賢門、東風廣場等公共遊樂場所都設有照相攤點,為遊客服務。此時,相距不遠的兩家國營照相館——「紅日」和「工農」,因拍攝水平精湛成熟,業務量在整個照相業中仍然遙遙領先,是榕城人家喻戶曉的「老字號」。


1949年11月10日,由容真相館拍攝的揭陽縣黨政軍民「三慶大會」遊行場面。相片右上角有「容真」字樣。資料圖片



翻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照相館的人照,臉部飽滿光潤、眉目如畫,每一張照片都飽含了厚重的工藝和耐性。


「傳統的照相行業,從布光、照相、衝印、整修、上色、曬片、裝框等要經過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很多講究,一張照片從拍攝到完成,花時需要好幾天。」據許楚填老人回憶,以前都是用黑白大座機拍照片,由於設備簡單,修理底片尤為重要。底片往往要經過極其細緻的修整才能衝洗,底片修完衝洗出來,還要在照片上進行二次修理和手工上色。工具從鉛筆換成了特製的毛筆和刮刀,顏色也是上色師傅自己調配,考的都是相館師傅的真功夫。


採訪中,許楚填向記者展示了其早年的一幅油彩作品,油彩照片需要相館師傅憑藉經驗和耐心,用指腹點顏料,在棉花團的配合下一點一點上色、打光,容不得半點差錯。這項代表了當時最前沿的油彩技術,最終製作出來的照片特別光亮好看,能夠保存幾十年不褪色,是當時照相館的招牌絕活。


許楚填老人向記者展示自己當年用油彩技術製作的老照片。張馳 攝


「當時,照相館的攝影師職稱證書都是要上省城參加考試才能取得的。」據許楚填介紹,1983年恢復技術職稱考試,在第一批省一級照相師考試中,全省僅有28人取得資格,其中揭陽佔了4人,許楚填和同事徐謝武、林德平、江章武都名列其中,成績在當時的潮汕地區屬於比較靠前的。此外,國營照相館一批經驗豐富的照相師、修片師,如沈育秋、林印石、林春愉等,也都是各有看家本領的精幹人員,雄厚的技術力量,鑄就了照相館的「金字招牌」,也使得國營照相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保持了較為可觀的營業收入。


而由於是公安部門審核通過的特種行業,當時的國營照相館,還承擔著縣委重要的政務活動拍攝任務。每逢縣裡有重大活動或慶典,相館都要派出最好的師傅前往跟隨拍攝。彼時大家都十分敬業,許楚填等攝影師經常扛著相機騎著自行車下鄉拍照,各個鄉鎮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照相館也因此積累、保留了老榕城大量寶貴的鏡頭和原始的光影資料,忠誠地記錄下城市變遷的每一個重要瞬間。


工農照相館舊址。 阿龍 攝



「早前照相比較奢侈,拍一張照片的錢相當於買一斤肉。因此上相館拍照本身就是一件隆重的事。」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市民李女士至今念念不忘。她稱,那個年代,只有家境還不錯的人家,才會在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人過生日、結婚這樣的大日子裡,來照相館照一張相片。



孫女士,曾居住在中山路北端,她說在那裡居住的10多年裡,每年吃完除夕年夜飯,一家人就穿著新衣,到路口的工農照相館拍「全家福」。上相館拍照成為家裡過年的一個重要「節目」。


在精神生活並不豐富的年代,去照相館拍照,堪比普通家庭生活中一場重要的儀式,甚至成為人生特定階段的標誌物。


「照相要排隊,有時候還要找關係,要是誰能認識相館裡的照相師,在朋友眼裡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情。」1980年,女知青張妮娜和幾個在地都青年農場下鄉的女知青同時回城,其中有一個好姐妹被分配到了工農照相館工作,幾個女知青通過她的關係,到工農照相館留下了回城後第一張合影。至今,這張照片都被幾個好姐妹完好地保存著,為那段青蔥歲月留下了珍貴的紀念。


熱心讀者張妮娜珍藏的1980年返鄉知青合影。


在她的印象中,照相師傅用一臺老式機器,按著氣囊快門拍攝,那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深深刻在她腦海裡,「記得最清楚的是,因為我們拍照喜歡頭抬得很高,老師傅一再要求大家頭低一點兒頭低一點兒,雖然比較彆扭,但拍出來的效果很好。


照相館裡,凝結著每個人不同的瞬間,也定格了人們關於時代的美好記憶。在攝影愛好者陳耀雙眼裡,影像資料隱藏了特定年代的情感故事、人生故事和家族故事,是社會發展最客觀的反映,時日越久,越具有情感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的認知價值。



時代在變化,人們對拍照的需求也在改變。照相館師傅手裡的鏡頭,不僅記錄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時刻,也串聯了時代的點點滴滴。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照相業的發展,照相館不再「高冷」。但此時的照相手法依然單一,人們在鏡頭前也仍顯保守拘謹。其時,國營照相館曾經在牆上掛出了明文規定,不準奇裝異服,不準濃妝豔抹,不準燙頭髮,只能穿一種顏色的衣服。


到了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揭陽人在鏡頭前變得越來越新潮,越來越時尚。這一時期,揭陽人的審美逐步發生變化。人像藝術照開始流行,拍攝素材更為豐富多樣。塑料花、太陽帽、黑墨鏡成了時尚人士青睞的道具,燙大波浪頭、連衣裙、遮陽帽、蝴蝶結,是女孩子們喜愛的裝扮,男青年穿起了運動服、喇叭褲,帶著「蛤蟆鏡」。服裝色彩也一改單調的面孔,變得絢麗多彩。這些流行趨勢,都在照相師傅的鏡頭裡一一體現出來。



「老榕城人誰家沒有幾張年代感十足、當時卻感覺十分洋氣時髦的照片呢?好像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大家比較喜歡拍軍裝照、水手照,覺得特有型。後來西裝禮服流行開來,國際名牌又開始『吃香』……照相給那個不算富足的歲月裡帶來了難得的驚喜和期待,也烙下了許多年代的印記。」曾在工農影樓當過學徒的徐先生說起當時的情形如數家珍。


據他回憶,從80年代開始,國營照相館內部的布景慢慢發生了變化,單一的背景布變成了水彩粉手繪的巨型背景,在這一時期,無論是詩意的小橋流水,還是浪漫的海邊風情背景,都受到當時的時尚人士所歡迎。「為適應時代要求,當時飲服公司還專門派員上長沙學習參觀。回來以後,管理層借鑑先進經驗,率先將工農相館的場地擴大至400多平方米,相館容納拍照的人數一下子提高到100多人。」徐先生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


90年代,私人影樓逐漸發展,婚紗影樓逐步走俏,之後,數位相機流行,人們拍照有了更多的選擇,本真樸素的「照相館」三個字,也越來越多地被「某某攝影」「某某工作室」「某某影樓」取代。受行業變化影響,國營相館昔日風光不再、業務量大幅收縮。為搞活市場經濟,適應社會發展,國營門店改由個人承包,其間,一些有「國營」情結的老市民仍然鍾情於老照相館的拍攝,證件照、衝洗相片、修復舊照成為這一時期傳統照相館的主打業務。一直到2005年,舊城改造,紅日相館宣告關張,至此,以「紅日」為主的國營照相館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那些散落在老揭陽人手裡的老照片,凝固了光影,見證著時代。

相關焦點

  • 《八月照相館》:定格的美好
    關於韓國經典愛情片《八月照相館》的評述,可以和之前嘉豪同學的評論「曇花一現也美麗」對照參看。珂通是道具角度、嘉豪是人物角度,都談及了愛與死以及平淡的美好。以下為正文。電影《八月照相館》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愛情片。
  • 老式照相館 讓幸福定格
    劇中的老式照相館始終堅持服務原則,為顧客拍出最好的照片。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家照相館,延續著30多年的經營守則,兩代人堅持為廣大街坊留住紀念性瞬間。這家老式照相館便是高埗鎮的高光照相館。街坊在照相館「留下」青春幾年前,《重返二十歲》登上大銀幕,遲暮之年的女主人公走進「青春照相館」,體驗了一把曾經的年輕光陰。
  • 八月照相館 | 定格
    歌手李健有一首歌叫《八月照相館》,這首歌萌生自1998年韓國同名老電影,與《傳奇》一起收錄於2003年的專輯《似水流年》。他說:「一直也說不清楚為什麼這部平淡無奇的同名電影會牢牢的抓住我的心,讓我有種衝動為它寫一段音樂,就把它獻給所有鍾情於此片的朋友吧。」
  • 時光照相館 | 中國有故事
    一次次快門和閃光燈下,定格的是面孔,是回憶,是多彩的人生。一間小小的影棚,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中國老百姓愛美的時代從這裡開始,無數人在這裡留下了珍貴的記憶。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第17集:時光照相館今天,你自拍了嗎?
  • 這個國慶假期,他們將幸福定格在了大北照相館裡
    這位正在為顧客調整姿勢的老人,是大北照相館的老攝影師趙增強。趙增強1975年,18歲的趙增強從技校攝影專業畢業後來到大北照相館,這一幹就是40多年。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照相機、手機還沒普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常都是家裡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才會到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
  • 太原首家復古照相館!穿越時空定格美好~
    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麼期待了你有多久沒有衝印一張照片了你又有多久沒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合影照相了所以本期達人就給你們推薦這家詮釋極致美學情懷復古照相館3.本相館所提供的服務全程無任何隱性消費。TAOYUAN PHOTO坐落於粟海酒樓,是一家老照相館
  • 八月照相館,多樣 的人生
    很少看韓劇,也沒有多少時間享受坐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愉悅,曾經和朋友討論過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過了很久,可仍然記得。甚至有些畫面,依然清晰,有些東西,說不出什麼時候會想起。像這部電影,這個晚上,一個人的房間,莫名的想起來,我一直相信,該相遇的,都是註定的,像這部電影,它叫《八月照相館》。故事很簡單:男主角經營一家照相館,一人完成所有的拍攝衝印工作。
  • 美顏時代,你還願意去照相館拍照嗎?
    在杭州蕭山臨浦鎮老街,有一種懷舊,它仍能被觸碰,它就是臨浦照相館,從1953年到如今,它歷經了將近70年風雨。它的存在,仿佛在訴說,那些美好的時光從未消逝。1953年,曾在中沙街開照相店的柳吾元先生買下了一間房子,開始在山陰街營業。1956年,政府把當時臨浦集鎮上的三家個體照相館合併成一家集體照相館,成為臨浦曙光聯合生產合作社的一個部門。1968年,這個部門正式改名為臨浦照相館。
  • 愛情最美好的存在就是《八月照相館》那樣
    總有一天,我們都將老去,那些所謂的「刻骨銘心」終將順著時間的印跡褪散淡化,留在腦海的至多也就一個印象,怪只怪年歲的增長負荷不了記憶的長河,如同一張破碎的漁網,再也經不起魚蝦的百般折騰。假如還有一個方法能夠留住年華的腳步,我想就只有《八月照相館》裡所述的那樣吧,「我明白,愛情的感覺會褪色,一如老照片,它會令你會長留我心,永遠美麗,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 ...拍照去杭州照相館!」說出你和杭州照相館的回憶,我們請你拍全家福
    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這一天,一輛大巴車開到了位於青年路上的杭州照相館門口,真的就從大巴車上下來了30多個人,一個大家族老老少少,全都到齊了,隊伍浩浩蕩蕩。老父親下車後,看到杭州照相館幾個字時,特別激動,一定在這個招牌下面照一張全家福。
  • 李健:《八月照相館》
    今天要介紹一部電影——《八月照相館》。SLQ知道ta其實是因為聽過李健在看完同名電影後創作的同名歌曲。
  • 有一種記憶,叫「人藝相館」……
    由於那時是計劃經濟時代,所以建水城裡,就有這一家規模大一些的照相館。雖然縣城北門後來又增加了家公立相館——州商校照相館,但不少人都喜歡在人藝相館照相。這大概除了人藝相館地處東門鬧市外,還有一種原因,便是「老建水情結」。
  • 聖潔之光 | 《八月照相館》歌曲賞析
    《八月照相館》是不少聽友鍾愛的一首創作,這是一首為同名電影所寫的一首歌,收錄在2003年發行的專輯《似水流年》中,由王海濤作詞,李健作曲。在李健2013年的專輯《拾光》中,將交響樂融入編曲中,第二次收錄。在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三季的第8期中,李健演唱的《當你老了》,在前奏中也融入了本首歌曲的旋律。足見李健對這首創作的鐘愛程度。
  • 《花兒照相館》熱議「老有所依」,網絡電影與時代共振
    由淘夢影業出品的《花兒照相館》以社會養老話題切入,講述了年輕的攝影師鄭義夢想著一夜成名,但他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屢次碰壁,機緣巧合下住進養老院,與養老院的「四大天王」之間發生的一段啼笑皆非又感人落淚的真情故事。青年實力演員彭禺厶搭檔老戲骨由力、李建新、李文波、馬書良等聯袂出演,有質感的表演帶來影片高質量的呈現。
  • 福利 | 兩位90後帥哥開了一間民國照相館,掀起了一股復古潮
    攝影,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定格了我們的青春。攝影是一門藝術,連接時空,記錄史實。它給大眾傳遞的是歷史,是現實,是時間與空間。攝影讓歷史定格,它穿越時間和空間,帶著它獨特的魅力向大眾傳遞一個美好的世界。把無數美麗的瞬間定格在那一刻,當記憶模糊絢麗仍在。
  • 人物專訪丨聽聽豐良藝美照相館吳東亮四十年的攝影故事
    我自幼喜愛畫畫,自然對照片圖像也很喜歡,高中畢業後,有事無事會去照相館看看,羨慕這個職業。當時的照相館,只有公有制,私人不得開這行業,若要買照相機,物質緊缺,公有單位,要預訂指標才能買,否則都很難,還要經過公安機關登記,那時的政治關理很嚴格,怕有特務什麼用途的。照相、暗房技術也很神秘,很深奧也很保守。
  • 八月照相館、春逝強力推薦!
    八月照相館韓國電影裡程碑式的存在。細膩、柔和、平淡、婉傷。這些名詞被廣泛用於後來的韓國電影之中,形成了韓國電影獨特的溫情風格。白開水一般的影片,白開水一般的生活,白開水一般的愛情。一語點評:安靜詳和的午後,請泡一杯清茶,沉浸電影其中,細細品味,感受這史上最美麗的八月照相館。春逝可以將之看做《八月照相館》的續集。與其他很多愛情電影的理想和矯情相比,春逝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展現了愛情最真實的一面。
  • 北平照相館 | 正午·視覺
    今天的視覺欄目,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家照相館,以及它所記錄下的時代影像。回國後,他便開設了一家照相館,叫德容(TE YUNG.)。德容,有品德的容貌。一看就是照相館的字號。傳統社會以德為美,容貌之美在於端莊正派,絕不是皮肉表面的漂亮好看。
  • 青春照相館
    那個夏天且不知道為什麼腳脖子上生了瘡,連著蚊子留下的紅腫,被我抓到冒膿流血,連為了拍照而特意穿上的短絲襪,也被凝固的血珠粘在腿上,撕脫不得。後來的某一天,出於虛榮心,我便把照片的下半截給裁掉了。 (初中二年級時,被裁得只剩下一半)對於我們這些鄉下長大的小孩子而言,從前拍照的記憶,珍重明亮如同深水中透射而過的陽光。
  • 五月照相館|我和我的寵物們
    四月開始有一個新的攝影欄目,用你的手機或者相機記錄身邊美好的瞬間,在這裡來一次照相館之旅:四月照相館 | 一起,過春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線下的展覽哦~這月的主題是我自己最愛的,因為養了一隻拉布拉多和柴犬,在家裡的日子才沒有那麼無聊